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值得的投资是自我磨炼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也是最珍贵的工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柯维先生常用一则故事帮助那些被现实所困的人寻找出路。
一个人在森林中看到了一名伐木工人,他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却进展有限。这个人建议道:“你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斧子磨得更锋利一些呢?”
伐木工人却说:“我没空,砍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斧子?”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这名伐木工人,只顾向前冲却又困于现状,无法实现突破,一路走得磕磕绊绊,他们忽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讲,只有不断从各方面磨炼自己,才能做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数亿万年前,恐龙曾是地球上最强大、最活跃的物种之一,如今却成了没有生命的化石。有人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期安于现状的恐龙缺乏“应变”和“学习”能力,所以就被自然环境淘汰出局了。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恐龙式”的人,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恐龙族”。“恐龙族”不喜欢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缺少野心,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工作热忱,满脑子都是对目前状态的满足,所以他们不会主动改变自己,更不会为自己制造和寻找机会,情愿接受所谓的“命运”或“运气”的主宰。
我们周围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一定很好,可也不算很坏;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一定高,可也不算太低;他们的人生说不上成功,可也算不上失败。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保持下去。或许他们也想过冒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一想到万一失败可能连现有的东西也会失去,他们就放弃了冒险的念头。也就是说,安逸的生活是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种人与柯维所褒扬的高效能人士截然不同,那些追求高效生活与工作的杰出人士总是不安于现状,他们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认为个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抓住一切能够磨炼自我的机会。
如果能够认识到自我更新、自我磨炼的重要性,并将之付诸行动,即使是一粒普通的沙子,也能成为美丽的珍珠。
很久以前前,有位养蚌人想培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来到海边的沙滩上,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是否愿意变成珍珠。虽然沙粒们对光辉璀璨的珍珠充满向往,但想到蜕变过程中要承受的痛苦,再对比现实生活的安稳,它们都果断地拒绝了。
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没有一颗沙粒答应他,养蚌人都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粒回答说“愿意”。旁边的沙粒都嘲笑它,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
可那颗沙粒还是随养蚌人去了。
几年过去后,那颗沙粒已长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却依然只是普通的沙粒,有的甚至已风化成土。
不经磨砺,沙粒如何能变成珍珠?人也是一样,总要在不断的奋斗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人生道路上,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有一个凤凰涅槃的故事,折磨本身就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活赐予的每次自我磨砺的机会,历经磨练之后,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更高的起点。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生存的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不能驾驭舟楫而只是随波逐流,就会被生活的大海所吞没。
保持空杯心态,不断丰富自己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当他来到寺庙后,禅师正在屋内打坐,于是禅师的弟子接待了他。这个人不屑于与禅师的弟子交流佛法,态度非常傲慢。后来,禅师打坐完毕后接见了这位造访者。
禅师端起茶壶为他倒水,杯子明明已经满了,禅师还没有停下的意思,水都流到了桌子上。
“大师,杯子已经满了,您为什么还要往里倒水?”他不解地问道。
禅师不动声色地回答:“是啊,既然已经满了,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加水呢?”
这个人恍然大悟。原来禅师在委婉地批评他之前的倨傲:既然你自认为学识渊博,又为何到这寺中求教呢?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空杯心态”,一个人心中如果只想着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只挂念曾经获得的成功和辉煌,就无法吸收新鲜的知识,也很难借鉴他人的经验。只有怀着放空过去的心态,把自己看作一个“空杯子”,才能对过去的自己进行全面的超越。
生活中,很多人很想不断充实自己,但却因为没有良好的心态而最终一事无成。若想向他人学习,充实自己,就要戒除自满自大的毛病,让自己具备“空杯”的心态。不论自己的才能有多高,掌握的知识有多广博,都必须把心态放空,让自己回归到零,这样做才能由内而外地呈现出谦恭好学的自己,赢得他人的好感,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一个能及时将自己的成就“清零”的人常常保持着比常人更敏锐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成为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是自己淘汰自己,就是被别人淘汰,只有保持危机感,随时提高自己的竞争和生存能力,调整应对策略,才能越来越强大,而不会故步自封,最终徒留遗憾。
那些高效能的职场人士通常都会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和敏锐的危机感,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那么,人们应该在那些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呢?柯维先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1、 精神方面
不断陶冶性情,荡涤心灵的尘埃可以培养人们掌握人生方向的能力。这需要人们经常抽出点时间,把人生的意义与方向思考透彻,并不断检讨、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与重心,强化自己的信念,既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又要不失积极进取的态度。
2、 心智方面
一般来说,人们心智的发展成熟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但很多人过于依赖学校的教育,一旦离开学校之后就会止步不前。事实上,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能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即使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对节目价值与内容的判断和思考实现对心智的砥砺。
3、 社会情感方面
社会是由错综负责的人际关系网构成的,情感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最复杂也最具创造力的接触点。如果一个人能在理智思考的同时妥善运用情感因素,必定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高手,既能获得个人的成就感,也能够促进群体的融洽度。
最大的恐惧正是恐惧本身
只要我们坚持干,事情就变得容易了。这并非因为任务的性质变了,而是因为我们办事的能力增强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恐惧是一种因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想要逃避的强烈情绪反应。它并非人类所固有的,却给人们带来了深层次的不安和痛苦。所以,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并非对未来缺少兴趣,而是他们对命运难卜的不安远远超过了对未来的好奇。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因为什么而感觉恐惧呢?正常的或非正常的死亡、扭曲的生命形态、光怪陆离的虚幻世界……其实,这些恐惧大多来自人性的弱点,那些生来就有或者逐渐积累而成的怯懦、自私、圆滑让人总是心存戒备,不管对他人还是对未来,都缺少安全感,以至于步步瞻前顾后,如履薄冰。
美国著名的推销员弗兰克曾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人们的恐惧大多数时候也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自己的内心,人们所恐惧的往往正是自己对那些可怕的事情的重复想象。
在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杰克的青年,他一直向往着大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海边,那里正笼罩着雾,天气寒冷。他想: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吗?他的希望和失望落差很大,他想:我再也不喜欢海了。幸亏我没有当一名水手,如果是一名水手,那真是太危险了。
在海岸上,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海并不是经常这样寒冷又有雾,有时,海是明亮而美丽的。但在任何时候,我都爱海。”水手说。
“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杰克问。
“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什么危险。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爱海。”水手说。
“你的父亲现在何处呢?”杰克问。
“他死在海里。”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里。”
“你的哥哥呢?”
“当他在印度的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吞食了。”
“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水手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
对于那些对未来充满莫名恐惧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在海边就已经开始惧怕海面的波浪,就注定无法体验到大海的魅力。
学者马尔登曾认为,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
恐惧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成天担惊受怕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有的人过于畏缩,已经得到的也会再次失去;有的人非常勇敢,失去的也会重新得到。恐惧是人生路上一道深深的壕沟,只有跨过去才能继续前进。
聆听良知的声音
不断地自我更新是改变与成长的关键,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过程中,良知的指引不可或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不论是在什么领域,道德都是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最主要标准之一。一个人可以在自我更新中将自己的能力无限提高,但仅有能力依然无法形成积极的力量,有时候甚至会造成破坏。只有将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实际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良知的声音极其微弱,很容易被淹没,可是却又清晰得令人无法遁逃。”这是柯维先生非常赞同的一句话。良知是人类与生俱来、明辨是非善恶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极易被扭曲或腐蚀。但是人贵有自觉,只有抵制住外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端正与高贵,才能恪守良知的底线。
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享有盛誉。一天,一位年轻的妇女来找他看病,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子宫里有一个肿瘤,需要动手术割除。
手术很快就安排好了。手术室里都是最先进的医疗器材,对这位有过上千次手术经验的医生来说,这只是个小小的手术。他切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处观察,准备下刀。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事实令他难以置信: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而是个胎儿!
医生的手颤抖了,他的内心陷入了挣扎,如果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表示感激;相反,如果他承认之前是误诊,那么他将声名扫地。
犹豫了几秒钟,他终于下了决心,小心地为病人缝合了刀口。病人苏醒后,他来到病床前,向病人和家属道歉说:“对不起!之前的诊断出了问题,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所幸及时发现,没有伤到胎儿。请接受我的歉意!”说完,医生深深地弯腰,向病人道歉。
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隔了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他的衣领,吼道:“你这个庸医,我要找你算账!”
后来,那位年轻的妇女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此时的医生,早已经因为官司被搞得差点破产。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呢?如果你就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
“上帝会知道!”医生只是淡淡一笑。
“上帝会知道”,其实,这名医生之所以选择承担后果绝非因为畏惧上帝的知晓,更多的是因为良心的不安和对一个生命的敬畏。
守住良知,就是守住人性的最后底线。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善与恶的考验,在善念与恶念交叠闪现的那一刹那,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恻隐之心,选择遵从善良的心。
善与恶就像铜钱的两面,在人生中的许多场合交替出现。每个人在追求更好的自己时,都要擦亮心灵的眼睛,看清事物的真相,分清善恶的痕迹,在善良被蒙蔽的瞬间,毫不犹豫地服从内心真正的召唤,去选择良知与人性中善的光亮,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
(第4章 《思考致富》
这是一本有史以来有关个人成功最好的书,它使我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以前我是穷光蛋一个。
——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
《通天塔》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年)
成功的真谛总是躲着我们,并且会一直躲着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