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看题之外,有必要选择部分习题做一做,尤其是选一些综合性习题做一做。因为平时学习所做的习题都是为了练习当时讲课的内容,都是个别的,而综合性习题则要运用本章或本体系的全部知识才能解答,因此,做一些综合性习题是阶段复习中用来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知识的必要的方法。通过做综合题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第三步:先复习后笔记。阶段复习结束之前,应当把复习的成果记录下来。复习的成果可以包括通过复习而获得的系统知识、新的体会、新的解题方法、自己的难点弱点等等。复习笔记不是课堂笔记的翻版,而应当是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如同你进入知识领域的一名向导,靠着它可以把你引入知识的各个角落。换句话说,看着复习笔记可逐一回忆起课本上相关的内容。
4.阶段系统复习的基本要求。
(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要利用平时零星的时间,围绕复习中心内容把有关的笔记、书本、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
(2)复习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还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
(3)要坚持用循环复习的方法。所谓“循环复习法”是:在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地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就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学完了后再进行第二次复习。后一次复习要包括前一次复习的内容。如此继续下去,一环套一环。同时,学到一定阶段,要把整个复习的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复习后都要搞一次大循环。内容多的还可以穿插循环。
(4)要做点综合性题目。目的是检验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什么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确定,重点是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综合习题的类型和复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要一致,用做综合题来进一步使知识完善化和系统化,并以此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复习时,要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和比较表等等。这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思路,影响复习效果。
(6)制作复习笔记。在复习时,通过艰巨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重视复习笔记,把握知识的精华,考试时就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知识的巩固——作业
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独立作业。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2.做作业步骤。
第一步: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老师布置了作业后,好学生不会马上动手就做,他们要先复习。做作业前,把所学的有关内容简要地复习一遍,掌握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重要内容,理清知识体系,在脑海里形成总体印象。这样,在做作业时,才能头脑清醒、反应灵敏、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得心应手。否则,知识不熟练,做起题来处处碰壁,不是公式想不起来了,就是单位不统一了,或相关内容混淆了、答跑题了。
第二步:感知理解题意。这一步实际包括审题、联想与课题的类化三个环节。
审题即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要求。
搞不清题目要求,忽视或遗漏某些必要条件,或领会错了题目意思,解题一定不会顺利。因此,应该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解任何一道题时,都应列出以下几项:已知、求解、解,认真写一遍,可预防遗漏。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此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它不是盲目的,它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合乎逻辑的联想。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想呢?习题的设计一般是为了考查某一知识点,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必须首先分清这道题究竟考查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解题要求顺藤摸瓜,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求三角形在这条边上的高。这道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只要你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将已知代入,即可解开此题。第三个环节是课题的类化。指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同类的知识系统中去。一般而言,公式是我们最常见的类化。例如,公式(a+b)2在解题〔(8a+6)+(7c~5)〕2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类。虽然题目看上去很复杂,但它其实不过是公式的变形。题中,(8a+6)相当于公式中的a,(7c~5)相当于公式中的b。划到归类后,问题很容易便迎刃而解。同时,可以这么说,凡是找不到归类的习题都是没有练习价值的。
做作业最关键的—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解决任何—个问题都是如此,首先是审题认真。审题就要多琢磨、细推敲、深思考。审题时首先是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有什么限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道题分成几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第三步:细心地做题。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的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平时做题认真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审题后,把解题的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个动脑筋和动手的过程。在做题时,要注意质量,也就是要做到“准确、规范、快速”六个字。
(1)准确性。就是要求学生做题时争取“一遍对”。钱学森曾说过:“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这种科学工作习惯不是凭空得来的。它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每一个习题、作业,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力求准确、规范。从小开始就要培养“三严”的学习习惯,树立“三严”的学风。
(2)规范性。就是要求学生在解题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简明易看。行要直,边要齐。要留出必要的空白,使复习时看起来方便、老师批阅时方便、有毛病查起来方便、错题改起来方便。做到规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不要轻易下笔,先把解题思路搞清楚,方法步骤搞准,然后再下笔。
(3)快速性。就是要求学生解题的效率要高。要对自己提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科竞赛,通过各种途径训练速度,使自己的作业和练习做得又快又好。
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次数,也取决于练习的质量。决定质量的关键在于所做的习题是否有较好的练习价值。一般而言,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价值都比较高。教材中的练习题,练习价值也比较高。对教材习题的熟练掌握,能使你掌握最基本的题型,考试时,自然胜券在握了。
此外,好学生还有一些做习题的技巧:
(1)从最有把握的地方开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好避免一开始就屡遭挫折。所以,最好从比较有把握的部分开始做练习,如果大部分题都能做对,就会兴致勃勃。
(2)教材的练习题一定要无一不知,无一不熟,以此作为第一参考书。在此基础上,有精力和时间不妨多读几本参考书,把其中的精华都吸收过来。
(3)一定不能在习题旁写出答案。有些同学认为,在习题旁边注明答案以后就不会再错。恰恰相反,由于有了答案,下次做这首题时,会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能独立进行练习,练习效果自然不会好了。为了及时知道对错,可将答案注在书后或其他笔记本上。
(4)选择参考书时,要选有答案的,答案越详细越好。如果有错误分析,则为上选。做过练习的题,应做上记号,对的打钩,错的打叉,但答案一定不要填上。做完一遍后,隔一段时间,再重做,同样,对的打钩,错的打叉。再隔一段时间,可把做对的放在一边,只做错的,直到做对为止。
如果孩子能按照好学生的做题步骤进行练习,相信他的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自查作业。做作业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错了,同不能解决问题—样,都是不可取的,都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必须使作业做得正确。审题、构思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但最后的结论、答案是否正确,还要注意检查、验证。这—点我们做作业时往往忽视了。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了之后,—定要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洞。
作业检查—般分四步进行:
—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
二是审题是否正确?
三是运算是否正确?
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
平时做完题好学生都会认真检查,养成习惯,考试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按习惯进行了。
检查出错误之后,接下来当然是改错了。
首先去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如果是属于理解上的错误,就回头认真领会教材(包括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果是由于在掌握知识技能上存在缺陷,就赶紧加强课外自学,弥补起来。
其次,把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如果时间允许,再多选些类似的题目做一做,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对于某些题还尽可能去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答并检验。
再次,如果经过反复地独立思考,不能弄清楚做错作业的原因,错误得不到纠正,就把题记下来,去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最后,如果发现某些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平时学习方法失当而造成的,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要发挥最大的学习主动性,去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
在自我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老师阅后发回来的考试卷子,都把错题单挑出来,在这个本上“登记备案”。第一步是把错题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画出来;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做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用红笔把错误的类型醒目地标出(是属于概念理解错了,还是没有弄清题意;是不善于分析、推理,还是计算上的错误……)。每一道错题登记时都要经过这样三道工序。
编《错题集》好处有三:一能从反面入手,加深理解正确的东西;二能把错误弄个水落石出,避免以后重犯;三能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后来的学习。
把《错题集》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各学科分类编。这是学习的好办法,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
★知识的升华——小结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孩子听讲或看书,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是他自己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站在较高的高度去归纳整理,深入领会书本上的思路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为知识体系。这就像一棵知识树,顺着主干可以找到分枝、树叶,许多人可能不是反应最快的,但经过整理总结,就能比别人站得高、看得深。所以想要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才能吸取精髓,提高记忆,书本上的东西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平时不偷懒,有时间不妨静坐默想,回忆最近几天或几星期学到的各种知识,将其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孩子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知识体系。
美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莱纳斯·鲍林曾说:课本上每章每节的知识都是分散的、独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课后花时间去整理、总结。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可以抓住应该掌握的重点和关键。
在学习中注意提炼升华,举一反三,力求深刻理解诸多学科的定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每学习一个专题,就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练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和结构化。
鲍林说:“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好学生善于总结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他们决不允许自己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不断地总结会使人变得聪明。
1.把总结作为必修课。看看那些好学生似乎不比你题做得多,但成绩却一路领先。经过观察,你不难发现,他们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总结。因为善于总结,他们才会做同量的作业,却学到更多的知识。
好学生在具体做作业,尤其是理科作业时,会从两方面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