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透出的秘密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的故事:狡猾的赌徒们,先用小金额下赌注,并且密切观察坐庄人的反应,如果押中了,就会发现坐庄的人瞳孔骤然扩大,于是他就大大地加码。结果坐庄的人输了钱还不知奥秘何在。
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约都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让人惊异的现象。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环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会扩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会收缩到大头针的针头那样大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条件下,也不用化学药品点眼时,人的瞳孔会不会产生大小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者埃克哈特·汉斯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研究了在种种视觉刺激下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初期的实验里,埃克哈特·汉斯让男女受试者观看①婴儿、②婴儿和母亲、③男子的裸照、④女子的裸照、⑤风景照五种照片,来调查瞳孔大小发生何种变化。其结果是:男性的瞳孔在看到女性的裸体写真时更大;女性的瞳孔在观看仅遮盖身体一部分的体格健壮的男性和婴儿以及抱着婴儿的三张照片时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种刺激性似乎决定了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埃克哈特·汉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人的瞳孔在其对某种事情有积极情感时扩大,有消极情感时收缩。
后来,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即使人能够伪装出无动于衷的样子,但由于瞳孔的开合是由植物神经来控制的,所以无法加以掩饰。在诸如此类的情形下,人们就于无意识中泄露了自己的意识。
从眼睛的形状识别对方个性
眼睛是心灵世界的直接反映,眼睛里隐藏着内心的诸多秘密。眼睛的形状常常与一定的性格类型有关。
深眼睛
如果一个人眼睛嵌在脸庞的后方,四周有强而有力的眉毛和高高的额骨包围。这表示他是一个喜欢探究的人,仿佛周遭的一切都经常处在一面放大镜之下。他擅长区分极细的细节,可以侦测出一个人个性中的小缺陷。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十分挑剔,除非相当特别的人,否则很难进入他的生活中。
两眼相近
这样的人是那种在某一方面能够取得相当成就,但又因为在另一方面未得到他人认同而沮丧万分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总是在最好的时机上,做了错误的选择。不过,他却又马上指出,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别人给了自己不恰当的建议。他怀疑每一个人。事实上,他的疑心病严重到连对待自己都小心翼翼的地步。
两眼分得很开
这种人很有良心,凡事替别人着想,对人生看得很开。虽然他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并不因此而盲目,也不因此局限了自己的视野。他乐于帮助他人,一点儿也不嫉妒别人。受其帮助的人,经常问他该如何回报。那些人并不知道,让这个人帮助他们,便是他们给他的最大回报。
大眼睛
这样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反射出一种永远好奇的模样。他喜欢尝试任何事情,即使某件从前做过许多次的事,让他来做都仿佛从没做过一般。睡觉是少数几件令其憎恨的事,因为他讨厌闭上眼睛,即使只闭上一秒钟,他也老大不愿意,因为怕错过某种东西。
眼皮沉重
这样的人就像小狗一样可爱,想睡觉的眼睛也是这个模样。因此,睡觉成为他离开人群最好的借口。因为沉重的眼皮,看起来就像只能上床睡觉。不需多说,这人说话必是轻声细语,行事轻松自在,但保守退缩。
“斜视眼”
大约千年前,荷马用贬损的手法描写一个人是“腿有残疾,满脸皱纹,而且眼睛斜视”。“斜视眼”是用来表示某个不能信任的和无耻的人的一种称号。
那些“斜视眼”的人常有斜视的习惯。眼睛斜视是为了从谨慎的态度来估计周围的环境,同时又不愿让别人察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其目的就是要隐藏而不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以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用戒备的目光评估世界及其人们。
此外,“斜视眼”还同“不可思议的东方人”有联系。为什么东方人被看成是谜一般的、莫测高深的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歪斜的缘故。然而,这种特征并不是由于习惯性地收缩眼轮匝肌造成的结果,相反,而是由于人种遗传所带来的:眼角的内、外皮肤褶皱使眼睛变得比较狭窄,像是眯起眼睛似的。
目不转睛
从很早的时期开始,人们就把瞪眼睛同妄想狂联系起来。在叫做妄想狂的精神错乱症中,患者常常错误地认为,不断地有人在监视着他,觉得某个人总是在监视他,眼睛一直盯着他不放。妄想狂患者本人总在提防着敌人,他们的目光总是带着戒备的和瞪视的性质。有人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中许多是妄想狂)“眼睛跟踪”减少了,他们的眼球运动尤为减少,所以,他们常常看上去是目不转睛的样子,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鱼尾纹
眼睛四周的皱纹是很重要的。眼角外侧的放射状皱纹通常是由于微笑引起的——友好的微笑、真实的微笑经过多年之后,通常将留下深深的皱痕,就像太阳的光线一样。这暗示此人具有一种热情、友好的性格。如果成年人脸上没有这样的皱纹,那么其眼睛看上去就显得冷淡或缺乏表情——这告诫人们,这个人基本上不是一个友好的人。
在观察、分析眼睛时总应同嘴部的情况联系起来——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别。有时,你会发现,嘴在微笑,而眼睛却无此表现。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出假笑。这时眼睛中的冷漠表情说明那咧嘴大笑只是一种假象。正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个角色说的那样,“我在微笑时,我能边笑边杀人”。
透过眼神看心理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注意在实践中的领悟和运用,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视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对方的争辩中获胜,那你千万不要把目光离开,以示坚定。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和目光,便于采取对策。如果你和别人碰面,觉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开,减少不快。如果你和对方谈话时,他漫不经心而又出现闭眼姿势,你就要知趣暂停,你若还想做有效地沟通,那就要主动地随机应变。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以充分的时间注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样信息的传接,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别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获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对方的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浅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这是常用的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透过视线的活动看心态
人的视线活动方式,也反映着人的心态。一般认为,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终盯着不放。
相反,视线的移开,其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认为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为主动。另外,谈话中,有意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认为一个人是否能站在上风,在最初的30秒即能决定。当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目光的人,就是胜利者。相反,因对方移开视线而耿耿于怀的人,就可能胡思乱想,以为对方嫌弃自己,或者与自己谈不来,因此,在无形中乃对对方的视线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对方的牵制了。正因为如此,对于初次见面就不集中视线跟你谈话的挑战型对象,应特别小心应付。不过,同样是撇开视线的行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时才移开视线,那又另当别论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就会有人会产生这种现象。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的画,镶于大画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然,在悬挂期间,偷窃率大大减少。虽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极力想避开该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因此,便不敢进商店内,即使走进商店里,也不敢行窃了。
◎透过视线的方向看心态
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也能透视人的心态。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火车上或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通过研究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有交往的可能。
◎透过眼睛移动的情况看心态
在交往活动中,眼睛位置移动情况的不同,其心态也大不相同。譬如,当上级与下级讨论工作时,上级的视线肯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反之,作为下级,虽然并未做任何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但也有例外,这与职位高低无关,而是性格原因。一般来说,在交往时,性格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理查·科斯曾做过一种实验,让患有强度“自闭症”的儿童与陌生的成年人见面,以观测他面对成年人时间的长度。将成年人的眼睛蒙起与不蒙的两种情况相比较,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居然为后者的三倍。这就是说,双方眼光一接触,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知,性格内向的人,大都无法一直注视对方。
对话时目光的功能
两个人之间正常对话时的目光使用方法,是可以简单推论而得知的。听说并用时,不得不一直注视对方,紧盯对方的眼睛。正常的注视情况要因对话者的性别、个性、文化形态的背景、话题、说话现状及其他几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还是可由眼睛的功能推定其对话时目光用法的类型。
各种研究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五个功能。即调整说和听交替,观察对方的反应,表达意义,表达感情,传达对方关系的性质。
说话者往往是先相互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对话,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自己的意见一完,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注视对方。但如果说话者不进行这种第二次的相互注视,则是表达者还要继续说话。
对听话者来说,除了表达自己想要说话的意图,要在对方阐述一个意见后,及时看一下对方。一旦错过这一注视的时机,就等于奉还了自己发言的机会。于是,对方只能在自己已经说过的东西上添加点什么,或者连续保持拘谨的沉默。而且,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起来,那就意味着:这种对话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对方持续移开目光,似乎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但有时却不过是对方有点害羞,或心情不佳而已。不过,判断是否害羞的手段并不存在,有些疲倦也说不定。
有着仓皇眼神,不断东张西望的人,同样也会使人紧张。有时,某人匆忙一瞥的视线方向能够提供其眼下关心之事的线索,但总的来说,在这种场合,人们总想尽快离开其人。
对话之际,为了检视对方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简而言之,对方对自己的注视程度成了判断其注意集中度的标志,进而,对方的注视和组合性的脸部表情变化都能提供自己想要了解的对方的反应。
在仔细考虑到提问的回答以及对方如何反应的场合,无论说者还是听者一般都会相互移开目光,这也是调查结果已经证明的。原因似乎是,伴随着精神向内集中,人们希望对视觉的刺激尽量减少,以至于不仅移开目光,而且新入眼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己眼睛的焦点重合。
对话中眼睛的另一个功能是听者和说者相互传达如何评价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根据某一个调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交流对象当做中等地位的人物,则自己的注视和对方的注视均达到最大限度;如果对方的地位极高,则为中等程度;如果对方地位很低,则达到最低限度。
在谈话对象是可信赖的人时,出自自己的注视更长更频繁,在谈话对象是喜欢的人时也同样。但是,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对讨厌的人,也进行冰冷的凝视。
对于求爱时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经引起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对于企图保持更亲密关系的对象,无论男女均运用“秋波”这种传统方法,也得到科学调查的印证。一般而言,订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视会增多;意欲从此成为亲密伴侣的男女之间,双目交视的时间也会来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