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6200000038

第38章 毛泽东品读古典诗词(10)

以“味”论诗,早在五世纪时钟嵘的《诗品》中就已提出。钟嵘认为,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不仅高于四言诗,也高于骚体,并且十分适合于世人的口味(“会于流俗”),所以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从钟嵘的论述来看,“有滋味”是他所标榜的诗歌之最高造诣和境界。

那么,诗的“滋味”又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就是说,诗歌不仅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描摹自然万物,而且在描写中要尽可能充分地反映作者主观的情意,使“穷情”和“写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唐代诗人司空图则在“滋味”说基础上,又提出并强调“韵味”,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且这“味”还要妙在“咸酸之外”。

毛泽东继承了以“味”论诗的传统。主张诗要有“诗味”。这也就是要求诗要情景交融,含蓄蕴藉。他特别喜欢唐诗中“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因其气势宏大,感情充沛,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穷情”、“写物”的水平极高,“诗味”特浓,所以毛泽东抄录和背诵过好多首李白的诗。

毛泽东批评宋诗“味同嚼蜡”,主要是指宋代涌现的道学诗。北宋道学或理学的代表人物如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人,其中喜欢写诗的人也不少,但往往是以理入诗,诗作往往是“讲义语录之押韵者”,“以论理为本”,这正是道学家的诗风和文风。正是鉴于此,毛泽东才说宋诗是“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毛泽东认为,诗要用“比”、“兴”

“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歌表现方法。早在《周礼·大师》中就讲到,“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则把“比”、“兴”、与“风”、“雅”、“颂”、“赋”合称“六义”。

历来对“比”、“兴”的解释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取朱熹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他同意把比兴看作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技巧和手法,故言“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东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就不能不强调比、兴两法,这是避免以理入诗,把诗歌概念化、抽象化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保证诗味不被破坏的得力措施。

毛泽东认为,诗要讲平仄、格律

音韵、声调、格律对于古典诗词之重要,有如唱腔曲调对于剧种戏派之重要一样。没有特殊的戏曲唱腔,就没有与其他剧种戏派相区别的特殊戏剧流派;同样,没有自己特殊的音韵格律要求,也就没有格律诗词。正是本着这种重要性,毛泽东在研读古典诗词时,十分注意研讨诗词的音韵格律。在写诗填词时,他也十分注意遵守诗词格律。

1957年,毛泽东在接见对词曲很有研究的冒广生先生时曾这样对他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1965年,在给陈毅改诗并复陈毅信中,毛泽东又特别强调:“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在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上海文瑞楼石印的《诗韵集成》和一部上海鸿宝书局石印的《增广诗韵全璧》。这两部书中许多地方留有各种颜色笔迹圈划的记号,许多书页都折着书角,显然毛泽东生前曾从头到尾翻阅和研读过两部书。《诗韵集成》的目录上,在上平声、下平声、去声、入声等四声所包含的各个韵目处,都留有毛泽东用红、黑两色铅笔勾画的圈记。《增广诗韵全璧》的目录后,附作者《论古韵通转》,毛泽东对它全文作了断句。

毛泽东还认真研究词律。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两部不同版本的《新校正词律全书》,各留有他许多研读圈记。《新校正词律全书》备列各词各体,计词牌名660余种。该书还收入了各种词牌多种不同的体,并附有著名词人的作品为体例,注有音韵平仄。它收集的资料比较齐全,且辨正了流传中的各种谬误。仅从书页上留下的标记来看,毛泽东圈读了其中70多种词牌,80多首词。

然而,毛泽东毕竟不止是个诗人。他有一般诗人所不具的深邃哲思和超凡的历史眼光。他在研究、熟悉诗词音韵格律的同时,更注重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他曾概括说:“中国的诗歌,从《诗经》的四言,后来发展到五言、七言,到现在的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拍子,这是时代的需要。”“一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毛泽东的精辟见解,大体客观勾勒了旧体诗的发展演变进程。

由于古典诗词格律过谨过严,它确实束缚人的思想。因此毛泽东素来主张它“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他怕这种“束缚思想,又不易学”的旧诗体裁“谬种流传,贻误青年”。但他又认为,对于精通此道者来说,旧体诗则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情感表达的工具。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指出:

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家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并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

这关键在于掌握格律。“掌握了格律,就觉得自由了。”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毛泽东是在考察诗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而对其未来进行展望的。他认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在,白话诗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这是单就白话诗而论,并不包括其他文学样式。

从总体上看,白话诗的成就不大,与旧体诗相比,它是逊色的。毛泽东的这种估计,还是相当符合诗坛实际的。白话诗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与我们这个“诗的王国”并不相称。与此相对照的是,“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从这种基本情况出发,毛泽东认为,中国诗歌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收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这是毛泽东总结“五四”以来几十年白话诗发展的历史所得出的结论。

总之,毛泽东的“诗论”是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既有创作体会,也有经验总结。它扎根于国学的深厚土壤,同时又极富时代气息,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毛泽东为后人留下的一份独特而珍贵的遗产。

化腐朽为神奇

——毛泽东广泛活用古典诗词

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的报告(部分节录)中说过:

现在毛主席作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作为一个特别爱好古典诗词的诗人政治家,毛泽东运用古籍的过程中,运用得最多、最熟练、最巧妙的,恐怕是古典诗词了。常常是古诗中的同一句诗,在前后数十年中各种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他运用古诗的范围十分广泛,方式也多种多样,取得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除前文已述在诗词创作中的引用、化用外,主要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灵活运用:

其一,政治斗争

如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毛泽东曾引用杜甫的诗表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1956年,在中央讨论《人民日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给大家念了一首杜甫的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第二首。毛泽东引用此诗,意在运用杜诗的深刻内涵,借以阐明我党对待斯大林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严正立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其二,思想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词的“教化”作用,称为“诗教”。毛泽东常引用古代诗词启迪干部、群众,教育子女。

1958年初,女儿李讷因病住院,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高烧。毛泽东在给女儿的信中抄录了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原句为:“不破楼兰终不还”)。

并说:“这里有意志,你知道吗?”

毛泽东特意将这首古诗抄给病中的爱女,是要她从诗句中体会意志的力量,战胜疾病。这使李讷受到很大的鼓舞,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

其三,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上层人物之间、文化人之间的交往中,吟诗联句或引用古诗名句,历来是一种高雅的交际方式。博古通今、满腹诗书的毛泽东自然深谙此道,最善于在人际交往中吟诵古诗名句以融洽氛围,沟通感情。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著名民主人士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的名义宴请毛泽东。

席间张澜举杯向毛泽东敬酒,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张澜引的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

毛泽东随即举杯相邀道:“且共欢此饮!”他引陶渊明《饮酒》中的佳句来回敬,可说是势均力敌,也正好照应了与民主人士友好相处、共同开怀畅饮的场面,真是神来之句!展现了毛泽东诗人政治家的儒雅潇洒风度。

其四,文章写作

毛泽东是一代文章大家。他的理论著作、政论和杂文,都十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文采斐然。就是胡适也曾赞誉毛泽东的文章说:“共产党里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毛泽东文章(包括成文的讲话)特色之一,就是在行文中十分得体而巧妙地引用古代诗人的诗词佳句,并赋予全新含义,有力地增强理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熔哲理诗情于一炉,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毛泽东在1949年2月15日发表的《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中,引用萨都剌的怀古词《念奴娇·登石头城》中的“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句,用在此时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身上,说他在南京城上只能看到空空荡荡的“吴楚天低”,嘲讽国民党反动政权即将灭亡之时的“代总统”李宗仁的狼狈处境。

其五,批注批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深刻。毛泽东十分欣赏,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加以引用,也曾引用来批示党内文件。

195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福建沿海发生沉船事故的报告上批示:

唐人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励,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

这个批示中,毛泽东以“沉舟”比喻某些事故,鼓励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不要为某些事故和失败所吓倒,要看到有“沉舟侧畔”才有“千帆竞发”。

毛泽东引用古典诗词或引用全诗,或引佳句;或暗引句意,加以发挥;或点化原句,赋予新义;或拆析古诗,间以论述;或仿拟、戏改古诗,另成新篇……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类推荐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大海商

    大海商

    千帆云集,万商影随,从这里出发,征服世界。15世纪至19世纪末“闽南商人”以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勇于开拓的历史。《大海商》用散文手法,发现历史,辩证地看沧海桑田变幻,激情澎湃地抒写了东南沿海的商人,填补了中国一段真实的海洋文化,情真意切地再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国色重庆

    国色重庆

    你是一个到处散落和播种神话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个传说,都可以令世人绝唱千载;巫山神女的艳羡与爱怨,只是其中一个关于人性与爱情如何得以充分张扬的美丽传说而已。你是一个可以怎么夸张都不为过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你的脚下永不停歇地奔腾,铸造出你刚强的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大山架构的骨骼和江水连结的血脉,支撑的是一个天地人和又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而这自然容貌只是这个鲜活生命的部分躯体的展现。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贵平吟草

    贵平吟草

    主要包括:无题;登庐山感赋;清明扫父墓;寻诗;七回乡偶书;重走砍柴路;重游黄龙寺;三过双井村(三首);读《石湾诗草》(两首);一二怀乡;赠妻;修江月夜等。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本书是一套家庭教育类图书,它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打造教育新理念,为广大父母排忧解难,以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家庭教育实例来引导读者,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 神莲

    神莲

    这个世界最美最好的安娜王后已经离世,东国的王东神陷入长达十七年的长痛中。直到一个名叫莲儿的女孩出现,一切才发生了改变。东神、莲儿、周和、惜若、陆明之、望月,他们到底有怎样的故事,请看本书《神莲》。
  • 青鸟(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青鸟(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圣诞节前夜,伐木工家简陋的小屋里,男孩蒂蒂和女孩咪蒂下正在眺望着富家孩子过节。仙女扮成又老又丑的驼背老太婆来找他们,请他俩为她生病的女儿去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他们找到青鸟了吗?翻开童话事故《青鸟》,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 战神的逃妻

    战神的逃妻

    战神大婚,小舅子扮姐出嫁不说,老婆还被拐了!天帝不帮忙追人,还在旁边看笑话。战神追妻,小娘子打神将,绑王子,舍肉身,穷其一生,只为逃脱命运……
  • 世界的那端

    世界的那端

    金麻雀得主于德北的一部个人小小说合集。作者有着较深厚的写作功底,他创作的根须深深植于生活的土壤,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观察、感悟,在小小说这一尺幅空间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大天地。在他的笔下,浓浓的亲情、懵懂的爱情、真挚的友情,闪射出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光辉;于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人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作家不拘于故事本身而擅长于从细节处生发感悟,给读者以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和引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之处。文章简洁精致,深邃思辨,不事雕琢,透着生活的滋味。语言文字透明干净,有韵律,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如马吊、走北荒、双百老人、纪应先生、徐爱兰等众多篇什描写了底层人的至善至美之魂,感人至深,堪称精品。
  • 南南小姐的花样年华

    南南小姐的花样年华

    "老婆大人,您回来了!”高大英俊,玉树临风,不可一世的秦大总裁终于沦落到在家当家庭煮夫的命运。看到自家老婆上班回来,主动迎门,并体贴的给脱下外套。“恩!”南南只是从鼻孔里发出一个音节,然后斜着眼睛瞅着系着紫色围裙的某人,不住的点头。“这围裙很适合你呢!”“谢谢老婆夸奖!”秦总表示再接再厉!在老婆休息之后,秦秋拨通了秘书的电话。“公司最近有什么麻烦的方案和决策通通都给我发过来,我解决!不准累着我的老婆!”秦氏总部南南坐在办公室无聊的摆弄着签字笔。“莫非公司最近要倒闭了吗?只是动手签签字,没一样有挑战性的工作,怎么感觉自己像个二世祖呢!”一旁秘书一头黑线,心里腹诽‘您身后有个二十四孝好老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呵呵,总裁您淡定!作为一个跨国企业的老总就是这么轻松来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龙脉九重境

    龙脉九重境

    龙脉少年,偶得特殊修炼功法,从此走上巅峰之路。仙丹自练,神器自造,符箓克妖,阵法封魔,御万兽军团,一步一步称霸九界,成为傲视群雄的尊者。什么权力、什么美人,只要他想要,就没有他得不到的!哼,哥就是这么拽!
  •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对于生命,它是灿烂的,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是短暂的。本书针对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为我们论说了人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实,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