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300000001

第1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1)

读佛经故事,悟佛法智慧

卷首语

禅,梵名禅那,是一种禅定的方法。禅宗,因主张以禅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自我)为主旨。相传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前者主张渐悟,后者主张顿悟,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弘法,形成“南顿”、“北渐”两派。后来,慧能的南宗取代了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所以说,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最高成就。

禅宗的全部主张可以用《坛经》里的四句话来概括: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不妨从下面这则故事来领悟禅宗教义——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和尚,是吗?”

南泉是赵州的老师,在这儿比作成佛作祖的意思。

赵州答道:“镇州产的大萝卜。”

僧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答:“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又有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与此相同的是,有僧问河山良价“什么是佛”,河山回答“麻三斤”。道悟问石头禅师:“什么是禅?”答:“砖瓦。”又问:“什么是道?”答:“木头。”

从表面看,赵州的回答与僧人的提问毫不相干,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回答。因为当我们提出这种问题时,总想对“成佛作祖”或“一归何处”或“祖师之意”加以界说。但赵州禅师忽然提到了“大萝卜”、“布衫”、“柏树子”,前两者可能是赵州忽然想到的,而庭前的柏树子则正好被他看到。当然,这些东西也可以换成别的,比如麻、砖瓦或木头之类。但它们一定都是日常生活之物。生活中的大萝卜、布衫、柏树子、砖瓦、木头就是禅,就是道!

生活即是禅,禅不离生活。我们不能离开生活去另觅什么禅、佛。《心经》更是开门见山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可见,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是消极避世的,其实这是个误解。“远离红尘,遁入空门”,只是佛教的较低层次。在禅宗看来,真正的空门就是红尘,红尘就是空门,而不是红尘以外另有空门。因此,在红尘中须持一颗平常心,佛就在我们吃饭穿衣、情色男女的日常生活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对寺庙里供着的泥菩萨五体投地了。

因此,禅宗最后提醒人们“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要人们在平常心中去悟道。如果一味地想通过求佛来悟道,那么佛也是魔;如果想通过阅读经书来悟道,那么这些佛经也就是魔。它们不仅不利于我们悟道,相反,只会让我们离道越来越远。

所以,很多禅师悟出这一点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极其洒脱,甚至宁可破规犯戒,也要获得一个“自由身”。比如遇贤禅师有“酒仙”之称,喝醉了就自编自唱:“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是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无酒酤。”西天净土买不到酒喝,所以还要投生在现实世界中。

这就是觉悟,真正的觉悟。

——吴光远

“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时,曾有如下一段问答:

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想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做“作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弟子身与和尚身虽然不一样,“佛性”却并没有什么两样!

弘忍听到慧能的对答,暗暗吃惊,觉得这个人很有“慧根”,便把他留了下来。但只让慧能做“行者”,也就是并未正式出家,还只是在厨房里干杂活的“临时工”。

■感悟——

人人都想成佛,但成佛的“门槛”在禅宗出现以前是很高的,要出家,要修行,还要遵守一大堆的清规戒律。因其之难,故过去的佛教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修成罗汉、菩萨,要修成那永脱苦海、进入彼岸的佛,更是凤毛麟角。能修成佛的人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有“佛性”的人。慧能初见弘忍便提出了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这便为“人人皆可成佛”提供了可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认为成佛也很容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为众生打开了“顿悟成佛”的方便法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面这首偈是六祖慧能所作。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从众弟子中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来做接班人。于是,他就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听了我这么长时间的弘法布道,也不知道你们悟了没有。诸位各作一首偈子呈来,让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他。”

在众多的徒弟中,当时有一位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这回呈偈受衣钵的人非他莫属。神秀为人持重,虽自知为众望所归,但还是把精心写的一首匿名偈子,乘天黑贴在廊壁上。第二天人们见到了这首偈子。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一直在碓房舂米,并不知五祖要学人呈偈选法嗣的事。当有人念着神秀的偈子从碓房经过时,慧能不禁感叹道:“好倒是好,但并未到家。”

那人听了慧能的感慨,不禁呵责道:“你一个舂米的行者,胡说什么?”

慧能也不跟他计较,当下想好了一首偈子。到了晚上,找一位童子带他到了廊壁下,请人代笔把他的偈子写上。这首偈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

五祖读后说道:“这是谁作的?也没有见姓。”虽然如此,但由这首偈子,弘忍更加认识到慧能是成大器的材料。为了掩人议论,弘忍脱下鞋子,用鞋底把慧能的偈子擦掉了。

到了晚上,慧能还在碓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五祖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印心之后,弘忍随即传法衣与他,慧能即为禅宗六祖。

■感悟——

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这两个偈,那么神秀偈为“戒”,慧能偈为“空”。

神秀偈执障身心,要人终生不断地拂尘拭埃,这是渐修的法门,并未达到究竟空的境界;慧能偈虽否定了身执和心执,但也有执空之弊。所谓空无一物,是在心念的不停流动中,不停滞,不执著,有而非有,空而非空;如果执空不放,也是一种挂碍、沾滞,必将堕入魔障中。

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

当初,慧能得了弘忍的衣钵后,匆匆离开了黄梅东禅寺。他走后,先后有几百人追来,其中有一位曾做武将的僧人惠明,跑在众人前头,追上慧能,慧能便把所受的衣钵放在石上任他取用,惠明便怎么也拿不动,心下即生惭愧。

惠明对慧能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希望仁者为我说法。”

慧能说:“你既然为法而来,那么现在你摒开诸种外缘,不要生出一点思考的念头,我就为你说法。”

慧明沉默了良久。

慧能忽道:“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

惠明听了豁然开悟,又问:“除了这种密法之外,还有更深密的东西吗?”

慧能说:“你如果回过头来去返照自身,秘密其实在于你自己!”

惠明从此悟入了佛道。

■感悟——

人们往往喜欢善而不喜欢恶,执著于“善”而不放。殊不知,世界上本来就没什么善也没什么恶,善恶、空有之类的“二法对立”正是人生痛苦、永不得脱的根源。人们执著于“二法对立”,恰恰是自寻烦恼。“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放下求善的心,人生便得自由。

慧能还进一步告诉人们,“返照自身,秘密其实在于你自己!”佛不在善恶对立的世界里,而是在众生的心中,“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慧能离开弘忍后,在岭南老家隐居修行了十几年。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到了南海,住在法性寺。法性寺中有位印宗和尚,正在讲经,慧能也常去听讲。

有一天傍晚,一阵风吹动了刹幡。有两位僧人触景动议,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各执一端,很不相契。

慧能听了,开导他们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恰好,印宗听到了慧能“心动”说,也颇感震惊,就把慧能请到自己的室内,询问“心动”的根据。慧能谈了自己的见解,印宗大为佩服,不禁问道:“行者肯定不是一个普通人,你师傅是谁?”

慧能就把他在黄梅求法的经过如实告诉了他。印宗听罢忙行弟子礼,想拜慧能为师。慧能当然婉转拒绝。印宗再讲法时,对座下众人说:“我虽受了具足戒,都还是位凡夫,今天我遇到一位肉身菩萨。”说着向慧能指了一下。

正月十五,印宗召集当地名僧大德,亲自为慧能剃度。原来慧能得了法衣后,遵照五祖的嘱咐,一直保持行者的身份。慧能受戒后,就在法性寺里弘扬东山法门。

■感悟——

风吹幡动,风动、幡动都不对,是因缘和合所以动,但是这种动只是动的幻想,因缘和合决定了动的真实性在于人的判断,在于心的感受。因此,只有“心动”这一点才是最真实的。由此推来,大千世界本无所谓动无所谓静,一切全在人心的感受。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相当有魄力。

有一天,从四川来了17个行脚僧挂单寺中,准备向仰山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时,他们争了起来,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17个门外汉,明天走时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们一起默然想着应对,却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17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时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感悟——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两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位仁者的心动耳。”

如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如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刻涵义了。

不要做关于善恶是非的无谓思考

慧能在南方传法的时候,北方神秀的宗风极盛,但两家禅法基本上相安无事。不仅如此,神秀还数度向唐中宗推荐慧能。于是中宗派薛简至南方召请慧能入京,慧能称病推辞。

薛简不得已向慧能问法,说:“京城禅师都说只有修禅定才修入佛道,不知和尚是什么禅法?”

慧能答道:“道是人心自悟的事情,和禅坐的形式有什么瓜葛呢?大道无来无去,非坐非卧,这才是真正清净的禅坐。”

薛简心中钦佩,说:“希望和尚为我讲法,传给那些京城中人,就像一盏灯点燃无数盏灯,可以说是明明无尽。”

慧能立即对薛简指出:“大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变化的相对概念,明明无尽,也总因为它不是相对的呀!”

薛简又问:“明是比喻智慧,暗是比喻烦恼,如果不用智慧之光去驱除黑暗的烦恼,又怎能求得解脱,脱离轮回之苦呢?”

慧能听了道:“烦恼无明就是智慧菩提,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用智慧去对治烦恼,这是小乘的见解。”

薛简继续问:“大师,什么是大乘呢?”

慧能回答说:“智慧的明和烦恼的无明,凡夫认为是两种状态,智者明白其实是一回事,它们的本质自性没有两样,没有两样的本质状态,就是真实的自性。在烦恼之中没有散乱,在禅定中也不寂静。可以说它既非水恒也非断灭,不来不去,也不是什么中间状态,不在内在外,不生不灭,本质现象真实如一,无有变迁,这就叫佛道!”

薛简心中仍有迷惑,就又问道:“大师,外道也说不生不灭,你的说法和他们区别何在呢?”

慧能说:“他们说的生灭是相对的东西,有了生又有了灭,我说不生不灭是说心性一体,本来就没有这些状态可言。你要想得法,只要不做那些关于善恶是非的无谓思考,自然就能进入清净的真心境界。”

薛简回朝禀告中宗下诏赞誉慧能是维摩诘一样的人物,又赐给袈裟和水晶钵,并且赐了一处庙产“国恩寺”供慧能居住。

■感悟——

慧能运用不落二边的遮诠手法,破除了来与去、生与灭、烦恼与菩提、智慧与无明等的二法对立,把空有二者之间仅有的一层窗户纸戳穿了。在慧能看来,实相是无相,也就不会有妄相产生,所以实相、佛性是远离二边对立的。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据《坛经》记载,卧轮禅师偈语说: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镜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慧能禅师听到了,立刻批评道:“这一偈语并没有说明人心的妙用,如果依此而行,是给人增加束缚。”接着,他就给念了一首他作的偈语,说: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感悟——

慧能认为“不动心”并不是觉悟,反而是对人的束缚。慧能甚至反对坐禅修行,认为坐禅修习并不能真正得到解脱,反而使人离佛更远。对于坐禅,慧能有一首著名的偈颂,表明禅宗的态度:“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慧能强调只要“本原清净心”不被障蔽,就可以成佛。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公元731年的一天,慧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召集弟子,教导说:“我现在与你们道别,你们好好听,在我走后,不要像世俗中人那样穿孝服啼哭,哭的不是我的弟子。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是没有动静来去诸种状态可谈的,就能成就佛道,我不在世,你们能依法修行,就和我活着没什么两样,如果不能依法行事,我活着也没有作用的。”

慧能同时宣布:自此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衣钵发生不必要的纠葛。最后他留下一首偈子说: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端坐至三更时,慧能忽然对门人说:“吾行矣!”遂奄然迁化,终年76岁。

慧能门下得法者甚众,其中著名者有法海、神会、怀让、行思等人,后来都是独树一帜的禅宗大师。

由于神会等人对北宗坚持进行长期的抨击,在慧能逝后南北两宗的对立愈演愈烈,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69年),神会被朝廷正式立为禅宗七祖,南宗终于获得了众所认可的正统地位。自此,曹溪顿教一直被这禅者视为正宗禅法,而北宗则逐渐衰落。

慧能的言行记载在其后人编纂的《坛经》之中,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至今也独此一家。

■感悟——

“不修善”、“不造恶”,慧能一生倡导这种破除二边、明心见性的禅法。性即佛性,佛性其实是众生的自性,自性觉悟就是佛,自性迷惑就是众生。这意味着把诸佛拉到了平常人心、柴米油盐的地平线上。一线之隔,一体两面,成佛对于众生不过就是觉悟自性罢了。

不定,不乱,不坐,不禅

唐开元年间,有个潭州禅师名叫智隍,曾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参学。后归长沙卢山寺,致力于坐禅,常时入定。他的声明远播。

当时,另有一位禅师,他到曹溪慧能大师门下参学三十年。最后他离开曹溪北返。在路上经过智隍所居的地方,便造访智隍说:“闻尊者常时入定。当你入定时,有心入呢?还是无心入呢?若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也,可以像你一样的得定;若无心入,则一切无情草木瓦石也能入定。”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清凉菩提

    清凉菩提

    “菩提十书”之《清凉菩提》:我们不能只有知性,也应该充满清明的感情,知性是看见浩渺宇宙与众生心地都有星星,戌性则是让自己的心恒常亮着一颗星星。我们的星星在交会时有小小的感动、小小的开悟,互相闪烁、互相带来清凉,使我们能痛快积极地生活,并且珍惜人心。本书是菩提系列的第六部,给热恼的人间带来清凉,有如醍醐与甘露。
  • 盗爱:恋爱星期八

    盗爱:恋爱星期八

    骗人!不可能的吧?!从天而降的顶尖学园录取书,前往就读的学校却在茫茫大海之上?公元2009年,一艘载满学生的豪华游轮在即墨海域迷失了方向。不翼而飞的守护之玉、幽灵送上的离奇警示贴,还有这全船上下危在旦夕的几千条性命……这惊天的大阴谋竟然让我天才少女夏琉薇来侦破?MYGOD,今天究竟是星期几?!
  • 异界第一驭兽师:妻临城下

    异界第一驭兽师:妻临城下

    穿越,她不要再做别人的替身,她要有自己的名,自己的脸,自己的爱。走自己选择的路,爱不会背叛的男人……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心,和自己的爱。若有需要,她可以浴血奋战,妻临城下,只为一人……只要他值得!!
  • 重生豪门贵女

    重生豪门贵女

    她们是双生子,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妹妹因为从小体弱,得到了所有宠爱和目光,而她却只能生活在那光环的阴影之下妹妹,漂亮高贵如同最纯洁的百合,她,平凡自卑譬如野草豪门之下,她永远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片段】“爸,妈,求求你们,不要赶我走,我是你们的女儿。”“哼,你不是我们的女儿,从今以后你再不是我们安家的人,就算死了也和我们安家再无任何关系。”安爸坐在沙发上冷冷说着,仿佛那个跪在地上求他的人只是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人。“妹妹,求你跟爸妈说不要赶我走…”安然向自己的妹妹求着,爸妈最听妹妹的话,只要妹妹开口,一定会同意的。从来都是一副柔弱静美的妹妹,却凑着她耳朵,说出来的话比父亲的更冷,“安然,你怎么不去死!”★★★再次睁眼醒来,人生竟然重来一次,这次,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绝不再任人践踏!!!★纯属虚构、禁止模仿
  •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冷情boss宠娇妻

    冷情boss宠娇妻

    小剧场版:<学校>“梁总,您有女朋友吗?”几声齐齐的叫喊,差点害的言沫从椅子上摔下来,果然,这群崽子们就没打算中规中矩到底,看样子是留在最后啊。“我没有女朋友,不过我有喜欢的人。”梁凡没有放过系主任游移在两人之间的暧昧眼神,他看了眼身旁出神的言沫,镇定自若的说道:“她就是我喜欢的人。”<表白>言沫被他触碰所惊吓,她沉默了一会儿,苦笑道:“你还是介意的,所以,梁凡,不要再来招惹我,我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的。”“你这个傻瓜。”梁凡轻声一叹,伸出双手轻轻抹去言沫眼角的泪水,然后俯下身侧着脸吻上她的樱唇,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吻,他脸颊就擦过言沫的侧脸离开了,梁凡很怕再刺激到她,他一把拉过她的身子,温柔的将她圈在怀里。修长的手抚着她的长发,淡淡的说道:“言沫,我的确很介意,我很介意自己没有在范辰之前遇见你,我很介意他让你伤心,我很介意那个陪在你身边的人不是我,我很介意在你伤心的时候没有好好的保护你,我很介意错失了你那么多年的记忆,可是言沫,我更介意你的逃避,即使我现在还不能住在你的心里,可是你不要排斥我好不好,不要封闭自己的心,我打了那么多次电话,如果你今天再不来,恐怕我明天就会把z大给拆了。即使你没有选择我,我也不要你逃避。”虽然我有足够的自信成为你心里的最后一个男人,梁凡在心里补上一句。<顾家宴会>梁瑗有些慌张的指着言沫的鼻子大声的问道:“你要干什么?谁给你的胆子?”“我给的!”一声冷冽的声音由远及近的传来,梁凡一身黑色西装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他无视众人或惊讶或打量的目光,迈着大长腿一步步的朝言沫走去,然后再言沫身旁站定,冷冷的瞧着对面的梁瑗。<某天,饭店>“梁大总裁,你打算饿死我?”梁凡一愣,随即就畅怀的笑了起来,他从沙发上起身,看着有些饿得发毛的女人说道:“我怎么舍得!”……文艺版:她暗恋他三年换来与他一个月的相恋,只是最后才得知,他是为了与她解除婚约。后来,她遇到了他,他一步步的诱惑她,交出自己的心,在她什么都失去的时候,她才知道,自己只是他报仇的棋子。后来,她遇到了他,他莫名的钟情让她措手不及,他宠她,爱她,疼她,简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他在她面前卸下所有的伪装,只为等她,等她走出自己的心,等她爱上他。他说:“我不在乎你的以前,我只要你的以后,都陪在我的身边!”
  • 亿万新娘:豪门老公不分手

    亿万新娘:豪门老公不分手

    “走开,我再不稀罕你了。”当初主动送上门却被拒之千里之外,夏以沫发誓,自己再也不要犯.贱。“那你稀罕什么?”“鲜花、钻石、情书、金卡……当初不稀罕的现在我都稀罕,除了……你。”如果糖衣炮弹能够赢得美人回心转意,那可就简单了,欧行深强势回归,满眼宠溺:“女人怎么那么贪心,我只想要一样……那就是你!”有多少青梅竹马可以白头偕老?他们……偏偏不信邪!青梅竹马,深爱养成,就是非你不可!
  • 景年知几时

    景年知几时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费尽心思才可以在一起的人,曾经是已经逝去的姐姐的爱人,如刁蛮阿紫一般的叶景知怎么可能忍受那个毒舌“姐夫”一次次辜负自己的真心?好不容易离婚成功之后,却又被一直爱着姐姐的另一个温柔“姐夫”给盯上。为了保护好自己肚子里的“小黄豆”,叶景知不得不与两个无敌“姐夫”开始长期攻坚战。爱情扑朔迷离,误会又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命运也突然给了叶景知一个狠狠地直勾拳。笃信爱能创造奇迹的叶景之最后能够和她的真命天子得来匪大的第一个十足真金大团圆吗?请你也相信爱能创造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