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800000036

第36章 唐诗(4)

自秦汉以来,冷月边关,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而停在月下关口的征战似乎也从未停止。在辽远的时空里,战争似乎成了明月、关隘唯一的主题。万里征途,将士们此去还没有回来。假如镇守龙城的卫青还在,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便不会有外敌入侵边境。诗中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简单理解为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塞。而应该将秦、汉、明月、关塞,都融合在一起,叠加成各种不同的画面。而龙城和飞将都不是指代某个人,而是暗含了对良将名臣的呼唤。只要有这样勇猛的将军,便可以让人们过上和平的生活。在唐诗中,有许多类似的写法,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其实也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的意思。了解了这种“互文见义”的手法,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时空的距离感。

中华民族虽然并不崇尚武力,但也从不害怕战争。面对外敌犯境,很多诗人都表达了无所畏惧的信心。这首便是代表之作。

这首诗看似平常,写的是古代常见的边塞战争。但实际上却暗含了一个主题:和平。王昌龄说只要有奋勇杀敌的将军,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就可以抵御外族的侵扰,还百姓以安宁。其实不仅是秦、汉,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渴望的都是安居乐业的生活。这里,并没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胆魄,也没有“直捣黄龙”的抱负,在他的心里,只要能够镇守住边疆,对敌人有震慑力就足够了,并无攻城略地,挥师抢占民族兄弟领土的意图。而这份“点到即止”的战争观,其实就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平和”之气。

明代文学“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将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评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足见赞誉奇高。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1),平明送客楚山孤(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3)。

【注释】

(1)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2)平明:清晨,黎明。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3)冰心:比喻自己心地莹洁。

【赏析】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这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而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 王维

斜光照墟落(1),穷巷牛羊归(2)。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3)。

雉雊麦苗秀(4),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5)。

【注释】

(1)墟落:村庄。(2)穷巷:深巷。(3)荆扉:柴门。(4)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5)式微:此处表归隐之意。语出《诗经·邶风·式微》,曰:“式微,式微,胡不归”。

【赏析】

这首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就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还彷徨在路上,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应,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将进酒 /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1),朝如青丝暮成雪(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3),会须一饮三百杯(4)。

岑夫子,丹丘生(5),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6),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7)。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8)。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9)。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0)。

【注释】

(1)高堂:有时可指父母,在此指高高的厅堂。(2)青丝:喻指黑发。雪:指白发。(3)烹羊宰牛:意思是丰盛的酒宴。(4)会须:正应当。(5)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6)钟鼓馔(zhuàn)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精美的饭食。(7)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8)陈王:三国魏曹植,因封于陈,死后谥“思”,世称陈王或陈思王。平乐:平乐观。恣:纵情任意。(9)径须:直截了当。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10)将:拿。销:同“消”。

【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曲调,题目意即“劝酒歌”之义,所以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之说。

诗人开篇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将诗带入豪气与悲凉的沧桑感并行的境界里,这两组排比长句的发端,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他的这种对历史和人世的感慨不同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相反诗人并不沉痛。他说滚滚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人生苦短,青丝染雪,很快就两鬓斑白。所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开怀畅饮,不要停杯问月,空留遗憾在心间。古语云,上下四个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开篇几句前面是空间,后面即时间。大开大合,气度不凡。

接着诗人说千金散尽,总会失而复得;但青春年华如水奔流,必须要好好珍惜。所以,喝酒要喝上三百杯,才能解忧怀,抒愁绪,让生命挥洒自如,有声有色。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将“万古愁绪”化为一杯浓香烈酒,饮之思之,酣畅淋漓。

李白的这首诗无论寂寞与开怀,都以酒入心,正是那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当诗人寂寞的时候,也要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哪怕只有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也要喝个“歌徘徊,舞凌乱”,自赏自鉴,滋味浓郁香甜。高朋满座之时,他也要喝酒,还呼吁大家举杯同庆。就像用酒神的自由、奔放浇铸了多彩的诗篇。

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指的是《将进酒》开篇的手法。所谓酒过三巡,就在“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之时,诗人转笔写道“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兀然加入,使诗歌旋律陡然加快。又将诗带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诗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举了陈王曹植的例子,于是满纸不平之气慨然溢出,诗人的寂寞之感不禁流露。然而诗人并不一味感怀,笔锋又一转,“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酒气豪气皆回复。于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结局深沉跌宕,似言犹未尽,而诗已收罄。

这首诗篇幅并不算长,但气象不凡。诗人李白得意人生,要诗酒壮怀,化作满腔舒豪,尽情地泼洒。失意之时,也可以自斟自饮,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诗篇挥发出来的,是阵阵酒气,是才气与豪气。而这一切似乎都源于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事实上,这才是诗人无论人生得意、失意,都能保持豁达自信的原因所在。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这篇《将进酒》足以当之。

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1),晋代衣冠成古丘(2)。

三山半落青天外(3),二水中分白鹭洲(4)。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吴宫。(2)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4)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

【赏析】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开头两句,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是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无尽的江水。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长干行 / 李白

其一

妾发初覆额(1),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3),绕床弄青梅(4)。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5)。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6),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7)。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8),坐愁红颜老(9)。

早晚下三巴(10),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11),直至长风沙(12)。

【注释】

同类推荐
  • 天国寄情

    天国寄情

    为了我这心愿更多的传播,也为了郭冬芹永远的活在我记忆里,永远在这个世上留下她的生命痕迹,生命价值,就将忆念她的文章集束为一体,编成了这本书。我想,倘有一个人从她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那她就会和获得新生一样快慰!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本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走向永恒

    走向永恒

    东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汉旺,在那些紧靠巨大山体的车间里参观。对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
  • 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

    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林徽因传诵数十年,最唯美最经典的诗歌精选合集。《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翡冷翠的一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心灵碰撞,爱与美的永恒绝唱。
  •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

    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为此,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在这期间,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票号鼻祖雷履泰

    票号鼻祖雷履泰

    雷履泰(1770-1849)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出身经商世家的雷履泰,虽遭家道衰落,但一颗高傲而永不言败的心始终在苦苦追寻着某种希冀,虽然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朱陶公的经商之道也可孜孜追求,无奈在“有钱方为贵”的世界里实难施展才华。
  • 凤眼菩提

    凤眼菩提

    “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每一粒上面都有美丽优雅的眼睛。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启示我们应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无常的人间。《凤眼菩提》是林清玄继《紫色菩提》后更深入探寻般若智慧的作品,让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遗憾。
  • 白头吟

    白头吟

    东汉初年,传闻新野郡城郊仙人居住的百花山里,美貌狡猾的盖世“女仙”玲珑出落凡尘;新野郡里远近闻名,博览群书的风流少年郎邓禹骄阳似火。一次“赠鞋”的巧合,牵绊出一段旷世奇缘。昔日合欢花下气如芝兰的翩翩玉公子,大隐于世,却终逃不开“情”劫。
  • 下一站温暖

    下一站温暖

    谈婚论嫁在即,田恬遭遇背叛,五年的感情灰飞烟灭。没有哭泣,没有愤怒,不是自己的男人,再挽留也毫无意义。切,分手就分手,老娘有才有貌有品有德,没了你,老娘照样活得很精采。川渝府,拼命地吃辣…吃得涕泪交流之际,咦,眼前这个帅到爆的男人,看着我作什么?没见过美女流着眼泪吃辣吗?
  • 王妃娘娘请将就

    王妃娘娘请将就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她没有移开脸,对着他近在咫尺的脸轻声低语:“墨王爷,我不介意在你的暗卫面前上演一出弑君。”“霜儿你真是好狠心,枉费本王那么宠你。”她告诉自己,哪怕他是在为前世做补偿,她也不想接受,她只想离开,摆脱宿命的纠缠,可是他不放手,哪怕她真的想杀他的那一刻,也不曾放手……【第一部:酷皇上,请看招!】
  • 雪人王子的末日告白

    雪人王子的末日告白

    推荐白菜的新文:《若不曾遇见你》?bid=317490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外冷内热的优雅王子和是外热内冷的平民女孩会有爱情吗。萧暮雪从小生长在一个残破的家庭,父亲工伤致残,母亲离家出走,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烦躁中,逐渐形成了内冷外热的性格,她不相信任何人,不对生活抱有希望。却因为遇到了殷庚宇,而开始对生活拥有信心。但因为一次事故,将她黑夜里唯一的亮光也抹去了。殷庚宇去了国外,她又回到了自己的轨道。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心中那从未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熊熊燃起,但他们面对世俗的羁绊,家人的反对,该何去何从。末日到了,再不告白就晚了。
  • 何澄(上)

    何澄(上)

    《何澄(上)》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上)》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