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我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幅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而要实现规划的总目标,预计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以上。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三门核电开工仪式上强调,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要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李克强表示,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把握好此次全球性的发展浪潮对中国的整体实力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或提供可替代能源,还能够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拉动经济回暖的一大引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问题,新能源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这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基本状况
1)生物质能产业
由于生物能源所具有的优势,世界各国已经将其作为发展新型能源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年来,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及沼气等生物质能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生物质能更是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焦点。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开发生物质能源、促进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研究计划和相关政策,例如,美国的《生物质技术路线图》、《生物质计划》,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计划,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计划》以及巴西实施的《酒精能源计划》等。中国政府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也极为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连续在4个“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不同应用领域技术的成熟程度不尽相同。少数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例如,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秸秆发电技术;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正进入商业化早期发展阶段;还有许多新兴生物质能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具体而言,如沼气利用产业,截至2007年,我国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82.35万户,全国已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2650万口,年产沼气达10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17.7%。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2.66万个,总池容28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达3.56亿立方米107。已有大中型沼气工程3764个,累计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个;沼气灶具及其配套产品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00万套,沼气产品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108。同时,在综合利用方面,以沼气为纽带,建立了生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在北方推广的“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南方建立的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猪—沼—果”模式,对沼气、沼液、沼渣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生物柴油生产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按国家“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将达200万吨。据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柴油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生物柴油生产厂家已达69家,总生产能力为113.63万吨/年。其中,山东省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最多(9个),产能最大的省份为江苏省(37.32万吨/年)。我国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一些省市和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乙醇汽油占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2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109。生物质发电产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成投产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超过15个,在建项目30多个;国家发改委和各省市发改委已核准生物质发电项目87个,总装机规模220万千瓦。除生物质直燃发电外,已开发和推广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20多套。
2)太阳能产业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
在国际光伏市场巨大潜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光伏制造业竞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以争一席之地。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也不例外,在这一波热潮中,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过去十多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直保持30%的年增长。2004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量已达到1500万平方米,累计保有量4500万平方米,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了5000余家,实现年产值数百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太阳能热利用已占世界的76%,生产和普及面积都是世界第一110。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初步形成了合理配套的产业链和基础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了检测认证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太阳能镀膜真空集热管,已经获得了国际公认,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掌握了太阳热利用领域95%的核心技术。在应用方面,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太阳能取暖和工业化利用也取得了成效。
未来几年,全行业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30%,预计到201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将达到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达到1.5亿平方米,可替代2250万吨标准煤或760亿度电,占社会总能耗的1%,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达到2.3亿平方米,将能替代3500万吨标准煤,每年将减排的碳量为2200万吨左右。从我国国情来看,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新建农宅和小城镇住宅无疑将大大增加对生活热水的需求量。产业龙头企业皇明集团投资数十亿元、年设计产值千亿元的“国际环保节能示范区”和“中国太阳谷”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主要包括各类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生产区、太阳能检测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大学、太阳能光电应用、太阳能博物馆等。力诺集团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2007年正式开始组建国内第一个以太阳能研发为内容的国家太阳能住宅产业化基地,其他国内知名大企业也都有大的举动,都希望在产业扩张初期抢先占有更大的市场。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前景乐观。我国能源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2010年实现总装机容量达到400兆瓦;2020年,光伏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1.1%,系统总产值将由200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2040年将占26%;2050年以后将成为能源支柱。据推算,2010年前,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2010—2040年,全行业的复合增长率也将达到25%。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看好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投资速度加快。2005年12月,德利国际(美国)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雄日太阳能有限公司携手投资1.5亿元,在深圳建立太阳能研发及生产基地。2006年8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与美国老牌硅料厂商MEMC签订为期10年的长期供货协议意向书。2006年4月,国内唯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的光伏发电企业保定市天威英利集团耗资30亿元的第三期工程启动,预计到2008年,产能将提高到600兆瓦,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35亿元111。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与日本、德国、美国的差距很大,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只有80兆瓦,仅占世界总量约1%。屋顶并网系统和“建筑光伏”一体化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日、德、美等技术领先国家已经先后开展了“百万屋顶”计划等大规模推广的尝试。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技术水平低、发电成本高,又受制于不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使得国内太阳能企业最终仅只承担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环节,赚取的仅为5%~6%的加工利润,同时,光伏产业上游原料的技术壁垒高,主要由美、日等国控制,获取技术困难。
3)核电产业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发电标志着核电开始登上中国能源的舞台,目前已形成广东、浙江、江苏3个核电基地,建成并且正在运营的核电机组11个(如秦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在建和即将建设的核电机组14个(如岭东、三门、宁德、阳江、海阳大连核电站等)。我国核电自运行以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况,运行业绩逐年提高。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包括地质勘探、铀矿采治、铀转化与同位素分离、元件制造和后处理等。我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已具备了以我为主、适当引进国外技术、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能力。
秦山一期核电站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的国产30万千瓦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第一次引进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已安全稳定运行10年,在2003年WANO的8项关键指标评比中,有一项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其余超过世界中间水平。岭澳核电站已在大亚湾核电站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52项改进,实现了核岛11%、常规岛23%、辅助系统50%的国产化率。岭澳核电站大部分指标可与新的IAEA国际安全标准相媲美,岭澳核电站将成为全球核工业界极有价值的参照。秦山二核2003年1#机组能力因子为81.2%,秦山三核(重水堆)1#和2#机组能力因子分别为90.39%和87.67%112。我国已开始致力于研究国际上先进的第3代技术核电机组,该工程已纳入2006年起的国家“十一五”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可商用的原型和反应快堆。第3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安全性相当高,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爆炸泄漏等严重事故。上述事实证明,已有的核电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能为今后我国发展核电打下良好基础。
4)风电产业
近年来,中国风能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7年止,10千瓦以下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已累计生产30余万台,实际运行17余万台,主要是供远离电网的人口密度低的边远地区单户使用,提供生活用电,功率在100~300瓦的风电机组。随着应用范围和用电量的扩大,已由“一机一户”向“多机联网”供电,以及由“单一风力发电机组”供电发展到“风/光”、“风/光/柴”互补系统。全国内地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建成了62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26.6万千瓦。其中,国产风力发电机组(600千瓦、750千瓦)占22.7%,进口风电机组占77.3%。列装机容量前三位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和广东,其装机容量分别为18.1万千瓦、16.6万千瓦和14.1万千瓦113。与此同时,我国已研发和制造兆瓦级发电机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了1.2兆瓦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自行研制了1.0兆瓦双馈变速恒频型风力发电机组;东方汽轮机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哈飞集团等,也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研制了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进一步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从法律上给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保证,风能的发展既遇到了非常好的机遇,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因此如何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风能产业已成为十分关注的问题。
由于新能源产业前期投资研发费用大,很多企业对新能源产业并不十分了解,涉足积极性不高,而政府对新能源的研发投入还比较有限,所以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较高,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只有占领了技术高地,才有可能占领产业高地114。
3. 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发挥更广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