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或缺的成本概念
财务会计中使用的成本概念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定义的。它们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规范,因此可以称之为“报表成本”、“制度成本”或“法定成本”。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财务报表审计,准确理解财务会计中的成本含义有重要意义。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指取得资产或劳务的支出。例如,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取得该资产的买价、运输和保险等相关支出。
取得资产的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资产是企业从外部购置的;另一种资产是企业自己生产的。在外购场合下,资产的取得成本是买价加上有关支出的全部或部分,可称之为“购置成本”;在自己生产的场合下,资产的取得成本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生产成本、营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可称之为“生产经营成本”。购置成本是对投入物的计价,而生产经营成本是对产出物的计价。
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所说的成本是指生产经营成本,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成本是经济资源的耗费。生产经营过程也同时是经济资源的耗费过程。例如,为生产产品需要耗费原材料、磨损固定资产以及用现金支付工资等。原材料、固定资产和现金,都是企业的资产。这些资产原本可以为企业换取经济利益,现在被耗用掉了。成本是经济资源的耗费,经常作为耗费、花费的同义词使用。
经济资源耗费包括经济资源的失去或放弃。“失去”是指资产被消耗掉,如材料被消耗掉、设备被磨损等;“放弃”是指给了企业外部,如用货币支付加工费等。
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购置成本就随之归属于产出物,成为产出物的成本。
第二,成本是以货币计量的耗费。生产经营成本是以货币支出计量的。它们若不是过去已经支付了货币,就是将来需要支付货币。没有支付货币的耗费,如生产对环境的损害等,如果企业对此不需要支付现金则不能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根据成本流转观念,企业从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直到把产品交给客户,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亦在流转。会计人员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最初购置资产的货币支出逐步归属到产品。因此,成本总是需要支付货币的。
第三,成本是特定对象的耗费。成本总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目的的。成本是转嫁到一定产出物的耗费,是针对一定的产出物计算归集的。这个产出物称为成本计算对象。它可以是一件产品或者一项服务。
成本和费用的区别之一,就是成本有特定的对象,而费用没有特定对象。广义的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强调资产已经被耗费,而不是被“谁”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为取得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它强调与特定会计期收入配比的耗费,而不是特定产出物的耗费。
第四,成本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耗费。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应当分为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这三项活动的损益在利润表中要分开报告,以便分别评价其业绩。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损益和非正常损益也要分开报告,以便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耗费才能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从营业收入中扣减,以便使营业利润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获利能力。
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成本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它所使用的成本概念与管理学相同,可称之为“管理成本”。管理学上信奉的原则是“不同目的需要不同意义的成本”,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使用多种成本信息。最一般的管理成本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失去或放弃的一项资源”。管理成本比“财务报表成本”的含义更广泛。它们不一定需要支付货币,例如机会成本,也不一定实际发生了耗费,例如各种未来成本。
管理成本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决策使用的成本。公司的决策,例如制定总体或长期规划、新产品的发展、设备投资等,需要会计人员提供有关的内部非常规报告。这些报告要提供边际成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资本成本等信息。决策使用的这些成本通常不被记入账簿系统,其共同特征是属于“未来”成本,而记入账簿的成本是“过去”成本。
第二,日常计划和控制使用的成本。日常计划主要是指资源分配决策和定价决策,日常控制主要是指按责任中心比较预算与实际成本。它们都需要会计部门提供内部常规报告。这些报告要提供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变动成本、差异成本和可控成本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账簿系统处理,也可以在账外记录和加工。
管理用的成本数据,通常不受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约束,也不列入财务报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成本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无关。事实上,许多企业的成本计算制度同时提供财务报表的成本数据和部分日常管理用的常规成本数据,是一个具有多重目标的综合系统,并因此增加了成本审计的复杂性。
经济成本
在经济学中,成本属于价值范畴。产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C)、活劳动补偿的价值(V)、活劳动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成本是C+V的部分,即生产产品所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和消耗活劳动需要补偿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报酬的支出。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有两个主要特征:
■ 成本是需要补偿的价值,而不是可分配的价值,只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是可供分配的价值。
■ 成本是经济价值的消耗,包括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而不是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会计理论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的一部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认识问题更深刻。因此,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也对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有影响。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成本概念有向经济成本接近的趋势。
◎ 抓好成本管理的工作
成本管理是管理者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在控制成本与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数量和交货时间。成本管理按其目的和方法分为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两种。
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
第一,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为成本领先和产品奇异两大类。企业应始终如一地积极进取,追求一切降低成本而又不必牺牲产品形象的机会,并且应追求一切代价合理的可以树立产品奇异形象的机会。企业要在成本领先和产品奇异之间作出权衡。无论采取什么战略,成本一旦控制,企业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第二,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赢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的。增加利润是企业的经营目的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任何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即使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则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会影响政府财政收支,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
第三,成本管理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压力,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经常遭受内外夹攻。企业用以抵抗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其中,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能生存下去;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负担,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类外部压力;成本降低了,才有力量去提高质量、创新设计,或者提高职工待遇和增加股利。
第四,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把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会倒闭。
成本管理容易被人忽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没有专门管理成本的职能部门。企业的活动按生产经营过程分为生产作业过程、市场营销过程和新产品开发过程,分别设有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新产品开发部门;企业的活动按涉及的资源要素分为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类,分别设有财务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此外,设置会计部门以专门对外部和内部提供信息。企业一般不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由于“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花钱用物”,成本不可能由少数人来管理。成本支出涉及企业的全体员工,是每个人的职责之一,而非一部分人的专门职责。会计部门的职责是提供成本信息,而不是全部成本管理。正是成本管理的普遍性,使其容易被忽视。
搞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
第一,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等内容。
(1)组织系统。组织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在企业组织中,通常将目标划分为几个子目标,并分别指定一个下级单位负责完成。每个子目标可再划分为更小的目标,并指定更下一级的部门去完成。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平均控制跨度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最高级单位和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还可以用各级管理等级之间权力集中和分散的程度来描述。
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中,权力集中于较高级别的管理层次,低级管理人员只拥有很少的决策权。在一个企业里,权力很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中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则高度分散。一般说来,生产、财务和人事管理都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小预算组成的。每个小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有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等,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些小单位作为责任中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行动范围。按其所负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成本中心是以达到最低成本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利润中心是以获得最大净利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投资中心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率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按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前提。
(2)信息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
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3个部分。
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和财务等预算。这种预算主要按生产经营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为了进行控制,必须分别考查各个执行人的业绩,这就要求按责任中心来重编预算,按责任中心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这项工作被称为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其应负的责任和应控制的事项。
在实际业务开始之前,责任预算和其他控制标准要下达给有关人员,他们以此控制自己的活动。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金等,要按责任中心来汇集和分类。为此,需要在各明细账设置时考虑责任中心分类的需要,并与预算的口径一致。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属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拟定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自的业绩,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在预算期末要编制业绩报告,比较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责任归属。此外,要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对预算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要及时向适当的管理级别报告,以便及时作出决策。
(3)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 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责任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收益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次级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 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的唯一解释方法。例如,什么是销售额,是总销售额还是扣除折让和折扣后的销售净额。作为考核标准,对它们必须事先规定正式的解释。
■ 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例如,成本如何分摊,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使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使用历史成本还是使用重置成本计量等,都应作出明确规定。
■ 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例如,使用固定预算还是弹性预算,是宽松的预算还是严格的预算,编制预算时使用的各种常数是多少等。
■ 规定业绩报告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
(4)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受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经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业绩评价有关的工作上面,尤其是业绩中能够影响奖励的部分。因此,奖励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奖励有货币奖励和非货币奖励两种形式,如提升、加薪、表扬、奖金等。惩罚也会影响工作努力程度,惩罚是一种负奖励。
规定明确的奖励办法,让被考核人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恰当的奖励制度将引导人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争取好的业绩。奖励制度是调动人们努力工作、以求实现企业总目标的有力手段。
第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虽然各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效的控制系统仍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是任何企业实施成本控制都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根据成本控制的长期经验和体会,以及人们对成本形成过程的研究,许多人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基本原则,但看法并不统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4条:
(1)经济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任何管理工作,和销售、生产、财务活动一样,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为建立某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
通常,增加控制环节发生的成本比较容易计量,而控制的收益比较难于确定,但不能因此否定这条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控制的收益会明显大于其成本。人们可以作出定性的判断。当然,确实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不计工本,搞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烦琐手续,经济效益不大,甚至得不偿失。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控制办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只有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来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才能证明成本控制系统是有用的。
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例如,对脱离标准的重大差异展开调查,对超出预算的支出建立审批手续等。
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已更改的计划,出现了预见不到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不至于在市场变化时控制系统成为无用的“装饰品”。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是指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快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控制方法和奖金形式都应当有区别。例如,新建企业的管理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营业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转为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
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是指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技术开发部门、维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成本形成过程不同,建立控制标准和实行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
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是指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需要不同的成本信息,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成本控制报告。
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是指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各明细项目,以及资本支出等,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
(3)全员参加原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都应在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只能由参与或者有权干预这些活动的人来控制,不能指望另外的人来控制成本。任何成本控制方法,其实质都是设法影响执行作业或有权干预作业的人,使他们能自我控制。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
成本控制对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控制成本的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一般说来,人是不希望别人控制自己的。严格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论对各级主管人员还是一般职工都是如此。但是,控制总是必需的。
为了调动全体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问题:
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虽然管理必然有许多主观成分,但对一名下属的业绩评价,应尽可能实事求是,减少个人偏见和主观性。
鼓励参与制定标准。当一个人真正参与了制订计划和标准时,他常会在心理上觉得介入了该项工作,并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至少也要让下级充分了解控制标准建立的依据和必要性。
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常会导致不满,而了解实情会激发员工的士气,使他们自觉适应工作的需要。
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努力工作,会取得好的业绩,并得到较多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从而使人更努力地工作。如果努力之后未得到肯定的评价,取得好的业绩而未得到奖励,或者没有努力的人却得到了奖励,成本控制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
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在分析成本不利差异时,应始终记住其根本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寻找“罪犯”。
(4)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成本控制对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是:
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控制。各级人员对于成本控制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
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管理当局必须认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限额必须而且可以完成。成本控制的成败,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败。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实施成本控制,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唯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
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成本降低
成本降低,是指为不断降低成本而作出的努力。竞争对手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促使每个企业要为提高业绩而不断降低成本,进行不断的努力。
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有如下区别:
第一,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第二,成本控制仅限于有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第三,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而成本降低应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
第四,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 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则
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
要以顾客为中心,就必须统一规划产品的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更快、更好和更便宜。要在无损于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其结果将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成本的降低决不允许产品的粗制滥造。
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
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成本,还包括企业其他作业的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设计、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成本。由于高科技的发展,非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非生产成本已经超过生产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和其他作业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降低。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企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和客户的成本。如果企业自身的成本降低了,而客户或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成本就像在U形管中的水银,压缩这边的成本,那边的成本就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不顾及其他成本的反应,这种成本节约永远不会体现在利润之中。
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
由于总成本的增减与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升降有关,真正的降低成本是指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
市价变动、税收减少等原因也会导致成本降低,但成本降低根本途径在于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降低成本。
要持续地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不应是应付经济萧条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的根本方针,应持续不断地进行。“持续不断”,是指成本降低没有止境,是无终点的旅行;成本降低必须尽快进行,为了领先,必须跑得快;成本降低不能停止,不进步就是退步。
◎ 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如果说成本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那么成本降低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第二,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
第三,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作业成本计算,是把成本更精确地分配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服务和顾客)的程序,其首要目的是提高赢利能力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管理,是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使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合理化,认清改变作业与工序以提高生产力的机会在哪里。作业管理,是把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非成本问题管理结合起来,包括生产周期、产品质量、交货及时性和顾客满意度等,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四,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意识。
◎ 学习一点成本会计的技巧
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传统上成本会计是指采用复式记账方法,连续进行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成本计算可以在账外进行,也可以通过账簿系统进行。只有通过账簿系统对成本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报告,才称为成本会计。
由于近年来成本会计的重点已转向成本控制和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需要大量的临时性专项成本的计算和分析,使成本会计的内容扩大到账簿系统之外的成本计算,从而包括了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通常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称为“成本和管理会计”。
成本计算制度
成本计算制度,是指为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日常的计划和控制等不同目的所共同完成的一定的成本计算程序。
成本计算制度不是会计系统之外临时的和分散的成本统计、技术计算和调查分析,而是与财务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周期性进行的常规成本计算,是有稳定程序的、制度化的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制度中计算的成本种类与财务会计体系结合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从总体上看,成本计算制度可以分为实际成本计算制度和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两类。
第一,实际成本计算制度。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中,产品的实际成本成为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计价依据,并成为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的计价依据,从而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成本管理需要时,可以在账外设定成本标准,并分析实际成本与成本标准的差异,以及作出成本分析报告。
第二,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中,产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或合并后列入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在需要时计算出实际成本,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的差异,并定期提供成本分析报告。
企业应根据自己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和具备的条件,分别采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或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广义的成本计算,还包括成本计算制度之外为决策服务的特殊成本计算,如差额成本计算、资本成本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