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500000039

第39章 个案研究:汶川地震与中国软实力塑造(2)

200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的大量专项资金,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慷慨捐助,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通知》有利于加强对这些款物的监管,对确保灾民救助和群众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推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5月29日,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又发布了关于印发《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款物的监管及违法事件的处理。同时,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出台各种法规,来规定、规范、指导救灾工作的执行。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8日,温总理为此签署国务院令,9日,新华社发布了该条例。《重建条例》能够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该条例从启动到出台只花了短短的15天,快速立法的推进,标志着中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是国务院立法水平的大展示。此外,由于汶川地震的发生,中国开始全面修订实施了10年的《防震减灾法》,拟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上升为法律。根据修订草案,中国将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救灾物资监管,而灾后过渡性安置也必须充分尊重受灾民众的意愿。

抗震救灾活动还引起了国内关于从立法层面应对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特大自然灾害的讨论。司法部司法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李袁婕提出以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为契机,尽快制订“志愿服务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以发挥个人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任剑涛认为中国需要一部综合、系统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五、军民关系

中国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在战争年代, 军队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真理。长期的和平环境,及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繁荣经济发展让人们慢慢淡忘了威胁的存在,也渐渐忽视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使命。1989年,国外媒体对 “六四事件”的歪曲报道,更是损害了中国人民对军队的良好印象,破坏了军民关系。

近年来,中国军队依然继承和弘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抗击洪涝、台风、疫情和冰雪等重大自然灾害,挽救人民生命,减少人民经济损失,重新构建和谐的军民关系。此次中国军队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将和谐的军民关系推向了更深层次。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武警某部参谋长率领的突击队,在震后迅速反应,不畏艰难困苦,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县城的救灾部队。全军近百名将军身先士卒,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将军们就出现在哪里。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为了迅速打通外界与震区中心的联系,带领33名突击队员,采取水陆结合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徒步挺进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

“敬礼娃娃”感动中国

救灾过程中,许多人们对部队中“80后”、“90后”的官兵抱有很大疑虑,担心这些在父母关爱下长大的孩子在关键时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但是,抗震救灾中这些年轻人的表现打消了人们的疑虑。5月14日,15名年轻的空降兵官兵从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以探明灾情;武警战士荆利杰在指挥员下令紧急规避余震后,跪着哭喊“让我再救一个”;济南军区“铁军”部队炮兵指挥连二期士官武文斌,因连日救灾劳累,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5月12日,被连队安排留后的武文斌主动请战赶往灾区。部队到达灾区后,他和战友们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转移群众,他肩扛背驮走在前面,和战友们翻越3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把食品和饮用水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搜救失事直升机,他不畏山高路险,一直在最前面探路,3次滚下山,幸运地被树木拦住;灾后安置重建,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清淤泥、搬石头、疏通引水渠,身上多处被划伤。武文斌牺牲后,2万多名当地群众自发赶到都江堰市殡仪馆为烈士送行。一位位普通战士的形象体现着人民子弟兵对群众的深厚情意,“敬礼娃娃”的敬礼动作则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感谢与敬意。5月13日早晨,名叫郎铮的3岁孩子被解放军救出,当他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时,他用没有受伤的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当2005年8月29日,美国发生“卡特丽娜”飓风灾难后,美国军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灾难发生两天后,第一批国民警卫队才分乘40辆军车才开进新奥尔良,但是他们抵达目的地后并没有投入救灾工作,而是找地方睡觉和打牌。8月30号,新奥尔良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武装抢劫和放火行为。8月31号,1500名警察接到命令,放弃搜索幸存者,改为执行维护治安的任务。9月1号,6500名国民警卫队奉命赶到新奥尔良。9月2号,州长要求增派4万名国民警卫队参与救援和维护治安。让人震惊的是竟然有人向救援的直升飞机和车队开枪射击。由此可见,美国军队和民众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六、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社会的建设

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准之一,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在真正意义上强大的重要标志。334 汶川地震的发生促进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

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长期艰难的历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依然滞后,离改革所追求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在许多领域,政府依然实行包办,集中了太多责任,这促使公民对公共生活缺乏参与,公民意识薄弱,民间组织发展缓慢。我国民间组织在服务业就业比重约为0.3%,而在1995 年世界22 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就业比重为10%。335

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在悲痛中大凝聚,中国民间组织力量凸显,公民瞬间成长,中国人民的公民意识迅速觉醒,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普遍行动。为了灾区民众的安危及灾区早日恢复重建,无数民众踊跃捐款捐物。企业家尤其是大量的民营企业家也慷慨解囊,将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表现出企业家真正的企业精神。无数普通公民以志愿者身份自发或有组织地前往灾区,与同救援队伍和灾区人民一起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2008 年5月12日, 国内100多个NGO(非政府组织)负责人云集北京参加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的会议。获知汶川地震消息之后,50 余家NGO 联合发出声明“发挥民间组织力量,联合做出反应,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336 14日NGO四川地区联合救灾办公室诞生,这个临时搭建的组织联合了50余家核心NGO,还有其他100家NGO参与协作。地震期间,联合救灾办公室每天收到全国各地NGO募集捐赠的物资,以及其他单位捐赠的物资,折款每天约50至60 万元。此外,救灾过程中,网络成为了公民表达其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公民支持、监督、影响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公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改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模式,网民的声音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网络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为公众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途径。

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公民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与标志。和谐、发达的社会不光需要强大的政府,而且需要现代公民社会的支撑。在应对各种事件,特别是类似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时,政府应该满足公民社会日益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要求,发挥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慈善等各个领域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公民社会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机制,成为政府可以信任与依靠的支柱力量。这是中国实现良好的国内治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从而成就民族复兴伟业,迈向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反思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要想产生这样一种吸引力,首先必须使对方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在国际舞台上,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汶川地震发生后,国际媒体一改在“西藏事件”以及“圣火传递”过程中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和批评,对中国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大加表扬。国际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高效、开放、透明,中国媒体很好地扮演了“危机信息代言人”及“政府危机管理形象的塑造者”的角色,中国的民族自信与凝聚力得到了提升与加强,并且相信中国人民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国际媒体对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国的积极评价体现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软实力国内性方面还存在许多提高的余地。

汶川大地震激发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极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反应迅速、指挥准确及时。但是政府在应对灾难面前依然缺乏长效的机制,缺乏立法层面上对救灾工作详尽的规定。政府在灾难发生后紧急立法,体现了政府立法机构运作的高效,但也显示出对危机的预测与准备不够充分。此次救灾工作中,包括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凸显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但是政府对社会管理权限的让渡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很有限的,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在灾后并没有借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机制。政府主动承担了灾后重建的重任,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开始降低并呈消减趋势, 政府依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这一现象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中国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国内治理的高效,推动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但同时也揭露了一些问题,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国内治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机遇。

同类推荐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由洪向华主编。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聚焦两会,各路权威专家聚焦两年反腐成果,破局现代治理新思路。大规模反腐败能否破权贵除恶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热门推荐
  • 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在本书中,作者将继续用翔实的案例、专业的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实用有效的方法全面提升你的自制力!帮你战胜拖延症、驱除无力感、告别焦虑、学会时间管理、情绪掌控等。学会本书,让你的自律能力、意志力、效率都将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所有的极端情绪都是假象,“搞破坏”的是你失衡的心理状态。在书中,作者向读者分析非理性的坏情绪是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这种积极的力量,而且要避免对自己身上的各种情绪进行一刀切的管理。但前提是,你必须学会如何区分它们。7天改掉坏脾气,7天养成好习惯!本书将重点向你介绍将坏情绪转化为正面能量的具体方法!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 边缘人札记

    边缘人札记

    主要作品有:《徐刚九行抒情诗》、《倾听大地》、《伐木者醒来》、《梁启超》、《守望家园》、《绿色宣言》、《长江传》、《地球传》等。,本书为“青年精读书系”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徐刚。1945年生于崇明岛西北角,世代农人之后
  •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缉拿传染病的元凶抗菌良药青霉素的发明走进微生物生物分界林耐研究分类系统时,将生物分成了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但当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人们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细胞间的一些微小差异也被一一识别。这样,两界系统也就不再适用。
  • 管人用人有心计

    管人用人有心计

    本书正是一本讲解如何用人管人的参考书,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用人管人的重要心法。一、把人才看作企业的无价之宝,立足于企业的根本,选择适用的人才。二、全面考察人才的能力,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三、主动与下属交流,通过积极的交流方式达到高效沟通,进而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四、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报酬,还需要一定的精神食粮。
  • 贵女谋略

    贵女谋略

    徐妙筠,徐氏第三女,享年九十。在徐家家谱上,描述徐妙筠的便是这几个简单的字,不是因为她平凡,而是因为她太过不平凡。她是徐家最得宠的小女儿,是泰宁大长公主的金兰姐妹,是报了抄家之仇和杀父之恨的徐氏功臣,是景宣帝的皇后,是成毅公的妹妹,她身负多重身份,内心却从未改变,即便站在九重台阶上,依旧是那个在紫藤花架下看姐姐们下棋却闷得睡着的小姑娘。
  • 一错成婚,上司太过份

    一错成婚,上司太过份

    【错缠后,她奉子嫁他,却独守空房至离婚!】**“袁君辰,我们离婚!”她一通电话打给他,为这段无爱婚姻划下句号。结婚一年七个月他从不回家,为救心爱的女人,他强行将她拖至医院抽她的血,而那女人是她同父异母的姐姐。“离婚协议在书房抽屉里,签了再说。”电话那端的他正温柔陪在心爱女人的病床旁,对她却冷如夏夜寒,不屑看她与女儿一眼。她撕心裂肺地签下名字,带着仅一岁的女儿离开……袁君辰,你没在乎过我,又怎知你在我心里曾是整个世界!三年后,貌丑的她变得妩媚动人,他依然风流不改,他们是上司下属关系,他对她穷追猛打,却认不出曾是他丑妻的她……**如果,丑小鸭也有爱情,那么,一定如蜕变成白天鹅般曲折、美丽动人。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夺宫》是《康熙大帝》的第一卷。描写康熙八岁即位后,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与辅政大臣鳌拜集团的篡位阴谋作斗争的故事。 康熙年幼时异常聪颖,曾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学习封建统治本领。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帮助下,康熙团结了一批在圈地中破了产的中、下层地主和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经过多次较量,他终于在十五岁时,智擒了鳌拜,巩固了帝王权力,为清王朝的振兴打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 战斗吧女配

    战斗吧女配

    她竟穿成她小说中的炮灰女配。小说中沐妃被利用、被陷私通、被弃如敝履。这一世沐玲珑沿着剧情,冷眼旁观,只待撮合墨轩帝和女主逃出皇宫。然而,他的温柔让她拼尽全力的去爱,却发现依旧是并狠心利用。她不甘心地问“墨轩,你可曾爱过我?”他冷漠地说“你配吗?”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