登陆注册
1721000000023

第23章 遥远时空的思想记录(1)

说起散文的起源,首先得有文字。传说最初汉字是由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古书上记载,他把汉字造出来以后,“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了文字,人就变得机灵巧诈了,就会想着争斗,想着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天怕粮食不够吃,所以降下小米来救济大众;鬼也怕人用文字来制服他们,所以夜里号哭。先民大概用这种传说来衬托文字的神秘感。有了文字,人们可以把自己和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记录下来,达到和别人交流的目的。两个人距离很远,不能见面,古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可以聊天,写封信也就解决了。司马迁写了一部《史记》,总结了数千年的历史,他当然希望后人知道他做的工作,了解他的思想,就写成洋洋五十多万字,一直流传到今天。通过文字,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动、想法都保留下来,不断积累,不断传承,这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有了文字,人类的确是变得越来越机灵了。那么复杂、那么规则的文字全部出自一个人的创造,当然是不可能的。假如我们乍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稍作浏览,大概总会惊叹:那么多的书,里面得承载着多少思想,包含了多少文章啊?如果想到从古至今中国产生的所有典籍,那还非得用“浩如烟海”形容不可了!一个极其睿智、渊博的学者,也不过是从牙牙学语开始,也必须从学习一个发音、认识一个字起步。中国古代散文的历程正像是一个人的人生,要对她有所了解,还必须得从那文字初成的遥远年代开始说起。

一、卜辞铭文:龟甲青铜的古老变奏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北京国子监一位叫王懿荣的祭酒,也就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教务长,偶然得了疟疾,他发现郎中给他开的药方里面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上面刻着些小字儿,似篆非篆,他就把抓药的下人叫来一问,下人说是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铺抓来的。王懿荣很感兴趣,他本是有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很高的造诣,隐约就觉得这些小字儿里面大有学问,于是干脆把北京达仁堂药铺里的“龙骨”包圆儿了。他在这些小字儿上花了不少心思,后来还把这事告诉了来家中拜访的刘鹗。刘鹗以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知名一时,对古文字也颇为精通。经过共同研究,两人最后终于发现这其实就是咱们国家最早的成形文字,是殷商时代占卜的记录。当时发现的“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那里正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

人的思维落在文字上,就今天所知,还的确是同占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代人最尊重鬼神,出了名儿了,当时原始宗教的气氛笼罩着生活的每个角落。《礼记·表记》就说:“殷人尊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信神、敬神都是全民参与的。在我们看来,那时的老祖宗简直迷信得不可思议,他们凡事都要向鬼神请示,所以动不动就要占上一卦。军国大事、生儿育女,乃至鸡毛蒜皮,无不占卜。今天,科学知识已经相当普及,偶尔在街头或者寺庙周围见到算卦、相面的,也很少有人光顾,多数人只当是蒙人骗钱的把戏,压根儿就不相信。商代人可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占卜可是生活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儿。他们有众多的占卜师,当时叫做“贞人”,专门负责沟通天地百神和已故的祖先,商王和贵族有时候还会自己动手从事占卜。再比如说占卜的工具,也有特别的要求,多半是像当年达仁堂里那样的“龙骨”,后来叫做甲骨的那一类。“甲”必须是龟的腹甲,“骨”应当是牛的肩胛骨,其他的东西就很少用,大概这两样更有灵气吧。占卜时要由专门负责占卜的巫师在甲骨上钻几个孔,然后放在火上灼烧,巫师根据灼烧后的裂痕来推断吉凶,随后把占卜的人、时间、问句和结果刻在甲骨上。比如一则卜辞说: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①

句子简单极了,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假如在今天,我们只要问“雨从哪边来?”也就够了,它偏要东、西、南、北整个儿询问一遍,采用同神明对话的形式和语气,显得既质朴又庄重。其实也难怪,相比今天来说,先民对世界了解很少,面对大自然的种种变幻,当然更容易恐惧,同时对自然世界也有着更多的敬意。商代人把占卜得来的结果看成是神的指示,而且除了巫师之外没有多少人认识“甲骨文”,所以在当时,这种最简单的文章实际上包含着非常神秘的色彩。它在表达上的最大特征,就是简明直白,因为只求实用,还谈不到修饰。

甲骨文中多是些零散的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所以叫做“辞”。后来《周易》爻辞经过占卜师(就是当时所谓“史”)按照卦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比甲骨卜辞显得整齐多了,包含的内容也更丰富,写作手法也更多样。古代有伏羲画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传说,这大抵都是靠不住的。关于《周易》的时代,近代以来的学者一般认为是商末周初。《周易》是本卜筮的书,同商代卜辞没有根本的区别,不过应是日积月累,出于众多占卜师一类人的手笔。它的年代比一般商代甲骨卜辞稍晚,又经过不同的人长时间的“打磨”,文字的组织上显然比甲骨文进步了一些,爻辞里已经出现了不少带有诗意的韵文了: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卦)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卦)

男子骑着白马,威风凛凛地到女子家里去,起初以为他是强盗,等那女子被抢走之后,人家才知道他是为着婚姻而来的。女子被挟在马上,眼泪像是断了线的珠子,哭得伤心极了。句子虽也不长,却很整齐,明显经过了有意的修饰,那男人乘马的神气劲儿,和女子被抢离家的感伤,已经呼之欲出了。

又如《中孚卦》: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一段恰是男女间柔密的情话:雌雄两只鹤在相互和鸣,我这里有芬芳的美酒,你何不来同我共醉呢?通过其他物象来引起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同《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已经没有什么不同。它不像甲骨卜辞那么直白,而是优游、含蓄,生动、饱满,富有感人的力量。虽然它的用途同诗还是不一样,终究还是为了占卜,但表达技术已经与甲骨卜辞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件青铜铸成的国宝,它经历了三千年风雨的洗礼,斑驳的翠绿色锈迹古色古香,重达875公斤的庞大躯体岿然屹立,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看,惊叹不已。它就是商王为母戊所铸造的祭器——司母戊方鼎。

鼎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形制之一。商周时代,大型的青铜器皿多从一般食器演化而来,后来青铜器逐渐成为商代人宗教观念和情感的寄托,所以当时青铜器制作之精湛、品类之繁多、造型之多彩,今天看起来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早期散文的重要载体,镌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几乎与甲骨文同时产生,后世叫做金文。“金”是指青铜金属器物,由于青铜器的造型以钟鼎为多,所以金文又被称作钟鼎文。商代青铜器多以浮雕式的动物纹样知名,如果说上面雕有文字,只能说是图画文字,装饰性较强,同实用文字还有所区别。自成段落,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在商代青铜器中还很少见。商代也有金文,比如有一则商代金文说: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①

内容大致是说某位大臣效劳于商王,立了功,得到了商王的赏赐,所以特别在某一天祭祀先祖,告慰亡灵。字数不多,时间、事件都有了,只是句子相当简单。但即使是这么短的文句在商代青铜铭文中也已经算是长的了。一般来说,商鼎中一二字或者四五字的铭文稍微多一点,这同当时低下的物质条件有直接关系,当然,先民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样也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

记述功绩的铭文,到周代的青铜器上才大量出现。在周代,青铜器的拥有者都是上层贵族,他们在举行祭祀、宴会或婚丧礼仪的时候,都要使用青铜器。这一方面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也要用这种当时极为贵重的礼器来炫耀自己的功勋、地位和财富。铜器上的铭文,一般都不外个人或家族的辉煌战绩和荣耀历史,因此在镌刻铭文时往往都会详细地列上时间、重大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最重要的还有相关家族成员的名字,这都是作者希望随着坚固的青铜器传之永久的东西。《虢季子白盘》、《小盂鼎》、《多友鼎》等铭文都出自参加过□狁战争的将士之手,时间、地点之外,作者把杀敌多少、俘获人数都记录在内,虽然没有对战争惨况的刻意雕琢,质朴明了的记载也不乏惊心动魄的力量。青铜器皿的面积远比龟甲和牛骨要大,所以有的文辞能够写得很长,比如今天可以见到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已经是意义比较复杂的段落了。其中有对事实的描绘,有王者同大臣的生动对话,散文功能提高了很多。《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尚书》历来被看做是历史散文的源头,其实从写作手法上说,周代青铜铭文就已经兼备了记言和记事这两重功能。韩愈曾经感叹《尚书》中的文章晦涩难懂,说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青铜铭文的风格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有些长篇的金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已经同《尚书》里的文章非常接近。不过古人并非希望用晦涩的文章来难为后人,实在是当时的口语就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说话的方式不走样地记录下来,谁知年代一久,当时简易的口语却往往让后人不知所云了。

总起来说,甲骨文、金文大体只应用在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木牍和缣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书写工具,这些材料显然比甲骨容易获得,而且文字的承载量也更大;战国末年,铁器使用普及,青铜器的铸造衰退了,钟鼎铭文也就罕见了。书写工具的改进,适应着人们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也在推动着散文向更高级的阶段演进。有一个事实我们总是很容易忘记:无论后代的散文怎样演变,无论我们今天能够写出怎样华丽的文章,其实都是从商周甲骨和青铜上那些最稚拙的散文那里走过来的。

二、《老子》、《论语》:简约醇厚的永恒经典

周代的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把自家的亲属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帮助他行使统治权力。天子之下的诸侯再把自己的亲族往下分封,这样从天子到庶民,等级森严,关系就像是金字塔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封建制度”的基本含义。此时的情形,就像《诗经·小雅·北山》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末年,宗法制度渐遭破坏,原本稳固的统治无法维持,社会等级开始混乱。诸侯的家臣拒绝向诸侯交纳原本应该交纳的钱粮,在诸侯危难的时刻不给予原本应该给予的保护和救助,或者起来反抗,甚至取代了诸侯的地位,这种种情形自然都是统治阶层所绝不能容忍的。天子对此没有办法,有时候反而承认了这些“倒行逆施”。在这个时候,社会上一些智慧而博学之士就站出来,对社会的走向、对世道人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倾向守旧的人,主张保持旧文化、旧制度,一切照旧;倾向革新的就认为旧有的东西实在要不得,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形制定新政策,寻找新出路。当然,也有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种种不同看法,甚至还有人主张取消一切文化和制度。哲学只有落实在文字上才能发扬光大,才能传之永久,去影响更多的人,于是诸子散文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发达,诸子散文的兴起就是最鲜明的标记。诸子中年代最早的,要属老子和孔子,记载他们言论的著作《老子》和《论语》,最能代表早期诸子散文的特色。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有篇《出关》,说老子骑着一头青牛,要出了函谷关,赶奔昆仑山。管理函谷关的尹喜勤心修炼,希求长生不老,他把老子当做圣人和神仙一般膜拜,请老人家出关前无论如何留下一些著作,老子便写了五千字,总结了他的思想,以此留给尹喜,也留给后人。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老子》。后来道家取了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字,用作书的名字,并且把它尊奉为经典,称作《道德经》。这个故事的真假当然无从考辨,鲁迅只是借助古书上关于老子的零星记载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这些我们且不必多说。单从这个简单的小故事里,就不难看出老子这位古代先贤的神秘色彩(图2-1)。

司马迁确切说明了老子的姓名、籍贯,说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地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并说他是周代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后来不少人怀疑司马迁的说法,另外作了不少考证,有人认为他生活在孔子之前,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不过不但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老子的时代和形象反而越发扑朔迷离。唐代皇帝奉老子为始祖,称之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位神秘的老人真就变得“玄之又玄”了。道教里的“太上老君”,形象就源于老子。年代久远,事迹自然不容易搞清楚,而且老子形象的神秘化,多半同《老子》书中思想的深奥还有语言的深邃玄远有关。

老子的哲学思想极有特色。他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有”是从“无”衍生出来的。历来的哲学家对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弄得后来人有些无所适从。我们只需知道老子曾经说,这个“无”是个很难说清楚的状态,他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所以才叫它“无”;而且它还包含着很多规律,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好叫做“道”。这些理论,实际上说明那些关涉到世界本质的问题,都会很容易显示出语言的无能,总是有很多东西,本来存在,却是任何语言都无法确切形容的。这种思想很高深,也很玄妙,对后来的文艺理论启发很大。后世的不少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把老子的这种思想运用到创作中去。比如山水画或人物画中大面积的空白,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追问这些空白究竟意义何在,往往不容易说清楚,但如果把这些空白都抹掉,都用画笔填满具体的某些东西,艺术效果就完全给破坏掉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的妙处。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或者艺术实践,他的这套哲学是很难理解的;一旦理解了一点点,大抵都会觉得老子的思想的确是高深莫测。

同类推荐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本书全面统计出李白诗歌中共有复音词14563个,其中有并列式复合词1223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全唐诗的语境,通过艰苦的考证和分析,相当准确地解释了其中218个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包括一些宗教色彩颇浓的词语;分析了构成李白诗歌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论证了这些复合词是以上古单音词作为语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纳出这些并列式复合词意义的类聚特点,揭示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应用的鲜明系统性以及李白诗歌用词“无一句无来历”的特点。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
  • 天下三国

    天下三国

    本书由著名作家李国文话说三国157题,据史实,讲故事,说权谋,道忠奸,探寻世界分合之道,分析博弈消长之谜,梳理人生成败之路,内容丰富,文字精炼。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千妤魂:江山美人帝王心

    千妤魂:江山美人帝王心

    我欲笑看一切,冷眼旁观,或是命运却还是想我卷入两难之间,所以,我想,爱了,就爱到底吧,可是,混乱迷惑了我的心。“我爱你,我愿意为你放弃一切,包括我尊荣的身份和我即将拥有的天下”他带着霸气似笑非笑……“到我这里来!”另一边,他深情凝望:“只有我可以给你想要的自由,只有我知道你的心。"站在中央,我明明知道该要走向何处,可是心却两难之间……
  •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顺境不一定全都是好事,逆境也未必都是坏事!”这样的诠释用来形容挫折怕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非要对挫折的正面意义再来一个更为精确的阐释的话,再也没有什么比“越挫越勇”这个成语更为适合的了。挫折不一定只能带给我们困苦和疼痛,相反,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正能量,比如认识到勇气和坚持的可贵,并学会在以后的困境中勇敢地去面对它们。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青城Ⅱ

    青城Ⅱ

    若不是为了一个人,谁肯枯守一座城?如果说顾朗是艾天涯追逐多年的启明星,那江寒就是艾天涯的克星。这个身世复杂的花花公子蛮横地闯入艾天涯的生活……先是引来重重误会的婚书与私生子,继而是与顾朗扑朔迷离的世仇夙愿。绑架、劫杀、阴谋、谎言接踵而来,被压抑的往事汹涌失控。可是亲爱的,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一起!
  • 蛊心

    蛊心

    天下第一剑客的嫡传弟子是个废材天下皆知,故而不走寻常路线专干偷鸡摸狗的事情,尽管不受师门待见好歹赢了个侠盗之名。彩媛的惊鸿一瞥让其一时兴起干起了盗琴的事情,偏生是段极浅的缘分,香魂殆尽,留下唯有一片火藏花瓣以寄相思,偏生这是惹祸之物。东躲西藏之下决意入皇宫一探,哪知又落入宫闱陷阱,神秘人的出现陷入更深的危机,木合的多番相救亦是因为火藏花,这善蛊的女子身上藏着千般秘密,对于上官忘书似近非远的态度,上官忘书也不知到底如何对待~~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海底捞的秘密

    海底捞的秘密

    书中深度剖析了“海底捞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海底捞是中国服务业的学习标杆,揭示了海底捞为什么能够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传递给顾客一份感动”、“把员工当家人看”、“用服务倍增利润”、“有双手就可以改变命运”,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帮助读者洞悉海底捞的成功奥秘,真正做到“知其然”,更是中国企业经营创新的成功典范。相信本书一定能给中国企业的广大管理者以有益的启示。本书以“海底捞你学得会”为立足点,更“知其所以然”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