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美国有一个小男孩,他七岁的时候得了猩红热,一只耳朵聋了,八岁时,他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但是,老师认为他是个“低能儿”,三个月后,他被学校以“愚钝糊涂”为由勒令退学。他的妈妈是个“家庭教师”,她决定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十岁时,他爱上了化学,这对他以后进行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八十四岁去世时,他持有1099个发明专利权,这个记录迄今为止没有人打破。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托马斯·爱迪生。
正是因为爱迪生的母亲对他的智力的信任,才有了一位伟大发明家的诞生。也因此,我们能生活在光明之中。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获得过柏林金熊奖、金球奖、奥斯卡等多个奖项的好莱坞电影《雨人》,因为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把自己叫成“瑞曼”,在英文里就写成“RAIN MAN”,从字面上翻译,就成了“雨人”。后来,“雨人”竟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指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厉害点的叫“白痴天才”——达斯汀·霍夫曼在剧中所饰演的“雨人”正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在常人眼中智力低下,但他具有超乎常人的对数字的敏感性。
尽管这只是一部电影,似乎只是一个特例,但故事却发人深省。
一个班级里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二三十人,对于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单凭这一点就断定哪个孩子聪明、哪个孩子智力低下是没有根据的。
“智商”这个概念和考试一样,是人为的。有研究表明,“智商”只能证明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35%左右,有专门进行智商研究的专家曾说过:如果仅仅按照智力测验来选拔人才的话,那么至少有75%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会被淹没了。
在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家长们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作比较:你看人家英语说得多好!你看人家钢琴弹得多棒!你看人家作文写得多漂亮!你看人家……似乎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家。
他们就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画得多好,对人多有礼貌,对动物多有爱心!……
试想,如果孩子沿用家长的说法:你看人家的父母对孩子多有耐心!你看人家的父母多尊重孩子!家长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早就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除非是智障或者是天才,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是相差不大的,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不同罢了。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术业有专攻”一说。
你相信吗?几乎大多数科学家都偏科,不过偏的程度不一样。
爱因斯坦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还曾被学校劝退;
牛顿小时候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是次等;
华罗庚除了会数学其他方面基本就是文盲;
钱钟书高考数学考15分,因为语文考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朱自清考大学时数学考0分;
离我们最近的韩寒,数学不也不值得一提吗?但谁能说这些人不是成功的呢?
如果简单地以智商测验来选拔孩子的话,那一定会有大批的有创造力的人才被淹没;因为,施特劳斯、贝多芬、梵高们在智力测验中很有可能被打上“愚蠢”的印记。
把一个孩子判断为“愚蠢”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这样老师和家长就可以轻松地逃避责任了。这也是最最愚蠢的做法。
相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放任自流,不加以恰当的引导和管教,同样是愚蠢的。
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因为开发得早,能够认识二百多个汉字,还会背诵几十首古诗,我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是个天才。于是,每天教她认字、读书、数数……渐渐地,孩子很是反感学习,每天很不快乐。
孩子不愿意学习弄得我也很生气,经常大声训斥她。
老公的一番话给我很大启发,他说: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小孩,她哪一方面有点长处是很正常的,你没必要就把她当神童,每天弄得孩子这么不开心有什么必要呢?即使她是个傻子,也是我们的孩子啊!我们尽力好好培养她就行了,没必要一定让她成名成家,不要把她抓得那么紧……
那以后,我放平了心态,放开了孩子,在她快乐的基础上适当地想办法开发智力,使她的得以身心健康地成长。
“天生我才必有用”,坚信孩子只是特长不同,而非智力水平不同,并长期保持这份信心,像卡尔·威特那样,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迟开的花朵是最美丽的”。
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话,很少有人会对你有信心。家长们是不是该对孩子多一点点信心呢?
上天不会特别偏爱一些孩子,而抛弃另外一些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天生的禀赋,关键在于如何去训练和开发。
孩子天生的记忆能力远比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强大。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声称,他在婴儿时期他就记住了很多东西,并开始了思考。
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所曾读到、听到和我们的心理所曾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可以应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的有学问啊!”
当女儿能背下一些古诗文的时候,我总是会给她一些鼓励或者奖励,当然,这种奖励和鼓励要真诚、自然,不能过分夸张,以免孩子自以为是或者为了得到奖品而去记忆。即使,她有的时候无法记住一些东西或者忘记了曾经背下来的知识,我也不会过分责怪,因为孩子在没有建立起辨别能力之前,可能只会对自己兴趣浓厚的东西产生深刻记忆。
斯宾塞曾这样建议家长们这样认识孩子的智力水平:
孩子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需要去发掘
对智力的开发,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奇迹的发生在坚持之后
对孩子智力和潜能否定的说法,不要相信
对孩子的智力教育,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