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性失业是由国家经济制度的动态结构造成的。在这种经济现象中,由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工作不断消失,新的工作不断产生,而工人在交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它的规模决定于失业工人和他寻找工作碰到一起时所遇到的结构上的困难。这种结构上的困难,主要是指缺乏就业机会的信息,缺乏就业的知识,以及缺乏迅速移动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摩擦性失业也和工人自由寻找新工作和随意变换工作有关。在自由经济中,摩擦性失业是一种经常性的失业,并非周期性的。减少摩擦性失业的办法,主要是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多提供有关就业机会的情报。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
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们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现,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会趋于上扬,而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又会趋于下降。他们总结说,当失业率低时,企业会提高工资以吸引供应紧张的劳动力,而增加的工资成本将通过产品提价来消化。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和政府官员们都曾有意使通货膨胀率小幅上扬以降低失业率,但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却在60年代末各自独立地得出结论说,通过推高通货膨胀率只能暂时降低失业率。这两位经济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失业者开始预见到通货膨胀率将会上扬时,他们就会要求提高工资。经济学家们因而认为,长期而言,无论通货膨胀率是高还是低,失业率都将回归到某种“中性”水平。
虽然经济学家们认为,长期而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他们认为这种关系短期内是会存在的。从1979至2003年期间, Fed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及其继任者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正是依据这一理论,不时运用利率手段将失业率推高,以达到持久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
七、失业率与经济状况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美国劳工统计局每月均对全美国家庭抽样调查,如果该月美国公布的失业率数字较上月下降,表示雇佣情况增加,整体经济情况较佳,有利美元上升。如果失业率数字大,显示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对美元有不利影响。1997年和1998年,美国的失业率分别为4.9%和4.5%,1999年失业率又有所下降,达到30年来的最低点。这显示美国经济状况良好,有力地支持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强势。
另外,失业率数字的反面是就业数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反之则相反。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八、我国的失业率
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在5%以下,属充分就业状态;在5%-10%时,进入失业预警线;超过10%时,则要酿成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以这个数字来看,我国目前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我们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是因为,我国的实际失业率不等同于城镇登记失业率。
目前我国的失业率统计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劳动保障部对外发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承认社会有失业现象,直到1994年,才将“待业”改为“失业”,正式启用了“失业”和“失业率”的概念,通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1995 年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004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在10年的时间里,失业率上升近70%。虽然涨幅很快,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登记失业率显然不是很高。2004年7月末,法国的失业率为9.8%,欧盟成员国平均水平为8.9%。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教授解释说,“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劳动力的被使用程度,但毕竟不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失业率数字,很难使用这一数字进行国际比较。但从失业率连续多年攀升这一事实来看,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确实非常严峻。”
1.城镇登记失业率
要弄清楚什么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所谓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不包括:正在就读的学生和等待就业的人员;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已经办理了退休(含离休)、退职手续的人员;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这种统计口径很窄,它仅仅包括城镇劳动力中的登记失业人员,同时还排除了国有企业下岗未就业人员;更没有包括农村户口的城乡失业人员。此外,它对失业人员劳动年龄的限制过于苛刻,国外在失业登记中对劳动年龄一般没有上限规定。张车伟认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统计之外,因此它会低估真实的失业程度。”显然,以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我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我国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我国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
2.城镇调查失业率
自1996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就开始进行有关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该调查每年进行三次。
这一调查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就业概念,把就业者定义为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周内从事一小时以上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由于学习、休假及其他原因(如天气、设备维修、动力不足、原材料短缺等)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的人员。
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对象是城镇常住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数量也比较有限,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但是它比城镇登记失业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失业率。
目前,欧盟国家、经合组织国家及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在度量失业时都遵循国际劳工组织(ILO)推荐的失业定义。根据ILO的失业标准,一个失业者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是没有工作;二是能够到岗;三是积极寻找工作。但是在标准的理解和一些具体的统计操作中,不同的国家对ILO定义有不同的解释,各国的失业定义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以某一个国家的失业率定义为标准,则其他国家的失业率定义就会在一些方面造成失业率的高估,而在另外一些方面造成对失业率的低估。例如,在美国,计算失业率分母的年龄下限为16岁,而欧盟和加拿大为15岁。由于15岁的年龄段(15-19岁)一般具有比其他年龄段较高的失业率,因此,就这一差异来说,美国的失业率定义会造成对失业率的低估;同样在美国,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的学生被视为失业者,而在加拿大,这样的学生被视为不在劳动力市场。
3.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差别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我国对失业率的估计存在极大差异,从国家公布的登记失业率4.2%,到估计失业率7-8%、10-20%甚至前几年有20-30%的估计。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说,“失业率的数据应该通过严格的调查得到,不能简单地根据失业人数做加减法得到,目前我国的调查失业率虽然没有公布,但和登记失业率的差别不是很大,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高。而且,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和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正在逐步趋同,差距越来越小。”
事实上,调查失业率并不一定比登记失业率要高。例如,2003年9月,斯洛文尼亚统计局公布登记失业率为11.2%,而按ILO标准统计的失业率为6.6%。由于统计方法、失业者的定义和劳动力总量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登计失业人数要比按ILO标准统计的失业人数多。在中国,对失业率的估计也存在极大差异,有关中国失业率的估计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失业的理解存在差异。国家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没有工作并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人员算作失业者,更高的失业率估计数字则把近些年的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算作失业者,而高达20%的失业率则把相当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算作失业者。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扩大就业和应对失业对策,就必须对就业和失业的现状有正确的了解,专家认为,“尽快进行规范的失业率调查并发布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数字,已经成为我国制定有效的劳动就业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面对这种状况,国务院已经决定借鉴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标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调查制度,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就业和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更好地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