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犹太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的事情。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对子女的教诲,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的教育。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都极为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
以色列建国后为了振兴本国的教育事业,很多以色列国家领导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又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该法律规定:当有人借书时,如果书本的拥有者不把书本借给需要它的人,应罚款;如果有人去世了,要在棺材里放几本他生前喜欢的书,让书伴随他死去的躯体,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宽慰他的灵魂。如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部长,而且还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发现了他们未曾见过的书,但在以色列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虽然以色列历任政府施政纲领不同,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他们都“视教育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也是开创未来的关键”。他们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造就成对国家、民族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
《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尚的事,那么,创造学习的机会便是仅次于学习的事。
所以,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
直至今天,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
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必然是文化素质很高的民族。犹太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它使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水准很高的群体,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教育都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之间更是存在着直接关联。据统计,那么这个犹太人一定会买下这本书,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要比一个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赚25万美元。一位分析家这样说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则相形见绌。一定不能使学生耽误了学业,即便是为了修筑庙宇。就是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早在11世纪时,犹太民族就几乎消灭了文盲,人人都能阅读文字。而当时欧洲的基督教徒,绝大多数人却是文盲。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犹太民族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巨大优势立刻体现出来。他们迅速地适应和接受了现代世俗教育,在文化科学领域里迅速地走到别人的前头。因此,在近现代,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深厚的基础。
著名典籍《塔木德》上这样记载:把书本当作你的好友,犹太民族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的科学家、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一位著名的学者总结得好:“犹太人之所以善于赚钱,他们的知识和教育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只要活着,就要不停地学习
《托拉》应反复研读,因为它包罗一切;要对它反思,直到老去也要孜孜不倦;学习《托拉》不得心神不安。
为了保护书籍的传承性,1736年拉脱维亚的犹太社区通过了一项法律。这是最好的准则。
——《塔木德》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塔木德》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诏谕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人们之间可以有各种恩怨,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应充分地学习和利用,都必须钻研《塔木德》,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钻研。”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犹太人对书本的态度:书本可以让人获得对生命的期望和更多的奖赏。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不能因为存在偏见而影响智慧和真理的存在及传播。因此,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财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是一个为犹太人所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摘其花朵。
在犹太社会中,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在犹太典籍中常见到这样的话:“父亲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孩子,要听你父亲的教诲,带回去与家乡人共同分享。因为他们认为外来的书籍和知识是别人智慧的结晶,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
犹太人认为,”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书本。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然而知识却是没有界线的,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整整一夜,已经被冻得半死。
从此以后,你应该为书本的美丽而骄傲!采其果实,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
万事教育为先
只因有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世界才得以万世长存。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都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以色列开国元勋本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四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
(第3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是一本能改变你命运的奇书!
——“商界教皇”、“后现代企业之父”汤姆·彼得斯
《围着金牛犊的舞蹈》埃米尔·诺尔德 (1867~1956年)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摇摆,才会有年轻生命活跃的律动,才会显示出无穷无极、蓬勃向上的自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