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他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
香草要被捣碎才能散发出醉人的芳香,人只能通过苦难的磨炼才能塑造优秀的品格。真正使人受益的是磨难和困境,而不是舒适和安逸。逆境是对人们原则的考验,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霍金不仅是科学界的英雄,更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1963年的一天,医生对霍金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他只剩下两年的生命,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停止工作。霍金患上的是"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正值风华正茂的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都再也没离开它。永远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仍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又有一次,他和朋友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这位引力大师当即被地球引力掀倒在了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一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在莫斯科的饭店里,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可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了起来。
生命的漫漫长河,梦想成功的人不计其数,可真正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没有经历磨难。承受不了悲伤,也享受不了欢乐;承受不了磨难,也享受不了成功。命运是一场折磨,只有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忍耐是种处世艺术
忍,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
这种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高明人
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古语说:"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许多人奉为处世成事的良方。
宋朝的王安石说过:"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唐高宗问他成功的秘诀,张公艺挥毫写了一百个"忍"字。生活中也的确是如此。由于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由于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以后,用重金悬赏捉拿这两人。两个人只能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到陈国。一天,一个官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陈馀,陈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国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怒不可遏,当即想起来反抗。张耳在旁见状不妙,便用脚踩了陈馀一下,陈馀终于没吭声。官吏走后,陈馀还怒气未消。张耳便数落他一顿:"当初我和你是怎么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就去为一个官吏而死吗?"
后来,陈馀和张耳的命运截然不同:张耳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而陈馀辅佐赵王,被韩信斩首。一个能忍一个不能忍,两人的最终命运,竟有这样大的区别。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么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这都是"忍小事,而成大事。"所谓的"小事",只是相对而言的,再大的事,只要是个人的事,在国家利益面前,都只能是"小事"。或者说,所谓的"小事",都是跟"大谋"相比的,只要比不上"大谋"的,就可以称之为"小事"。
《孙子兵法》也曾经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变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忍,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这种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也是讲"忍"的。忍,包括对人对己两方面。对人采取宽容、忍让态度,对己则采取克己的态度。但孔子讲"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迁就。
《论语·八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鲁国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却享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因此忿怒地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而当自己的弟子冉求帮助季氏横征暴敛时,孔子大怒,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们(指其他弟子)可以敲着鼓声讨伐他!"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忍呢?
第一种情况,在与恶势力作斗争时,如果自己力量弱小,处于不利境地,这时要忍。忍的目的不是屈服于恶势力,而是暂避其锋芒,不做无谓牺牲,等待时机再战而胜之。
第二种情况,在遇到小人的诬蔑诽谤或者纠缠时,隐忍不发,不去与小人正面冲突。这样做,也是为了不乱大谋,不使自己陷入无聊的争斗,以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第三种情况,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长远利益,需要自己忍,忍受他人的误解,忍受暂时的困境。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古今多少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韩信忍胯下之耻而成大器。对于今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对于权利在握,有身份的人,对于有钱有地位的人来说,隐忍、妥协并不意味着胆小。既要战胜自我,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成功建立在分寸之上
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之中
见分晓。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规矩。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把握好办事的尺度非常重要。
不吃得太多,是一种把握;不运动过量,是一种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种稳重;不执迷不悟,是一种理性。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现。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种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
分寸是一种力量,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能够练好这种"自发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们都能战胜自己的贪婪、浅薄、盲动或狂妄。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征战攻克众多重要城池,曾国藩因此授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达30万之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的、只听命令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人立下绝世功勋,却没能逃脱"狡兔死,恶狗烹"的命运,曾国藩由于及时地把握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能完身而退。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完身而退,千古以来,唯有汉代张良能与其并驾齐驱。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见分晓。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超过了度就会从正确走向错误。超出分寸一步,没准就会跌入错误之谷。
人生漫漫,时空迢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且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许多人才如是感慨:做事易,做人难;学做事一时,学做人一世。孔子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如果达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够标准;而如果做过了头则是超过了标准。超过标准与气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权利和尊严都照顾到,就必须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尺寸,言行进退有度。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的人,在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老是被人欺侮的软弱者,也会有发怒的一天,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患有严重"妻管严"的丈夫,在妻子的监视下不敢对自己的父母表示一点点孝心。可是忍耐到了极限以后,有一天,他也会站起来反抗,对妻子咆哮一通,结果把妻子吓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紧,而不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而应该尽量保持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埋下伏笔。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圆满的人生境界,要像击剑选手一样,有进有退。怎样进攻?何时退让?其中可大有学问,我们必须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体会"进退有道"的奥妙所在和无穷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