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以及家人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以及自我约束,他们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有太多的优越感,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看到他人进步时,又非常容易产生怨恨以及沮丧的情绪。如果这些孩子不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迎接日益残酷的竞争的挑战,就很难发掘人生的深层意义以及享受美好的人生。
如果父亲没有教儿子谋生的手段,就等于教儿子成为一个贼。
——犹太教义
智爱还是溺爱
面对孩子,父母或许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哦!宝贝,我们是多么的爱你,你是我们的骨肉,所以我们一定会格外地呵护你,不会让你受一点儿委屈,从小就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如果您有这种想法,那非常遗憾,这可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智慧地爱孩子和一味地娇惯孩子将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家庭至高无上的希望和最大的快乐源泉。关心和爱护孩子是作为父母的一种神圣的情感,全世界的家长们也都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或是本身认识有偏颇,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本无可指责,但是事实上,一个被家长娇宠而又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论家长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孩子长大后都要与那些综合素质更强、更善于思考并且懂得团结合作、严于律己的同龄人去竞争。这就意味着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就需要从孩子将来要面临的竞争和挑战着眼,全面地并且前瞻性地关心和培养孩子,尤其是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健康。而那些只关心孩子表面的需要,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家长应该引起高度警惕,现在该是你立即行动起来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的时候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最终将要独立面对的社会具有哪些本质的特征,以及他们必须具备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能力。
社会的特征与之匹配的能力开放社会交往的能力充满竞争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经济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充满生机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犹太人从孩子出生取名开始,就希望将孩子抚养成独立的人。传统上,犹太孩子不根据活着的亲戚的名字而取名,尤其是不根据父亲的名字来命名。因为,犹太父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不应该让孩子活在别人的阴影下。避免用“小”,在改革派犹太人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传统。这些犹太人起源于东欧和德国,在美国犹太人中占主要部分。这种做法也有一部分迷信的成分,就是如果用活着的亲戚的名字给孩子取名,孩子就可能会夺走他全部的寿命。
除了在取名上犹太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独立的培养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犹太父母也提倡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以及处理问题。
一家犹太人养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狗,全家人都特别喜欢,尤其是家中最小的男孩更是对狗疼爱备至,整日与狗同吃同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但是,有一天,狗突然死了,这使小男孩非常伤心,甚至痛不欲生。父亲尽管也很难过,但他认为狗迟早会死,只好将狗拉出去了事。但是儿子却坚持要将狗埋在自己家的后院里。父子两人因此闹僵了,最后只好找一位拉比咨询。
这位拉比常常为别人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但还从来没有涉及狗的葬礼的。拉比非常了解此时那个小男孩无比悲伤的心情。
于是,拉比查找有关资料,结果正好在《塔木德》中找到了一个有关的故事:
一次,一条毒蛇爬进犹太人家的牛奶桶中,它的毒液溶进了牛奶,而这件事只有家里的一条狗看到了。晚上,正当全家人想要喝桶中的牛奶时,狗突然叫了起来,并奋力扑上来打翻了盛奶的杯子,喝了起来。正当大家都为之生气时,狗已经奄奄一息了。全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牛奶里有毒,都对狗非常感激。
拉比讲完故事后,父亲欣然同意了儿子的做法。
这则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关于狗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教诲人们凡事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和着想。当然,父子两人的事情能够圆满解决,和拉比的处世艺术也是分不开的。他没有把任何东西强加于父亲,只是讲了一个关于狗的故事,这就在尊重了小男孩意愿的同时,也尊重了父亲的权威。那么,父亲何不顺水推舟呢?在父母教育孩子以及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呢?
教孩子学会生存
“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是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学会生存”是联合国对教育宗旨的确认。《学会生存》一书的前言中也说:“生命存在着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采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
“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
第二,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以增强生存的能力;
第三,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更好”。
学会自我保护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安全问题。从人身的物质载体生存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包含最佳状态)和非正常状态(包含“零生存”状态,即死亡)。这里所说的非正常状态,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伤害等遗留的各类后遗症,直到死亡。很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的话,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劳动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2000年来一直倡导并帮助孩子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才会终生无悔。”劳动不仅是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人由孩子走向成人的标准。
美国哈佛大学一些行为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48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发现,从小热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热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并且成人后的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以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都大大低于不热爱劳动的孩子。调查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经过一定的意志磨炼,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将非常困难,并且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
不但如此,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物质较为丰富的今天,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凸显的当代,父母在培育孩子时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竞争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整个自然界也充满了竞争。竞争在当下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教孩子学会竞争是生存的必须。
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就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共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但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犹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寻找新的奶酪。对它们来说,问题就是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另外两个小矮人则不然,当发现奶酪不见了之后,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经发生的事实,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奶酪不仅是食物,还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他们当然不愿意失去奶酪。没有了奶酪明天该怎么办?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一直期望着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他们才不得已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辛苦努力,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而此时他们才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两个小矮人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为发现新的奶酪做准备。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并且逐渐形成的习惯往往使人斗志消退。因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归纳出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记,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
教孩子学会学习
或许,任何一个父母都已经无法记得自己第一天入学的情景,但很幸运,可以通过子女来重新经历这些事情。孩子们感受到的兴奋、恐惧、忧郁、幸福以及自豪,父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
作为父母,与孩子一起买教材、笔记本或者铅笔都是很开心的事情。而以色列的妈妈在适当的控制下允许孩子自己选择笔记本、书皮的颜色以及图案。因为他们知道,让孩子参与上学前的准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自己判断以及选择,可以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日常用品,还会有养成孩子独立的个性的效果。那时,周围会形成非常愉快的气氛,而这种愉快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整个家庭都会将注意力以及关心投向孩子。
在以色列,到了小学一年级,大部分孩子都会开始读《圣经》,而很多学校在这时也会召开纪念典礼。在典礼上,孩子将在全体家庭成员的围绕下接受《圣经》。这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动的事情。犹太孩子将第一次收到的《圣经》当成一本特别的书,他们认为这是一本任何人都不可以在里面写字或者将其撕破的书。而拥有自己的《圣经》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和读书欲望,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其产生责任感。《圣经》是要求孩子负责的第一件物品。
在以色列,将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与不剥夺孩子的幼年时光这两个平衡一直维持得很好。在以色列,老师经常将大自然中的各种标本带进课堂,让孩子们用不脱离教室的愉悦和有趣的方法获取对大自然的学习机会。
不但如此,犹太父母对于孩子从幼儿园转至学校的准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清楚地理解学校与幼儿园不同,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这非常重要。学校的教师教孩子们读、写的方法,而父母要强调这种重要性。
让孩子尽情表达
作为父母,还应多教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孩子做某项决定时,你可以问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借此训练他的精密的思考能力。
犹太父母非常重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他们还常常利用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对孩子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非常旺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例如,把东西拆开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又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因而可以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表现在语言训练上,例如编讲故事。
孩子们编讲故事看似是瞎编,但实际上却是他们动脑的结果,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压制孩子编述故事的积极性,更不要认为孩子是在胡思乱想,正确的做法是应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性的编述。
而父母此时也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孩子进行创造性讲述。比如说:“我很想听听那个小猴子后来怎么样了?”、“请你帮我讲讲那个小白兔的故事好吗?”等,用语言来引导孩子讲故事。除此之外,当孩子画完一幅画时,父母也可以请他讲讲画上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故事接力赛,孩子讲一段,父母接一段,然后孩子再讲一段,直到把故事编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开发孩子的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很有趣。
而对于处于5~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是自由游戏的高峰期。由于孩子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现方式也日趋多样,互助关系的日益加深,所以孩子们的游戏生活也就更加充实。在人的一生中,恐怕再也没有哪个阶段能比这时孩子们对游戏更专注、更倾心的了。作为父母,指导孩子创造游戏式的生活,让孩子在游戏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游戏就会因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变得更加有趣,因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