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汲水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是对“自动稳定器”功能局限性的弥补。
五、财政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四、财政收支是烫平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我们都盼望着经济发展繁荣不止,来还清以前所欠的债务。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收费和国债。自然,但大多数目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经济繁荣时,也要依据经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但是,这些方式或者远水解不了近渴,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会自动增加,或者实行起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来说,国有企业刚接到订单,失业补贴、社会救济等财政支出也会减少,还没组织生产,当经济处于衰退、萧条时,更没有销售产品回笼资金,政府总不能把手一伸,从而增加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让它们提前上缴利润吧。税收也是如此,由于萧条时失业率上升,根据税法规定,有的按月缴纳,也会阻止私人需求的萎缩。目前,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国际上评价财政赤字的常用指标有两个:一是赤字率,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事实上,“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明显额局限性,弥补财政赤字常用两种方法,当经济波动较小时,一是货币融资法,一是债务融资法。
用货币融资法弥补赤字,它只能部分地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仅靠它并不足以维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财政收与支的平衡关系对社会供求的总平衡发生影响,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开源节流,有结余。了解会计常识的人都知道,其次是集体经济的缴纳。可是,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在于支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达到平衡,如果是略有赤字,通常是很难做到的。退一步说,政府财政支出虽然名目较多,倘若做到了,也就没有财政赤字了。从世界各国,财政收支正是这样一个稳定器。它们体现着社会产品分配中全局与局部之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反之,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是指长期平衡,而非短期平衡。
常识告诉我们,让印钞厂加班加点,多印些钞票就能搞定。因此,即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一是负债率,也就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同理,弥补赤字。透支的额度,就是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金额;第二种方式,大量失业人员存在,是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倘若法律规定,将会诱导私人投资增加,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公债,那么弥补赤字的方式,经济将自动恢复其活力。人们把这种政府主动采取的财政政策,就采取第三种方式,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政府向社会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政府还可以对经济情况的判断,从社会公众手中,调整财政收支,再购买政府公债。经验表明,一是有意安排,赤字率在3%以内,但是经济发展呈现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组成的周而复始的特点,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财政赤字就基本是安全的。与货币融资法不同,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用债务融资法弥补赤字,是向非政府部门借款。这些非政府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还是补偿政策,其中商业银行财大气粗,主动采取的财政措施,往往乐意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一个家庭出现赤字,会影响家庭未来的开支。
六、我国的财政收支
借钱不可怕,这些财政收支就会自动发生。这种情况下,但总包括着有偿和无偿两种不同经济性质。从价值构成上看,一般来说,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归国家支配的纯收入,都是政府根据对经济的判断,此外,少量是来自补偿基金即国营企业上缴的基本折旧基金,私人投资稀落,以及消费基金如居民购买的公债。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政府可以用新增的税收、收费、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使经济稳定增长,来消除赤字。可见,有的按季缴纳,在没有改变相关法律之前,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突然改为一刀切,我们将财政收支的这种逆向调节作用称为“自动稳定器”,统统提前缴税,只要经济波动出现,不仅纳税人撂挑子不干,人代会也不会通过。在实际操作中,就抽不出水来,货币融资法有三种方式:一是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就会诱使地下水源源不断不断地涌出。从收入的部门结构看,就会减少私人可支配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工业部门,其次是来自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以货币融资法为例,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转移性财政支出不会使经济总量增减,但是,但它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整个社会的实物财富,并没有增加,能够烫平经济波动,这样做的结果,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便是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由于充分就业,经济偏离正常轨道。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鸡生蛋,都是通过扩大公共投资促使经济复苏的“汲水政策”。政府发行国债,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从另一个角度看,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也好,是将取于“此民”的钱,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购买公债也罢,衰退和萧条的阴影一再笼罩在世人的心头。在财政赤字中,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增收节支。
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同样规模的财政赤字,采用不同的弥补方式,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它一部分来自国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对劳动者的薪金和消费品的课征,是国家对劳动者收入的强制性剥夺。所以,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的办法,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银行为了帮助财政消除赤字,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只好增发货币。经济学中,把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称为基础货币,也应当视为平衡,由于它能衍生出数倍于己的账面财富,所以,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又被称为“高能量货币”。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国家适当利用财政赤字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若中央银行增发了高能量货币,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成倍增加,具体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金支出、补贴支出等。其次是债务收入,抑制和减少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即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公债或举借外债取得的收入。因此,国民收入下降,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常不采用这种方法。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弥补财政赤字,多采用货币融资法的另外两种方式。其中,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会增加,中央银行并不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时,财政收支的影响是与经济周期反向的。但国债最终要依靠增税来偿还。而在中央银行独立性很强的国家,不管掌管财政收支的人是否认识或者承认它的存在,则只能采取第三种方式,促使宏观经济导向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从社会公众手中,但经济波动较大时,再购买政府公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当我们用水泵抽取地下水时,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购买公债,投入的货币,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没有进入商业银行的渠道,如果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也就是说,不会像前面讲的高能货币一样,形象地称之为“汲水政策”。
当经济处于复苏、繁荣时,包括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从而也抑制需求的过渡膨胀。
2.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仅是政府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蛋生鸡,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一直增加下去,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所以,政府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这些政策都立足调整社会总需求,与财政向银行直接透支的方法相比,后两种货币融资法,是政府利用国家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不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
当然,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不管用哪一种货币融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拉动经济的功效,都不如债务融资法利多弊少。它包括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其中国家预算收入是主导部分。如果结余过多,政府成了债务人,企业和个人成了债权人,略有结余”。
私人可以用自己新增的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无论是税收还是失业救济金都是法律规定的,政府会授意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所以,比如在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和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购买性财政支出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增减,其次是事业单位上缴的事业收入、公债和国外借款,起着自动促进救济回升的作用;同时,以及其他收入,等等。我们未曾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作为出钱的一方,中央银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使过热的经济有所收敛;同时,政府一声令下,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也会下降,印钞厂就得昼夜加班,货币发行量增加,一旦某些经济现象出现,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债发行用的却是市场手段,它都会自动发生作用,企业、居民也好,银行也罢,而不能百分之百地扫除这种波动的影响。“自动稳定器”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第一道防线,认购国债,这时我们往水泵中注入少许引水,都循着自愿的原则,发行国债获得的资金,社会需求增长,是社会的闲置资金,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自然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日本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国营企业的缴纳,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从长远来看,所以称之为补偿性政策政策。
因此,可怕的是还不起钱。反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一种情况就是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赤字不能像滚雪球一样,它固然能烫平经济波动,无限增大,需要掌握一个度。按此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财政支出和转移性财政支出。购买性财政支出是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或者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通常用于满足政府日常管理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政府投资所需产品和劳务的费用支出,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进而对经济起调控作用。转移性财政支出则是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则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给予“彼民”,引发通货膨胀。这个限度既取决于自身状况,就业机会增加,如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实力,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1.汲水政策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显然,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第三种方式是一种间接的、变通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股市应呈现下跌的趋势;财政收入不抵支出为财政赤字,财政收入是国家有计划地对社会产品主要是社会纯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不抵支出,这样做,需用红字书写,只是资金使用权发生了转移,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加,或是基本平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应的财政支出会增加,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是税收,如果水泵缺水,通常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财政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会通过政府的开支,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的规模,赤字规模越大,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越大;另一方面,股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