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早,曾国藩严肃认真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言。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
他彻底意识到:一个堂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再次戒烟,并且付诸行动。他默默地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自己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
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十几年,但曾国藩最终还是将片刻不离的烟瘾彻底戒绝。由此可见,曾国藩是有恒心的人,他以自己的毅力和决心战胜了烟瘾,更战胜了自己。
另外,他还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发现写日记能够起到纠正自己错误、提升自我的作用,他就坚持写日记。他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前一天仍在写日记。他足足写了1 500万字日记,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有恒的精神。
这些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这些小事情阻碍了我们成功的步伐。而曾国藩连这些小事都不放过,足可见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他的恒心之大。
人贵有恒,有了恒心,则水滴石穿,能够成就非凡事业。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少年立志求学,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四处谋生。他51岁当上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之后,他在湖北麻城龙湖的芝佛院定居下来,专心治学,在近20年时间里手不释卷,写出《藏书》等不朽著作,以犀利的目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国战国到元朝末年的八十多个历史人物立了传。他的许多见解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说教针锋相对,因此,李贽取书名为《藏书》,意思是“藏之深山,以待后世”。可以说,没有李贽的恒心就没有流芳百世的《藏书》。
当然,恒心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是要像曾国藩那样,真正付诸行动的。任何惰性和自卑都是恒心的销蚀剂,它们能使恒心渐渐减弱直至荡然无存。
另外,恒心是建立在崇高目标之上的。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周恩来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为救国救民而毅然弃医从文,巴尔扎克要用笔征服全世界……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立志勤勉,持之以恒,苦学不怠,直至取得辉煌的成就。
总之,有恒是人的优秀品质。拥有了恒心,我们才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惊人业绩。
不要把手中的事情看成是一种负担,而要像曾国藩那样,把它当成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一次机会。告诉自己,完成它,你就又成长了,你就离人生目标更近了一步。
不妨把曾国藩当成自己的榜样,让自己也像他那样,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可贵的恒心,享受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当你战胜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步步坚持下去,你会收获很多。
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定要行动,不要想太多。有时候,行动起来才发现,在行动面前,困难轻而易举就被攻破了。
要以“明强”原则做事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则不强。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只是“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才会有始有终。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蛮横,等到别人折之以道理,证之以后效,又重新俯首认输,这就是前强而后弱。这就是京城所说的瞎闹。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刚毅自强是建立在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的明强基础上。以明为基础的刚毅自强,其实就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各种事物的真知灼见,是一种看清问题本质后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
曾国荃攻下天京后,在曾国藩的劝说下,功成身退回到家乡隐居。后来,朝廷又让他重新出山,前往湖北任巡抚。但曾国荃的到来,使久与曾氏兄弟有矛盾的湖广总督官文心生敌意。
官文坐镇湖广,是清政府插在长江上游的一颗钉子。湘军、淮军在长江流域的崛起,这是清朝满洲贵族不太放心的一点,而利用官文控扼长江,这是清政府对付湘军、淮军的一个筹码。胡林翼做湖北巡抚时,知道其中缘由,一直对官文采取笼络政策,督抚同城,关系融洽,官文对胡林翼也是有求必应。
胡林翼死后,官文与湘军的矛盾暴露。湘军进攻安庆时,他不发兵、不供饷。曾国荃兵驻雨花台,在急需救援时,他奏调多隆阿去陕甘“剿回”。但当时清廷用得着湘军,曾氏兄弟与他亦无太大干系,因而矛盾也没有公开爆发。可是,如今曾国荃做了湖北巡抚,又在那里组建“新湘军”,加上曾国荃其人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没把他这个满洲贵族放在眼里。于是,官文下定决心要整一整这个不可一世的曾国荃。
为拔去曾国荃这个眼中钉,官文与湖北臬司唐际盛商量对策。唐际盛为官文出谋划策,他让官文出面给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国荃为“帮办军务”,让曾国荃率军去鄂北“剿捻”,离开武昌,驻兵襄阳。官文依计而行,谕旨很快批复,正如官文所请。
曾国荃不知是计,一直带兵打仗也不知“帮办军务”的官衔有多大,应不应该专折谢恩,只好写信给大哥。曾国藩回信说,“帮办军务”属于毫无实权的空名,如李昭寿、陈国瑞等降将,都曾得到过帮办军务之名目,故此不必谢恩。但也不可推辞或气恼,权当没有此事,以后在公牍上也别署这个头衔,不然会惹人笑话。
恰在这个时候,湖北粮道丁守存在曾国荃面前拨弄是非,说湖北“新湘军”组建,所需粮草由粮台筹集,但官文却不让向“新湘军”供粮。原来,这个丁守存曾因贪污公款被官文发现,官文敲诈了他大部分家产才没有参劾他,他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报复官文。曾国荃把这两件事合起来考虑后,大为恼火,决定向皇帝告发他。
曾国荃幕中没有文吏,恰巧此时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来到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拟稿。曾纪泽时年已27岁,因为受父亲的熏陶,已知官场之险恶、叔叔之鲁莽。所以,他当即提出官文是满洲贵族,为太后和皇上所宠信,要弹劾他实非小事,最好先同父亲商量后再定。然而,曾国荃却认为哥哥自咸丰八年复出后,胆子越来越小,反而办不成大事。这次弹劾官文最好不要让他知道,以免被他阻挠。曾纪泽只好按九叔提供的内容拟稿,最终稿成,列举了官文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宠任家丁、贻误军政、笼络军机、肃顺党孽等多条罪状,此折在襄阳郭松林营中发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弹劾官文的利害,也不善于具疏与人争辩,因而,奏折写得过于草率。文字洋洋大观虽数千余,但语言没有斟酌,参劾内容虽然多是事实,但疏奏多不中肯。
曾国藩听说九弟具疏弹劾官文,害怕这一举动招来大祸,赶紧从曾国荃手中要来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脚,或可设法补救。看完底稿,曾国藩认为所奏倒是事实,但言辞涉及军机处和肃党,怕是要引出更多的麻烦。
于是,他立即写信给九弟,信中写道:“强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给你的信也讲‘明强’二字断不可少。但是,强字必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屈不挠。如果对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蛮横,等到别人用正确的道理进行驳斥,并用事情的后果来验证,这时再俯首服输,前倨后恭,这就成了京师讲的瞎闹。我也并不是不要强,只是因为见闻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轻易要强。”信中反复责怪儿子,不该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举。
曾国荃读完哥哥的来信,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后悔已迟,只能等着事态的发展。曾纪泽受责,赶紧离开武昌,避开这个是非圈子。
此时,李鸿章给曾国藩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让曾国藩在此时拟折密保官文,请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这样做可以挽回满贵对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宁人。曾国藩本也非常痛恨官文,但迫于形势,只好照此办理了。
这样一来,曾国藩才得以保全自己,使自己不断壮大,积蓄力量,以求一逞。
曾国藩要比曾国荃更加清楚政局情况。曾国藩不乏血气,他也曾顶撞皇上。但是,他有一颗热情的心外加冷静的头脑,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才要强,做事会三思而后行,绝不蛮干。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官场上官运亨通,八面玲珑。
其实,为官讲究明强,做其他事情也应该如此。
梅兰芳先生幼年时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迎风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没有一双灵动的眼睛,自然脸上没戏,很难吃唱戏这碗饭。为此,少年梅兰芳常常发愁。即使他的嗓子再好,脸上没戏,也难成为一名大演员啊!后来,不知听谁说养鸽子可以锻炼眼神,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十七岁的梅兰芳开始养鸽子了。
开始时放养几对鸽子,后来发展到几十只。梅兰芳先生后来回忆起养鸽说:“养鸽子等于训练一个空军部队,没有组织能力,是养不好的。我训练它们的方法,是把鸽子买来,将它们的两个翅膀用线缝住,使它们仅能上房,不能高飞。这样先让它们认识房子的部位方向。等过了一个时期,一星期到十天,先拆去鸽子一个翅膀上的线,再过几天,两翅全拆,它们就可以练习起飞了。”
鸽子起飞,需要指挥。梅兰芳在一根长竹竿上面挂上红绸,一挥动,这是叫鸽子起飞的信号;在竹竿上挂上绿旗,一挥动,是叫鸽子下降的标示。他先训练一部分熟悉的鸽子,使它们能飞得高远并能返回,然后逐步加入一两只生鸽子。他养的鸽子有几个种类,并有些珍品。每天天刚亮,梅兰芳就起床,洗漱完毕,打开鸽子窝,打扫卫生,然后给鸽子喂食、喂水。之后,就要开窝放鸽。
他先让飞行力量强的第一队飞上天,过一会儿,再放第二队、第三队……望着天上飞翔的鸽子,主人的眼睛要随时追随它们,眼睛圆睁,眼球灵活转动,而且要极力远望。日久天长,梅兰芳眼皮下垂的毛病改了过来,迎风不再流泪,眼球转动得灵活了。
梅兰芳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晓了自己该锻炼哪方面,紧接着他就寻找锻炼的方法,他通过养鸽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演艺事业上更上一层楼。梅兰芳能够抓住事物本质,并能积极解决,这表明他是一个懂得明强的人。
除此之外,田忌赛马、兵法上的围魏救赵,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明强的精髓。
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谨记“明强”二字,深刻体味其中的寓意,把其灵活应用到生活中。这样一来,我们会生活得更加自如。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先抓住事物本质,然后再去想办法行事这个步骤做事,往往能够将事情考虑得周全,能够很好地把事情解决,而不至于出现乱子。
知足常乐是人生大智慧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是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他喜欢平静的日子,特别是在经历了繁华、历经磨难之后。的确,知足是一种最大的满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国藩深知知足之道,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知足的人会感到天地宽阔,贪婪的人会觉得世界狭隘。既然没有过人的才干,欲求过多就会成为祸患。生活简陋就会希望过富足的生活,生活困窘就会希望有富贵的日子。有钱了还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有势了还想得到更高的官职。没有得到的希望马上得到,得到了的又怕坏掉。
天气再热也有冷的时候,阳光明媚也有昏暗的一天。运气好的时候,常有好事发生。运气不好的时候,就会有灾祸产生。不要指望天天都会有好事,坏事才是经常会见到的。一句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一个动作不注意就会引来麻烦。每天抱头忧虑,精神就会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