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6200000040

第40章 毛泽东品读古赋(2)

毛泽东运用他一贯坚持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该赋的作者“枚乘所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较低的阶层”,“有一条争上游、鼓干劲的路线”,“枚乘所攻击的是那些泄气、悲观、糜烂、右倾的上层统治的人们”。而我们呢,代表的则是“革命无产阶级和几亿劳动农民的意志”。这样,就巧妙地体现了对古代遗产批判继承的辩证观点。

值得重视的是,在该文中毛泽东对赋体的演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的确,《七发》可以说是标志新赋体诞生的第一篇作品,它为汉赋的体制奠定了基础。在结构方面,它用七段文字写七件事,全文用主客问答来贯穿,这些都引起了后世作者的模仿。除了毛泽东列举的曹植《七启》、张协《七命》外,还有张衡《七辩》、傅毅《七激》、东方朔《七谏》、崔骃《七依》、徐干《七喻》、陆机《七微》等一大批作品。“七”遂成为一种独特的赋体,被文人们广泛地采用。毛泽东认为枚乘《七发》之后的作品“作招隐之词,跟屈、宋、贾、枚唱反调”,都“索然无味”,此语未免有些言重,但也确实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某些基本事实。

“含有故土之思”

——毛泽东品读王粲《登楼赋》

1975年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曾临时调到中南海,专门为因眼疾而视力衰弱的毛泽东读诵古典文学作品。

一次,毛泽东让芦荻给他朗读《昭明文选》中王粲的《登楼赋》。据有关回忆文章讲,毛泽东听完《登楼赋》后,感慨道:

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接着,毛泽东还结合自己的诗作,谈到他当时怀念故乡、怀念爱妻杨开慧的思绪:

我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了三十二年前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意思。

被毛泽东誉为“好赋”的《登楼赋》是篇名作,它的作者王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很有名气。

王粲(177~217年),只活了41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建安七子”(即聚集在邺城曹操世子曹丕门下的七位才子)中的“冠冕”人物为后人称道。但是,他留下来的好作品,却是在归附曹氏父子之前写成的。毛泽东特别爱读的这篇《登楼赋》,就是他早期不得意时的作品。

据《三国志·王粲传》介绍,王粲是东汉前朝名公贵胄之后,如果不是汉末动乱,他的仕途本可以一帆风顺。他的父亲早死。190年,王粲年仅14岁,就碰上了“董卓之乱”,随皇室西迁长安。

没过几年,关中饥荒、兵乱相继发生,西京又乱成一团。汉献帝落难东归,士大夫纷纷南下荆州投奔刘表。王粲也随之南下,到了荆州,年方十七八岁。

王粲个头矮小,相貌又丑陋,投靠刘表,刘表以貌取人,不大重视他。这使王粲既愤慨,又无奈,在荆州一呆就是15年,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荆州,他才得以离开荆州,北上邺城,成为邺下文人集团中的佼佼者,从此名声雀起。

《登楼赋》就作于王粲滞依刘表留荆州期间,赋中说他“遭纷浊而迁逝”的时光,已经“逾纪”,即过去了12年还要多。据此可知此赋写成的时间,应在建安七八年(202~203年)之际,王粲还不到30岁。

王粲所登之楼,人们说在当阳城(今湖北当阳县以东)。王粲登楼,是为“销忧”,结果极目四望,反而百感交集,更增忧愁。荆土春光景物“虽信美而非吾土”,本不想“少留”,却只得呆着。于是乎,自然想及故乡洛阳,忆及童年生活,身“向北风”而心有“怀土”、“怀归”之情。然而,时局动荡,军阀割据,山河阻隔,旧乡想归归不得,只得耐心等待盼望“河清”之时,“冀王道之一平”,以便施展个人才力。为此,他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心上急,胸中闷,不知如何是好,“夜参半以而不寐兮,怅徘徊以反侧”。

身是异乡客,心系故乡情,这是人之常情;久客思归,失意怀旧,这也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常常会有的心态。所以,从《登楼赋》中能够找到怀旧追昔的强烈共鸣。这正是此赋为后人称道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赏识《登楼赋》,如他所说,一是赋中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积极理想,“冀五道之一平”;二是其中洋溢着对故土,对往事深挚的情感。后者更是触动了暮年毛泽东对自己青春时期那段“峥嵘岁月”的怀念和对爱妻杨开慧的追忆。很显然,垂暮之年的毛泽东,陷入了对如烟往事的追忆当中,想通过读《登楼赋》,以寄寓“故土之思”与故人之情。

“做了很多好文章”

——毛泽东品读江淹《别赋》、《恨赋》

1939年夏,毛泽东去延安陕北公学做讲演,他谈道: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江淹,做了很多好文章,有篇叫《别赋》,里面有很好的话,但是是感伤流泪的话。最为人们所熟记的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多么伤心流泪,文笔很好。我们今天不需要这样写,改一下,改为“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毛泽东改了三个字,“南浦”改成“延安”,“伤”改成“快”,原赋悲伤凄怆的情调就变得积极明快了,自有截然不同的一番风味,收到了振奋人心、激励士气的效果。

毛泽东所说的这位“南朝梁成的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驰名,毛泽东说他“做了很多好文章”,并非过誉之辞。江淹晚年才思衰退,人称“江郎才尽”,但这并没有影响毛泽东对他的赋的喜爱,直到暮年(1975年),还让身边陪读的芦荻给他读江淹的另一篇名赋《恨赋》,并且解释其中的“溢”字。

《恨赋》和《别赋》,是江淹现存二十多篇赋作中最为著名的两篇。

《别赋》是一篇抒情小赋,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主旨,分别写了公卿、侠士、从军、去国、夫妻、方外和情侣等各式各样的离愁别恨。赋虽不长,但描摹别情,刻画细腻,尤其善于通过环境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感受,语言隽秀,韵律婉转,句法错综,但读来有些凄楚、愁怆: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更有一番“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之慨,使人不忍卒读!

《恨赋》历叙古人“伏恨而死”的几种不同情景:烜赫的帝王将相,凄惨的孤臣孽子,潦倒的贫夫才士,都各有不相同的人生遗恨。无论他们的事业如何,都免不了“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江淹在这首赋里,以景托情,并通过列举典型事件开创了赋体抒写人的普遍情感的新领域,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1975年春末夏初,毛泽东疾病缠身,体格很衰弱,已很难像以前那样挑灯阅读。此时,他的心境亦很不平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完全结束下来,“四人小宗派”还在猖狂活动,接班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国际国内也都处在严峻的形势下……在这多事之秋,自己的身体又几近风烛残年。此时此刻,毛泽东请身边陪读的芦荻给他读江淹的《恨赋》,应该说,至少在感情世界里是别有一番意蕴的。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毛泽东决不会认输,但不能说他没有“饮恨”;毛泽东决不会沉寞,但不能说他毫无“吞声”;他是把个人的恩怨置之度外的,但他不能不考虑“一旦魂断,宫车晚出”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恐怕是他此时反复听读《恨赋》的根本原因。

1975年5月16日,毛泽东曾跟身边的女医生小李说:“我送你两句话:‘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接着,又指着后一句讲:“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这种心境,是可以和听读江淹《恨赋》时的心境相印证的。可以说,读江淹的《恨赋》,是晚年毛泽东抒发内心深处苦闷和忧虑的独特途径。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毛泽东品读庾信《枯树赋》

1976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这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元旦不久,周恩来总理逝世,毛泽东忍着极大的悲痛,在病中挺过了一个痛苦的春节。

到五六月间,毛泽东的健康状态更是明显恶化,6月初毛泽东突患心肌梗塞,这次病得那样突然,那样危重。中央采取不同寻常的措施:一面积极组织抢救,一面把毛泽东的病情开始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通报,这是在此前所没有过的。

7月初,朱德委员长突然与世长辞。不到半年时间,毛、周、朱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三位老战友已痛失两位。年迈多病的毛泽东在精神上很难承受这许多次的突然刺激。他那时的痛苦的心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由于这段时间诸多的不愉快的事情加重了毛泽东的怀念故旧和寂寞悲凉之感,在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只好靠诵诗读赋,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有一天,毛泽东让机要秘书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这首赋毛泽东是早已熟读过的,前些年他还嘱印过大字本,全赋大部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这病魔缠身的晚年仍能背出。

这是一首以树喻人,曲折悲凉,读来令人感慨万分的赋。

在他的病床边,张玉凤读着这首赋,读得很慢,毛泽东微闭着双目,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着自己一生的经历……

毛泽东让张玉凤连续读了两遍,他边听着,边默记着。后来他说自己背诵。此时,他虽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赋,但仍以那微弱而又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富有感情地背出: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稍许,毛泽东又让张玉凤看着书,他慢慢地背第二遍。这次他背得很好,除少数几处需偶尔提示一下句首外,均全部背诵自如了。

张玉凤读了两遍,毛泽东背了两遍,已超过医生的规定时间。为了不使老人家太劳累,张玉凤只好停住,请他休息。其实,那天毛泽东精神还好,也许本来可以边背边讲,可惜张玉凤当时只顾得医生的叮嘱,不敢引老人家多说话,不敢让他动感情,以至没有听他细谈,没有让他讲出此时此刻的心境和感想。毛泽东逝世若干年后,张玉凤说:“还十分遗憾!如果当时不要急于劝阻,听他慢慢谈,这该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啊!”

究竟是这首赋对枯树描写得逼真、透彻,还是它抒发了毛泽东自己的感慨,这不是用几句话能说明白的。张玉凤说:“用我贫乏的语言和词汇是难以描述的。后来主席常常想起来就吟诵着这首赋,直到他不能讲话为止。这是他诵读的最后一首赋。后来,他因听力减退只能用那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一只眼睛自己看书、看文件了。”

《枯树赋》是庾信后期诗赋的名篇之一。庾信前期仕梁,西魏破梁时,他正出使在西魏,因而被强留下来,历仕西魏和北周。由于他曾亲历侯景之乱和西魏破梁,国破家亡的巨变,亲见黎民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哀哀无告的惨相,所以他后期的作品,一变仕梁时期诗赋轻艳奇巧的风格,而多抒发亡国之痛、故土之思、羁旅之恨和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情怀,劲健苍凉,忧深愤激。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指他后期作品的这一特色。

毛泽东对于庾信的才思词采,是很欣赏的。他曾对他的侍读学士芦荻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的,远不只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他爱读《枯树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品的描写生动,联想力十分丰富。

毛泽东评价说,庾信把宫廷、山野、水边、山上的树,名贵的、普通的树都写到了,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以树命名的地方,也都写了进来,眼界宽广,思路开阔。同时,毛泽东认为,庾信用形象、夸张的语言,描写出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这是很成功的写法。这样写,对比鲜明,读来自然使人对树木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

毛泽东特别对全赋以殷仲文“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起兴,以桓温的“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年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作结的结构,激赏不已。他说,这两段话不仅是全赋的“纲”,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且起结呼应,使全赋有一气呵成之势,突出了立意,又余韵不尽。

毛泽东在重病之中,头脑仍然极敏锐清晰,他深知大限将到,所以常坦然地说到死的问题,认为这是自然的不足畏惧的事。但他更是一位怀抱伟大理想、终生不知停息的历史巨人。他爱读《枯树赋》,屡读而不厌,更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赋中的那种“木叶落,长(音涨,年老)年悲”的迟暮之感。毛泽东把自己的心境与《枯树赋》的意境融合到一起,借《枯树赋》抒发了自己晚年时苍凉悲壮的内心世界,正如曹操诗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同类推荐
  •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传世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髎集》的全部内容,以及他的代表性的杂文。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 宝刀

    宝刀

    《宝刀》的故事由“我”从民族学院分配到家乡说起。“我”毕业回来,风尘仆仆,一出长途汽车站,就看到了韩月。她和“我”一同毕业于民族学院,也被分配到这个远离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经历很丰富,曾是学院里风云人物刘晋藏的女朋友。刘晋藏,融合汉族和藏族长相优点的混血儿,他的老爸在军分区有相当的职位,所以,他活得相当潇洒,女朋友一大堆,而作为汉族人韩月,则突出重围,成为追逐刘的胜利者。但刘晋藏最后因贩卖文物而没能毕业。我就是和这样的女孩,一同分配在这个被群山包围、汉藏杂居的小城市工作,然后就平平淡淡地在了一起,结了婚,但一直没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单调,如从山野里定时刮来的风。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轻轻的我走了,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我轻轻的招手,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正如我轻轻的来,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耕堂劫后十种:秀露集

    耕堂劫后十种:秀露集

    本书是作者的杂文作品集。一、戏的梦二、书的梦三、画的梦四、石子——病期琐事五、乡里旧闻等
热门推荐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 抢亲冷王爷

    抢亲冷王爷

    妖妖群:78317233水悠若篇:她水悠若只是一介民女,爹爹和娘亲是普通商人。然而她的未来好郎君却是当朝大将扩飞扬将军。她十四岁那年开始议婚,可是飞扬表哥总是一拖再拖。爹爹和娘亲三天两头地亲自上门,好不容易,飞扬表哥终于答应迎娶她。可是成婚当天,他人还在军营中。没关系,她一个水悠若又哪及得上社稷苍生!等她过了门,待他回来再拜堂也不迟。满心欢喜地踏上花轿。然,途中乐声突然止住了,花轿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轿帘强行被人掀开,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张英挺陌生的脸孔,强把她掳上马。………风夜翎篇:他贵为风天王朝的十九王爷,与丞相之女清音两情双悦。可是皇兄却下旨,把清音指给当朝太子风止然。本来深爱他的清音居然答应了!在她眼里看不出迷惘痛苦,有的只是对他一往情深的嘲弄和戏谑。既然你可绝情当别人的新娘,我也可以潇洒不羁一脚将你踢向其他男人身边!一甩袖,自动请缨,亲自护送你入宫,成全你的虚荣。回府途中遇到迎亲队伍,他满心怨恨,任性地想,你明日成婚,我偏要早你一日娶妻!一记飞骑将前面迎亲队伍拦下,强把新娘掳走。………扩飞扬篇:他自小与表妹水悠若订下亲。只是他扩家家道中落,水家嫌贫爱富,提出五年成名之约。要他从军,如果五年后他不成名就不把女儿配给他。五年,简直强人所难!等他用了八年成为正一品镇国大将军,他与水悠若的婚约理应取消。然,水家却厚颜无耻地拿出婚书,逼他娶水悠若。他冷笑一声,挥袖答应。可是成婚当天他故意留在军中,第二天回到将军府,正盘算着如何嘲笑水悠若,可是,家丁怯怯懦懦地告诉他,在迎亲途中,将军夫人被当朝的十九王爷风夜翎掳走了!士可杀不可辱!风夜翎掳走的不是他的夫人,而是他的面子!…十九王爷失恋抢亲,一时任性掳走了当朝大将军的夫人——错错错!她水悠若一介民女,夹在两个不爱她的强势男人之间——半死不活!他扩大将军为了面子跟那超拽的十九王爷干上了——无硝烟的战争!妖妖笔下的故事很精彩,感情好动人,文字很缠绵……亲们快快入坑啦,绝不会失望的。(本文是女主步步成长的文,开始有些弱,不过会成长起来的。)………………………………………………………………………………推荐栏:推荐自己的旧文【黑帮老公十八岁】╰☆╮小水滴的【扑倒妖孽男】懒兜的【王爷的妃不是妃】紫极光的【相公不在多】桃花相【再见前妻】飞天小猪【黑道老婆】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凶案背后

    凶案背后

    世事无论好坏,总是先有因,而后才有果。每一起凶案的背后,都曾有罪恶的种子在发芽。作恶的是否十恶不赦?被害的是否白璧无瑕?究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是有些人生来就携带着罪恶的基因?种种疑问,不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无人可以解答。小莫的V群:200144356欢迎任意书中主配角名+读者ID+粉丝值来敲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史传文学的承前启后的丰碑,也是国民必须了解的经典之一。本书用选本的方式将《史记》精华部分呈献给大众,对于普及国学,宏扬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对原著文选的导读阐释,实用而便览,包含有三种内容:提示,即在篇首介绍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段意,即对原文加以分段,逐段概述段意;注解,紧接段意,对该段的疑难字词进行注解,并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读者循此体例,即可窥《史记》之壶奥。
  • 善心得善果:报君恩

    善心得善果:报君恩

    古树参天,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的水,冰凉凉的。偶有微风,将这一番静止之画打乱,却更添韵味。一丛紫竹悠悠然随风而舞,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潇潇淅沥竹声的风情。忽地,一颗小小的头颅从紫竹丛中探出,淡红色的眼睛贼溜溜的四处打探巡视,终于放心而出,竟是一只通体雪白的白狐。它甩了甩毛茸茸的尾巴,坚挺着身子在竹丛间穿来穿去,速度并不快。微乎其微声响从岩石那边传过来,白狐先是一顿,双耳警戒向后退,獠牙外露发出威吓的低鸣。岩石后伸出一只血手,死命的抓紧岩石上的突起,再也不动了。白狐歪着脑袋同那只血手对视了片刻,它开始悄悄的悄悄的向那血手靠近了几步,身形微躬,后腿放松,如果那血手对它会有不轨的行为,它随时会以最快的速度溜之大吉。一只大手从身后摸过来,以白狐的灵敏狡猾居然也被一抓即中。它正要挣扎,却闻到一股熟悉的药香,遂放松了戒备。
  • 死亡神座

    死亡神座

    带着巫妖王的记忆,踏入与游戏一样的世界,有着掌握死亡的心,必会重新踏上死亡的神座,成为史诗中的一员。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