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1700000044

第44章 前两句展开自由联想,在“透明的葡萄”和“雪山幻想”(7)

西川感受着神秘。宇宙星空是神秘的,也是伟大的,它能发出神秘的光来,穿透你的内心,使你震慑于自然的伟大。一切都是静静的,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马群忘了飞翔。在这浩瀚的星空下,个人是渺小的,生命是渺小的,只有时空永恒。“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一切在风的流动中形成一种苍茫空阔之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中国诗人自古就能在宇宙的永恒中感叹生命的渺茫,以一种巨大的智慧,达成与自然的默契。“我成了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自我在神秘的星空下消解了,没有了确定的本质,剩下的只有一种与宇宙星空的关系,一种礼拜神圣的情感。

著名诗评家程光炜教授在评价《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时说: “1987年,我是通过这首诗记住西川的名字的。其实,诗并不神秘,也不难懂,显得朴素而且平静,但它给人留下了‘仰望’的姿态。”程所说的“仰望”姿态,指的是一种知识分子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种本雅明式的“旁观”态度,其内涵有三:“一是以‘过去’的文化精神拒绝了‘现在’的存在,因此诗人对现实保持着有操守的、批判性的距离。二是选择了在现代社会担当图书馆和文化传统的‘收藏者’、‘守望者’的角色,所以选择即意味着更果敢的放弃。三,在此基础上,他更愿把诗歌的创作看作是文化传统的诗意的‘复现’,而不是独创。”这种深度掘进式的解读也许可以给读者一些启发,读者可于作品中认真寻绎。

(西川)

夕光中的蝙蝠……………………………西川

在戈雅的绘画里,它们给艺术家

带来了噩梦。它们上下翻飞

忽左忽右;它们窃窃私语

却从不把艺术家叫醒

说不出的快乐浮现在它们那

人类的面孔上。这些似鸟

而不是鸟的生物,浑身漆黑

与黑暗结合。似永不开花的种子

似无望解脱的精灵

盲目,凶残,被意志引导

有时又倒挂在枝丫上

似片片枯叶,令人哀悯

而在其他故事里,它们在

潮湿的岩穴里栖身

太阳落山是它们出行的时刻

觅食,生育,然后无影无踪

它们会强拉一个梦游人入伙

它们会夺下他手中的火把将它熄灭

它们也会赶走一只入侵的狼

让它跌落山谷。无话可说

在夜晚,如果有孩子迟迟不睡

那定是由于一只蝙蝠

躲过了守夜人酸疼的眼睛

来到附近,向他讲述命运

一只,两只,三只蝙蝠

没有财产,没有家园,怎能给人

带来福祉?月亮的盈亏褪尽了它们的

羽毛;它们是丑陋的,也是无名的

它们的铁石心肠从未使我动心

直到有一个夏季黄昏

我路过旧居时看到一群玩耍的孩子

看到更多的蝙蝠在他们头顶翻飞

夕光在胡同里布下了阴影

也为那些蝙蝠镀上了金衣

它们翻飞在那油漆剥落的街门外

对于命运却沉默不语

在古老的事物中,一只蝙蝠

正是一种怀念。它们闲暇的姿态

挽留了我,使我久久停留

在那片城区,在我长大的胡同里

[鉴赏]

著名诗评家蓝棣之论《夕光中的蝙蝠》说:“蝙蝠最吸引人的,是它们那没有归宿却对命运沉默不语的坚韧,和它们那闲暇的姿态。我想,这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对于命运和生存方式的体验或思考。”蓝棣之论是对诗歌本质的一种把握,而本质的呈现才更耐人寻味.

蝙蝠是自古以来诗人所喜欢咏唱的对象,如韩愈的“黄昏到寺蝙蝠飞”,闻一多的“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蝙蝠总是与黄昏、黑夜连在一起,因其动物的特性,蝙蝠是黑暗中的动物。故西川的诗前也冠以“夕光中”作定语,其原始冲动也可能与韩愈、闻一多并无二致。

西川是在路过旧居时,看到了一群玩耍的孩子,“看到更多的蝙蝠在他们头顶翻飞”,因而怀念起自己的童年来,“在古老的事物中,一只蝙蝠/正是一种怀念。它们闲暇的姿态/挽留了我,使我久久停留/在那片城区,在我长大的胡同里。”一种怀旧的情绪中,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点点伤感。在诗中,诗人的原始冲动也许就是怀旧,但在将这种怀旧情绪转化为诗时,却联想到了与蝙蝠有关的其他文本。首先是戈雅的画。戈雅是18世纪上叶到19世纪初西班牙著名宫廷画家,喜欢画蝙蝠,在他的画中,像《产生妖怪的理性之梦》、《改革》、《飞行》等都有蝙蝠,“说不出的快乐浮现在它们那/人类的面孔上”,指的就是《飞行》中人面蝙蝠形象。在戈雅的画中,蝙蝠是黑暗的、恐怖的,盲目、凶残,“像这样去作画,对他来说,/是一种苦恼,也是一种娱乐。”

第二种文本是某些民间故事,那里的蝙蝠是勇敢的,神秘的, “它们也会赶走一只入侵的狼/让它跌落山谷,无话可说”;“在夜晚,如果有孩子迟迟不睡/那定是由于一只蝙蝠/躲过了守夜人酸疼的眼睛/来到附近,向他讲述命运”。文本里的蝙蝠或凶残或勇敢,都未能使诗人动心,而现实中的蝙蝠却能引诗人入梦,这就是诗人的构思。这种构思既带有知识分子写作的所谓“互文性”特点,同时也使读者体味出一种后现代哲学精神:事物的相对性。西川作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之一,其《夕光中的蝙蝠》一诗正是艺术宗旨的完美体现。

(夏元明)

一个人老了……………………………西川

一个人老了,在目光和谈吐之间,

在黄瓜和茶叶之间,

像烟上升,像水下降。黑暗迫近。

在黑暗之间,白了头发,脱了牙齿,

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

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一个人老了。

秋天的大幕沉重地落下。

露水是凉的。音乐一意孤行。

他看到落伍的大雁、熄灭的火、

庸才、静止的机器、未完成的画像。

当青年恋人们走远,一个人老了,

飞鸟转移了视线。

他有了足够的经验评判善恶,

但是机会在减少,像沙子

滑下宽大的指缝,而门在闭合。

一个青年活在他身体之中;

他说话是灵魂附体,

他抓住的行人是稻草。

有人造屋,有人绣花,有人下赌。

生命的大风吹出世界的精神,

惟有老年人能看出这其中的摧毁。

一个人老了,徘徊于

昔日的大街,偶尔停步,

便有落叶飘来,要将他遮盖。

更多的声音挤进耳朵,

像他整个身躯将挤进一只小木盒;

那是一系列游戏的结束:

藏起失败,藏起成功。

在房梁上,在树洞里,他已藏好

张张纸条,写满爱情和痛苦。

要他收获已不可能。

要他脱身已不可能。

一个人老了,重返童年时光,

然后像动物一样死亡。他的骨头

已足够坚硬,撑得起历史,

让后人把不属于他的箴言刻上。

[鉴赏]

“老”是中外诗人都喜欢咏叹的题材,尤其是中国诗人,几乎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黄昏情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中国人对生命的短促有更敏感的体验。按说西川还年轻,尚未到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但他似乎超前地品味到了老之将至的况味,这可能与诗人的宗教情绪和沉静的性格有关。

《一个人老了》写“老了”的状态,可谓细腻而充满哲理。第一节写“老”是一种自然状态,“在目光和谈吐之间,/在黄瓜和茶叶之间,/像烟上升,像水下降”,“老”是日常行为中不可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老”意味着黑暗,意味着退出历史舞台, “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这后两个比喻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

第二节仍然用比喻的方法写“老”的情形,交织着主客两种视角,既写出了旁观者对老年人的一种观感,也写出了老年人自己的心态,透着一种孤寂和落寞。“秋天”、凉露、落伍的大雁、行将熄灭的火,……从不同的侧面将“老”的情形表达出来:孤独、冷落、不受重视、半途而废。形象化的方法使抽象的东西获得了很丰富的想象。

第三、四两节写老年人的精神处境,老年人虽然有足够的评判善恶的经验,但机会却在减少,别人也不愿听他的唠叨,“他抓住的行人是稻草”,他不可能得到热情的回报。他虽然有了智慧,洞达生命的真谛,知道造屋、绣花、下赌背后的摧毁,但他仍然会驻足昔日的大街,记忆的落叶飘来将他遮盖,反省年轻时代的荒唐,但又眷恋过去的时光,理性和情感相互纠结,这就是老境。

诗歌的末两节是对“老了”的总结,游戏结束,“藏起失败,藏起成功”,一切都只是无奈。收获已不可能,脱身也不可能,只能在咀嚼童年中默默死去,然后“让后人把不属于他的箴言刻上”,“他”完全被时光异化了,不复存在。

西川年轻,但西川对生命的体验很深,看到了虚无,也看到了虚无的美;感受到沉重,但也有释放沉重后的洒脱。“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到了老的那一天,西川会不会像苏东坡那样了悟?

(夏元明)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鉴赏]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下的风景》(1996)等。北岛的《回答》公开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3期,此前就在当时影响甚大的民间刊物《今天》上发表过,它“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 《回答》是一代人心灵和意志觉醒的诗歌雕塑,是激动的喉管里爆发出的最疼痛的声音,更是有关反叛、宿命和承担的回答。

诗歌以令人心神俱震的精警诗句开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充满了血性、铿锵的质地。在生与死,卑鄙与高尚之间尖锐刺目的对比下,是高尚者悲惨的命运和有关他们的创伤的记忆。这是对“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那镀金的天空”的回答。它像一个尖锐的楔子钉入到“那镀金的天空”,逼问它的历史。可以说,北岛的“回答”是以“高尚者”悲剧性命运的深刻体验为前提,并把这种体验上升为“我”的认同和承担的使命感。历史的梦魇在这种悲剧性命运的体验和认同感中并没有稀释的迹象,相反,新的反叛只能是紧紧延续着同样的命运,书写着又一个并不新颖的“墓志铭”。

然而历史的梦魇遮掩不住对它的怀疑和逼问,正是这种怀疑和逼问催生、激昂起“我”的叛逆和血性:“我——不——相——信”,并确立起自己作为反叛者的主体身分:“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种反叛者身分的确立使“我”的质疑空前地膨胀:“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是“我”将历史意象化,对象化,将自己剥离出历史的梦魇。在与虚伪的历史表象和图景的对抗中获取自身生存的力量。

如果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对“高尚者”的呼应与回答,而“我——不——相——信”这种对抗的力度和冷峭是对历史在否定性意向上的回答,那么,“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就是对历史在承担意向上的回答。承担意味着“高尚者”植入自己的血肉中,意味着自己永远无法剥离出历史的梦魇,历史的梦魇本身就是自己的难治愈的创伤。一个反叛者,恰恰正是因为他是真正的承担者,因为,回答不是决绝,它的本义应是博大的人道和人本主义的诉求。所以,北岛的回答最终有着温暖和希望的浸润,尽管它仍难以完全抹去长长的历史阴影:“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

宣告……………………………北岛

——献给遇罗克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鉴赏]

《宣告》是北岛悼念烈士的诗歌,极其典型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与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诗歌采用了“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的方式,一方面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拟现了烈士告别人间的“宣告”,同时也以隐括的方式摹写了烈士被杀戮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个第一人称“我”又是北岛自己的影像,以“也许”的方式北岛想象着自己可能的告别“宣告”。“我”聚合起生者与死者的宣告,其声音重合后的难以分辨是基于他们命运的一脉相承,所以,在这里,“宣告”既是告别,又是预言,不过是又一次告别的预言。

诗歌第一节,因为自己的反叛和执着将要献出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语气却是沉静和平实的。“最后的时刻”在“也许”提示出的预见中平静地到来,“我”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愤,没有英雄式的激烈,甚至“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给我的母亲”,是将自己的锐利搁浅于目睹自己惨遭杀戮的“母亲”苦难的记忆和泪水里吗?似乎是。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因为烈士的笔作为战斗的象征,似乎应由自己的战友继承。我们的疑惑是以在社会/历史/现实层面对烈士的人格定位为前提的,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捍卫社会正义的英雄人格的自塑。但在烈士看来,他要的只是一个人的底线,微弱的人的尊严:“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更无法言及人性的高贵和高渺的英雄式的追求。然而,这足以构成扼杀的全部理由。这是一份辛酸的宣告,更是一份辛酸的控诉。

同类推荐
  •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收集了徐志摩的全部经典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你可以体会到徐志摩《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自剖》的真诚、《迎上前去》的勇气、《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决心、《艺术与人生》的思索以及《爱眉小札》里无尽的深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雷达,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热门推荐
  • 邪王夺情:逆天杀手妃

    邪王夺情:逆天杀手妃

    她,现代顶尖杀手,惊世之才,带着上古灵兽魂穿异世,枯井中,绝色双眸睁开,她已成为父母双亡的侯门嫡女,霎那,风云暗涌!为报家仇,她成为杀手界的一枚新星,人称”凌风公子”的她让仇敌闻风丧胆。他,腹黑的冷情皇子,以病弱之躯示人,实则手握重权,当冷情遇上冷傲,他们将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本书将在最大程度上向父母展示孩子在各种敏感期的表现,并为父母提供应对孩子敏感期的科学对策。本书分8章,即孩子的8大敏感期,分别为: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与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在孩子的这些敏感期内,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鼓励、爱与自由,而不要错失孩子敏感期的教育时机。有一点需要提醒父母,孩子的敏感期有很多个,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敏感期中的孩子的表现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 极恋

    极恋

    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她。她从此变成另外一个人,不顾一切地接近那个光芒四射而遥不可及的男人……因失去亲人而无法解脱的她,拥有一切却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他,能否因为与对方的交集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
  • 千秋家国梦

    千秋家国梦

    全书由15篇各自独立的文章组成,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沉重话题。其中,《走出古隆中》、《古城荆州》等文热切地呼唤改革,但强烈的优患意识与炽热的爱乡爱国之心始终是本书的主调。作者以地处中华腹心位置的荆楚地区为标本,希望人们冲决封建网罗,摒弃小农意识,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一桩桩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一处处历史名胜的兴衰荣枯起笔,以跃身现代文明的大潮中去中流击水。毅然穿透那重重的历史帷幕,本书是作家曾纪鑫近几年来思考地域文化、历史名人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 零售企业管理

    零售企业管理

    无论是淘宝小店,还是电商大户,都逃不过零售的狙击。只有打通零售这道坎,才能实现零售的威武,脱离零售=“0售”的命运。本书从战略、市场调研和预测、商品展示与配置和促销管理等方面全面阐释零售业最新理念,并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最新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零售商的管理水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老茶客经典闲话

    老茶客经典闲话

    人们爱啖茶,其目的就是聚会: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论坛,三教九流天所不有,其中精彩在茶水的滋润下汩汩而出。将这些玄龙门阵汇集成册,就是这本《老茶客经典闲话》。老茶客爱啖茶,啖必醉,醉必筛话,姑且听之……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真英俊,奋斗吧

    真英俊,奋斗吧

    一个谁见都说丑的丑男,名字却叫真英俊,直接就造成一种喜剧效果。他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在一家广告公司就职文案,他不怕别人的挖苦玩笑,坚持用自己的自嘲和努力,发挥“无敌”精神,最终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同时也获得了真诚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