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直到拼出成功的魔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有怎样的付出,就会有怎样的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就想获得成功,那是痴心妄想。你想收获吗?一定要有最起码的付出。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得到多少,就得付出多少。
心动不如行动。要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明天,把计划放在今天,把行动放在现在。行动会使猛狮般的恐惧减缓为蚂蚁般的平静。要想克服恐惧,必须毫不犹豫。起而行动,惟其如此,心中的慌乱才会得以平定。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商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点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从不逼自己硬写,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5000字。这使他终身受益,他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换个想法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他的脸颊上。这句话完全可以诠释斯蒂芬·金的努力和汗水。
有一位作家,从前勤奋著书,成果卓著,近几年来却一字未著,徒有虚名。后来有所彻悟,文思泉涌,大作不断见诸于报章。
询问其中的奥妙,他说:“主要是压力问题。先前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任务,这是一种压力。有了这种压力,笔下才能‘压’出一些文字来。而这几年来却松了下来,得过且过,毫无压力,一个字也写不出。这怎么行?近来自己给自己压担子定任务,一周要写一个短篇,铁打不变。这么一压,文章就出来了。人性是相当懦弱的,不压,怎么能出成果?”
换个想法人生在世,压力是个“金不换”。要成功,要创造辉煌,要紧的是做些什么呢?那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压力,增加压力。
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一个百万富翁家庭,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盛气凌人的恶习。但是,他在21岁的时候,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在一次宴会上,他对一位年轻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见钟情。他仗着自己长相英俊,有钱有势,便走上前去调情。没料到这位女郎冷冰冰地骂道:“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让格林尼亚羞愧难当。
他满含屈辱地离开了家,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奋求学,整天待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在菲利普·巴尔教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长期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了学术论文200多篇。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换个想法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自卑并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阻力,相反,应该成为发愤图强、走向成功的动力。与其因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受人歧视,不如变自卑为动力,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渺小走向伟大。
6只蜜蜂和6只苍蝇被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瓶子平放,瓶底朝着窗户。
蜜蜂不停地飞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章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这6只蜜蜂才灭亡了。
换个想法重复昨天的行为,只能得到昨天的结果;选择旧的行为,只能收获旧的果实。要想取得和原来不一样的结果,就要完全打破原来的行为模式,选择不一样的行为。
白兔、乌龟、青蛙、螃蟹、蚂蚁等一群小动物站在一起,准备出去玩。它们的目的地是前面那座美丽的花园。大嗓门青蛙高喊一声“走”,大伙立即行动起来。青蛙边跳边喊“加油”,白兔笑嘻嘻地冲在前头,乌龟使劲爬动,蚂蚁拼命追赶……
“哟,你们全疯了吧,往哪窜呀?”后面隐隐传来了叫声。
大伙一惊,扭转身向后一瞧,只见螃蟹一边咋呼,一边横着往另一个方向爬。
“螃蟹大哥,方向错啦!”青蛙大声喊道,“快向我们靠拢!”
“去你的,”螃蟹瞪着眼骂道,“你们都瞎了眼了,只有向我靠拢才对。”
无论大伙怎样呼唤,螃蟹只当没听见,还是横着朝它的那个方向急急爬去。大伙叹了口气,只好各赶各的路。螃蟹喷着白泡沫,独自嘟囔道:“我两眼始终正面盯着那座花园,绝对没错儿。它们不听我的,疏远我,冷落我,准是出于嫉妒。呶,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它们的手脚哪个有我多?……”可是,它的手脚越多,跑得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了。
换个想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勤勉和努力是固不可少的。然而,必须还要知道的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越有才干犯的错误也就越严重。
前面大路小路纵横交错,犹如一张理不清的网。
一个智者走到网跟前,很优雅地弯下腰,一点一点慢腾腾地理着网,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一个愚者走到网跟前,看了看网,就果敢地迈步向网中走去,一边走,一边理着网。
几天以后,愚者回来了。他衣衫破烂,身上有一道道的伤痕,但是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在那条路上,洒着斑斑点点的血迹。
愚者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衫,又出发寻找新的道路去了。
那位智者依然在很优雅地理着网,依然在自言自语地说着:“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换个想法其实谁是智者谁是愚者呢?敢于参与、实践、贡献、开创的人是智者,只准备而不行动,患了“分析瘫痪症”的人才是愚者。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是否采取行动——智者没有犹豫跨出去,愚者准备过头只说不做;第二,采取行动的时机——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主人要出门到远方去。临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来,按着各人的才干,发给他们银子。
后来,主人回来了,就把仆人叫到身边,了解他们的使用情况。
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5000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5000两。”
主人听了很高兴,赞赏地说:“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赚钱的事上对我很忠诚,又这样有才能,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
第二个仆人接着说:“主人,你交给我2000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2000两。”
主人也很高兴,赞赏这个仆人说:“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给你管理。”
第三个仆人来到主人面前,打开包得整整齐齐的手绢说:“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1000两银子还在这里。我把它埋在地里,听说您回来了,我就把它掘了出来。”
主人的脸色沉了下来说道:“你这又愚又懒的仆人,你浪费了我的钱!”
主人于是要回他这1000两,交给那个有1万两的仆人,并说: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你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换个想法“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你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道理被称为有名的“马太效应”。埋没钱财,就是浪费,如第三个仆人的作为,把钱留着不行动,也就是对潜能最大的浪费。
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就发善心愿意帮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付诸了行动,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付诸了行动,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来送种子,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换个想法很多人都有过像穷人一样的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失败的人总是逃避困难,而成功的人总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这恐怕就是这篇故事中穷人与富人的区别吧。
有个落魄不得志的中年人每隔两三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到教堂时,他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