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作品的中心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束缚,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他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了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的思想,提出人能够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上帝。为此,他大声疾呼:“相信你自己吧!每颗心都随着那弦跳动。接受上苍为你找到的位置——同时代人组成的社会和世网。”爱默生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既“超灵”或“上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与这一精神相同,因此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既然“人是自己的神”,人就应该相信自己,而不应崇拜古人,依赖外国。他说:“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爱默生的观点反应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种自立精神,被称为美国式的宗教,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爱默生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也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
难怪连伟大的林肯总统也不吝给他赞誉——“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洋洋。”
爱默生赞美了人的伟大,他说:“每个真正的人都是—个事业、一个国家和—个时代;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数的人和无限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孙后代似乎像一排门客,跟随在他的身后。伟人恺撒,他是为后来时代而生的,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罗马帝国。基督出生了,成千上万的人紧紧依附着他的才华成长起来,人们认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个人的身影的延长。”
在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实。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的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
——爱默生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
——爱默生
无产阶级文学代表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Makism Gorky,1868—1936)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为了纪念他,他出生时所在的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被命名为高尔基城。
1868年,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他出身贫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11岁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各种粗活累活他都做过,也正因此,贫民窟和码头就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从小就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以后革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高尔基生活得很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刻苦地自学文化知识,他和母亲住在一栋两层的简陋房子里,而那间狭窄的上层阁楼就是他学习的天堂,也是在这里,高尔基写出了《海燕》《鹰之歌》等一系列著名的作品,指引着苏联的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高尔基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在工作室从事创作。工作时,他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他。他在这间工作室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午饭后,高尔基稍事休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下午5点他再次进入工作室,编辑稿件、写回信。他同时担任13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么他一定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高尔基每天收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人士的来信,他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万封信,其中8500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给青年作者退稿或寄书时,往往也亲自动手包扎好,写好地址,再请别人送到邮局去。在工作室的橱柜里,陈列着高尔基当年用过的剪刀、绳子、胶水等。
高尔基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热爱文学,热爱创作,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对言论控制得非常严格,他的文章因为大都反映的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所以总是不能发表。可是高尔基仍然抓住一切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他的思想,号召大家进行革命,推翻残酷的资产阶级统治,码头、街口、教堂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日夜奔走的足迹,回荡着他慷慨激昂的声音。
直到1892年,高尔基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从此,高尔基才真正地登上了文坛。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里可能有为了避免和统治阶级直接冲突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而高尔基作品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欢迎。
1901年,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也是预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即将开始的旗帜,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又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高尔基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1906年秋高尔基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只为俄罗斯革命工作。他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接见了许多特地来拜访他的人。他收到许多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在这些信中,许多人将他们的希望和忧愁讲给他听,他也回复了许多信。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列宁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对高尔基来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列宁将此看做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高尔基的一篇小文《忏悔》,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1913年这个冲突再次爆发。
1913年就罗曼诺夫王朝掌权300周年的特赦给予高尔基重返苏联的机会。
高尔基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悲观看法是他与列宁发生第二次大冲突的原因。高尔基从原则上同意社会革命,但他认为俄罗斯民族还不成熟,大众还需要形成必要的知觉才能从他们的不幸中起义。后来他说他当时“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会瓦解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的、获得政治培养的工人。这个瓦解会长时间地破坏社会革命本身……”
高尔基作品的主导倾向是积极向上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他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比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10年间,高尔基的身体状况非常差,但是他仍然坚持写作,不过仅写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还有一部在病榻上直至去世仍未完成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从1921年到1924年他在柏林度过。他不信任列宁的继承人,因此在列宁死后也没有回到俄国。他打算重返意大利,意大利的***政府在经过一段犹豫后同意他去索伦托。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927年,在那里他写了《回忆列宁》,在这部文章中他将列宁称为他最爱戴的人。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不久,当他回到苏联后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
他的许多适合于社会主义现实派的作品被宣扬,而其他的作品却默默无闻。尤其是《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为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成为苏联文学的典范。
在高尔基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称他过去对革命的悲观主义是错误的,他成为斯大林的模范作家。他周游苏联,对最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表示吃惊,这些进步的阴暗面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多数时间里他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洋房中,并受到克格勃间谍的时时刻刻的监视。他依然试图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和提拔年轻的作家。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医院里被谋杀。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早期他在各地宣传革命思想,后来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早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argenev,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他有独特艺术风格,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善于抒情表达。
1818年,屠格涅夫出生于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则是拥有大宗地产的贵族,她聪明而又有文化教养,但性情乖戾、冷酷专横。屠格涅夫在其《木木》等短篇小说里,就曾拿她作过原型。
1833年,15岁的屠格涅夫考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攻读世界文学,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刻苦,一点也没有富家少爷的恶习,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经常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忘了吃饭的时间。世界文学的学习对他以后很多文章的选材都提供了帮助,使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小屠格涅夫也感觉到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到那个国家去看一看,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毕业后,他又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受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
给屠格涅夫带来巨大声誉的是他的由22篇特写和短篇小说组成的《猎人笔记》,全书有统一的主题,即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议。所写的众多人物,主要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从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接近过的”视角去描写的农民形象,另一类则是作者怀着憎恶之情加以刻画的地主形象,通过对两类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清楚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作品中对大自然富有诗意的描写和叙述中的抒情笔调,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它以一个猎人的口吻,描写了他在狩猎时的所见所闻,以类似日记的形式,由二十多个短篇故事汇集而成,刻画了一系列聪明能干、勤劳善良、具有鲜明个性的农民形象,和虽不乏文明教养,却残暴昏庸、寄生成性的地主形象,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