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比利时在战前的部署如下:4个师配置在荷兰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KW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扼守。
当德军“A”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B”集团军群博克上将却命令第6集团军进入艾伯特运河附近出击。博克虽然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向西推进,以使盟军混淆视线,相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所以,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首先突击这个要塞,并夺取运河上的三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自尔特桥。
■ 埃马耳要塞
埃本·埃马耳要塞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之间,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要塞是在和平时期由一批专家设计,经过3年精心施工,于1935年竣工的。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约40米高的悬崖峭壁,崖下是滔滔的艾伯特河;东面的马斯河与运河构成天然屏障,河上的桥梁均在火炮射程之内;南面横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北面有一条人工开掘的长壕,随时都可以放水截断通路;山脚周围,构筑了防坦克壕,设置了大量的障碍物。整个要塞被所谓的“运河带”和“战壕带”包围起来。
埃本·埃马耳要塞是仿照马奇诺防线的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的,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从表面上看,每座堡垒仿佛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块五角形的区域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在要塞的上面没有暴露的石工痕迹,也没有暴露阵地的建筑物,到处长满了杂草。在要塞顶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压升降机供给弹药,并可随时缩入地下。为了迷惑敌人,比军还在要塞各处设置了假炮塔。可以说,要塞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但要塞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面进攻,从来没有考虑过德军有可能是从空中袭击,降落在炮台和装甲炮塔之间的空地上。
埃本·埃马耳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乔特兰德少校指挥,属第7步兵师。全部人员住在距地面25米的掩体内,并存储了大量淡水、食品和弹药,可供长期防守。要塞的武器配备齐全,在要塞顶部有可伸缩的用液压升降供给弹药的4座暗炮塔,塔上装有大量重型武器,火炮18门,射程16公里;高射炮6门,反坦克炮12门,轻重机枪37挺;与这些火力相配合,沿要塞外缘的壕沟边建有无数掩体、地堡、掩蔽壕和火力发射阵地,里面配置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火器。这些与1185名隶属第7步兵师的驻守士兵构成了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
埃本·埃马耳要塞西北侧艾伯特运河上的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兹尔特桥,是由东向西越过运河的必经之途。每座桥梁由1个班防守,包括1名军官和12名士兵。桥梁附近戒备森严,均筑有桥头阵地,在两岸桥头两侧600米范围内还筑有水泥地堡。各桥配备有反坦克炮1门和机枪等其他轻武器,为防备万一,桥墩上安放了炸药,设置有电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两种爆破系统,这样随时都可以对桥梁实施破坏。这3座桥均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制之内。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桥分队可以经得起激烈的战斗。如果敌不过对方,增援部队相距不远,又可及时到达。即使桥梁失陷,埃本·埃马耳要塞的大炮也能制止对方的前进。因此,对方不管夺取哪座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 部署兵力
面对这样一个坚固的要塞,德军早就做了准备。自1938年起,就开始搜集有关要塞的资料,1939年已获得了要塞内部的详细设计图,并悄悄地对这个坚固防御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1939年秋天德军还仿造了两个埃本·埃马耳要塞:在格拉芬弗尔军事训练中心造了一个规模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又造了一个小一点儿的模型。这时,一个对此次作战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出现了,莱契小姐,一名熟练的滑翔机飞行员。她建议希特勒使用部队乘滑翔机进行无声的突击。希特勒对她的建议很感兴趣,于是召见了戈林、斯徒登特和航空工程师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告诉斯徒登特想用空降突击攻打埃本·埃马耳要塞,但又不愿削弱在荷兰进攻的伞兵突击力量,因为那里的伞兵突击力量不足。经过讨论,斯徒登特估计,所需人数最少也得500人,而且这些人可以由伞兵和滑翔机配合发动攻击,这就证实了莱契建议的可行性。斯徒登特指定了沃尔特·科赫担任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指挥官。希特勒给予科赫的部队只有伞兵第1团的1个加强连、一些工兵和这次进攻所需要的JU-52飞机和滑翔机。
科赫接受了任务,开始潜心研究进攻计划。他每天详细观察要塞模型,查看各种照片和地图,并利用侦察飞机从空中对要塞进行了观察,以获得更多的资料。他深信,在白天进攻要塞,其代价必然很大。只有在夜间让滑翔机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才能成功地夺取要塞,因为不测的进攻时间和独特的进攻方式,能使他的行动出其不意。为了提高攻击初期的突袭效果,他计划在攻击之前不实施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
1939年10月,斯徒登特将军的办公室内,将军坐在大办公桌后,倾听科赫的汇报。“将军,我决定在攻击之前不采取火炮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以免打草惊蛇。当部队攻上埃马尔的顶部后,再进行支援。”科赫滔滔不绝地讲叙他冥思苦想了半个月的计划。
斯徒登特有点放心地问:“只用80至100个人攻打要塞?你有把握吗?”
科赫自信地答道:“将军,我有把握。只要其他3个战斗小分队配合,夺取了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自尔特桥,截住前来支援的比军军队,那些要塞里面的驻军就容易对付了。守住他们,等待伞降增援部队一到,各个歼灭就行了。我会亲自训练这些工兵和伞兵的。让他们精通喷火,机枪、破甲、迫击炮和爆破,具有极强的进攻能力。”
对此,斯徒登特很满意。科赫把他的计划呈送给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赞同。在斯徒登特正式批准了整个作战方案后,科赫便开始制定具体作战计划。根据这些设想,科赫率领他的部队从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时间,在靠近捷克旧边界的格拉芬弗尔训练基地,进行了为适应这次作战的极其艰苦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他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严守秘密,否则格杀勿论。
他把部队分成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100人。各分队的任务十分明确,1个分队负责突击要塞,3个分队负责夺占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各分队又进一步区分了任务,有喷火器组(用于致敌惊慌和摧毁地堡)、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及爆破组。各组都配备了适合于完成任务的兵器,要求通过训练,每个士兵至少能够掌握两种军事技术,以便在战斗中能够代替他人完成任务。如果这些组和他们的分队隔开,他们也可以组成独立的单位继续战斗。1940年,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突击队结束了训练,到达科隆的阿斯特哈姆机场和步兹为勒哈尔机场待命。
■ 滑翔机作战
1940年5月10日,当地时间5时35分,定为此次作战的时间。这是经过无数次训练获得的,此时,滑翔机飞行员能够勉强看清地面。就这样,一次激烈的战斗拉开了帷幕。
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41架JU-52飞机拖着DF-230型滑翔机,从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威勒机场起飞。在起落架的震动声中,飞机一架架飞出围墙,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中。每隔几秒,便有一组飞机腾空而起,几分钟后,所有的JU-52飞机全部安全起飞。它们在科隆南部的绿色地带上空会合后,向西飞行,在灯标的指引下,飞至亚琛附近的预定点与JU-52分开。
这时,意外发生了。“花岗岩”分队队长的滑翔机出现了问题。它的牵引机发现右前方有一缕青烟,这表明在同一高度还有其他飞机。眼看两机就要相撞,JU-52的机长只好向下俯冲,但后面带着的滑翔机驾驶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升降舵陡然沉重。他拚命想把舵拉住,保持原来的位置,但牵引绳经受不住拉力而断了。滑翔机失去动力,只好回航。它勉强越过莱茵河,在一块场地上降落了。当然,这并不影响整个作战计划。因为各组都有自己早已确定的任务。在周密的作战计划中已考虑到了滑翔机意外掉队的可能。并且在出击命令中明确规定,任何指挥官,在兄弟部队失败或无法着陆的情况下,都有责任带领部下去完成该部未完成的任务。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20分钟以后,“花岗岩”突击队又有一架滑翔机掉队了。这次,滑翔机刚刚飞了一半路程,高度还不到1500米,滑翔机的驾驶员看到牵引机翼开始晃动,标志灯闪烁,误以为是脱离信号,于是,驾驶员脱掉了牵引绳,开始滑翔。结果,滑翔机降落在了迪伦附近。队员们只好找到一辆汽车驶往前线,与集结的陆军会合,继续战斗。所以,在达到费乔乌山的“分手点”前,“花岗岩”队就少了2架战斗机。
5时25分,由于顺风且风力强,机群比预定时间提早到达,使得科赫上尉将总攻提前5分钟的计划落空了。同时,为了弥补飞行高度低带来的问题,飞机向前飞行了一点,反而弄巧成拙,暴露目标。滑翔机遭到了荷兰军队的攻击,但训练有素的驾驶员们巧妙地躲过了炮火,飞向自己的目标。
5月10日3时10分,埃马尔要塞指挥官乔特兰德上校接到第七步兵师命令,加强戒备。5时10分,天色微明,从荷兰边境传来炮声,可是,其后就毫无动静了,根本没有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其实,滑翔机利用微亮的天色,悄悄从侧后潜入。9架“花岗岩”队的飞机落在了杂草丛生的要塞顶部。由于带着减速降落伞,飞机仅滑翔了20米。它从天而降,比利时士兵惊得目瞪口呆。还未等比军士兵反应过来,一串子弹射出,比军应声而亡。突击队员们迅速发起攻击。要塞外缘的暗堡开火支援驻军,突击队员们则巧妙地利用地形接近这些堡垒,扔入手榴弹,暗堡内的机枪不久就都哑了。同时,工兵们在机枪和喷火组的掩护下,对地下工事的洞口进行了堵塞性爆破,封闭了这些洞口,使得比利时人看不到外界的情况,慌成一团。由于出其不意,突击队仅用了不到10分钟就控制了要塞表面。把敌人压在了内部。
与此同时,夺取3座桥梁的“钢”、“铁”和“水泥”突击分队也都分别按计划展开行动。他们从哨所后出其不意地向大桥猛扑过去,比军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就失去了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自尔特桥。而坎尼桥和另两座小桥,在指挥官乔特兰德的命令下被炸毁,桥上的德军全部被炸死,剩下的德军苦战之后,也歼灭了守卫部队。
当突袭部队展开迅猛的奇袭时,大批“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蜂拥而至,控制了通往要塞的道路。这时,乔特兰德发现要塞顶部已被德军占领时,他一方面组织后冲击,一方面要求要塞附近的炮兵进行火力支援。邻近的碉堡立刻作出反应,火炮开始射击。但是“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火炮的炮口火焰,集中全力迅速摧毁了。
10日上午7时,德军突击队第二梯队准时到达,这300名伞兵大大增强了德军的突击力量。为了掩护他们,德军还在艾伯特运河西部40公里的广大地区投下假伞兵。这些假伞兵装有模拟枪声的自动点火装置,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扰乱了比军军心,使他们以为腹背受敌,从而牵制了比军的增援行动。
乔特兰德少校在要塞里曾组织了几次反冲击,企图把德军从要塞上边赶走,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好把力量仅限于阻止德军空降兵打进来。由于要塞四周的地下防御体系和运河堑壕连在一起,德军无法从上面接近,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上午8时,比军第一榴弹炮兵团开到埃马尔要塞北面,向要塞顶部的德军进行火力袭击。但“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猛烈攻击击退了炮兵团的袭击。随后,比军第七师又组织1个步兵营向要塞推进,也被“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堵在了要塞外面。乔特兰德盼望的外援根本无法接近要塞。
8时30分,一架滑翔机盘旋在要塞的上空,威其格中尉(“花岗岩”分队队长)从里面跳出来。他重新返回了自己的部队,指挥作战。9时,德军空投炸药箱,补充火力。德军不断进行爆破,企图撕开要塞坚固的防御,攻入内部。他们甚至尝试从断崖进攻,把炸药吊下去,进行爆破。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因为这座要塞太坚固了,为此,战斗陷入僵持状态。
10日黄昏,突击队员有效地控制了埃马尔要塞的外部,使要塞的枪炮不能发挥作用,德军顺利地突破了比军前沿防线,渡过马恩河,到达艾伯特运河,接替了夺取桥梁的突击队。傍晚,德正面进攻部队派出一个带有大量威力巨大的TNT炸药的加强工兵营支援埃马尔要塞的伞兵。夜里,他们派出一个50人的小分队,乘橡皮船悄悄渡过运河,摧毁了暗炮台,并筑好掩体,与指挥所建立了无线电联系。
11日凌晨,该工兵营顺利通过了运河,登上要塞,然后在空降兵的协助下,对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工事、坑道等进行连续爆破。整个上午,埃本·埃马耳要塞一直在爆破的震撼之下抖动,同时陆军工兵手持喷火器和自动武器向纵深推进。守备部队有60人被击毙,40人受伤。13时15分,比利时守军派出了谈判代表,乔特兰德少校请求投降,埃本·埃马耳要塞陷落。德第6集团军从这个缺口向比利时快速推进,于5月17日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5月28日,比利时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