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第一人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寒风凛冽,教室前后门均大开。靠近前门一学生涕流不止,欲关门,又怕后来者敲门,遂在门上大书:天冷风大,请走后门,谢谢合作!然后关上门。坐在后门旁的另一生如法炮制,在后门上留下两排大字:反腐倡廉,严禁走后门!遂关上后门。上面虽只是个笑话,却也道出了时下“走后门”的不良之风。有甚者事无大小,均能通过走后门解决。
“走后门”一词出于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元祐党人曾与蔡京为敌,一心要扳倒他。哲宗驾崩以后,徽宗继位,委任蔡京做了丞相。因此,得势的蔡京十分排斥元祐年间的旧吏,甚至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不许这些旧臣的子女出仕和入京,连他们写的诗文也不得流传。如此蛮横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度不满。
有一年元宵节,在京的艺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在街头演了一出名叫“走后门”的戏,用以讥讽蔡京。戏的内容大概是:有一天,某县县官正在升堂办案,忽有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和尚,要求离县到外地去云游。知县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间发给的,无名火起,不但不准其要求,还下令收缴度牒,不准他再当和尚。赶走这个老和尚后,接着又进来一个道士,他要求县太爷捐资修建道观。知县一查,这个道士又是先帝年间出家的。县太爷不但不捐资,反而下令要道士还俗。这时,知县的师爷走上前,在知县耳边轻声说:“老爷!黄员外为了报答您上次替他办事的恩德,特奉送一千两银子,可这些银子全是先帝年间铸造的,该怎么办呢?”知县一听见有白花花的银子送上门来,哪能让它跑了,于是他稍作沉思后悄声对师爷说:“先用箱子装好,不要从正门进来,要悄悄地从后门抬进来,以免被人看见。”
这出“走后门”的戏,不仅嘲讽了蔡京,还讽刺了那些贪赃枉法的权贵。人们心知肚明,皆鼓掌叫好。后来,“走后门”一词也就广泛流传开了,借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
苏东坡妙堵后门
苏东坡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一天,他的一位老家同窗来求他说:“请您想想办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吧!”苏东坡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今天我读到一则有趣的故事,你想听吗?”同窗好友颇感兴趣地说:“好啊,你讲吧。”苏东坡于是笑眯眯地讲开了:“一个盗墓贼跑到西城的山坡上,花了两夜挖开了一个墓。当他把墓棺打开时,只见里头一个帝王,他忙问那人是谁。墓中人说,他是汉文帝。盗墓贼乐开了,皇帝的墓,那金银珠宝一定很多呢!就向文帝说明来意。汉文帝遗憾地说:‘找错墓了,我是反对用金银玉器陪葬的。只有一些坛坛罐罐在我身边。’”那位有求于苏东坡的老家同窗,明白了苏东坡的用意,就知趣地回家去了。
“露马脚”的皇后
“露马脚”一词的意思就是不小心暴露了想掩盖的不便公开或不光彩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不是露其他的东西呢?“露马脚”跟马有关系吗?原来,这里面还有着一个传说。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为了糊口,他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封她为皇后。
这位马皇后虽然长得不算漂亮,但也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自宋代以来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在以小脚为美的那个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种缺陷。马氏当了皇后以后,越发为自己的一双大脚而深感不安。因而,每当与客人相见,她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突然游兴大发,便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听闻,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风采。不料,此时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大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轰动。“露马脚”一词也就这样流传开了。
马皇后“枣桃”救功臣
明代,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唯恐有人威胁他的帝位,于是便产生了杀灭功臣的念头。经过一番苦想,他决定兴建一座功臣楼,然后把这些功臣请到楼上赴宴,借故失火,烧死他们。这样既可推卸责任,又可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
这件事被皇后马娘娘事先得知,她觉得这样做有些太过残忍却又无力阻止。这时候,她首先想起了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师刘伯温,本打算派个心腹给刘伯温送信,但又怕泄露天机。于是她便想了一条妙计,叫太监给刘伯温送去两盒礼品,一盒枣子,一盒桃子。刘伯温接到这两样礼物后很是纳闷,他心想,皇宫里有的是山珍海味、时鲜果品,娘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送这两样平常的东西呢?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隐秘。他想了好久,终于悟出了这“枣桃”原是“早逃”的谐音。
妇女“穿小鞋”
现在,人们把背地里打击报复行为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这是人“整”人之精要,也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上级“整”下级之宝典。所谓“小鞋”是指旧时代缠了小脚的妇女们穿的一种绣花的“小鞋”。这种小鞋,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兴起的。这位风雅皇帝为了观赏享乐,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白布缠足,把脚裹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小金莲台上跳舞,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五代以后中国妇女便兴起了缠足的风气,并且认为脚缠得越小就越美。缠足后,脚小了,妇女当然只能穿小鞋了。
在帝制时代,男女婚姻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来衡量女人的美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如果男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媒婆就留下此鞋样儿,男方照此鞋样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着这双小鞋来到婆家。
如果当初有人故意把鞋样尺寸弄小,小鞋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会使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行为叫“给人穿小鞋”。
书生机智讽贪官
相传,清朝末年,山东莱阳有位县官贪婪无比,想尽办法搜刮民财,每逢父母大寿,夫妻做寿,或有了大病小灾,甚至孩子百日都到处张扬,意在让人送礼,有知道不送者,就设法给人穿小鞋。就是这样一位贪官,在表面上却还要装装样子,过春节时自撰一联贴在门上:爱民如子,执法如山。
老百姓见了这副对联,无不气愤不已。有个书生回到家里,续写了这副对联,乘夜贴上去,于是县官的对联便成为: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老百姓看了这副对联,无不拍手称快,可县官的鼻子却气歪了。
第一个“不倒翁”
“不倒翁”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玩具,形状像老人,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故又称“扳不倒儿”。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说:“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不倒翁”在古代喻指那些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人。
关于不倒翁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此物从外表看与石无异,但里面是一块美玉,他两次将宝物献与楚王,楚王总把它当顽石,以欺君罪割掉他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抱玉痛哭于楚山脚下。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将石割开,果然见玉,命制成玉璧,名曰“和氏璧”。楚文王被卞和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感动,称他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翁’也!”
谁说“不倒翁”不倒
“不倒翁”的含义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转注,指那些圆滑、见风使舵的人。前些年,池北偶先生曾为华君武先生的漫画《不倒翁倒了》题诗一首:“此翁就不倒,自在又逍遥。赔钱无所谓,补贴伸手要。厂长照样当,不愁乌纱帽。如今世道变,无法捞稻草。亏损得关门,靠山没处找。时来厄运到,不倒翁倒了。”此诗在对当今社会上新的“不倒翁”进行辛辣讽刺的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最终结局。
孔融“想当然”讽曹操
“想当然”是大家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如某人不依事实,妄加猜度的话,人们就会说他是“想当然”。有意思的是,韩国娱乐节日《X-man》中有一游戏名就叫“当然了”。游戏的规则是对对方提出的任何捕风捉影或攻击的话都要回答“当然了”,即为认输。这一游戏里笑料百出,气氛活跃。
“想当然”的最初来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当曹操攻下邺城时,曹操的长子曹丕入城搜查,在袁绍家中发现了袁绍的美貌儿媳妇甄氏,曹丕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收甄氏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夺人妻室,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北海孔融知道后故意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听了后大惑不解,问他:“典从何出?”孔融很是得意,笑着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说,用眼前的事例来推测,想必那是当然的了。为此,曹操对他很恼火。当孔融被人告发,说他有诲谩诽谤之罪时,他立刻就被抓了起来,丢了性命。
“想当然”的事例很多,即使名人,也不乏“想当然”之事。诗圣杜甫,诗篇千古不朽,但他描摹桂林山水的《寄杨五桂林潭》却并不佳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这就失实了。桂林盛产桂花,夸梅花何意?冬天也并不冷,又极少下雪,为何独吟今雪?一查,原来杜老夫子根本没有去过桂林,是想当然耳。欧阳修有一副名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其学问渊博可见一斑。苏轼二十岁时,年轻气盛,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高中进士。苏轼在考卷中曾引用:“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严,而乐尧用刑之宽。”欧阳修读后,对这几句话所说的典故,还真从未见过。放榜之后,他召来苏轼,问:“文章中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回答道:“想当然耳。”欧阳修这才方知上当,对梅圣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糊涂财主“爹满门”
从前,有个叫李平的财主,此人大字不识几个,却爱附庸风雅,冒充学识之士。
这年,正值李平的母亲六十大寿。李平便大办酒席,请了远房亲戚、左邻右舍来为母亲祝寿,他还请来先生写祝寿对联,以示高雅。那先生思索了半天,知道这李平没什么文化,就随手写了一副: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完,李平装模作样地吟了几下,大赞先生写得好。他又一想,这是给自己的母亲祝寿,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文才,便叫先生把其中的字改一下,上联改为:
天增岁月妈增寿
李平一看,觉得十分满意,兴起之下,连下联也改了:
春满乾坤爹满门
先生一看,哭笑不得,说:“老爷,这样改不妥当。”李平却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就这样了,不准改了。”说完,他叫人把改后的对联挂在大堂之上。众人一见“爹满门”,直笑得喘不过气来。而那李平还以为别人在说自己改得好,正得意呢。
苏东坡遭遇“势利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称那些为人处世特别势利的人为“势利眼”,因为他们的眼睛只有权势,妄图依势沾光。词典上对“势利”的解释是: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也就是说,当人有钱有地位时,对他是一种态度;当人没钱没地位时,对他又是另一种态度。
说到“势利眼”,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苏东坡有一次到景色秀丽的莫干山游玩,走进一座壮观的庙宇。庙里的方丈见他衣着朴素,以为是一般游客,便淡淡地指指凳子说:“坐!”然后对小沙弥说:“茶!”经过一番交谈后,方丈发觉来客谈吐不凡,非同一般,便把他引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敬茶!”两人又接着谈了起来。方丈愈发感到来客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就又问起他的姓名。这才知道,来客是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于是,方丈又换了一副面孔,把他让到文雅阔气的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吩咐小沙弥:“敬香茶!”临别时,方丈请苏轼写楹联留念。苏东坡信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羞得无地自容。
同是进庙的游客,由于身份不同,招待的态度,让座的地点,甚至敬茶的质量都不相同。因此,这一故事成为“势利眼”的经典而流传开来。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从前,有个穷秀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他有时向一些有钱的亲友借贷,这些亲友们不但不给,还冷言冷语嘲讽他。
后来,他考中了状元,荣归故里,当地名流富豪和原先那些有钱的亲友,都备了厚礼,约定某日去状元府攀附巴结。
新状元非常痛恨这些势利眼,到了那天,他不但不备酒礼迎,反而在关着的大门贴上一副对联,拒见这些势利客。对联曰:
忆当年,一贫如洗,缺柴缺米,谁肯雪中送炭
到今朝,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拍马屁”第一人魏忠贤
生活中,我们常把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称之为“拍马屁”。有趣的是,在古代,“拍马屁”却是一种礼节风俗。
“拍马屁”源于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当时西北山道狭窄,人们多是骑马,马在那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据元史记载,人们平时骑马相遇,或是迎送宾客时,都要互相拍对方的马屁股称赞一番:“好马!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习俗。那么,“拍马屁”这种礼节风俗又是怎样演变成为那些阿谀奉承行为的代名词呢?这还得从魏忠贤说起。
明朝末年,魏忠贤掌权,奸臣当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闲得发慌的熹宗听从魏忠贤的奏请,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场赛马。是日,三声炮响之后,比赛开始了。只见几百匹骏马宛若离弦的箭,直往前奔,马背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不断高举马鞭抽打,而在赛马的行列中,只有魏忠贤与众不同。他不用马鞭抽马,只是在马屁股上拍三下,马便四蹄腾空,快如闪电,不一会儿便遥遥领先,继而夺得了第一名。熹宗对此非常疑惑,好奇地问:“你这马不用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难道这是一匹神马吗?”魏忠贤赶紧双膝下跪,奏道:“皇上,奴才的马并非神马,之所以能遥遥领先,是因为奴才识得马性。要马跑得快,千万不能强行抽打,而是要顺着它的性子,只需在马的屁股上轻拍三下,马就躁痒难耐,必然会奋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说穿了,就在‘拍马屁’这三个字上。”
熹宗听后,拍掌大笑,并下令从此以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俱由魏忠贤掌管,魏忠贤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接旨,拜谢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