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是机遇的成分夹杂在里边的,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遇所在,准备将来如有同样事情发生,又缺乏这些机遇时,知道怎样应付。欧洲有一著名格言:“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夸奖。”
不为虚名所累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他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作出的贡献是相等的。
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
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做赋,被人称颂,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地学习,渐渐地长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没有区别,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这就是虚名可以毁掉人生的例子。
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累死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不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虚名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带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拨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而妨碍自己的大成功,这样,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荣誉。
顾大局不要拘小节
要做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许多很有潜力的人正是被一些次要、渺小的东西阻挡了前进之路,有些人甚至因为斤斤计较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劝忍百箴》中认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不成任何事情。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从大局出发,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他的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恕待人,用人之长。
《淮南子》中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于是,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您推荐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面现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领,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应该看到的,而没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观察到了他所要观察的,而放弃了他所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人,才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马,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很多男人常常会埋怨陪伴女人买东西,既费时间,又很劳累。她们不是对布料不满意,就是对式样百般挑剔,或者觉得虽然式样勉强过得去,可惜质地实在不行,因为各种因素而犹豫不决,结果常常空手而归。其实,这些毛病并非只有女人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读书的时候,也会拘于小节而失去大局。
一个人对于某事犹豫不决时,就会发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这时候,如能针对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问题来研究,就可以发现一条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选购西装,不妨先明确地限定是何种花纹、式样、布料,如果决定以花纹为主,那么,式样和质料就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条件。如果抓住重点来研究,自然能果断地选购,而且,以后也不会遭到别人的埋怨,自己也不会后悔。
我们看问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较大的目标上。一个没有做成生意的售货员向经理报告说:“买卖没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赢了。”在销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谁对谁错。
如果用部队里的术语来说,我们宁愿失去一场战斗而赢得一场战争;也不愿因赢得一场战斗而失去整个战争。
少说话,多干事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的“讷于言”,就是慢言少言,所谓的“敏于行”,就是多做事快做事,简言之,就是少说话,多做事。爱说漂亮话的人能在人前博得一时的好感,可时间一长,大家就了解这个人的本来面目了。
古代许多成就功业者,大多都是言讷行敏的典范,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一员。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但之于行,“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辅首虏十一万余级”。由此可见,霍去病,言讷行敏者也。
《曾子·修身》曰:“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不会流于胡言乱语招惹是非;做事,要说做便做,不拖泥带水,以养成雷厉风行之性。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做人若常喜欢津津乐道,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若不及早纠正革除,总有一天,会自食苦果。坐着谈,不如起来行。任何事情、任何目标、任何策略,嘴上说说,不可能解决,不可能实施,而是要靠自我的身体力行,去工作,去奋斗!嘴上的功夫千好百好,不如行动上来得实在。
行敏,有利于言讷;言讷,可以促进行敏。任何只把事情挂在口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的个体者,终将会一事无成。
古有两名盗寇,身背金银珠宝,一水拦住逃路,两盗欲泅而渡之。泅渡前,老大对老二说:水流且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再若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听完老大的话,老二点点头,表示明白。此时,身后的追者将至,老大老二两名盗寇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二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就扔掉了一半背上背着的金银珠宝。到了水中央,老二仍感体力难支,因此,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二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大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二大喊,让老大解掉背上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老大听到老二的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在嘴头上,老大比老二说的有劲,而在行动上,却不如老二敏捷,因此,老二敏行而保住了性命,老大只在敏言,终于丧命。
这虽然是一则盗寇的反面故事,但也能说明,善于言而不善于行,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的。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的一类人,是庸人,小人,这样的人让人鄙视。
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做人就应该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要守诺,就得让自己所说的话变成现实。
言讷而行敏,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在言语上颇有修养的人。
投资自己的大脑永远不会“亏本”
年轻人初入社会,要明白一个道理是:成功者一般都“懂得投资自己”,就是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花在资讯搜集或能力开发上面。
我们只要有经济条件,首先应投资于教育。实际上,当你还是一个穷人时,你所拥有的惟一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头脑,这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当我们逐渐长大时,每个人都要选择向自己的大脑里注入些什么样的知识,你可整天看电视,也可以阅读高尔夫球杂志、上陶艺辅导班或者上财务计划培训班,你可以进行选择。
有一位富有的女士,她的公寓失窃了,小偷拿走了她的电视机、录像机,却留下了她阅读的所有书籍。我们大概也会作出类似的选择,90%的人会购买电视机,只有大约10%的人才会购买书籍或其他增长知识的东西。
日本现在的白领层中,在工作之余学习各种才艺,上空中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或专科学校取得资格的人,竟多达26万人。他们这样进行自我投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位。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你放松了求知的脚步,马上会被人追赶过去。
假如你具有某方面的执照,周围的人们会视你为专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时,第一个就会想到你,因为你在这方面的表现优异,对你的升迁十分有帮助。所以大家才会积极地为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努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越发凸显出它超常的价值,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落后于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可谓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我们若想成为社会的弄潮儿,就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来武装自己,并以最快的速度为自己充电。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年轻人在社会立住脚跟,并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质。
自我投资非常重要,所以在必要的投资上不能舍不得花钱,因为你要想到它给你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你为它所投入的。现在的年轻人学电脑、学英语、学开车成为时尚,即使一时用不上,但他们明白“知识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比如在应聘一个重要职位的时候,才发现现学是来不及的。所以平时就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了解什么是当前社会中最有用的知识,就要尽快地去掌握它。这样机会到来时,你才会发现你比别人有更大的筹码和胜算。
以前人们求职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眼下,更长远一些的因素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规的培训,使自己得以不断提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不少单位的招聘广告中,都把“培训机会”写在了显赫的位置上。
随着信息时代新知识的膨胀性扩展,企业管理人员最终意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必须通过不断的开发,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则这种“易耗型资源”将会随时消耗殆尽。美国《Computerworld》杂志日前的一项以IT从业人员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在高工资之外,人们更渴望公司提供培训教程。该杂志表示,管理者必须与IT从业人员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使专业人员提高技能的机会以及由公司负担的学习进修机会。
事实上,在单位不能满足自己时,有心计的白领们早已自掏腰包开始接受“再教育”。工商管理、计算机、财务、英语等都是比较热门的项目,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作一种“补品”。在以后的职场冲浪中,这些培训将化作各种资格证书,在求职或跳槽时增加自己的“分量”,有时学历证书反倒排在了后头。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方法。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已表明,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已经由原先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先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IT人才,单一型人才的地位眼看难保。
随着职场进入了后学历时代,学历之外的“素质训练”将被用来证明你比别人更优秀。
怀着归零心态去做事
有个自负聪明的学生参加考试。试卷一发下来,他大致浏览了一下,除了试卷上头一行“请先看完所有题目之后,再开始作答”之外,有一百道是非题。以他的实力,大约30分钟可考完,他满怀自信地提笔开始作答。
过了两分钟,有人满面笑容地交卷,这个聪明的学生心中暗笑:“又是交白卷的家伙。”
再过五分钟,又有七八个人交卷,同样是笑容满面,看来不像是交白卷的模样。这个聪明学生看看自己只答到二十几题,连忙加快速度,埋头作答。
待他答到第76题时,赫然发现题目写着“本次考卷不需作答,只要签上姓名交卷便得满分,多答一题多扣一分。
他满脸狐疑地举手欲向监考老师发问,只见同时也有数名考生迷惑地四处张望。
聪明的学生看着试卷第一行的说明:“请先看完所有题目之后,再开始作答”。
他不禁痛恨自己答题的快速。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是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形,自视过高,不善于听信别人好的意见,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