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曾经说过:“只有在危险之中才能享受到快乐的感觉。”作为一个想建功立业的人,就必须具备成大事的胆量,危难时刻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人认为“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游戏规则,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人才能接受,这种说法有些欠妥,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策略,只要你有足够的胆量,那些成大事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遇到困难时能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借此突破困境,取得成功。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是一种比冒险且难度很高的摊牌行为,就像是一场大赌博。一旦陷入绝境,不仅要把所有的权利势力财力做赌资用于解决困难,还要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气,这样才能和困难周旋,这就是生死关头的关键一搏,倘若没有勇气做最后一搏,摆脱困境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在这生死关头,没有过多的时间谨慎从事、三思而行,只有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说不定,这样才能获得胜利的机会。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拥有足够的胆量。当然,这里所说的冒险,也是有条件的,在没有一分把握或不明事情的发展状况下,最好不要盲目行事,否则,这并不能说明你具备冒险精神,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反而说明你有勇无谋,同时,先前做出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
中国历史上使用这种策略的人很多,项羽与韩信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战场上败多胜少,陈余再请求支援,项羽亲自带兵去前往战争所在地,渡河以后,把船都沉掉、锅碗砸掉、营房烧掉,带上两天的干粮并向士卒说明情况,抱着必死的决心,冒死前往。抵达目的地后,与秦兵反复较量了九次,才大破敌人,由此,真了自己的雄威,从此名声大振。韩信“背水一战”的战例,同样说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战术,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
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是中国人的专利,在西方历史上,也有同样的经典战役,值得人们借鉴:当恺撒带着他的军队在英国登陆后,为了激励战士取得胜利,也为了逼迫自己打赢这场仗,他毅然决然地把所有船只都烧掉了,目的是告诉士兵们,只有消灭敌人才有生还的机会,否则一点退路也没有,这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手段。他还经常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在关系到整个战局的阿科拉战役中,他跑到前线桥上,冒着枪林弹雨督战,倘若他不这样做,便觉得士兵们不会拿出以死相拼的精神和勇气,这场仗就很难取胜。还有一次,那是发生在布里恩,当时他看到一个士兵,在敌人的手榴弹前不知所措,他纵马向那个即将爆炸的炮弹疾驰而去,把这个士兵救了下来。
做人做事一点通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需要考虑一些客观因素,首先要考虑胜算几率,倘若一点希望也没有,就不要盲目行动,否则只能惨败而归;其次,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已经坚定了信心,一旦大胆的作出决定,是否能面对更困境,永不退缩。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尝试。
4、“一石三鸟”打胜仗
人们常用“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来形容射手的善射。如果真是这样,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武林高手了。但话又说回来,这种绝活并不是谁都练得来的,这些都是小说家的杜撰、评书艺人的夸张,其结果无非是要塑造一个技艺超群、手段高明的人物形象。人们常常称赞那些手法高明的生意人一石三鸟或一箭双雕。
李嘉诚做生意,恐怕华人无法与之比肩,庞大的家资不是家族遗产,更非非法所得,而是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赚来的。那么李嘉诚又是用什么方法积累了千金巨富呢?从其收购九龙仓一事可窥见其做生意手段的高明之笔。
1977年4月,李嘉诚投资二点三亿港元,以每股十二点四五港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集团控制的香港永高公司的股票一千零四十八万股,成为全资公司。
收购美资永高公司之后,李嘉诚把目光和精力投注在雄霸香港的英资身上。他把第一个目标对准了香港地王——置地。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两翼”。
九龙仓有限公司拥有众多产业,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
李嘉诚经过一番细心研究,惊喜地发现九龙仓在经营方式上存着巨大缺陷。
九龙仓一直固守用自有资金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这种墨守成规的经营方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中,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九龙仓当前窘况,就是由此而造成。
李嘉诚分析九龙仓股票贬值股价偏低的原因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龙仓股票。
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私下认认真真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价在十三到十四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一亿股,就是说,其股票总市值还不到十四亿港元。
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地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六千到七千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五十港元。
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
独具慧眼的李嘉诚岂能放过这一时机。果断加理智,李嘉诚核定,即使以高于时价的五倍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李嘉诚决定打一场大仗,全面收购九龙仓。
当时,李嘉诚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拥有九龙仓近百分之二十的股权。
于是,李嘉诚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中买下了两千万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百分之二十。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
百分之二十的控股,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线。鹿死谁手,全在此一“线”之间。
李嘉诚清楚地知道,他的秘密行动终究会曝光,因为战场是公开的。正所谓“纸包不住火”。
九龙仓股交额与日俱升,自然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
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感到其中有戏,立即介入,九龙仓股随即被炒高。甚至各大华资财团、英资财团和一些外资财团,也纷纷出马加入,来分一杯羹。九龙仓股水涨船高,只升不降。1978年三月,九龙仓股急窜到每股四十六港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龙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
这时,李嘉诚已经成功地控有了九龙仓近百分之二十的股票。为了避免损失和引起庄家反击,李嘉诚分外明智地暂缓再吸纳。此时,九龙仓集团也已察觉是李嘉诚挑起的战火。
九龙仓的老板马上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龙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但是,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最后走投无路,为保江山不失,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
据说汇丰银行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开始,李嘉诚甚感为难,到嘴的肥肉,哪有吐出之理。
但是后来,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不谈长远,就说眼前,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然贷款支持怡和,汇丰与怡和联盟,李嘉诚收购九龙仓肯定落空。倒不如卖一个人情给汇丰。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虽然李嘉诚答应不再收购,但是他也不会将到嘴的肥肉白白吐出。当时,李嘉诚知道正欲“弃船登陆”的船王包玉刚也在收购九龙仓股票,并且志在必得。李嘉诚权衡得失,决定把球传给包玉刚,这样做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的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能够顺利取得九龙仓的控制权。
于是,李嘉诚又卖一个人情给包玉刚。他约见包玉刚,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一千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包玉刚求之不得,自然喜出望外。
这两位华人商界泰斗经过一番秘密协商,达成以下共识:李嘉诚把手中的一千万股九龙仓的股票以三亿多港元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九千万股股票。李嘉诚又把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全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因此得到了吞噬九龙仓的绝对优势。而李嘉诚在这一进一出间,获纯利五千九百万港元。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中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互换,只有付出,才会得到,这是生意场上千古不变的规律。
包玉刚与九龙仓进行空前惨烈的血战,最后包玉刚胜出,入主九龙仓。但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但其深远意义在两年后显示了出来。
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弃船登陆的战略转移,从而避免了两年后的空前船灾。从这一点来说,取得九龙仓,简直就是挽救了一代船王包氏家族,其意义实非文字的能涵盖,也足见包玉刚的远见卓识。
这是另一个话题,且让我们赏析李嘉诚“超人”的经商“胜术”。
李嘉诚在这场九龙仓商战中,一石三鸟,堪称商战的上乘典范。
第一,李嘉诚低进高出九龙仓股票,净赚数千万港元。由此可见,李嘉诚赚钱有术。
第二,与包玉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借助包玉刚之手得到九千万股和记黄埔股票,为下一步顺利吞并英资和黄,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既重情又重利,实在难能可贵。
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之后,便与李嘉诚合作发展西环的货仓大厦。李嘉诚只需要投入建筑费,而无须付出发展总成本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地价,日后利润两家对半分。这种得天独厚的不动产合作方式,实在是包玉刚的投桃报李。
第三,李嘉诚对汇丰的介入,顺水推舟,卖给汇丰一个人情,巩固了与汇丰的关系。汇丰因为欠李嘉诚这笔情,于是力助李嘉诚吞并和黄,使李嘉诚获得了比九龙仓更大的利益。由此显出李嘉诚深谋远虑,具有鸿贾大商之风范。
做人做事一点通为官为的是口碑,经商为的是名利,常人为的是实惠。相信李嘉诚九龙仓一战,为更多的商人树立了典范,其经商手腕又有几个人能学,但每个做生意的人总会从中悟出点有用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