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由此可知,爱面子的确是人们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说出令同事尴尬的话,表面上他也许只是脸面上有些过意不去,但其心理可能已受到严重的挫伤,以后,对方也许就会因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 管理活用 ■
滥权是对权力价值的破坏,切忌滥权,已经成为现代管理者自醒的口号。那些死抓着权力不肯放的管理者,因权力太多的缘故,往往滥用权力。任何权力都得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硬要突破这种限制,就会形成“权力扩张”的现象,最终危及企业利益。
孔子断狱
据《孔子家语》一书记载,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有父子二人不和,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父子拘押在同一间牢房里,也不判决。在这期间,孔子叫吏员暗中监视:不要让他们父子发生冲突,并适当劝说他们和好。三个月过去了,那个当父亲的请求孔子,我们父子二人,已重归于好,不再反目成仇。请求撤诉,和平解决,求您放我们回去算了。孔子赦免了他们,真的把他们送走了事。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情,很不高兴,说:“大司寇欺骗我。他先前说过,必须用孝道治理国家。我如果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育百姓行孝道,也是可以的。可他现在却把犯事的父子俩,都放走了。不惩罚犯罪之人。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道:“哎呀!身居高位的人,没有做好引导教化工作,而滥杀百姓,这是违背常理的行为。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却处理他们的官司,这是杀无辜。三军败退,是不能用杀士卒阻挡得住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苛刻的刑罚制止得住的。为什么呢?上边管理教育得不好,罪过不在百姓身上。法令松弛,却惩罚很严,这是迫害。收刮无时无尽,这是残暴。不教育百姓却要求他们守法,这是暴虐。施政中,如果没有了这三种弊病,才谈得上使用刑罚。现在,这三种弊端,样样都存在着,怎么可以滥施刑罚于百姓呢!《尚书》中说:‘刑罚要恰如其分,不能随心所欲;要明事讲理,使百姓心悦诚服。’就是说必须先教育,而后才能用刑罚。先要摆出道德,让百姓心服。如果还不行,就崇尚贤德,鼓励百姓向善;还不行,就废掉那些无能的官员;还不行,就施威力让那些不干好事的官员们惧怕。像这样施行三年,百姓就行为端正了。其中有些不依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罚对待他们了。那样一来,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悦诚服了。”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对于管理者来讲,每位下属都有自尊,否则他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下属是好下属吗?显然不是。管理者千万不能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应该尊重下属,合理地发布命令。无论多不可靠、多无能的部属,一旦交付给他工作,就不可轻视他的能力。对其努力的行动应尽量给予援助,即使自己有好的构思,也要放在心里,在部属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提案前,要耐心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意见和忠告。一个忙碌的企业里,任务往往一件件接踵而来。此时要是只是部署,就只能象征性地提示重点,而无法顾及全面的解说。
27. 赏罚要分明
原文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译文
对于小的功劳不奖赏,那就没有人去建立大功劳;对于小的怨恨不宽赦,那么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人心不服则叛也。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注】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 解读 ■
“赏”属于对人精神、物质上的一种鼓励,功劳大则重赏,功劳小则轻赏。使用部下,无论功劳大小,都应该奖赏。《老子》中说:“报怨以德。”对待部下要宽宏大度,对细节小怨,应当既往不咎。这样,就会使人在思想上产生一种亲近之感,易于齐心协力,共成事业。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愤;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这节讲的是赏罚的原则和道理。不赏,就不能鼓励部下的奋斗意志;不罚,有过错的人就会不惧而重犯。如此,赏罚应该合情合理。而奖赏没有一点功劳的人,这样做,就是纯粹的感情用事。以个人的偏见爱好来赏罚,为所欲为、独断专行,是横暴的行为。如此,必无好结果。
■ 管理活用 ■
所谓“信赏必罚”,就是对有罪的一定要罚,有功的一定要赏。没有做到这个地步的,人心必会逐渐懒散,最后趋向瓦解。信赏必罚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做到适当。这是非常微妙又很困难的事。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误事。
司马穰苴斩杀犯错的重臣
春秋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位很会带兵打仗的将帅。他由齐相晏婴推荐给齐景公,齐景公对他的才能很赏识,任命他为将军。这时燕赵两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景公就派穰苴来对抗燕赵军队。
穰苴对齐景公说自己本来是个出身卑微的人,请求景公派一个宠幸的大臣做监军,这样也好让士卒们信服。于是齐景公就派大臣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在朝中与君王、士大夫们作别,他对庄贾说:“明天日中时分请准时相会于军门,然后出征。”
第二天,穰苴挂帅印先来到了帐中,立沙漏来计时。监视将士们集合的情况。
庄贾素来骄纵惯了,并且他认为这支军队历来都属于自己管辖,所以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要出征,庄贾的亲朋好友都来相送,与他饮酒话别。到了日中时分,庄贾还没有到达集合地点。一直到沙漏中的沙子都流完了,庄贾还没有来。穰苴连忙集合部队,申明行军中的各项规定。部队站得整整齐齐,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庄贾的到来。直到太阳就要落山了,庄贾才来至军前。
穰苴问:“你为何来得这么晚?整个军队的人都在等你!”
庄贾毫不在乎地说:“那些亲朋士大夫都来为我送行,我与他们一起喝酒话别,酒喝多了,所以就来迟了。”
穰苴说:“将帅受出征命令之日当忘其家,赴军任职约束军队则亡其亲,临战听鼓而忘其身。今敌人侵我国土,国内骚动,士卒暴露于野外,国君寝食不安,平民百姓的生命皆悬于将军之手,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相送?”
穰苴立刻叫来军中执法的军正官问道:“违反军约而迟到的,按军法当如何处置?”
军正官说:“当斩!”
庄贾此时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赶忙派身边的人去报告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救他一命。庄贾的使者还没有回来,穰苴就下令斩庄贾于军门,以警示三军,三军将士皆感到很震惊。赏罚分明是治军之本,穰苴没有畏惧权贵,当罚则罚,三军将士震撼之余,再没有敢违抗军令的了。
用兵如此,管理也应当如此。从赏罚心理来说,人人都有趋利避害之心。古人云:“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设立各种奖惩制度。管理者在做出一个决议之前,首先要仔细地、客观地审视整个问题,对局势有个通盘的把握;其次要群策群力,汇集众智想出尽可能多的新点子;再次,要在分析利弊的基础上果断拍板,形成决议。决议一旦形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严格执行,做到赏罚分明,让思想蓝图变成实际的行动,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28. 喜欢谗言排斥忠谏者必亡
原文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译文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这样的君主一定会灭亡。
名家注解
【王氏注】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 解读 ■
顺情说话,只图上级高兴,这样的人,居心叵测,必有意外。以正言规劝,直言进谏,往往难听,这样的人其心忠贞。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听到顺耳的“谗言”,以为顺耳而美,听到进谏的“直言”,以为逆耳而恶,这样的人,必有危险。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要学会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建议,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菜根谭》上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理在钨毒中矣。”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做人处世,我们要记住这一点。
晏婴求“坏话”
晏婴,即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能言善辩著称于世。高缭是其宰相府中的一名官员。平日里,高缭做事认真,凡是吩咐给他的任务,他保证按时保质地完成。和同僚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也很好,对待晏婴也是十分尊敬,从来不会背着晏婴说他一句坏话。
高缭在宰相府三年虽然没有太大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过错。同僚们也很认可他的工作能力。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官吏政绩和能力的日子了。高缭心想自己在宰相府的人缘不错,政绩也不差,况且对待考核也准备充分,一定不会被罢官或者降级的。
可是,不久考核的结果公布了,高缭在被罢官之列,这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同僚们也为高缭叫冤,相约去见晏婴,表示要为高缭讨个说法。晏婴说:“辞掉他,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说过我的坏话啊。”官员们不解,难道不说坏话倒是错事了?晏婴继续说道:“我这个人就像一根弯弯曲曲的木头,需要斧头削、刨子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可是,高缭在我身边整整三年,对我的过错从来不讲。他这样做对我没有丝毫用处。我任用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给我挑毛病、提建议,以利于我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求情的官员们恍然大悟,再也没人给高缭求情了。
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使是不正确的意见,也要正确对待。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能接受意见的诚心。晏婴希望别人给自己提意见以不断进步,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人。我们只要能像晏婴一样虚心接受意见,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进步。
■ 职场活用 ■
身在职场,有时难免有谗言。所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谗言就是搬弄是非,制造矛盾。其目的:一为孤立优秀者,二为乱中取胜。世人有对“谗令亲疏”的形象描述:“谗言不可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灭,夫妇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亲戚听之绝。”父子、夫妻、兄弟,尚且受馋而疏,何况同事之间。身在职场,我们要学会对待谗言。
姚贾辟谗
战国之时,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60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这时姚贾站出来自告奋勇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戳穿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很赞赏他的胆识和勇敢,便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遍访四国。姚贾此行,不但达到了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1000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大臣韩非指责姚贾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虽然在赵国做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
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坦承无讳:“有。”秦王变了脸色说道:“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