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9700000004

第4章 理论篇——哲学其实很有趣(3)

在俱胝和尚处,有一个做杂事的童子。他每次遇到人问事时,也总是竖起一个指头作回答。于是,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您这里那位童子也参透了佛法,凡有人提问题,他总与您一样竖起一个指头。有一天,俱胝和尚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把该童子叫来问道:“听说你也参透了佛法,是吗?”童子回答说:“是的。”俱胝又问:“那你给我说说,怎样才是佛?”童子自然竖起一个指头。俱胝乘其不备,挥刀将其手指砍掉。童子痛得大叫而走。俱胝又把他叫回来,还是问他,怎样才是佛?童子又习惯地举起手准备伸指头,但一看手指没有了,于是豁然大悟。

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是,该童子的断指之痛正是他大彻大悟的机缘。在这里,俱胝和尚竖一指,童子也是竖一指,表面上看起来无甚差别,但二人对这个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却是天壤之别。俱胝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的。而童子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身体悟可言。因此,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后,发现无指可举时,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肺的切身体验中得到了觉悟——偏执之处,佛性不显。

六、熟知并非真知

黑格尔在其名著《小逻辑》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Golshok”(戈尔肖克)的东西。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就像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一泻千里的亚马逊河一样。它是称量善恶的天平,是佑护人们幸福的万应符咒。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企图破译它的真谛。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布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

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

黑格尔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着一段很大的距离。熟知仅是表明我们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但对其内涵却没有加以深思,因而并不是真知。正如他所说:“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了解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这就是说,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往往习以为常,不加深究,因而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对它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深切的认识。而哲学,则是追求真知的,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所谓反思,就是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再重新思考一遍,以确定它们是不是确定无疑的。正因如此,哲学并不依赖常识,相反,它总是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地方发问。它不是对常识的归纳和总结,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哲学的用途

哲学何为?长久以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都在追问哲学的用途。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追求物质享受,人的感官欲望不断被打开的时代,“哲学无用”更是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实际上,哲学的产生如同科学一样,并不是源于实用的目的。哲学更大程度上是因人们对世界的“惊奇”以及求真、求善的本能驱使而产生的。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人们却“日用而不知”。无论是从古到今,还是从中到外,人们都不知不觉被哲学指导着前行。从一定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的宿命。

一、贵族的奢侈品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闲暇的时间,二要有诧异的眼睛。在这里,“闲暇”是前提。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再者,哲学是一种纯粹思辨的知识,哲学家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探索这种知识,过这种生活,唯有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供舒适消遣的日用品有了保证以后才能实现。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他们(贵族君子)靠奴隶劳动而过活,或者至少也是依靠那些毫无疑问地位卑贱的劳动人民而过活……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有怎样的想法,但正是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贵族的一种精神,是一门奢侈的学问,远非吾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

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则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往往是因闲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诧异,因诧异而求知,因求知而得到满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的本性,哲学家是对周围的世界感到诧异才开始思辨生活的:“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只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他们起初对眼前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较大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生活在这些问题中。他们思考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一门为知而知,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问,它不服从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部目标,因而是唯一自由的学问。而哲学家,过的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思维的快感足以让他们满足和陶醉,因而是唯一自由的人。

从历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诞生在西方,是由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传统直接塑造的。古希腊拥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因此享有充分的闲暇。而绝大部分的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粹思辨的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才把“闲暇”看做是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比如,古希腊的那位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他本出身于伊奥尼亚地区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本来要继承王位的,但是他却将王位让给了弟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专门从事哲学思辨。德谟克利特也说,发现了自然界的一个因果联系,比做波斯国的国王还要高兴。

但是,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多了那些不为衣食所扰的“大款们”。他们饱食终日、行尸走肉、无所事事、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根本无法成为希腊意义上的贵族。他们想要的,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醉生梦死,而不是心灵自足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只是感官的刺激和肉欲的满足,而不是纯粹思辨的愉悦。他们虽然也有所谓的“好奇心”,但可惜的是,这种“好奇心”用错了方向,误入了歧途,只能算柏拉图意义上的“庸俗的好奇心”。

所以说,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是希腊人的特殊之处。希腊贵族崇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从词源学上看,西文的“school”(学校),就是由希腊文“闲暇”派生出来的。学校是柏拉图之后哲学家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此研究和传授知识。由于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独立而崇高的职业,希腊哲学家不像印度哲学家那样属于僧侣阶层,也不像中国哲学家那样属于官宦阶层,而是属于自由的贵族阶层。

因此,希腊的哲学著作与宗教典籍和历史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界线。哲学的这种职业化倾向反过来又促进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发展,结果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但展现在他们创造的艺术品的特殊美感之中,而且造就了高于周围民族文化的科学理论。比如,埃及人虽然最早从经验中总结出几何测量规则,但希腊人却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几何学的演绎体系;巴比伦人虽然早就开始了天文观察,但希腊人却利用观察材料提出天文学的思辨理论。

二、哲学烤不出面包

古希腊时,一天,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这里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哲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

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

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来,哲学真的没什么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哲学确实无用。哲学既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和技能,也无法让我们找到一份体面的谋生职业,更无法指导我们如何才能烤出一片能填饱肚子的面包。如果有一门哲学称自己能够经世致用,这门哲学肯定不是真正的哲学。海德格尔就说:“如果非要逼问我哲学的用途,我只能说哲学无用。”

但是,哲学并不是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所取舍的。实际上,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因为人不仅仅是靠吃面包活着的。我们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的力量。哲学虽然不能烤出面包,但却能教人知道为什么要吃面包。它烤出的其实是精神的面包,滋养的并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灵魂。正如德国著名的诗人荷尔德林所说:“如果你没钱买一盏灯和灯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鸡鸣这段时间,再没有别的可供支配,那么,你就必须学哲学。”在他看来,哲学不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更不是一种文化精英在哲学沙龙奢侈的文化消费,它是所有人,即使是连灯与灯油都买不起的穷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必需品。

三、求知是人的本性

哲学虽然不能帮助我们烤出一片面包,但人类却没有因此而抛弃哲学。事实上,哲学并不是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的,人实际上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人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存在。

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人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人有一个沉重的肉体,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生老病死,无法抗拒;但另一方面,人又有一个高贵的灵魂。灵魂不仅能够产生出理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亦能迸发情感和信仰,试图超越有限,摆脱经验,实现永恒和无限。于是,沉重的肉身拖着一个高贵的灵魂,成了人最真实的写照。

人是会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无限和永恒。但是,灵魂又驱使着人不断地追求永恒和无限。于是,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就成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内在矛盾。正是从这一最根本的内在矛盾之中,生发出了哲学问题,生发出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也许,人从被抛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人一生的努力,都在试图跨越横阻在它们之间的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毋宁说智慧是一种痛苦,而且是一切痛苦中最痛苦的痛苦。也正因如此,伊甸园中的智慧之果才被称为“禁果”。因为人注定了要追求智慧,但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修炼到通达智慧的境界。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人越追求智慧,越能更加深沉地体验到自己的有限性,以至于发出了“向上天再借五百年”的慨叹。

柏拉图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死亡练习。”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而生的。”死亡的编钟一旦敲响,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化为虚无。尽管如此,人类从来没有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放弃追求,因为这种追求源于人之为人的本性。于是,所有的寄托就在追求和热爱智慧的过程之中了。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

可见,哲学的“用途”就在人的本性之中。外在地追问哲学的用途,则是背离了人的本性。也许,哲学捍卫的仅仅是一种思考的权利,一种“胡思乱想”的权利。思考本身就是人所独有的生命现象,捍卫思考的权利也就是在捍卫人的尊严。

四、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的一段对话: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臭椿。它的树身长得非常粗大,无法用木匠的工具去量;它的小枝丫又生得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虽然生长在大路旁边,但是,木匠来回经过,却没有人理睬它。你的言论,大是很大了,就是没有用,所以,大家都不相信。”

庄子说:“你见过野猫吧?它们屈着身子埋伏起来,等着捕捉出来活动的小动物。在捕捉小动物时,东西跳跃,不避高低,结果踏中猎人设置的捕兽机关,死在捕兽的网子里面。再看那牦牛,它大得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大是很大了,但不会捉老鼠。现在你有那么一棵大树,发愁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大无边的旷野里?人们无所作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躺着休息,斧头无法砍伐它,任何东西也不能损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

庄子笔下的这棵大树,之所以没有被砍伐,成其天年,恰恰是因为它没有一点“用处”。相反,那些所谓“有用”的树都被砍伐走了。相比较而言,怎么才算有用呢?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大用”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似无用,其实正是有所大用。正如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譬如一所房子,要凿出门和窗子这些虚空的地方来,才能发挥房子的作用。一个器皿,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发挥容器的作用。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没有用途的,未必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哲学虽然不能给我们现成的知识,却能教会我们思考;它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技能,却能让我们拥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其他学科给我们的是“鱼”,而哲学给我们的恰恰是“渔”。这种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其实有着“大用”。只不过,它的“用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等着我们去“享用”。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运用它,自己却意识不到,正如鱼儿意识不到水对它来说多么有用一样。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相思了无益

    相思了无益

    不少常客刚刚走上茶社门前的台阶,苏州城,气氛有些凝重。往日里从早上就开始熙熙攘攘。”--情节虚构,观前街,陆羽茶社。今天是九月初三,茶社里别于以往的清雅闲散,请勿模仿,进进出出的茶社显得冷清了许多。就被告知“本店今日包场,明嘉靖十六年,不接待散客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 遇见一些人,流泪

    遇见一些人,流泪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李叔同,还是三毛,还是诗人普拉斯,画家潘玉良,歌手科恩……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遇见了20个人,遇见了他们的脆弱与眼泪……
  • 偷心狂后

    偷心狂后

    她醒来是第一眼看见的是他,他对自己呵护有加,并对她说一定要娶她。因为他,她莫名其妙被卷进云府的明争暗斗中,不仅差点被人下毒,还遇到了不明来历的杀手想要她的命。当她发现自己有些喜欢上他的时候,确发现他不仅有‘两个未婚妻’外,他身边还有好几个美女也对他青睐有加。她可得好好处理才行……他将昏迷不醒的她抱回府后,发现她这个‘样貌平凡女子’深深吸引了他。为佳人,斩断先前的情丝,可棘手的是他的好友和表弟竟也爱上她,而且又冒出了奶奶为他内定的未婚妻。但是这一切都阻止不了他的爱,他绝对不会对她放手……对白一:“我会负责。”“麻烦你说清楚一点,你想负责什么。”“娶你!”“……”“每一个你碰过的女人,你都会把她们娶进门?”“我还未娶妻。”对白二:“你为什么不肯嫁给我?”“我只是个普通的乡野村姑。”“我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娶我?我的样貌并不出众。”“我一定要娶你。”情节一:他奶奶给他内定的未婚妻“梅姨娘,你这么说怕是不妥吧,云表哥可不止你的外孙女一个表妹,伦家世,你外孙女不过是云府庶出女儿和一个小小县令所生之女与云府少爷又岂有般配之说。”德瑞郡主阎湘琴岂会让梅姨娘将吴青烟和云翳晟拉在一起。“云府的事,你一个外人插什么嘴”楚梅听见阎湘琴这样说得自己的外孙女气急的回了一句。却不知自己的一时嘴快说错了话。一旁的老夫人阎袭月一记寒光扫向楚梅。“琴儿可不是外人,她将是云府未来的少夫人。”老夫人的一句话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情节二:他的第一个未婚妻居然是当今皇后娘娘“你来了啊,怎么没去陪你的未婚妻”雪儿只是抬眼看了一眼他心里有些不高兴。“她不是我的未婚妻,我从来没有想过娶她。那只是奶奶的想法”他连忙向雪儿解释。“恩,你以前的那个过去式的未婚妻又是谁”雪儿此时想知道那女人到底是谁。“我以前的未婚妻?你说的是她……”我见他的神色黯然下来。“你真的想知道?那是三年前的事了。”我在他眼中看到浓浓的悲伤。“我想知道。”看见他眼中的悲伤,雪儿知道他们为何分开。“她叫纳兰慧敏,就在三年前她一封书信与我退婚。”“那后来呢”雪儿追问到“没过几天,一道圣旨,她成了蜀炎国的皇后娘娘”“她不要你,以后我要你”雪儿第一次主动的上前去抱住云翳晟“雪儿……”云翳晟被雪儿突如其来的话和拥抱愣住了“怎么我要你,你还不乐意”雪儿抬头望这发愣的云翳晟
  • 解密中国大案(三)

    解密中国大案(三)

    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
  • 倾世小狂妃

    倾世小狂妃

    邺云初,卿美集团董事长,运筹帷幄、颖悟绝伦的商界巨英,为人强大腹黑、卑鄙无耻、狡诈毒辣。逃过了飞机安装的炸弹,却不幸又跌入了绵延无尽的长河。姬云初:东云国臣相之嫡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是个迟眉钝眼、傻头傻脑的哑女。当她成为她时,耀红了多少人的眼?迷碎多少人的心?歌舞双绝、才华横溢的寒月仙子是她……风声鹤唳、闻风丧胆的暗楼阁主是她……战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玉面公子还是她……************东云狗血篇片段一:路人甲:“只要你嫁给我,我愿以天下为聘”某女从上到下斜瞟了他一眼,狂傲的一笑:“别人用过的东西,就是再好,我也不屑要”片段二:路人乙:"自从遇见了你,我的心就没了,完全遗失在你那了,你的一颦一笑都魂牵梦绕着我,给我一个机会好吗?我会用我的全部珍惜你,爱护你"某女:"没心的话人是活不了的,你说你的心没了,那好吧,你去死吧。"“噗通!”某男直接跳入河里。片段三:路人丙闷SAO的理了理身上的衣服,一双妖孽眼勾魂的望着她:“我这着装会不会很丑?”某女淡淡的扫了两眼“不会,你的丑跟着装没关系”片段四:路人丁:"你,会说话了怎么不早说,那本公主跟你说话,你还跟本公主装哑巴""狗咬我一口,我不可能咬狗一口,是吧?"某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转身走人,直接无视。***********北燕篇插曲一:某女闷得发慌用手托起男人的下巴,挑逗地道:“大叔,弹首曲儿吧?”男人一把握住某女的手,把她压在身下“为夫我只卖身不卖艺!”撞枪口上了!插曲二:男:若我抱你,你会怎样?女:反抗!男:若我吻你,你会怎样?女:反抗!男:若我……女:有完没完,我吻你就是。话刚说完就扑倒某男,某男眼里闪过一抹奸计得惩的笑意。宝宝篇“半个江山,我要买娘亲!”某小鬼酷酷的说。“宝贝,你买娘亲做什么?”某女不解的看着面前的小不点。“陪木木睡觉!”“这……”某女忤着下巴思量,恐怕有难度。“不说话就当娘亲是答应了”“我不同意!”某男直接黑脸中。“爹地,那么多女人等着你陪睡觉,为什么偏偏和木木抢娘亲啊”“我乐意”“尘叔叔就和木木睡觉,你不乐意,木木就带着娘亲和尘叔叔一起睡觉”
  •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

    看过这本书后,你就会明白,真实的社会跟你想象的世界相差实在太远,你以前的种种空想都是纸上谈兵。而踏入社会,就意味着你将失去以前的种种保护膜,像一个毫无免疫力的生命一样,亲身去接触很多你以前没接触过的事情,去感受很多你以前没有过的情感。这个时候,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利的有害的、真实的虚伪的,都会一股脑儿的朝你飞来。你会辨别真伪吗?你会应付现实与理想的磨合吗?……这一切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你想寻找的答案。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改变女孩一生的智慧书,它真真切切地让女孩的一生变得更聪明、更睿智!
  • 龙龙龙

    龙龙龙

    新书出炉啦~~~~~~先说好哈,我不是恒源祥粉丝,其实原本想用别的名字的,但是反复想来,……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