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耐着性子听完孔子讲述的这番大道理,等老师话音刚落,就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我倒觉得并不是完全这样的!您看,南山上的竹子没有人扶植,不也一样长得笔直吗?而且用这种竹子做成的箭,也一样能穿透皮革!可见,很多事情没有学习和知识也照样能运行得很好!”
(57 郑板桥 竹石图)
孔子见子路还是没有信服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强词夺理,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便接着子路的话说:“其他的暂且不说,要是能把竹箭修理一番,装上羽毛,再把它削成尖头,那它的穿透力不就更大了吗?你说呢?”
子路一时哑口无言,孔子见状,就趁热打铁,说道:“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外表。有的人金玉其外,但是腹内空空;有的人相貌平平,却满腹珠玑。前者虽然悦目,但却流于俗气;后者赏心,也令人起敬。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子路这下是真的心悦诚服了,他对孔子保证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孔子劝说子路要有好学之心时所用的言辞就是“与辨者言,依于要”,而且符合“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的原则,当子路用自生自长的竹子做成的箭可穿透皮革作为例子来反驳时,孔子便抓住了这番言辞中的片面之处,以修整过的竹箭威力更大去反驳子路,从而使其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并最终心悦诚服地认同了孔子的观点。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我们常常称赞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口齿伶俐”,这并非仅仅意味着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更在于思维的敏捷。头脑迟钝的人,恐怕很难有一副“伶牙俐齿”;而能言善辩者,一般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机灵人。从这个角度讲,口才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的训练。而好的口才不仅对个人,而且有时对一个国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939年10月11日,美国白宫里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说服罗斯福总统重视原子能的研究,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他先向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的建议,接着读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却听不懂那些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因而反映十分冷淡。
萨克斯心灰意冷地向总统告别。这时,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他第二天来共进早餐,这无疑又给了萨克斯一次机会。这天晚上,他整夜在公园里徘徊,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7点钟,萨克斯与罗斯福在餐桌前共进早餐。他还未开口,罗斯福就以攻为守:“你又有了什么绝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话说完?”总统把餐刀递给萨克斯时又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我想讲一点历史。”萨克斯看了总统一眼,见总统正含笑望着自己,他便说开了:“英法战争时期,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可是,拿破仑却想,船没有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于是,他把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时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了。”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把酒杯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萨克斯顿时热泪盈眶。
后来,负责实施制造美国首批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在谈论这次会谈时说道:“总统为萨克斯的论证所打动,才决定成立一个铀(造原子弹主要原料)顾问委员会。”
如果说萨克斯一番精彩的论证促使美国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者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首相铃木的一句语义含混的言论,对于导致日本人民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受害者又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之后,日本天皇就明确地表示接受公告提出的投降条件。但是,因为接受投降的声明还没有送达日本内阁,所以,当时任内阁首相的铃木接见新闻界人士时就说:“内阁对《波茨坦公告》持沉默态度。”
问题就出在这“沉默”二字上。“沉默”在日本是多义词,它有两种解释:一为“暂不予以评论”,一为“暂不予以理睬”。这两个含义带来的差别是很大的,更何况在那个异常敏感的时期。而在译成英语时,很不幸又被翻译成后一种含义,这就激怒了对方。
8月6日8时15分,美国飞机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顷刻间广岛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约有20万人死于这一灾难。不久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苏联红军也开始了对日本的进攻……
日本一位著名的和平战士加濒俊一曾经这样批评铃木的用语:“要不是这个灾难性的差错,日本也许可以躲过原子弹的袭击和俄国人的进攻。”
上述两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言辞的重要性,小小的“舌头”,在关键时刻真可以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作用。
谋篇第十
(58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本篇提要】
“谋”,即谋略、谋划,在本篇中指施展谋略计策,其主旨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去设立和使用计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本篇可以说是《权》篇的姊妹篇,故而人们往往“权”、“谋”并提。但两者实际上各有侧重,《权》篇主要讨论的是仔细衡量游说对象,随机应变使游说成功,更多地停留在分析总结阶段,可以说是事前的思考与准备。而本篇谋术则主要论述了计谋的产生、使用和特点,说明了如何出谋划策以及实施计谋的问题,属于实际应用阶段。
文中首先说到“谋”产生的前提与规律,指出为别人谋划事情要确立标准,周详地了解各种情况及利害关系,然后认真地考虑计划,讲究节度。接着说到构思谋略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从微小处入手,积累渐进。然后提出游说与谋略必须注重人际关系,注意隐秘、奇巧、周密和出其不意;最后便是计谋付诸实施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具体变化合理调整谋略,善于因顺对方,“无为而贵智”,不露声色,以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正所谓“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充分说明了这几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战国时代,是一个竞于力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于计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漩涡中任何一家诸子流派无不热衷于社会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也都曾讨论过计谋的策划与运用,《鬼谷子》也不例外。但与《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术战略不同的是,它专攻战略技巧,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智慧财富。
【原典】
(一)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①。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②。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③;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④。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⑤。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⑥;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⑦。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⑧。故墙坏于有隙,木毁于有节,斯盖其分也⑨。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⑩。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11。
【注释】
① 道:原则,规律。 所因:所缘发、所产生的原因。 情:真实情况或思想感情。
② 三仪:三种境界。 仪,法度,标准,等级。
③ 参以立焉:经过参验而确立。 参,参照,参验。 生奇:产生奇计。
④ 壅:壅塞,闭塞,阻挡。 始于古之所从:遵从远古之人即开始使用的方法。
⑤ 取玉:指入山采玉。 载:乘坐。 司南之车:古人用磁石指南原理制成的确定方位的仪器。 惑:迷失。
⑥ 同情:思想感情、欲望相同。 相亲:互相亲近。 俱成:共同成功,指双方都有成效,都有收获。
⑦ 数:规则,道理。
⑧ 类:类别,分类的标准。
⑨ 节:竹木的枝干交接处,节疤。 分:职分,名分,引申为自身规律,固有准则。
⑩变:变化,运动。 议:议论,商讨。 制:控制,制世策略。
11百事:各种事物。 百度:各种法度,规则。度,节度,法度,规则。
【译文】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的事情的起因,进而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才可以制定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将这三种策略互相参验,互补互取,就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奇策良谋来。真正的奇策良谋是顺从事理,无所阻挡、无往而不胜的,从古代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所依循。所以,郑国人到山里去采玉时,必定驾着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车,为的是不迷失方向。而忖度称量实施计谋之人的才干能力,揣摩实情掌握各种相关因素,也是因事立计的“指南车”。情志相同的人做事之后能够依旧保持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都获取了利益;情志相同而事后却关系疏远了的人们,是因为他们中只有一方取得了成功,获取了利益。共同想避免某种结局而事后仍能保持亲密关系的人们,是因为他们同样受到伤害,同样遭受损失;共同想避免某种结局但事后关系疏远了的人们,是因为他们中只有一方受到了伤害,遭受了损失。所以,共同获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亲密关系,其中一方遭受损失必然导致互相疏远,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用这种道理去考察人们相亲相疏的异同,其原因必定也是如此。所以说,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然规律吧!因而,新事物、新情况都是由旧事物的发展变化才产生出来的,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才产生了谋略,由谋略再产生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需要交给大家商讨议论以听取各方意见、考虑各方利益,在商讨议论中必定产生新的说法、新的计划,综合新旧计划来制定进退有节、回旋有余的实施措施,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可见,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是这样,任何计谋的产生程也皆是如此。
【原典】
(二)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①;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②;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③。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④。故为强者,积于弱也⑤;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⑥。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⑦。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⑧。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壅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⑨。
【注释】
① 轻货:轻视财物。 费:费用,钱财。。
② 难:危险,患难,祸事。 患:祸患,忧患。 危:危难、险要之地。
③ 数:机数,权术,规律。 三才:三种类型的人才。指上述仁人、勇士、智者。
④ 蔽:蒙蔽。 裁:制裁,裁处,处理。
⑤ 积:积累。
⑥ 此其道术行也:这就是上边所说的计谋的运用。
⑦ 外:外表,表面。 内:内心。
⑧ 因:顺应。 然:承认,附和。 要:抽绎出要点。 恶:厌恶。 权:权变,变通。 斥:除,除去,舍弃。
⑨ 恐:恫吓。 微:微暗。 符:内符,由外在表象推测出的内心想法。 壅:壅闭,堵塞。 惑:迷惑。
【译文】
仁人君子视财物如粪土,所以不可以用钱财去引诱他,但可以让他捐出财货。勇敢的斗士不畏惧祸难,所以不可以用灾患去吓唬他,倒可以让他担当危险的责任。智慧之人通达机数,明于大道,不可以用诡诈去欺骗他,却可以用大道理来晓谕他,让他为我们做事,建立功业。以上是可以利用的三种人才。相反,愚蠢者可以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吓手段威胁他,贪婪者可以用金钱去利诱他,应该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处手段。弱者善用权术、善借人力就可以变为强者,隐曲的手法用熟练了就可以使人认作是直率的手段,积累不足可以变为有余,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所以,如果游说对象外表上与我们亲善而内心却相当疏远,我们就应当运用计谋去打动他的内心;如果游说对象内心赞同我们而外表上装作冷淡,我们就应当运用权术去做表面工作而改变其表面态度。要依据对方的疑虑改变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所见所闻来肯定某些东西,依据对方的言谈来总结出实施游说的要点,依据对方情势的变化去成就事业,依据对方的好恶来权衡变通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的忧惧设法舍弃决策中的某些部分。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产生恐惧心理,分析形势的高危使之受到震动,把他微暗中的活动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证实,由外表推测出他内心的想法而设计相应的对策对付他,隔绝他的视听闭塞其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其理智,这就是所说的计谋。
【原典】
(三)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①。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②。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③。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④。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⑤。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⑥;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⑦。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⑧。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⑨。
【注释】
① 私:私室,引申为私下里。 结比:结成盟党,这里指二人计议。比,并。
② 正:正常的,普通的,遵循常理、常规的。 奇:奇妙的,出人意料的。 奇流而不止:奇计一用,像流水般难以被阻止。
③ 言奇:讨论治国奇计。 言私:讨论切身利益。
④ 见疏,被疏远。 见危,遭受危难。
⑤ 无:同“毋”,不要。 教:教导,告诉。
⑥ 好:爱好,喜欲,嗜欲。 学:学习,仿效。 顺:顺应。
⑦ 恶:厌恶。 讳:忌讳,避讳。 阴道而阳取之:在隐秘中行事,在公开场合收获。
⑧ 去之:使之去,让他离开。 从:同“纵”,放纵。 乘:利用,驾驭,制伏。
⑩貌者……托焉:我们的外貌要表现得中正平和,见善不美,见恶不非,让别人放心把最深的情意托付给我们,依靠我们。
【译文】
说到策划、实施计谋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谋划不如在私室中谋划,在私室中谋划不如二人密谋,结成巩固的联盟,如此一来便可以密而不漏,别人也就无机可乘了。此外还应注意,遵循常理的正计比不上出奇制胜的奇计。奇计,变化不定,能使对手无法预测,实施起来就像流水一般令人难以阻挡。因此,游说人主时,要注意与他谋划这样的奇计;但游说人臣时,首先申说的是其私人的切身利益。自身处于亲近地位,但说话见外、不贴心,便会被疏远;自身处于疏远地位,但说话太重、过于密切、深入内情,便会招致危险。不要把别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决的问题强加在他头上,游说他;也不要把别人无法理解的道理勉强去告诉他,教导他。如果别人有什么嗜欲,可以学习仿效,迎合着去做。如果别人有讨厌的事,就要极力避开,为他隐讳。这就叫作暗地里使手段而公开获取利益。想要排斥某人,先放纵他,让他作恶至极,然后抓住机会顺理成章地制服他、除掉他。自己要经常表现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恶的表情,喜怒不形于色,这样别人就敢把真心交给你,把大事托付给你了,
【原典】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