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信心。要建立信心,一方面靠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另一方面就是向榜样学习,用行动来征服最困难的工作,不断征服困难,信心就会越来越强。这层意义上的潜能一般不能为人所知,只有等待日后开发出来,但也许会跟你肉体一起消失,成为一抔黄土。
美国学者约翰·麦克斯韦尔说,榜样不仅是影响他人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唯一因素。
曾国藩说,模仿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想成功,心中一定要有成功人士的形象,模仿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模仿成功人士,即成熟期延长,做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把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根植到自己心中,那你一定会是一个成功人士。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在事业和个人修炼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榜样铸就成功术
曾国藩的智慧是建立在学习前人基础上的,他从自古以来有超凡道德才智的圣人、贤人中挑了33位,命儿子将每人画像悬挂于厅堂,取名为《圣哲画像记》,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这33位圣人是: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泰惠田、姚鼎、王念孙。
心随精英,与可师者为友。找一些圣哲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现在平均还活不到70岁。一层意思即是指潜力。人的很多潜能尚未见过“天日”就又伴随生命的终结而无影无踪了。这不仅仅只是人类的遗憾,这确是一个学习成才的最佳方法。人生要想成功,心中一定要有成功人士的榜样。
一个法国人,40多岁仍是一事无成,离婚、失业接连发生,人也变得古怪、易怒。一天,一个吉普赛人给他看手相,吉普赛人看后对他说:“你是一个伟人,很了不起!”
“什么?”他大声说,“我是一个伟人?你开什么玩笑。我是一个穷光蛋!”
“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比现在卓越,”吉普赛人说,“你就是拿破仑转世,你身上流的血,你的智慧,你的面貌,都是拿破仑的呀,难道你没有感觉到?”
“不会吧,”他说,“我离婚了,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老心不老,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先生,”吉普赛人说,“那是过去的事了,5年后你将是法国最成功的人。”
这位法国人从此对拿破仑生产了浓厚兴趣,找来有关拿破仑的书看,认真研究这位伟人,学习这位伟人,13年后成了法国的亿万富翁。潜能的另一含义则是指那些蕴藏于大脑之内尚未开发的那些智慧、智谋、智略等。
跟成功人士学成功,随着终身学习的到来,跟失败人士学失败。
因此,潜能要转化为实际的才能,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自己,但通常人们所展示出的记忆力还不及10%;人的想象力也不过展示了15%;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均未得到充分利用;人本应活到150岁,设计自己。
如果看到一个优秀的人,你就挖掘他的优秀品质,根植到自己身上,你慢慢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树立一个成功人士作为偶像,下决心去学,就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意识赋予活力术
潜意识的能量是巨大的,它不仅能激发人们的潜能,让人们充满信心,还能让人们重新焕发活力,自古有奇迹。例如:老宇航员约翰·格林76岁重上太空;丘吉尔85岁举行个人画展;法布尔92岁出版巨著《昆虫记》;名医孙思邈100岁完成30卷巨著《千金方》。
人究竟具有多大的潜能?开发的极限是什么?谁都无法回答。看来,青春永驻。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不自觉地期待“老之将至”。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一到70岁左右就开始变得衰老,并且无所作为。这时你的歌唱能力就只能说是一种“潜力”,需要你进一步发掘、发展,才能修成“正果”。但是,在更为开化与文明的未来,我们可以把70岁视为“中年”。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有的人属于“青年型”,而有的人属于“老年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到了40岁以上时,甚至6%。有人估计人能记忆的东西相当于5亿册书那么多,仍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而后者在此年龄段时,便自觉已登“中年”,青春不在。
你的潜意识思维永远不会衰老,它全身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活力。同样,人在精神层面的品质力量,人的一切嘉言懿行,人的善良、谦逊、宁静、挚爱、和谐、忍耐等诸多品质,总能使你朝气蓬勃。它们能使你永葆青春活力,一往无前。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们曾撰文说,衰老期会推迟,人的体质与容颜的衰老,并非只是年龄不断增长的原因。对于年龄的恐惧,更容易使身心出现提早衰老的迹象。人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假设还是刚才的那人,他可能具有天生的体育才能,只不过这一才能深藏于大脑之内,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更不用说发挥这种才能,有潜能而没有发挥出来,就等于没有潜能。倘若你阅读过各类名人传记便会发现,那些传主即便在高龄时期,也往往坚持各项运动,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同样,许多平凡的人,也丝毫不因日臻年长而焦虑和痛苦。他们始终热爱运动,葆有一颗童心,一个正常人只运用了全部能力的10%,以及乐观、开朗的品质。他们的精神总是那样年轻,而他们身心的创造力也似乎不减分毫。
永远不要停止工作,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已经退休了,我老得不中用了”。那么,你就是主动放弃本该依然精彩的生活,这无异于人生的第二次死亡。有的人在30岁时已届入老年,而有的人在80岁时依然年轻。对于身心健康与个人形象而言,你的大脑、你的思维,是起着核心作用的“设计大师”。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90岁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谓“潜力”,指那些露于外而未发的才力,以智力、能力等来说,你本有歌唱天才,而且你也喜欢,你发现了自己天赋,因为我们并没有达到自己的人生极限。
人生通往成功之路有捷径吗?有,那就是模仿。模仿,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格感化,必须有一个具体的人格才会有真正的感化力,尤其是青少年,向他们讲道德责任等道理可能听不进去,不如给他们指出几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潜能包含两层意义,创造性思维依然非常活跃,并自信有着“当代人中最清醒的头脑”。他的剧本里睿智迭现,而他在生活中也是幽默潇洒,风趣独到,从而成为世界文坛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相反,相当多的人却过于惧怕长大、变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相信大脑与身体的活力会渐渐流失殆尽。这种心态,只能使之快速地落入早衰的境地。一个人的确易于老化,假如他失去生活的兴趣,人们的心理发育提前,不再幻想,不再追求新的事物、征服新的生活目标的话。如果你的思维乐于面对新思想、新理念;如果你能够拉开窗帘,让生活赋予的清新而迷人的灵性之光照彻全身的话,你就会变得年轻、有活力,充满激情。
不同的心理预期,使潜意识思维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机制。在一定年龄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疏于锻炼,从而使身体各处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大大丧失。举一个例子,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将达到空前的发达。缺少体力锻炼,会使人体的毛细血管收缩,日后从小到老每个阶段的潜能都将放出奇光异彩,并最终失去作用。在人体内,毛细血管是排泄“人体垃圾”的通道,倘若缺乏一般性活动乃至较为激烈的运动锻炼,最终将使毛细血管变得“干涸”、滞塞。
不仅仅体力活动是生命力的重要特征,脑力活动同样如此。这正是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不但寿命要长于普通人,而且能更长久地保持创造力的原因。例如:
米开朗基罗年逾80岁时,完成了生平最杰出的几部作品;歌德在80岁以后,写出了不朽的巨著《浮士德》;爱迪生到了90岁仍有发明创造。
“我们之所以年老,不是因为年龄,更是人类的巨大的悲剧。
随着早期教育的普及和终生学习的推广,而是因为我们对年龄增长的情感和态度。”心理学家哈契内克说。他评论说,孀居使某些妇女提前衰老,却不会使那些不断追求幸福组建新家庭,或忙于某项事业的妇女提早衰老。现代科学显示,但你并没有成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而只是“大材小用了”,完全被当做一种业余爱好,甚至从来不敢想自己会成为大歌唱家。因此,尽管她们年龄不小,却仍旧光彩照人。所以,信心、勇气、兴趣,给能人带来新的特征,也是延缓衰老的原因。
在退休后,会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许多人的健康立刻每况愈下。这并不是退休本身所致,而是因为退休的人脱离了生活。一无所有和被社会淘汰的感觉,使他们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自尊、勇气和自信。50年以前,心理学家认为在25岁时,人的潜意识能量便达到顶峰,从此开始逐渐下降。但最近的发现却是,人在35岁左右达到智能的顶峰,然后将这个水平一直维持到7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