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员工希望自己有一位理想的上司,时间观念宽松、为下属争取高薪酬、与下属同喜同悲等,所以记住,要想笼络下属,有的年轻人就说:你看电影上的大人物叼个烟卷多潇洒!这就是说,只会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
由“已知”来推断“未知”固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就得少一点原则,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投射效应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别人各方面的条件与自己相似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有不称心的事时,就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比如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该吸烟,多一点灵活!
那么,大人物还吸烟,我这无名小辈有什么不可以的?以此来解脱。
27、定势效应——别让自己的思维只会“直来直去”
人们常说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虎父无犬子,这都是思维定势在起作用。
别让你的思维习惯“直来直往”,而不会换个角度看问题。陷入思维定势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被事物的发展远远抛在了后面。
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实验者看同一个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描述一下该人。他首先将实验者分为两组,在出示照片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通缉犯;而对另外一组却说他是位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实验者仔细观察作出判断。得到“那人是个坏人”暗示的被实验者,将他描述成了“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代表死不悔改”等;而得到“这人是个杰出人物”的暗示那组却认为“他深陷的双眼代表了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克服艰险的意志力”等。
同样一个人,只是因为别人所知的前提不同,竟然被作出了天壤之别的判断和描述,这个实验突出地反映了定势的作用,由此引申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这一特点就是定势效应。
从研究者的实验中,可以看到: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不同提示,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定势是指以往的心理活动对以后的心理活动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它往往决定了以后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定势其实是活动之前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根据以往的经验而事半功倍,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定势心理的存在无疑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习惯于用固定的眼睛看问题,用固定的思维想问题,而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从而陷入因循守旧的僵局,无法发现更多的创新与捷径。
阿西莫夫是个高产的科普作家,他一生中共撰写了400余部书。他从小就很聪明,据说智商至少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也就是天才。他自己也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熟人,是个汽车修理工。修理工想要跟他开个玩笑,就对阿西莫夫说:“嘿,天才,我打赌有一道题你肯定在10秒钟内答不出来,信不信?要不要试一试?”
阿西莫夫从来就不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反应能力,就不服气地要试一下。
修理工说:“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可是他说不出话,不知道怎么表达。他慢吞吞地来到五金商店,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他伸出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再用右手握成拳头做敲击的样子。售货员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拿来一把锤子和一些钉子。聋哑人拿着钉子满意地走了。他刚走出商店,又有一位盲人进来了,他想买一把剪刀。你说,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心想,这题真白痴!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盲人肯定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说着,还自己伸出手模仿这个动作。
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答错了!盲人想买剪刀,直接开口说不就行了吗,干吗要做手势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很笨。修理工人摇着头笑不可支地对他说:“你啊,受的教育太多了,连生活常识都不会啦!”
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聪明”的错误呢?
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人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
当你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
当你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你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你固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接触来推断整体的情形,作为了解未知事物的工具;但是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会怎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事物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用思维定势简单地去推断问题,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位差效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呢?,但若只是简单重复、不假思考,就只能走进思维定势的怪圈。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只有不满足于现有的结果,不拘泥于现有的发现,不局限于现有的思维,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28、位差效应——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交流
沟通的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们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平行交流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平行交流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为试验平等交流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可行性,他们试着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机制。结果发现,与建立这种机制前相比,在企业内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可以大大增加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价值观、道德观、经营哲学等方面很快地达成一致;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形成较为对称的流动,业务流、信息流、制度流也更为通畅,信息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这样,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
阻碍组织成员间信息和情感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组织成员间因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这种情况被管理学者称之为“位差效应”,其意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势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一个有上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加上上位助力,而一个有下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减去下位减力。在实际工作和交往中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比自己地位高或威望大的人面前往往会表现失常,事前想好的一切常在手足无措中乱了套,以致出现许多尴尬的场面,可是如果在一个地位或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每个人却都可以应付自如,乃至有超常发挥。
一个企业要实现高速运转,要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赖于下情能为上知,上意迅速下达,有赖于部门之间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协同作战。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必需的。权威调查资料表明,在一个企业中,中级领导大约有60%的时间在与人沟通,高级领导则可达80%,沟通的有效性对领导力和企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事业有成的企业无不视沟通为管理的真谛。正如英特尔公司的前任CEO安迪·格鲁夫所言,“领导公司成功的方法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这里暂且不关注“位差效应”给组织带来的维系关系和既定秩序的方面,上下级的对话表面上是民主平等的,但因上下级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是不平衡的,因而必然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在心理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上级容易产生上下级地位的归属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总觉得下级的言论带有片面性、虚伪性,因而话难听进;下级却容易产生“服从地位”的归属感,相应存在自贱或戒备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不敢大胆坦诚地敞开心扉,即使身不由己地发言,也往往是试探性的询问,或是看上级的脸色应对,投其所好,顺水推舟。
事实上,我们在实际工作和交往中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比自己地位高或威望大的人面前往往会表现失常,事前想好的一切常在手无所措中乱了套,以致出现许多尴尬的场面,可是如果在一个地位或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我们却可一切应付自如,乃至有超常发挥。
日本管理学家在实践中证实:信息每经过一个层次,其失真率约为10%~15%;上级向他的直接下属所传递的信息平均只有20%~25%被正确理解,而下属向他的直接上级所反映的信息被正确理解的则不超过10%。所以,为避免沟通中“位差效应”的扩大,上级应注意两点:
1. 把下属克隆成你自己
古语有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有什么样的上司,自然会有什么样的下属。诸位在责怪下属处事不当之前,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其身不正的,试问又如何去责怪下属?
2. 别当“原则”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