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她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她也多次喝过马桶水。她很漂亮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义无反顾地拼搏在前途无量的成功之路上……
几十年的光阴一瞬而过,她在事业上走得一帆风顺,从昔日刷厕所的清洁工一跃成为美国劳动部部长。她明白她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从第一份工作中汲取的可贵经验,离不开那位可敬的老前辈的教导。她接受过不少记者的采访,也应邀到学校做过很多次报告,她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算一生刷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清洁工。一切从小事做起,不愿干小事的人必定干不了大事。”
不因小而损害大,不因少而损害多。抛弃旧有的观念,抛弃高贵的念头,抛弃富贵的欲望,而一心一意从小事做起,就是洗厕所、扫大街,也要比别人打扫得更干净。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成功。因此,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去做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任何伟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上积累的结果。小事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坐票
对于生活在外地的人,坐火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时,恰逢节假日,根本买不到有座位的车票,而且车上人很多,一路困顿自不必说。有一次,身旁的一位旅客暂时将座位让给了我,他回来后就和我聊起天来。他说:“你怎么不去找找座位呢?还会有很多空座位。”我笑着说:“那怎么可能,如果有座位,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站着?”他微微摇了摇头,他说他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都能找到座位。
我非常纳闷,便问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告诉我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
我很惊讶,以前我也想过要这么做,但是又觉得不可能会有空余的座位,再说,车上人这么多,在其中行走非常不便。我说出了我的困惑。他说他的这个办法听起来似乎并不高明,但是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座位。这是因为像他这样坚持不懈找座位的人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住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开之中,从火车几十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会,就像你一样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的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听了他的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也倍感惭愧。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拥有一张人生之路永远的坐票。坐车如此,成就一番事业亦是如此。
机会时时刻刻都有,只有勤于实践的人才能发现,坐等机会的人只会让机会溜走。
自己创造机会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惟有会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事业。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他从小在家庭暴力中长大,学业一无所成,成了街头的混混,直到他二十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刺激了他,使他下定决心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可以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决不放弃!
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这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他相信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学习,一次进步。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500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为了那一刻,他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完全有信心做好一切。机会来之不易,他自然拼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席维斯·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这样评价他:“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主动地令事情发生。”
如果他当初只是“想”成功,而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做做白日梦消遣一下,他就决不会有今天。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不会付出,不会拼命。大多数机会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己努力追求的结果。
全身心投入
演员艾丹·奎因出演了二十多部影片,包括《心灵的乐声》和《迈克尔·柯林斯》。他第一次打工是做报童。
他十一岁时,接替哥哥送报纸。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这意味着每天天一亮就得起床,骑上自行车在伊利诺斯的罗克福德各处投递报纸。准时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希望报纸在早晨六点钟的时候就放到门前。如果他晚到了,他们就会站在门口等。对此他是很明白的。另一方面,工作如果干得好,就会得到可观的小费。这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尽可能努力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无论是装食品杂货之类,还是给房子刷油漆,以及给屋顶涂沥青。演戏也没有什么不同。他相信只要努力工作,表现得像职业演员一样,那就会获得成功,就会得到更多更好的角色。如果一个场景需要他表演跳水,他就会跳许多次,直到能把它演好,导演认为可以入镜为止。几年前,他们在巴西的山里拍电影。他和其他演员一道起劲儿地帮剧组搬运沉重的器材,穿过了崎岖的丛林地带。
不论做什么事情,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上厌恶痛苦的感觉就都会消失,凡是不懂得这个秘诀的人,也就是不懂得获取成功与幸福人生的人,最平常的事务只要能投入,就能使之成为神圣高尚的职业。通常,成功的过程有“三入”,即下手处的切入,全身心地投入,一步步地深入。每件事情能够做到切入、投入、深入,资质优秀者会做到更优秀,资质较差者也能做到优秀。
自我磨练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年轻时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了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编辑。那位编辑叫弗恩。能在弗恩的指导下工作,对年轻的富兰克林来说,是很让他庆幸的一件事情。他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位编辑的大名,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仰望着他,心想,在如此博学敬业的编辑的指导下,他肯定会进步很快,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为以后成就一番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想到这一点,他就激情澎湃。
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富兰克林每次交稿时,这位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富兰克林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在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富兰克林的文章一天一个样,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练自己,后来终于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很是悲痛,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恩师而感到惋惜,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的自我磨练。你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靠的完全是你自己。”“自我磨练?”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指导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于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积累中打磨出来的!老编辑只不过是对他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而已!富兰克林再读他的其他遗稿时,才相信他的话句句是实——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作家心碎!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不要对名家或权威寄希望太多,人生更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磨练。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练才能达到!如果说岁月是磨刀石,那么一个人的才华就是磨刀石上的那把刀,握住刀柄的磨刀人就是你自己。命运只能由我们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