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5200000024

第24章 生与死:人类无法摆脱的一对矛盾(3)

是什么动机驱使弗洛伊德后期提出和研究死的本能的呢?

从客观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了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总是乞盼安宁,对未来充满希望,思想上时时表现出欧洲中产阶级那种典型的乐观幻想。但1914年突然爆发的世界大战,使他简直不能相信,人类还有如此的疯狂、仇恨和破坏。这迫使他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其他原理,提出了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死的本能的学说。

从个人主观因素上说,死的本能的提出与弗洛伊德曾患“恐死症”有关系。据琼斯在弗洛伊德传记中的分析,弗洛伊德是一个早已被死亡缠身的人。40岁以后,他几乎天天想到死,有时在和别人分别时常常加上一句:“你也许会再也见不到我了。”这种对死亡的敏感及其强烈反应,也可以从他的童年找到根源。

在弗洛伊德6岁时,有一次他妈妈告诉他: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还必须再回到泥土中去。弗洛伊德感到吃惊,此后,他似乎在自己的脑海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回音:“你必定会死!”可见,母亲所说的“人必定要回到泥土中去”,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以推测,由于弗洛伊德从小就对死亡感到吃惊,成年后又患了恐惧死亡心理症,这势必促使他去研究死亡,并提出关于死亡本能的理论。但埃里希·弗洛姆又认为,这个推测从事实看,又好像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弗洛伊德被诊断出患癌症是在1923年,那已是他提出死的本能概念的几年以后。

如果假定他早期已有的死亡感觉在得病以后更加强烈,并由此产生了生死间的冲突是人类体验的中心这一思想,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假定他逐步认识到人必然要死去,因为死是人生中的隐蔽目的,这或许在当时对他是一种安慰,能减轻他对死亡的惧怕。

从理论上说,促使弗洛伊德提出死的本能的另一动机,是他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他认为相对的力量总是相互斗争的,而生命过程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在后期理论中被修正,统归于生的本能,而自恋理论又把所有的本能都看作是里比多的一元论,这又和荣格把里比多看作是所有心理能量的观点混为一谈。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他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本能,来与里比多相对立,作为新的二元论的基础。而死的本能的提出,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这样,在现实存在中,又可以以二元论的观点,把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看作相互对立的本能的战场。

2. 生命的目标就是回复到最原始的状态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理论,深受科学和哲学的影响,并力图把科学和哲学作为理论依据。

根据生物学观点,弗洛伊德提出了人具有回复到无机界去的“强迫重复原则”。这一原则表明,人具有要求重新回复到无机界去的这样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趋向。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它们都有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本性。生命的目标就是循着曲折的道路,挣扎着回复到最古老、最原始的状态。

这就是说,人的死亡是自然过程,而不像原始人说的那样,是某个敌人和魔鬼造成的。弗洛伊德引用几位生物学家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戈特在1883年把死亡看作是生殖的一种直接后果,认为,在原生动物中,死亡始终是与生殖同时发生的。在生物进化的早期,由于原始生命的化学结构极其简单,一个有生命的物体的死是非常容易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直到后来,生物进化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人有了自我保存的本能以后,通向死的路才变得迂回曲折了。

哈特曼1906年提出,死亡是个体发展的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原生生物也是必死的。莫帕对此进行了生物实验。以前有位美国生物学家名叫伍德拉夫,他在实验室做了纤毛虫实验。这个实验一直进行到第3029代纤毛虫,他发现第一代游动微生物的遥远后代与它的远祖一样生命旺盛,而且毫无衰老退化的迹象。

由此,伍德拉夫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是不死的。为了反驳他的观点,莫帕等人也做了纤毛虫实验,结果发现,经过一定次数分裂以后,纤毛虫逐渐变弱,体形萎缩,直至衰竭死亡。这就证明了原生动物和高级动物一样,最终也会自然衰老死亡。

在论述死的本能时,弗洛伊德特别重视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观点。魏斯曼把生物机体区分为必死的和不死的两部分,必死的部分就是血肉躯体,它最终会自然死亡。不死的部分是生殖细胞,它能够用一个新的躯体来包裹自己,在适当条件下又发展成—个新的个体。这种观点对弗洛伊德启发很大。他认为,我们从这项研究成果中可区分出两种本能:第一就是引导与性和遗传无关的那部分躯体走向死亡的本能;第二就是性本能,它能使生命获得更新。

死亡学说也是历代哲学家们曾着力探讨过的问题。弗洛伊德也认真研究了相关观点,从中受到不少启示。

柏拉图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鼻祖。在柏拉图看来,宇宙中有一个绝对理念,当灵魂在坠入人的肉体之前,就已经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了。但灵魂在离开理念世界进入肉体之后,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禁锢,原先在理念世界获得的知识被埋没遗忘了。由此可见,灵魂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它支配着肉体,给肉体以思想和智慧。肉体会死,灵魂是不会死的。因此,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释放。

柏拉图认为,人们渴望死亡,以便脱掉这个身体,去认识它向来所爱恋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一种死亡的前奏,一种被灵魂还原的努力。对于哲学家来说,研究哲学就是“死亡的练习”,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经常在练习死亡的人。

3. 死亡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刻

弗洛伊德说:“让我们进入叔本华的哲学领地。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并且因此可以说是生命的最终目的。”

叔本华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对死亡进行过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位哲学家,他在《爱与生的苦恼》一书的有关部分,专门探讨了死亡问题。他认为,由于死是生的必然结果,所以当人生中常常遇到死亡事件时,总会引起一种联想:哀悼别人的死,想的是自己的死。死亡就像草木最后结出的果实一样,果实成熟,死亡来到。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专门写了“死亡的沉思”一章。他多次提醒人们要深切关注死亡,因为死亡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它就像“黯淡的旅伴”,总是站在人的身后,就像孤独沉默的大海,在嘈杂喧闹的人声中,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随时都准备吞噬它的俘虏。

以上科学和哲学中有关死亡的研究成果,对弗洛伊德关于死亡本能的理论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哲学家们不仅确认死亡是生命的最终目标,而且把死亡看作哲学的最重要的问题;在近代欧洲,由于实验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兴科学的发展,对死亡问题的研究更加具体化、社会化。但是,把死亡问题引向哲学最顶峰的,还要首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不仅把死作为与生相对立的两大本能之一,而且把死的本能和精神分析学的其他主要内容融合在一起,揭示了死的本能的种种表现。关于死的本能与无意识心理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是一个含有否定内容的抽象概念,我们不能发现任何与这概念相关的无意识”,但不能就此否认无意识中死本能的存在。

人的死亡,只不过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大部分要放弃它的“自恋里比多”精神能量,因而才使人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弗洛伊德还说:“差不多在每一个对某个人过分亲爱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在他的无意识里发现敌意存在。”这种对所爱人的敌意,全部或大部分存在于无意识层,因而无法消除。

所以,人们一般都有一种期待亲人死亡的心理。原始民族在丧失亲人的痛苦中,往往将无意识的敌意作了防卫性的反向投射。因为认为死者的灵魂在丧葬期间会伤害活着的人,所以活着的人为了推卸自己,往往把怨恨投射到死人身上。但不管这种防卫和投射有多么大的作用,意识中对亲人死亡的自责痛苦和无意识中对亲人死亡的满足这一尖锐矛盾始终存在。这也就是活着的人惧怕已故亲人亡灵的道理。

4. 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

关于死的本能与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有关死亡的梦也是死亡本能的虚幻的表现。弗洛伊德说他父亲病逝后,他曾做过一个梦,梦见父亲又被掘出,他面有病容,继续活着。弗洛伊德对这个梦进行分析后确信,梦者对病父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对父亲尽孝道,一方面又不免希望病父早死。后一种愿望是深藏在无意识中的。

弗洛伊德还说,梦境和平日想的恰好相反,做怕死的梦,正好是盼死亡。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列举并分析了许多梦中有关死亡象征的例子。一个人梦到正跨过一个又高又陡的铁桥,接着又看见一个形状如鬼的男子,他在梦中感到非常恐怖,以至惊醒后还追忆铁桥断裂,自己坠入深渊。一个不相识的先生送给梦者一张黑边卡,一个人又梦见乘车出发旅行。这些都是死亡的象征。陡峭的铁桥,很可能象征生命是一座吊桥,铁桥断裂,隐喻生命结束,黑边、黑框意味着遗像,而“乘车出发”“旅行”“走了”“去了”等都暗喻死亡。

弗洛伊德还说,一个妇人梦中希望自己17岁的独女死亡,一位男士在梦里表示,他有要他的第一个爱子死去的愿望。弗洛伊德分析说,希望亲人死亡的愿望确实存在,而且残存在无意识中。又说,希望亲人死亡的观念,有时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毫无基础,成人们决不承认在清醒时会怀有这种愿望,但这的确是“尽人皆知而无人敢言的事实”。

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它有时也会以自杀的形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决定了自杀者如果不自杀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受虐狂,一个遭受身心痛苦的人。这些人有时也可能把自毁方向转向世界,成为谋杀者、虐待狂或侵略者。战争等现象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1915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弗洛伊德写了《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一文,对战争与死的本能进行了集中论述。弗洛伊德指出,战争是人的仇恨、破坏本能的表现,战争的爆发就是具有强烈的破坏本能的人头脑发胀、感情冲动的结果。这种冲动不仅个人有,整个团体、民族、国家也有。

同类推荐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鹰无泪

    鹰无泪

    本书为钟正林中短篇小说集,是“巴金文学院书系”其中一本。钟正林的小说,从小说的内质到语言,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但与过去的乡土小说不同,钟正林的小说所反映的商品经济、工业化对农村的冲击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质,他一方面眷恋田园般宁静纯美的故乡,一方面又痛心于城镇化、工业化对农村人生活与精神的撞击以及对环境的戕害,既有无奈又有反思,并对因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揭示,提出警示,主体非常鲜明。
  • 且让红尘风化爱的虚名

    且让红尘风化爱的虚名

    她是身世飘零的美貌女子,年幼时承蒙奶奶收留,才得以长大成人。她有心心念念的男友,对方却对她有所保留。奶奶弥留之际,希望看到她成婚,她找到男友却遭遇拒绝。一直在身边默默守护的富家子弟,主动提出要和她假结婚,其实是想慢慢拉近和她的距离。她会放开心结接受幸福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学生必知的场景语言技巧

    大学生必知的场景语言技巧

    本书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掌握场景语言技巧已成了提升语言艺术和综合素养提高的必需。
  • 责任创造价值

    责任创造价值

    一部增强员工责任心的思想宝典,一部创造工作价值的管理圣经。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曾对他的员工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是企业价值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在执行中勇于负责、开拓创新、创造价值。
  • 痴情王爷剩女妃

    痴情王爷剩女妃

    奉旨成婚,因为皇上的圣旨,五王爷冷颜,娶了白尚书的女儿——白可清。我告诉你,你仅仅是皇上加载给我的包袱,所以你最好以后给我乖乖的话,否则,别说你是白尚书的女儿,就算你是公主,我一样休了你。新婚之夜,冷颜看着身着喜服的白可清,冷冷的开口。
  • 下堂王妃的翻身手册

    下堂王妃的翻身手册

    “想跑?”。进错狼窝找错人,她本想拍拍屁股潇洒走人,却被生死威胁,“本王给你一个选择死法的机会,凌迟,火焚,活埋,你挑一个。”,去你的混蛋选择!千辛万苦逃出狼窝,肚子却一天天大起来。半年后,妖孽从天而降,“凤临雪,你胆子不小,竟敢偷偷怀着本王的孩子。”她挺着即将临盆的大肚子,眼神妩媚,笑意冷然,“王爷若是不喜欢,打掉便是。”
  • 历史职场那点事儿

    历史职场那点事儿

    本书编著者结合自己对职场人生的深切感悟,从卷帙浩繁的二十五史中提炼出数百个经典实例,在着重关注历代官场上那些“不倒翁”们的精彩表演的同时,也适当选取部分鲜为人知、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实。书中对历代官吏如何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能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居官不败,全身而退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深刻的评释。
  • 就这样日益丰盈

    就这样日益丰盈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第一本随笔集,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小说以外的阿来,展示经藏、汉、西三种文化熏染的阿来。另配有12页阿来的生活写真照片。
  • 迷糊狐妖拐魔尊

    迷糊狐妖拐魔尊

    她因前世罪孽深重,害了许多良善之人,不得入人界与他再续前缘!生狐身,百年修得人身,却被告知与他人妖殊途……炼狱修行,五百年退妖性,仍不得与他相守。再次相遇,已是千年,他忘记前尘往事,却还能伤她最深。魔尊羽傲,从前的莫以涵,还能重新爱上她么?
  • 混沌再世录

    混沌再世录

    混沌初开,无极化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渐离,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清气孕育仙界而成仙神轩辕,浊气孕育魔界而成魔尊蚩尤,仙魔相克亦相生,清浊相离亦相容,仙魔二界之间,清浊之气交汇处,两仪相接又生四象而成五行,五行初成,便有了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中,一场远古的神魔之战在这里展开,一个难料的结果使得最后的战争将要延续,千万年之后,一个平凡的少年,因为一次奇遇,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人生游戏,是缘!是份!是情!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