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300000001

第1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1)

读佛经故事,悟佛法智慧

卷首语

禅,梵名禅那,是一种禅定的方法。禅宗,因主张以禅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自我)为主旨。相传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前者主张渐悟,后者主张顿悟,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弘法,形成“南顿”、“北渐”两派。后来,慧能的南宗取代了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所以说,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最高成就。

禅宗的全部主张可以用《坛经》里的四句话来概括: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不妨从下面这则故事来领悟禅宗教义——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和尚,是吗?”

南泉是赵州的老师,在这儿比作成佛作祖的意思。

赵州答道:“镇州产的大萝卜。”

僧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答:“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又有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与此相同的是,有僧问河山良价“什么是佛”,河山回答“麻三斤”。道悟问石头禅师:“什么是禅?”答:“砖瓦。”又问:“什么是道?”答:“木头。”

从表面看,赵州的回答与僧人的提问毫不相干,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回答。因为当我们提出这种问题时,总想对“成佛作祖”或“一归何处”或“祖师之意”加以界说。但赵州禅师忽然提到了“大萝卜”、“布衫”、“柏树子”,前两者可能是赵州忽然想到的,而庭前的柏树子则正好被他看到。当然,这些东西也可以换成别的,比如麻、砖瓦或木头之类。但它们一定都是日常生活之物。生活中的大萝卜、布衫、柏树子、砖瓦、木头就是禅,就是道!

生活即是禅,禅不离生活。我们不能离开生活去另觅什么禅、佛。《心经》更是开门见山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可见,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是消极避世的,其实这是个误解。“远离红尘,遁入空门”,只是佛教的较低层次。在禅宗看来,真正的空门就是红尘,红尘就是空门,而不是红尘以外另有空门。因此,在红尘中须持一颗平常心,佛就在我们吃饭穿衣、情色男女的日常生活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对寺庙里供着的泥菩萨五体投地了。

因此,禅宗最后提醒人们“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要人们在平常心中去悟道。如果一味地想通过求佛来悟道,那么佛也是魔;如果想通过阅读经书来悟道,那么这些佛经也就是魔。它们不仅不利于我们悟道,相反,只会让我们离道越来越远。

所以,很多禅师悟出这一点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极其洒脱,甚至宁可破规犯戒,也要获得一个“自由身”。比如遇贤禅师有“酒仙”之称,喝醉了就自编自唱:“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是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无酒酤。”西天净土买不到酒喝,所以还要投生在现实世界中。

这就是觉悟,真正的觉悟。

——吴光远

“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时,曾有如下一段问答:

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想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做“作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弟子身与和尚身虽然不一样,“佛性”却并没有什么两样!

弘忍听到慧能的对答,暗暗吃惊,觉得这个人很有“慧根”,便把他留了下来。但只让慧能做“行者”,也就是并未正式出家,还只是在厨房里干杂活的“临时工”。

■感悟——

人人都想成佛,但成佛的“门槛”在禅宗出现以前是很高的,要出家,要修行,还要遵守一大堆的清规戒律。因其之难,故过去的佛教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修成罗汉、菩萨,要修成那永脱苦海、进入彼岸的佛,更是凤毛麟角。能修成佛的人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有“佛性”的人。慧能初见弘忍便提出了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这便为“人人皆可成佛”提供了可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认为成佛也很容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为众生打开了“顿悟成佛”的方便法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面这首偈是六祖慧能所作。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从众弟子中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来做接班人。于是,他就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听了我这么长时间的弘法布道,也不知道你们悟了没有。诸位各作一首偈子呈来,让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他。”

在众多的徒弟中,当时有一位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这回呈偈受衣钵的人非他莫属。神秀为人持重,虽自知为众望所归,但还是把精心写的一首匿名偈子,乘天黑贴在廊壁上。第二天人们见到了这首偈子。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一直在碓房舂米,并不知五祖要学人呈偈选法嗣的事。当有人念着神秀的偈子从碓房经过时,慧能不禁感叹道:“好倒是好,但并未到家。”

那人听了慧能的感慨,不禁呵责道:“你一个舂米的行者,胡说什么?”

慧能也不跟他计较,当下想好了一首偈子。到了晚上,找一位童子带他到了廊壁下,请人代笔把他的偈子写上。这首偈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

五祖读后说道:“这是谁作的?也没有见姓。”虽然如此,但由这首偈子,弘忍更加认识到慧能是成大器的材料。为了掩人议论,弘忍脱下鞋子,用鞋底把慧能的偈子擦掉了。

到了晚上,慧能还在碓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五祖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印心之后,弘忍随即传法衣与他,慧能即为禅宗六祖。

■感悟——

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这两个偈,那么神秀偈为“戒”,慧能偈为“空”。

神秀偈执障身心,要人终生不断地拂尘拭埃,这是渐修的法门,并未达到究竟空的境界;慧能偈虽否定了身执和心执,但也有执空之弊。所谓空无一物,是在心念的不停流动中,不停滞,不执著,有而非有,空而非空;如果执空不放,也是一种挂碍、沾滞,必将堕入魔障中。

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

当初,慧能得了弘忍的衣钵后,匆匆离开了黄梅东禅寺。他走后,先后有几百人追来,其中有一位曾做武将的僧人惠明,跑在众人前头,追上慧能,慧能便把所受的衣钵放在石上任他取用,惠明便怎么也拿不动,心下即生惭愧。

惠明对慧能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希望仁者为我说法。”

慧能说:“你既然为法而来,那么现在你摒开诸种外缘,不要生出一点思考的念头,我就为你说法。”

慧明沉默了良久。

慧能忽道:“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

惠明听了豁然开悟,又问:“除了这种密法之外,还有更深密的东西吗?”

慧能说:“你如果回过头来去返照自身,秘密其实在于你自己!”

惠明从此悟入了佛道。

■感悟——

人们往往喜欢善而不喜欢恶,执著于“善”而不放。殊不知,世界上本来就没什么善也没什么恶,善恶、空有之类的“二法对立”正是人生痛苦、永不得脱的根源。人们执著于“二法对立”,恰恰是自寻烦恼。“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放下求善的心,人生便得自由。

慧能还进一步告诉人们,“返照自身,秘密其实在于你自己!”佛不在善恶对立的世界里,而是在众生的心中,“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慧能离开弘忍后,在岭南老家隐居修行了十几年。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到了南海,住在法性寺。法性寺中有位印宗和尚,正在讲经,慧能也常去听讲。

有一天傍晚,一阵风吹动了刹幡。有两位僧人触景动议,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各执一端,很不相契。

慧能听了,开导他们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恰好,印宗听到了慧能“心动”说,也颇感震惊,就把慧能请到自己的室内,询问“心动”的根据。慧能谈了自己的见解,印宗大为佩服,不禁问道:“行者肯定不是一个普通人,你师傅是谁?”

慧能就把他在黄梅求法的经过如实告诉了他。印宗听罢忙行弟子礼,想拜慧能为师。慧能当然婉转拒绝。印宗再讲法时,对座下众人说:“我虽受了具足戒,都还是位凡夫,今天我遇到一位肉身菩萨。”说着向慧能指了一下。

正月十五,印宗召集当地名僧大德,亲自为慧能剃度。原来慧能得了法衣后,遵照五祖的嘱咐,一直保持行者的身份。慧能受戒后,就在法性寺里弘扬东山法门。

■感悟——

风吹幡动,风动、幡动都不对,是因缘和合所以动,但是这种动只是动的幻想,因缘和合决定了动的真实性在于人的判断,在于心的感受。因此,只有“心动”这一点才是最真实的。由此推来,大千世界本无所谓动无所谓静,一切全在人心的感受。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相当有魄力。

有一天,从四川来了17个行脚僧挂单寺中,准备向仰山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时,他们争了起来,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17个门外汉,明天走时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们一起默然想着应对,却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17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时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感悟——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两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位仁者的心动耳。”

如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如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刻涵义了。

不要做关于善恶是非的无谓思考

慧能在南方传法的时候,北方神秀的宗风极盛,但两家禅法基本上相安无事。不仅如此,神秀还数度向唐中宗推荐慧能。于是中宗派薛简至南方召请慧能入京,慧能称病推辞。

薛简不得已向慧能问法,说:“京城禅师都说只有修禅定才修入佛道,不知和尚是什么禅法?”

慧能答道:“道是人心自悟的事情,和禅坐的形式有什么瓜葛呢?大道无来无去,非坐非卧,这才是真正清净的禅坐。”

薛简心中钦佩,说:“希望和尚为我讲法,传给那些京城中人,就像一盏灯点燃无数盏灯,可以说是明明无尽。”

慧能立即对薛简指出:“大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变化的相对概念,明明无尽,也总因为它不是相对的呀!”

薛简又问:“明是比喻智慧,暗是比喻烦恼,如果不用智慧之光去驱除黑暗的烦恼,又怎能求得解脱,脱离轮回之苦呢?”

慧能听了道:“烦恼无明就是智慧菩提,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用智慧去对治烦恼,这是小乘的见解。”

薛简继续问:“大师,什么是大乘呢?”

慧能回答说:“智慧的明和烦恼的无明,凡夫认为是两种状态,智者明白其实是一回事,它们的本质自性没有两样,没有两样的本质状态,就是真实的自性。在烦恼之中没有散乱,在禅定中也不寂静。可以说它既非水恒也非断灭,不来不去,也不是什么中间状态,不在内在外,不生不灭,本质现象真实如一,无有变迁,这就叫佛道!”

薛简心中仍有迷惑,就又问道:“大师,外道也说不生不灭,你的说法和他们区别何在呢?”

慧能说:“他们说的生灭是相对的东西,有了生又有了灭,我说不生不灭是说心性一体,本来就没有这些状态可言。你要想得法,只要不做那些关于善恶是非的无谓思考,自然就能进入清净的真心境界。”

薛简回朝禀告中宗下诏赞誉慧能是维摩诘一样的人物,又赐给袈裟和水晶钵,并且赐了一处庙产“国恩寺”供慧能居住。

■感悟——

慧能运用不落二边的遮诠手法,破除了来与去、生与灭、烦恼与菩提、智慧与无明等的二法对立,把空有二者之间仅有的一层窗户纸戳穿了。在慧能看来,实相是无相,也就不会有妄相产生,所以实相、佛性是远离二边对立的。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据《坛经》记载,卧轮禅师偈语说: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镜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慧能禅师听到了,立刻批评道:“这一偈语并没有说明人心的妙用,如果依此而行,是给人增加束缚。”接着,他就给念了一首他作的偈语,说: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感悟——

慧能认为“不动心”并不是觉悟,反而是对人的束缚。慧能甚至反对坐禅修行,认为坐禅修习并不能真正得到解脱,反而使人离佛更远。对于坐禅,慧能有一首著名的偈颂,表明禅宗的态度:“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慧能强调只要“本原清净心”不被障蔽,就可以成佛。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公元731年的一天,慧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召集弟子,教导说:“我现在与你们道别,你们好好听,在我走后,不要像世俗中人那样穿孝服啼哭,哭的不是我的弟子。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是没有动静来去诸种状态可谈的,就能成就佛道,我不在世,你们能依法修行,就和我活着没什么两样,如果不能依法行事,我活着也没有作用的。”

慧能同时宣布:自此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衣钵发生不必要的纠葛。最后他留下一首偈子说: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端坐至三更时,慧能忽然对门人说:“吾行矣!”遂奄然迁化,终年76岁。

慧能门下得法者甚众,其中著名者有法海、神会、怀让、行思等人,后来都是独树一帜的禅宗大师。

由于神会等人对北宗坚持进行长期的抨击,在慧能逝后南北两宗的对立愈演愈烈,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69年),神会被朝廷正式立为禅宗七祖,南宗终于获得了众所认可的正统地位。自此,曹溪顿教一直被这禅者视为正宗禅法,而北宗则逐渐衰落。

慧能的言行记载在其后人编纂的《坛经》之中,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至今也独此一家。

■感悟——

“不修善”、“不造恶”,慧能一生倡导这种破除二边、明心见性的禅法。性即佛性,佛性其实是众生的自性,自性觉悟就是佛,自性迷惑就是众生。这意味着把诸佛拉到了平常人心、柴米油盐的地平线上。一线之隔,一体两面,成佛对于众生不过就是觉悟自性罢了。

不定,不乱,不坐,不禅

唐开元年间,有个潭州禅师名叫智隍,曾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参学。后归长沙卢山寺,致力于坐禅,常时入定。他的声明远播。

当时,另有一位禅师,他到曹溪慧能大师门下参学三十年。最后他离开曹溪北返。在路上经过智隍所居的地方,便造访智隍说:“闻尊者常时入定。当你入定时,有心入呢?还是无心入呢?若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也,可以像你一样的得定;若无心入,则一切无情草木瓦石也能入定。”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热门推荐
  • 李龙炳的诗

    李龙炳的诗

    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和文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农民,命运之诗会永远呼啸在我的血液之中。我只能说,诗歌确立了我和世界更美妙的关系。我只能站在我的这片土地上,用语言的手打开一扇又一扇崭新的窝口,见证着时光流转,云飞雪落。我所有的诗歌,都与这片土地的宿命有关,都是对真理、正义、崇高、光明和美好无尽的向往。对文本的探索。无论明朗或晦涩,始终贯穿着坚定的精神立场,在爱与忧愤之间也有对落难的承担,隐逸着一份刀锋的光芒,这些诗歌是一个现代农民和土地和时代牢牢拥抱在一起的见证。我的创造和想象,探索和追求,就是为了在纷乱的汉语诗歌中获得独特而独立的音调,让自己拥有心灵的自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在北大听演讲

    在北大听演讲

    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无数文人学者、国家政要、商界巨子都把能来北大演讲作为一种荣幸。他们相信,在北大里会有他们的知音和听众……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你不可不知的生活常识

    你不可不知的生活常识

    本书从八个方面着手,来帮助你提高生活质量,为身心健康加分。厨房技艺常识,让你掌握一手好厨艺,在厨房里得心应手;饮食常识,让你吃出健康;疾病防治常识,让你远离疾病;购物常识,让你购物快乐,省钱又实惠;运动常识,为你提供最安全最健康的保健之道;睡眠常识,让你睡个好觉;养花常识,让你美化自己的生活;家庭除害常识,让你远离侵扰。
  • 小学生礼仪:1-3年级

    小学生礼仪:1-3年级

    优雅的风度不是天生就有,需要从小培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每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机会都是培养礼仪的机会。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许多。礼貌看似只是一些细节,但也能让人失去很多。本书是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礼仪规范书籍,精选了常用的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等内容,教导学生要尊敬长辈、友爱同辈、严于律己、彬彬有礼,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李思博:妇幼健康顾问,养生专栏作家。出身中医世家,遍读中医经典和现代医学著作。近年专心于妇幼保健研究,对于育儿、早教有丰富临床经验。作品遍布《健康向导》、《闺房》、《尤物》、《女人花》、《爱人坊》等杂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夫君是个宝

    夫君是个宝

    本书原名《美男,要不要?第二部》现正式更名为《夫君个个都是宝》亲亲们要多多支持哦!!!小影在此鞠躬谢过。。。。。呵呵。。。。。我——上官锦儿,凤祥国的太女殿下,母皇与父后唯一的宝贝女儿,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为了得到美人心,经历情路坎坷,抱得十位美男归,羡煞众人。本以为能过上公主与王子般的幸福日子,奈何那只有一面之缘的美男们却找上门来。看着夫君们的凛冽眼神,我怕怕的缩起头来,哀声连连。这真的不怪我啦,人家才不是那种处处留情的花花小姐好不好?是上天注定?还是命运安排?偶的桃花却不断开放~~~~~~我的心又为谁轻轻荡漾出一圈圈的涟漪?桀骜不驯的他?妖艳妩媚的他?唯美清纯的他?飘渺虚幻的他~~~~~~~此文为《美男,要不要?》的第二部,继承了以往的优点,又添加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女尊+NP+搞笑+虐恋+悲情+~~~~~~~欣赏本文的同时,亲亲们记得收藏+投票+留言噢!小影在此鞠躬谢过~~~~~~推荐偶的完结作品《美男,要不要?》的第一部江山如画,美人多娇!看我凤祥国皇太女--上官锦儿,如何智勇双全,征服众美男,坐拥江山美人。如水的他纯净可人,如泽的他轻灵脱俗,如火的他美艳妖娆,如风的他神秘难策......还有他,他,他......美男,要不要?我的答案当然是......不要白不要!此文为女尊+1女N男走的是轻松搞笑路线,随着情节的发展会有一些小悲。小影非常感谢亲亲们喜欢偶的文,请亲亲们继续支持,记得收藏+留言+投票推荐噢。小影在此鞠躬谢过~~~~~~推荐偶的完结作品《爱上恶魔小夫君》喜欢的感觉可以无限的加深无限之后会变成了爱吗?平凡的生活是她最喜欢的,人生之中谈个小小的恋爱则是最幸福的。当一切的美好与甜蜜在一时间被打破,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与编织的谎言让她情何以堪?带着这份痛她彷徨失措,却不能对落入水中的孩子视而不见,这是作为护士的她在人世间完成的最后一次值得欣慰的事了。但是……手被你轻轻地抓住黑色印在了蓝色中命运转动中的齿轮没有人可以逃得开神灵对她很是眷顾,给了她一次重新展开人生的机会,但又像是给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她刚刚醒来就得知了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