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25

第25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4)

“空”是佛教的重要观念。按大乘般若学的理解,“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存在于现象中的空性。禅宗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被禅门推崇备至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黄檗禅师注云:“夫学道人,若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谓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这种解释,从“法身”与“虚空”的关系入手将禅宗对“空”的认识论述得相当清楚。

“色”的梵语ru^pa。ru^pa是由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ru^pa是由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我们现代所说的“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佛教的“七情”“六欲”分别指的是?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高诱注释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缘起性空”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晨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参悟”指什么?“返照”指什么?

禅宗的“悟”,是对主体内在的佛性的的“返照”。在禅宗思想中,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要是在于返观自我的“顿悟”。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我之心,发现自身之佛性。《坛经》中反复申说的便是这种返照自我的开悟。慧能认为自性本是清净的,佛性即在自性之中。一念悟时,众生即佛;迷时则佛即众生。自性中即蕴含佛性,欲使之得以实现,须是自己运用般若智慧,进行“返照”。要将自身蕴含的佛性,转化为成佛的现实性,必须是自性的开悟,而不应舍弃自心,向外觅求。《坛经》中一再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佛性自性,莫向身外求”。如果孜孜向外觅求佛法,那便与其目的背道而驰。禅宗的“顿悟”,即是通过对自心的“返照”,使自在的佛性得以发显,如同拨去云雾而见日月之明。

佛教中的“返照”不是逻辑解析,而是一种直观的洞察。禅师们对学道者并不授予知识,一切公案都不是知识传授,大多数公案,甚至得不到逻辑思维的解释。但是,公案不是无谓的。禅师的机锋也好,棒喝也好,都不过是为学道者提供一个“自悟”的契机。不假外求,是禅宗悟道的一个基本点。禅宗的“返照”,又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繁琐修行方式。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是“随机应照,泠泠自用”,在日常生活中则又是物超越,一种“现身情态”中的领悟。禅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平常心是道”,禅宗填平了世间与出世间的沟壑,在尘世间得到心灵的超越。“烦恼即菩提”,禅的超越是不脱离世间的超越。“返照”的工夫,作为禅学对士大夫的普遍性影响,成为他们看待世界、处理人生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随之也进入了士大夫们的审美心态。

在唐诗中,那种幽静、淡远而有某种距离感的意境,往往是诗人对于审美客体取一种“返照”的视角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就是诗人以“返照”的视角来创造的诗境。清人李锳评此诗时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如何理解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一念”指“一心”,即众生心念活动的一刹那间。“三千”,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人、物差别的总称。“一念三千”即一念心具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认为,世间万物之别存在于一念之偶动中,“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所作”。“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

“十法界”出自《华严经》,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者都在迷妄中,称为“六凡”;后四者是觉悟的境界,称为“四圣”。每一法界各有“十如是”,即“如是性”(本性)、“如是相”(现象)、“如是体”(实体)、“如是力”(功能)、“如是作”(活动)、“如是因”(主要条件)、“如是缘”(辅助条件)、“如是果”(直接的果)、“如是报”(间接的果)、“如是本末究竟”。“世间”有三,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一法界即有十界,一界既具有三十种世间,百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

一念三千论的提出,目的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假、中三谛。

●华严宗的“四法界”是什么意思?

华严宗观察差别无限的宇宙,所立的四种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语出澄观《法界玄镜》卷上。

事法界。即差别的现象界。指万有各别,诸法皆由因缘生,有分隔齐限的存在。

理法界。即超差别的实体界。指真如平等之理性通贯万有,其体性普遍恒常。

理事无碍法界。谓现象界与实体界一体不二的关系。指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交络,无碍自在。

事事无碍法界。即于现象界上直认绝待不可思议。指森罗差别之事法事事融通,法法无碍,即入自在。

四法界是修入无尽法界的四重观门。其中事法界是后三法界之所依。

●什么是佛家“三法印”?分别有什么含义?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共称作佛家的“三法印”。印者,认可、验证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

“诸法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槃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之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为死亡,此乃最大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槃,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乃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槃。”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什么是“三界唯心”?

三界唯心,是佛法中一个重要教理。我们人都有两颗心,一颗真心,一颗妄心。人们常把自己的心脏与大脑称为心,但那只是一个器官而已,佛教认为它并不是真“心”。那人的真心在哪里呢?如果我们认真地体会,会发现,那些使人感动的行为和思想都是人用真心面对的结果。同样,那些可恶的东西却是由妄心在做主。在观察他人时,我们大多可以把真心和妄心分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真心,通常我们把它叫做“良心”。良心是比较接近真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常说凭良心办事,做了好事、善事,心里很好受。反之做了错事就觉得很难过。在未作错事之前也许心告诉你不该做,可是受了诱惑,不听心的拦阻,所以做了使心很难过。但良心其实也是不太可靠的,因为我们的心受妄想执著所熏陶已经变得不那么可靠了,只有等到无明破除、转识成智以后,才会可靠。

三界唯心,其实是指我们的心被贪、嗔、痴等烦恼污染后,就好像自己给自己筑了一道围墙,使我们不能看到墙外的本来面目,因而创造了一个与本体世界面貌全非、虚幻不实的世界。

所以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楞严经》里,阿难尊者七处认心皆不可得,在身内、身外、在神经系统内、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想里、在身心中、在无着的地方都不是,但心犹如空气是无形的,有形的都是我们能看得见的物质,但在人的行为中我们能认识到心的存在,其实,佛经告诉我们三界唯心,还有什么东西不是心呢?真心、妄心也是心,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心,其实心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真我”。

●何谓“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是佛教用语,也称“一切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称之为“法相”。这些“法相”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由心造”。在心识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因此,《成唯识论》卷一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也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了宇宙间的万物。

由此可见,万法唯识的“识”就是心,但这个心,并非我们胸腔中的肉体器官心脏。胸腔中的心脏,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认识的作用。有人说,“识”既然不是胸中的心脏,当然是脑袋壳中的大脑。这也只答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本身。这好比有了灯管(电灯泡)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是电。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光。以此类推,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如果没有识,它同样没有了解、分别的认识作用。

●“转识成智”是指什么?

认识到“万法唯识”仅仅是佛家修炼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

识如何转呢?是向内转抑或向外转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有两人同时服务于公家机构,一位个性温和柔顺,一位性情急躁暴戾。当两人同时受到民众的无理取闹时,前者能平心静气地应付并解决问题,后者则因不能忍受,瞋心一起,使得情况恶化,问题反而不能解决。如果说无理取闹一定会使情况恶化,问题难解,那么前后者应该都会有同样的后果产生,但事实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而逞一时之勇的凡夫却将小事酿成大事。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苦乐染净,是操之在我,而非别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创造各人的世界。所以,地藏菩萨虽处地狱,却能庄严国土;维摩居士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虽处居家而能不着三界。

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如果环境是心外实有,那么生活在同样环境之下的每一个人,应该有着相同的感受。事实上,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并无实在意义。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转识成智”的目的就是将凡夫的迷执烦恼根源——妄情妄识,转化成清净无垢的圆满智慧;化苦为乐,体证唯心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法乐,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

●“唯我独尊”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以慈悲为怀,献身众生,不惟自度,更以度人为己任,乃至不弃一阐提人。佛陀深感众生之惑于爱欲,沉于苦海,因而起慈悲心,发愿誓欲“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度尽无边之众生。乃谓,有一众生不得超度,誓不成佛。

同类推荐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继梁氏《新史学》后又一杰作,系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结合当时西方史学最新进展,运用新的学术眼光编纂而成。作者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对史料鉴别、史事考订、史迹论次、史书编纂诸层面都有详细阐述,建构起独具一格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散落各处的经验之谈,对于史学初学者颇为亲切有味,堪称培植史学研究趣味的极佳读本。
  • 百世重修

    百世重修

    他来者通吃,纵横人间、仙界、神界三界;他风流倜傥,坐拥知己无数;他武道神化,十步杀一人,却又一腔热血。 历史架空新书《殷》 百世重修续集《彪悍少主》 都市经典《一代宗师都市重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等俏农妇

    一等俏农妇

    一梦魂穿,成了怀胎十月临盆在即的产妇,某女仰天长叹:谁来教我咋生娃?月子第二天,因为连生两女,婆婆嫌弃,兄嫂欺负,撵了一家四口净身出户,全家住进阴森鬼屋。大冬天的,闹这一出,简直就是撵着他们一家子去死呢。行,你想要我死,我就偏不死!我还要活得好好的,扎瞎你们的狗眼!锅扫、箩篼、连盖,小器具养家糊口渡难关。改田、开荒、种粮,农作物自给自足管温饱。桑葚、桑蚕、蚕丝,一条龙发展创业奔小康。极品亲戚不多,三五个就能闹得家无宁日,且看某女发展致富的路上怎么调教了相公,养大了包子,收拾了极品,更发现了无数绝味美食。精彩片段一:糯米萌娃拉着她的手,弱弱的问:“娘亲,你生的是个啥?”某女干笑:“我也想知道是个啥,去问你爹,塞进个啥!”某男在外面很无辜的道:“娘子,我啥也没有塞啊!”精彩片段二:某女瞪着头顶上淌下来的雨水,咬牙切齿道:“该死的老巫婆,等我翻了身,看老娘怎么扎瞎你的眼!”某男无声凑过来,“娘子,别骂了,该睡觉哩!”某女怒吼:“睡你个头,这么大的雨,你也不怕被淹死!”本文一对一,男主干净几近透明。主打温馨小甜蜜,地道农家风。致富路上,夫妻携手,风雨同舟,养儿养女,一生无忧。
  • 豪门契约之冷婚

    豪门契约之冷婚

    那晚,他喝醉了,将她掳上床,疯狂的占有。结婚三年,他们的协议在那一晚彻底的化为乌有。本以为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却偏偏,在她还没有来得及准备接受这段感情的时候,看到他跟一个陌生的女人,在一张床上,抵死缠绵…她不带一丝留恋的转身,他却再也没有办法当她不存在。可放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张她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他愤怒的将离婚协议书撕成碎片,眸中带着嗜血的冷光。澜笑,你这辈子,都休想再离开我!一个关于结婚后恋爱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的绝望,有的只是温馨的积累。看男女主怎么历经旧爱的坎坷之后,一点点经营属于他们的幸福。简介无能,兴许故事能让大家满意!第一次写现代文,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读者群【黎窝儿167376161】想进一步了解某黎的亲,欢迎关注某黎的微博:http/m.pgsk.com/2109086074
  • 我的绝美女神老婆

    我的绝美女神老婆

    身怀绝技的乡村少年方少阳,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 经理人必备管理故事与哲理

    经理人必备管理故事与哲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书是经理人必备系统丛书之一,阐述了企业管理中的权力问题、决策问题、创新问题、制度问题、文化问题、人性问题、沟通问题等内容,是一本管理者智慧的枕边书。
  • 穿越之三岁花魁戏郎君

    穿越之三岁花魁戏郎君

    一个三岁宝宝只不过脑子智商太高,突发奇想的要去跟姐姐学游泳,可谁知,不小心脚打滑,掉了进去,姐姐想要去救她,可怎么也走不动……三岁宝宝就这样嗝屁喽,哈哈!竟然穿越到炎耀国,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宝宝的灵魂居然……居然附在一个青楼花魁的身上!oh!no!让一个三岁的宝宝去做花魁?还不如让本作者我去呢!且看我们的宝宝是怎么样玩转青楼,玩转帅男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北朝旧梦

    北朝旧梦

    他是先帝六子,岐国的风流王爷,她是酒楼的小二,遗落在落雪轩的相府千金。一道圣旨,她的命运从此改变,随他踏上征程。洞房之夜,她拂袖而去,换来他的坦诚相待。他许诺:一切有我,绝不负你。她许诺:庙堂江湖,并肩同行,她愿意为她挥出长剑,杀开血路……一路上,他们披荆斩棘,马踏天阙,携手而来,成为岐国帝王帝后。有道是,患难易共,富贵难享。他们能否一路走下去……他能否实现诺言:一琴一瑟一商羽,生生死死一双人,还是,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