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2800000030

第30章 观 念(3)

然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现实是:“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孟子告子上》),“人亦孰不欲富贵”(《孟子公孙丑下》),追求富裕和显贵、厌恶贫穷与卑贱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和渴望。“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同上)在追逐利益、好处与厌恶害处的方面,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一样的。“夫万民之求利也,如水之走下。”(《汉书·董仲舒传》)“利者,众人所同欲。”(程颐:《周易程氏传》卷三)“人无利,直是生不得。”(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君子未尝不欲利”(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利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圣人、君子也讲利、求利,“圣人岂不言利……若说全不言利,又不成特地去利而就害。”(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六)儒家的这种看法既是对人的欲望和要求客观事实的理论说明,同时也是对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认定和尊重。

然而,在儒家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孔子之论言简意赅,质朴而深刻,发人深省,说出了人生行事的常理、常道——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董仲舒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编者手记

义是什么?就是合乎正义与公益的胸怀和行为。董仲舒此处所指之利,就是物质生活条件;所指之义,便是澄沏博大的精神境界。董氏从养生的角度,认为心比身重要。而能养心的,难有义。因此对养生而言,义重于利。

在这段话中,董仲舒深入、完整地剖析了心、体、义、利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心、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人不能没有心、也不能没有体,而“义以养其心”、“利以养其体”,“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可见义、利都是人所必需的,但二者相权衡,因为“心”贵于“体”,所以“养心”之“义”就要贵于“养体”之“利”。

董仲舒区别并强调了“仁”和“义”在德治中的不同功能:“仁”是用来安人的,“义”是用来治己的。他说:“《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春秋》所讲的国家治理,就是治“人”与治“我”相结合。因此他反复强调“义”与“我”和“仁”与“人”之间的关系:“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义者,谓恒在我者,恒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义之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仁造人,义造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人弗予为义”(《仁义法》)。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义”,“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俞序》);如果一个人不讲“义”,那么与其“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竹林》)。“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耻;有廉耻者,不生于大辱”(《竹林》)。他还引用曾子的话说:“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竹林》)因此“德治”的第一要义是统治者必须要讲“义”,即“以义正我”,这是董仲舒的一大发明,正如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所说:“仁是爱人,这是孔子所说;义是正我,这是董氏的创见。”

所以说: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苦与乐

如果把“苦与乐”作为一道人生选择题,想必是“乐”前门庭若市人满为患,“苦”前怕是人烟稀少门可罗雀。只可惜“苦与乐”这对拆不开打不散的悲喜冤家,并不因人们的厚此薄彼而苦乐不均地对待世人,谁都免不了会在亦苦亦乐中度过或长或短的一生。唯有不甘吃苦受苦以苦求乐,不惧千辛万苦以苦为乐,才能从艰苦磨砺中获取和享受真正的人生快乐。这,似乎也应算是人生苦乐年华的辩证法。

☆☆为善最乐,为恶最苦 申居郧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西岩赘语》

编者手记

清朝窦镇著名书画家有句格言:“作德日休,为善最乐。”“作德日休”出自《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作伪饰巧,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为善最乐”,事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为善最乐”乐在何处?“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一句话:人生在世,积德行善是最快乐的。

☆☆无名无位,其乐最真 洪应明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菜根谭》

一般人都知道求得名誉和官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没有官职的人生乐趣是最真正实在的;一般人只知道饥饿寒冷是最痛苦和忧虑的事,却不知道那些不愁衣食的达贵官人由于种种欲望,那种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编者手记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而精神上却空虚了,人们在享受到以前梦想追求的东西时,心灵上却像一张白纸,总感到失落了什么。

老子早就指出过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中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逐声色,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安足的生活。”(《老子》十二章)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我们追逐到的财富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我们本性丧失的就越厉害,我们精神就越贫乏,我们的生命表现就越少。

所以,我们还是“勿羡名位,勿忧饥寒”,脚踏实地地生活吧!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释道原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景德传灯录·招庆道匡》

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

编者手记

清白者,处天地间,为一坦荡荡的君子,虽贫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信仰,纵然在物质上贫困,但其在精神上无疑是富足的;污浊者,游市集上,为见利而忘义的小人,虽富贵却没有了自己的原则,外表虽光鲜无比,但实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诗云: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

从来富贵入凡尘。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洪应明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处换得乐来。

——《菜根谭》

世人都认为能心愿满足就是一大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一个胸怀达观的人,由于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就能享受到奋斗抗争之乐,最后终于从艰苦中换来真快乐。

编者手记

话说,乐极易生悲,苦尽有甘来。这句话虽然朴素,却有深刻道理。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不屈不挠的品质,这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的素质,所谓苦尽甘来,这是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不过取得胜利后,就要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不然就会乐极生悲。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庄子·在宥》中有段意味深长的描述,庄子说:“人过于高兴,助长阳气;过于悲哀,助长阴气。阴阳一起亢进,四季不调,寒暑不和谐,反过来就伤害人的身体。使人喜怒失常,坐立不安,思虑得不出结果,办事中途而废。”

人生中的悲欢苦乐,也和阴阳一样,有其固有的特性,它们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有的苦尽甜来,有的乐极生悲,有的在顺利时突遭祸患,有的则处逆境而时来运转。有谁懂得人生中的“真乐”呢?

☆☆安乐寻常,事无绝对 洪应明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只是寻常家饭,身分风光,才是个吝乐的窝巢。

——《菜根谭》

有一个快乐的境界,就有一个不快乐的事物相对应;有一个美好的光景,就有一个不好的风光来抵消。可见有乐必有苦有好必有坏,只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编者手记

看事物如果有些辨证的方法,就不容易走极端,因为任何事只要过了度就会发生质变;明白凡事都有它相对应的一面,也就明白了苦与乐,利与害,高与下不会绝对不变。一个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旁人看来他很幸福,实际上也许内心充满了痛苦,因为矛盾处处时时都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幸福与快乐也是相对的。经过狂风巨浪的人,才能领略出风平浪静的安宁;从痛苦中奋斗得来的快乐,才能使人体会到真正的乐趣。做一个平 凡却又品德高尚无私欲扰乱心性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洒脱。

☆☆随心热亦凉,去思苦亦乐 洪应明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要想消除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那你的身体就宛如坐在凉亭上一般凉爽;要想消除贫穷也不必特殊方法,只要能驱逐为贫穷而愁的错误观念,那你的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编者手记

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贫穷是人人讨厌的事,任何人都想把贫穷赶走,但这是前世的因缘,不是人力所能强为的。大凡贫穷的人常常起悲愁的念头。只要能够把悲愁的念头除掉,身心等于生活在安乐窝中。孔子说:“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颜子的贤德过人之处。佛家所说的超脱生死的苦海,往生彼岸的乐土,也是这个道理。人能够灭却厌弃生死之苦的心,则此心灭尽自然娑婆寂静,此身才能往生到极乐的境界。人若苦乐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应当把苦乐之心全都除去,所谓“欣厌两俱非”,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

☆☆宁无忧于心,不有乐于身 陈继儒

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小窗幽记》

追求身体上的安乐,不如追求无忧无虑的心境。

编者手记

人类的生活,食色还是根本,谁也摆脱不了。所以,肚子吃饱了、吃好了,谁都高兴;衣服穿暖了、穿好了,谁都欢乐;夫妻恩爱了、和谐了,谁都喜悦。这些都是肉体上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不了,一定会忧愁烦恼的。但这忧愁烦恼却不仅仅是由于肉体上的痛苦与否而决定的。

有的人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妾成群,应该说身体上很快乐幸福了。但却照样心忧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身在乐中却无法享用。原因是有了身体上的快乐还不满足,还要追求更大的权利和名声。欲望越大,心中就越不安宁,越要考虑自己的前程、金钱、事业、权位、享受,最后心里越是痛苦。

心里若是没有私心和欲望,知足常乐,那么菜根吃起来也是津津味美,粗衣穿起来也潇洒自在,匹夫匹妇过起来也有滋有味,眼中所见、耳中所听的无一不是快乐。由此可见,肉体的快乐并不等于真正的快乐,心中的欢乐才是最大的欢乐。心中没有忧愁,无牵无挂了,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岂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为人必先苦而后甜 林纾

字谕琮儿知之:

天下最难之事为收放心,而最易之事,则为提醒精神。精神一提醒,则后来艰难之状,历历布在眼前,放心不敛则自敛矣。凡血气未定之人,容易为人诱骗。你之朋友亦不是有心陷害,不过是青年之人。阅历不深,毫无后顾之忧,一日畅快便过了一日,不知不觉将堂堂岁月积渐抛荒。一日抛荒,便种一月一年之根株。心情渐渐疏懒,以为凡事都有明日,不知不觉明日便失之今日,逐日如此,不知不觉又度一月。一月不过三十日,试问一年有几个三十日?岂不可惜!而翁(你的父亲,此为林纾自指)今年七十有二,未尝一日偷闲,正以来日无多,格外秘惜。汝年仅二十,如能如我勤勉,将来岂复可量。譬如商家,我之资本无多,能俭能勤,亦足支撑过日。汝年富力强,本钱充足,更能勤俭,发财便无限量。须知为人必先苦而后甜,不宜先甜而后苦。我在一日,汝便有一日之安饱,此不是甜境,是未来之苦境。汝若昧昧视为甜境,则苦境之来,正算不到是何时日。吾为汝计,方汲汲顾景,汝反偷闲往观电影,有何益处?不是作骗,便是狙劫,至侦探等等,全是教人为恶,毫无阅历之可言,观之殊损眼光。汝言夜间睡不着,必是课后与同学闲谈,不能就枕,率性出塾游玩,此即不能收敛放心处。放心一萌,则眼前便起一道愚云,将一身事业全行遮蔽。如道士炼丹,时时着魔,令汝七颠八倒,你当早早回头,习一静字,便是安心之法。由静生明,由明看到家境,则志气奋发矣。勉之勉之。癸亥(1924年)四月二日父字。此书留观,不可抛弃。

编者手记

人生奋斗之路要先苦后甜。在生活中,有人往往只羡慕成功者头上熠熠闪光的桂冠,却不知道“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人们常常忽视甚至全然不知成功者所付出的代价和忍受的苦楚。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法国作家雨果也说:“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豪杰的乳汁。”

当一个人能正视生活中的苦,甘于吃苦并乐于吃苦的时候,他的身上就会滋长出一种对苦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抗压力,而这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凭着这一笔财富,人就能在今后的生活旅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愈苦精神愈坚韧,愈苦意志愈顽强,最终在事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而没有吃过苦的人,突遇困苦就会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甚至承受不住挫折的考验而轻生。他们的生命中缺少一分因吃苦而拥有的精彩和厚度,缺少一种透过吃苦而培养起来的自强自立,因而他们不曾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喜悦和乐趣。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 ***

本来苦乐两境,是比较的,不是绝对的。哪个苦,哪个乐,全靠个人的主观去判定它,本没有一定标准的。我从前曾发过一种谬想,以为人生的趣味就在苦中求乐,受苦是人生本分,我们青年应该练忍苦的本领。后来觉得大错,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背着自然去做,不是勉强,就是虚伪。这忍苦的人生观,是勉强的人生观,虚伪的人生观。那求乐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真实的人生观。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但是,求乐虽是人性的自然,苦境总缘着这乐境发生,总来缠绕,这又当怎样摆脱呢?关于此点,我却有一个新见解,可是妥当与否,我自己还未敢自信。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热门推荐
  • 十卡

    十卡

    爆红的游戏,莫名死亡的玩家。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那么鬼怪呢?追求刺激而进入游戏的人们,感受到游戏越来越不对劲……2370年,凭空出现的游戏……
  • 待嫁的新娘

    待嫁的新娘

    缘斯雨跟鱼蝶嘉是高中同学,他们也是一对恋人。但是这场恋爱是青涩的,是不被承认的。有如一串串绿色的葡萄,酸酸的却让人回味。然而一对恋人却在高中毕业时分手,鱼蝶嘉也有了新的恋人。缘斯雨在大学里也认识了一个大男生乐腾宇,从此展开了她的人生之旅,同时也有了与之终身为伴的人。
  • 藏地情人

    藏地情人

    在古老藏地,明妙被一把锋利的腰刀拦住,挥刀人是木雅藏人桑青,他们成为情人。深爱过,猜忌过,委屈过,放弃过,这烈火般的男子,让她吃尽苦头,却是世间最好的情人。有一天,他突然神秘消失。她写下这故事:桑青,我在找你,请联系我。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神秘鬼神的新妃:冥媒正娶

    神秘鬼神的新妃:冥媒正娶

    他以他的方式宠爱着她。他是用意念掌控生死的鬼神,“任你横行六界算不算?”她瞬间感觉鸡同鸭讲,她是魂魄患有恶疾的仙……他说,我回头率都没了!”她气愤不已质问,小心他的眼睛!”他默然片刻,若我无法救回你,“你不是说给我自由吗?”眸光阴沉,替嫁新婚夜,“谁敢看你一眼,能退货吗?他淡然抬眸,便陪着你万劫不复!绝宠+搞笑+无小三+无大虐+生死大爱!【简介废,遇上要嫁的夫君!亲,跳坑吧,“你能离我远点吗?有你在,我会给你们一场不一样的穿越】
  • 在夹缝中生存

    在夹缝中生存

    本书阐述了适者生存、生存智慧、处事与做人、生存与尊严、在逆境中崛起、突出重围、永不言败、在夹缝中求生存等生存哲理和指导方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品田园美食香

    一品田园美食香

    她:衰神附体,也不晓得哪个混蛋踢了她一脚,害得她从山顶一路掉啊掉,莫明其妙的掉进异世,附在年轻小女娃身上。她想哭,更想笑。娘哎,就算她许了个愿要长生不老,可也不用一下从大龄剩女直接变成妙龄小女娃吧?在睁眼闭眼,一辈子就过去了的魔咒失效之后,好吧!她认栽了。她是打不死的小强,咱走南闯北,哪哪都能生存,再恶劣的环境,也经不住咱这一双巧手给你左修修,右整整,美好田园生活就在前方,努力向前冲啊!(本文文主打美食,地道农家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没有勾心斗角,都是温馨小感动。致富路上,慢慢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本文男主死心塌地,女主专情专一,欢迎妞们一起进入美食田园的怀抱,一起见证男女主的爱情成长,还有可爱萌宝加盟哦!)奉上美食心得(友情提示,注意各位的口水)(1)麦芽要告诉各位:“烤肉的时候可要注意了,不能烤的太嫩,也别烤糊了,得经常翻个身,每翻一遍身,就得刷一遍油,要烤的兹兹冒烟才好吃,那嫩肉完全吸收了烟熏跟油的香味才是最好,末了还要撒上花椒粉跟孜然……”话未落音,那炭炉上刚刚还在冒烟的肉串就没了踪影。“谁吃了?谁吃了??”……(2)俗话说,贴秋膘就得乘着要冷不冷的时候。大火爆炒洗净的猪大肠,加入酱油醋以及生姜调味,等炒够火候,再加骨头汤加大料一块炖煮入味,直到炖的入口即化,就能放进豆腐或是黄豆芽烫熟,或者青菜啥的都成,等到豆腐吸收了汤汁的鲜味,那滋味,那香气,能叫你连舌头也一并吃了。(*^__^*)嘻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