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妻子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人了,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丈夫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其中的含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由此例可知,有效更正他人错误的方法是:委婉地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认同他做对的或好的方面,使他觉察到错误的部分。
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因此,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可以避免偏离正道。
其实,人人都可以养成自我反省和检查的习惯。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习惯。记得亚伯拉罕·林肯说过:“我相信自己决不至于老到在没有说话时仍能大言不惭。”正是他这样的性格赢得了共事者的尊敬和亲善。一个人犯了错误并无什么大不了,而不敢承认错误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家张晓风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找到那位名叫“反省”的爸爸。
失败者的标志是把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差错都归咎于别人,而成功者的标志是他们对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负责。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为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
当一个人能够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主动地承担责任而不是找借口推托时,世界就会为他让路。
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太平,时日一久,唐太宗就渐渐奢侈起来,于是魏征的意见就越来越多。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就拉下脸来,但魏征仿佛视而不见,照样据理力争,往往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在早朝的时候,魏征与唐太宗为了某件事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顾及自己的形象,勉强忍着没有当场发作。
但是,一回到内殿,他便气冲冲地破口大骂:“总有一天,我要把魏征这个可恶的家伙杀掉!”
长孙皇后问他为何此气愤,唐太宗回答说:“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我实在忍无可忍。”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不发一语,随即转身进了内室。
不一会儿,她穿了一套朝觐的正式衣服,一走出来就对着唐太宗行跪拜祝贺的大礼。唐太宗不知她葫芦里卖什么药,便问她究竟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统治下,才会有正直无畏的大臣。魏征这样直言不讳,不正说明了陛下的英明吗?所以,我应该祝贺你才是。”
长孙皇后的一番话使唐太宗清醒了许多。从此他非但不再嫉恨魏征,反而勉励他以后要多提意见,要继续揭短。
后来,魏征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要求辞官返乡,唐太宗坚决不同意,并对他说:“金属掺在破石中就毫无用处,只有将它冶炼出来才能做成器具。我怎能让你告老辞职呢?”
魏征病逝之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他在朝廷上叹息着对大臣说:“一个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与行为举止;以历史为镜,可以明白历代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我曾经拥有这三面镜子,时时对照,以尽量减少自己犯错。现在,魏征去世了,朕丧失了一面好镜子。”
此外,唐太宗还要求群臣效法魏征直言不讳的精神,认为施政有不妥之处,一定要勇于发出谏言。
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之间的故事,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原因正在于:唐太宗身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能做到勇于认错,善于采纳谏言。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刻意去追寻某种东西的时候,可能无功而返,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则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
生活的辩证法,有时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差不多的。譬如,有的人想要建立威信,用尽办法却无法达成,但是,有时候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缺失和短处,反而会得到大家的敬重。
还是唐太宗的故事:
有一天,唐太宗心血来潮,问宰相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说:“能够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是贤明的君主;如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炀帝就是昏君,因为他不愿听到有人造反的消息,于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隐匿实情不报,结果导致国破人亡。”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颇为认同,于是广纳各方建言。
还有一次,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知道尧、舜贤明,桀、纣昏暴,可是为什么他自己还是那么昏庸呢?”
魏征回答说:“一个好皇帝光靠天赋聪明和学识渊博是不够的,还应虚心纳谏,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隋炀帝自以为才智甚高,目中无人,谁的话也不愿听,所以他说的是和尧舜一样聪明的话,做的却是桀纣那样愚蠢的事,因而自取灭亡。”
唐太宗听了,深觉有理,感叹道:“前世之事,后世之师。”
唐太宗也确实接受了魏征的不少谏言,改正自己的一些过失,甚至有时行事,一想到魏征的批评就会改变做法。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出巡,吩咐属下必须准备好豪华车马与仪杖阵队,后来却突然改变主意,取消了出巡事宜。
魏征问他是何缘故,唐太宗不好意思地说:“唉,我只是想到你一定又要批评我张扬、奢侈,所以取消了这次出巡。”
唐太宗说完,与魏征两人四目对视,两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承认错误而损害了自己的威信,相反的,却使他成为流芳千古的旷世明君。在他主政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像唐太宗这样位高权重的帝王都能虚心检讨自己,我们普通人做到“该认错时就认错”,又算得了什么苛求呢?
发生冲突之前先讲和
流于情绪的争辩毫无意义,但理智作用下的辩论却常常必须。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辩论过程往往是寻求真相乃至真理的过程。但是,辩论很容易转化成争论,随着相互“敌意”的语言行为增多,最后可能发展成唇枪舌剑,互为伤害。这就变成冲突了。冲突的后果常常是不愉快的,缺少修养的人甚至会将冲突变成武力解决。即使有修养的人,也会对冲突的结果耿耿于怀。
所以,冲突是比争论更具危害性的一种行为,聪明的人如非出于无奈,否则不会让自己陷入冲突之中。
★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
防患应于未然之时。要避免冲突,当然应该在冲突还没有显露之前加以留意。
当你和对方辩论时,你有必要搞清,他对你抱有成见吗?他对你充满敌意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宁可闭上自己的嘴巴,也不必指望和对方论出个是非曲直。同样,如果你处于成见和敌意的心境中,也最好及时闭上嘴巴。
在辩论时,要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际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不说粗话脏话。因为种种这些,都容易让对方恼羞成怒而转为情绪的对抗。
如果对方以粗话、脏话及大嗓门之类对待你,你首先要想到这是他没有修养所致,而自己却不必像他一样没修养。你可以和颜悦色地提醒他注意措辞。如果对方对你的提醒置若罔闻,那么辩论显然已无必要,不如掉头走开。
★ 占了上风时不要乘胜追击
经过一阵唇枪舌剑,如果你发现自己并不站在真理这一边,应该拿出度量来,坦率地认输或认错。
如果对方站在谬误一方并且已自知理亏,你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辩论;二是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的时候,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
请记住:争论是一回事,人际交往又是另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平衡的心理,让他重返愉快平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 当冲突即将发生时及时讲和
当双方情绪越来越冲动,话无好话时,显然已不宜再争下去。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向对方主动送去橄榄枝,然后体面地撤退。下面推荐几种值得一试的讲和方法:
咬紧牙关忍一下。与人争执不休时,千万不要急躁。人一急躁就上火,容易发生争吵,一吵起来,谁也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上。所以,要保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对方的话,是有根有据的?还是受人挑拨或臆想猜测的?搞清了原因,就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消除对方的误会。
情绪缓冲转移。争执不休的原因,往往是怕在人前示弱,怕被人认为输了理。此时,不妨转移话题,或说个笑话,来个幽默,缓冲一下紧张气氛,这就不易发生冲突了。
一笑置之。当对方嘲弄你或有意冒犯你时,有的该严肃对待,有的只需一笑置之即可,不必那么认真。这种一笑置之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在大多数场合摆脱难堪的局面。既可避免跟人发生冲突,又可使自己容易下台,还可以显出对方的不是来。
优雅地撤退。道理不是吵出来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能都有理,可能都没理,争吵却毫无意义。在没有赢家的争论中,各自保留意见是一种优雅体面的退却。在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提议停止争论,或日后再议,或找第三方仲裁。
不急于解释。当对方抱怨时,不要急于解释,因为那样对方会认为你是在找借口而心生不满。无论对方的抱怨是否有道理,也要等他情绪平定后再作解释。
避开矛头。当一个人受到重大刺激、情绪恶劣时,最容易对周围的一切人发泄。这时你如果跟他论长论短,就会成为他的出气筒。所以,你最好暂时避开,等他情绪平复后再讲道理。这时候,也许不等你开口,他就会为前次的无礼道歉了。
事情不利时先笑起来
在一个酷热的夏天,一群民工在烈日下抬石头,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其艰苦程度是那些在有冷气的办公室里工作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但令人奇怪的是,不少民工的脸上还带着愉快的笑容,这么纯粹的笑容也是那些在有冷气的办公室里工作的人们所没有的。
一位哲人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地说了一句莎士比亚的名言:“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通常,我们只能使事情迅速变坏,却无法使事情迅速变好。但你可以使自己的心情迅速变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笑。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先笑起来。
当你笑起来时,你会发现眼前的天空一下子开朗了许多。而且,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使。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对那些整天都看到皱眉头、愁容满面、视若无睹的人来说,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
由于你的笑容受到欢迎,你眼前的事情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
★ 事情不利时,先笑起来
有一位小商人,开了一家日杂店。他的生意很糟糕,整天愁眉苦脸。
一位朋友劝他:“别这么哭丧着脸。你要笑起来。”
小商人说:“我生意这么不景气,怎么笑得起来?”
“多想些开心的事吧,比方说,你明年可能成为百万富翁,你的女儿又那么乖。”
说到女儿,小商人觉得生活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妻子是贤惠的,女儿是乖顺的。自此,他每天把注意力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上,尝试着笑起来。
你猜结果怎么样?他的开开心心,带来了顾客盈门。现在这位小商人已变成了大商人。
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和气生财。
事情常常是这样:不是因为事情不利而笑不起来,而是因为笑不起来而事情不利。无论处境如何,只要能笑起来,就有云开日出的一天。
★ 事情紧急时,先笑起来
在应付许多急事时,急中生智,并非人人都具有这项能力。这次应付过去,下次并不一定能够轻松应付。但笑却是可以随时拥有的。
比如,当恋人和你怄气时,你不知怎样和解也不要紧,只要笑脸相对,自然能和好如初;当你们争得面红耳赤时,只要最后笑着分手,对方就绝不会记仇。
即使面对敌人,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敌意。当然,在笑的时候,也别忘了友善。那种自视其高的笑,并不是真正的笑,而是嘲讽。
当我们批评别人时,先笑起来。批评总是让人不快的,笑却能冲淡不快的气氛。一个有修养的人,即使在批评别人时,也不会忘了露出笑容。
有一天秘书小姐因工作失误,将卡耐基的一篇演讲稿弄错了,几乎使他在演讲时丢尽了脸面。
第二天,当秘书小姐来上班时,卡耐基笑吟吟地看着她,秘书小姐看出他有话要说,便搭讪着问:“卡耐基先生,昨天的演讲成功吗?”
“非常成功,掌声四起!”卡耐基回答。接着,他又像开玩笑似的,笑着说,“你知道吗?我去给人家讲如何摆脱忧郁,可是,当我开始念演讲稿时,下面却哄堂大笑。因为我读的是一段关于如何让奶牛多产奶的新闻。”
秘书小姐脸一下子红了,说:“实在对不起,我真是太粗心了,这一定让你感到很丢脸吧?”
卡耐基又笑着安慰她说:“当然没有,你恰好给了我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所以,演讲的开场虽然是个意外,结果却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