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些人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诚心、没有希望,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坚韧不拔的持久心,这种人做起事来往往有头无尾,东拼西凑。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永远决定不了自己究竟要做哪一件事,有时他们看好了一种工作,以为绝对有成功的把握,但中途又觉得还是另一件事比较妥当顺利。这种人到头来总是以失败告终,对他们所做的事不仅别人不敢担保,而且连他们自己也毫无把握。他们有时对目前的地位心满意足,但不久又产生种种不满的情绪。
所以,青少年要知道,一个下定决心就不再动摇的人,无形之中能给人一种最可靠的保证,他做起事来一定勇于负责,一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我们做任何事,应该遵照已经定好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建筑师打好图样之后,若完全依照图样,按部就班地去动工,一所理想的大厦不久就会成为实物;倘若这位建筑师一面建造,一面又把那张图样东改一下,西动一番,试问这所大厦还有成功之日吗?
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的想法和做法常常得不到别人支持,许多人会对你冷嘲热讽,更多的人还要对你横加指责。事实上,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反对派存在,不要试图去做一件人人都赞成的事情,更不要想改变他人的反对意见。你所能做的唯有一件事:选择。选择支持你想法的人,选择适合你发展的环境,选择最适合你的事情。
对于批评或嘲讽,就像古老的箴言所说:离开一幢房子的时候,倒干净鞋里的沙。只有当我们在意批评和嘲讽的时候,它们才能够伤害我们。
不要在意那些消极的东西,你可以把精力放在你要做的事情上,坚持做下去,直到成功。
成功者的特征是:绝不因受到任何阻挠而颓丧,只知道盯住目标,勇往直前。世上绝没有一个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成功。一个人有了持久心,谁都会对他赋予完全的信任;有了持久心的人到处都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对于那些做事三心二意、无精打采的人,谁都不愿信任或援助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做事靠不住。
当我们碰壁时,我们低下昂得高高的头;当我们遭遇失败时,我们灰心丧气,万分沮丧;当我们为现实而回头张望时,我们已失去了自尊。然而人生的道路上到处充满荆棘,即使再平静的海面也会有波涛汹涌的一天。相信自己,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灿烂的。
青少年们,如果我们胜利了,我们一笑而过,跌倒了,我们忍痛爬起,继续我们的旅程。或许胜利的旗帜就在前方向我们挥手,或许下一站就是成功,或许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失败往往最怕顽强
没人愿意遭遇失败,但失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失败可以帮我们积累走向成功的经验,失败更能让自己有一个顽强的心态。没有人愿意失败,有时失败是因为我们对失败的恐惧和对自己的怀疑。所以,失败不是坏事,一两次失败也并不可怕,只要在挫折面前不倒下,继续尝试,就能做到更好。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聋哑作家,她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病魔残酷地夺走了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生活在三重苦难的地狱中。但是生活并没有抛弃凯勒。正当她的父母为她将来的生活忧愁时,帮助他们的天使出现了。一位家庭女教师来到她家,教会了小海伦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表白自己。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用自己不健全的身体为她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还在老师的无私帮助下,在全世界旅行,并献身于帮助聋哑人的教育事业。
青少年应该不断地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就能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胜利只属于那些越挫越勇的人。把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看做是一种机会,不断的挫折能让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向成功发起进攻。
对于青少年而言,不怕失败,怕就怕不会在失败中获得经验,所以青少年要学会总结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及时吸取教训,下一次便可以避免犯错,即使失败了,不要埋怨自己和他人,冷静下来,找到方法最重要。更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的精神。
成功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超常的智慧,命运之神也不会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相反,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坎坷,都是命运多舛,而他们都是在不幸的逆境中奋力前行,顽强奋进。成功的人有着顽强的心态,这种精神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会消沉、不会堕落,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最后成为“真的猛士”,并在历经艰难险阻、风风雨雨后收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
每个青少年都要努力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像莫扎特、凡高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生前都没有受到命运的公平待遇,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向命运发起了挑战,最终战胜了命运,成了自己的主人。
罗伯特·史蒂文森说过:“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来临时候;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如此,唯有流着眼泪吞咽面包的人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因为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它不仅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能净化人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绝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青少年必须知道:苦难能毁掉弱者,也能造就强者。
有这么一个硬汉,在种种逆境中凭着一股顽强的斗志硬是渡过了所有的难关,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他10岁开始写诗,17岁时发表了他的小说《马尼托的判断》。上高中期间,海明威在学校周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
14岁时,他曾学习过拳击。第一次训练,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第二天,海明威还是裹着纱布来了。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1918年5月,海明威志愿加入赴欧洲红十字会救护队,在车队当司机,被授予中尉军衔。7月初的一天夜里,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他的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片。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去世时仍留在体内。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这一年他刚满19岁。
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后的海明威便开始了他新的冒险生活。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他写成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
1939年,他完成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海明威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到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的潜艇。
1944年,他随美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他率领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获取大量情报,并因此获得一枚铜质勋章。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打不败的人,这是海明威所追求的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人坚毅的品格、顽强的精神。
海明威靠着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一切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和挫折。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海明威鼓足力量,做了最后的冲刺。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给他带来了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最后的硬汉形象。那位老人遇到了比不幸和死亡更严峻的问题——失败。老人拼尽全力,只拖回一具鱼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的话,也是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或许,每个青少年对于“顽强”的定义都不同。但千种万种结论,顽强的本质在于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远远强于徒有外表的懦弱者。
顽强品格需要的四种意识
从心理学上来说,顽强要具备四种关键的品质意识,青少年应该具备这些品质,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
1.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个体倾向于自主地选择决定和行动,既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偶然影响,也不易被周围人所左右。作为青少年,首先必须独立,不依赖别人,这样他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让自己能够独立发展存在。意大利诗人但丁由于反对当时权重势大的教皇统治,被教皇罗织罪名,判处终身放逐。在他逝世前5年,当局曾宣布,若他当众认罪,可允许回国。但丁为不使自己的清白遭受玷污,断然拒绝。他说:“一心循着你自己的道路走,让人家随便怎样去说吧!”这句为马克思十分欣赏的名言,显示出一种高度独立的意志特征。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欲求成功,把握时机很重要,时机是变化的、瞬间即逝的,只有处事果断,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顽强的人不仅要有强劲的韧性,还要有果敢的勇气。强者不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而是智勇双全的勇士,他们能够随机应变,而不优柔寡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是顽强者的英雄本色。
3.坚韧性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人生的总目标,需要数十年的奋斗。长时期地向着既定目标奋进、拼搏,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旧社会,特别强调要坚持“韧性的战斗”。许多卓有成就的革命家、科学家、文艺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意志坚韧性这一心理品质。正是这种坚韧性,使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向前搏击。强者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说得便是这种坚韧性。
4.自制力
青少年不但是客观环境的主人,也应是自己的主人。人能根据正确的原则指挥自己,控制自己。自制力典型的范例是英雄邱少云,他为了不在敌人面前暴露目标,强忍烈火满身的煎熬,一动不动,直至失去生命,这是为了事业,为了全局利益,高度发挥了人的自制力。这一事例也证明,一个人的高尚而强烈的社会性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克服自己的生理性动机,体现出令人惊叹的意志力量。自制,让强者时时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用强大的内心规范自我,使得强者比平常人更加优秀。
盲目坚持不如及时放弃
我们青少年认准一个目标奋力向前,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如果这个目标是错的呢?那么,麻烦就来了。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错了,而他仍要奋力向前,而且又自以为意志坚定,那么,由此导致的恶劣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或犹豫不前更为可怕。没有目标的人,他们至多做个平庸的人而已,虽不能成大事,却也不至于做出什么大坏事;可要是一个有目标的人,甚至是有远大理想的人,他是有可能成大事的;然而,如果他的目标是错误的,他的理想根本就是个黑色的理想,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做出影响恶劣的事来。
既然,一个人确立的目标或者理想有可能出错,那么当我们确定了目标以后,下一步便是鉴定自己的目标,或者说鉴定自己所希望达到的领域。如果你决定做一下改变,就必须考虑到改变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决定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大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但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可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同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能盲目,要听别人的意见。当描述了理想的目标以后,我们必须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需的时间、财力、人力的花费是多少,我们的选择、途径和方法只有经过检验,方能估量出目标的现实性。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目标是可行的,否则,我们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标。
互动环节:避免短暂的办事热度
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吸引人的事情。于是,很多人往往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这个做一下,那个也做一下,没有耐心,什么事都想做,又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往往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因此,青少年要从现在开始,戒除做事三分钟热度这样的坏习惯。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找其他人一起参与,有人做伴,支持下去的动力会多一点,乐趣也就多一点,而且可以互相鞭策,也就不那么容易放弃了。
(2)制定一些可行的目标,并常常奖励自己,为自己订立一个时间表。
(3)在开始做事情前,先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以及做这个活动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确保有兴趣,有条件才参与。
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能先考虑上面这些方面,做好这几点,你就能慢慢改变做事三分钟热度的这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