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管!”伽利略把来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急忙跑进他的实验室。他找来纸和鹅管笔,开始画出一张又一张透镜成像的示意图。伽利略由镜管这个提示受到启发,看来镜管能够放大物体的秘密在于选择怎样的透镜,特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搭配。他找来有关透镜的资料,不停地进行计算,忘记了暮色爬上窗户,也忘记了曙光是怎样射进房间。整整一个通宵,伽利略终于明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像那个荷兰人看见的那样,遥远的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经过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兴,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这是一项很费时间又需要细心的活儿。他一连干了好几天,磨制出一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现在,该试验一下他的发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点的凸透镜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点的凹透镜,然后把管子对着窗外。当他从凹透镜的一端望去时,奇迹出现了,远处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见钟楼上的十字架,甚至连一只在十字架上落脚的鸽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实物放大1000倍。现在,他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窥探宇宙的秘密了。
谁被尊为“磁学之父”?
吉尔伯特(1544—1603),英国著名的医生、物理学家。他于1544年5月24日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市一个大法官家里。年轻时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医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已成为英国名医。由于他医术高明,1601年担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直到1603年11月30日逝世。
吉尔伯特开创了电学和磁学的近代研究。1600年他发表了一部巨著《论磁》,该书的所有结论都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书中记录了磁石的吸引与推斥;磁针指向南北等性质;烧热的磁铁磁性消失;用铁片遮住磁石,它的磁性将减弱。他研究了磁针与球形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磁针在球形磁体上的指向和磁针在地面上不同位置的指向相仿,还发现了球形磁体的极,并断定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提出了“磁轴”、“磁子午线”等概念。总之,在磁现象的研究方面,吉尔伯特的成就巨大,被尊为“磁学之父”。
马基雅维利崇尚什么思想?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别人。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一面。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
马基雅维利主义在西方是贬义词,是旁门左道的文化支流;一旦谁被冠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谁就名誉扫地。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之类的阴谋诡计而被称做“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差”的三位总统之一。
弗朗西斯·培根有着怎样的经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一世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16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助手。18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21岁时找到一份律师的职业。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1604年培根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被提升为掌玺大臣。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探求科学真理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出版了多部流传后世的大作。
1621年,国会指控培根贪污受贿,经高级法庭审理,培根被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等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趋于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谁被称为法兰西绘画之父?
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sin,1594—1665),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在法国17世纪画坛的地位无与伦比。《阿卡迪亚的牧人》为其主要代表作。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从中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撒尿小孩铜像有什么来历?
布鲁塞尔撒尿小孩铜像是布鲁塞尔标志性建筑,位于市中心广场上叫“狗街”的转弯处。雕塑刻画的小男孩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国家英雄。雕像建于1619年,1747年法国路易十五为了“雅观”起见,曾给他披上过衣服。
关于该雕像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人民为纪念这位小英雄而创作了此尊铜像。另一种传说是,中世纪有伙强盗在布鲁塞尔燃起漫天大火,此时有位神童从天而降,撒了一泡尿将大火浇灭,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后来人们特立铜像进行纪念。小于廉的塑像极为生动逼真,赤身露体,叉腰挺肚,泰然自若地不断撒尿,十分诱人喜爱。欧美各国每年狂欢节便以小于廉造像大撒啤酒,引得参加狂欢的人们争相狂饮,一派热闹异常的动人情景。
谁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出身于英国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这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说到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讲,似乎无人怀疑过。然而,在古代,要认识它并不容易,而且多少科学家、学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鲜血和生命。在古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不容置疑。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这种错误的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00年前,被一位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人们一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没有怀疑。
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哈维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谁奠定了基督教归正宗的理论基础?
约翰·加尔文(Jean Chauvin,1509—1564)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1年,加尔文返回日内瓦,重获市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