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读中学时,他曾与朋友以25美元的低价买下了一台二手的角子游戏机,并冒充是某家大角子机公司的一家分设点,将这台角子机安置在一家理发店里。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巴菲特发现人们在理发店里等待理发时,没办法打发时间,所以想出了这一个赚钱的高招。第一天营业下来,巴菲特和他的朋友打开收币箱,发现整整赚了4美元。此时,巴菲特说了一句日后非常著名的话:“我想,我们已经上路了。”角子游戏机为他每周净赚50美元。
中学毕业时,巴菲特在银行里已经有了9000美元的存款。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笔大钱了。
从巴菲特早年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身上独特鲜明的性格特征了。他具有极度的敏锐,而又崇尚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愿望。
巴菲特的精细敏锐使他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很多机会,也使他成为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
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曾这样说过。“巴菲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谜,一个充满魅力的谜。你越接近他,你越能发现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但是,如果你以此告诉人们他是某一种人,那你显然就是被迷惑了。”巴菲特不是一个实业家,不像比尔·盖茨,不像松下幸之助,他仅仅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但他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富翁之一。他的过人之处在哪儿?巴菲特显然不是骗子。那他是什么?
从另一个视度来看巴菲特,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他是一位操纵金钱的艺术家。
巴菲特作为世界投资大王,对投资的认识却迥然有别于他人。投资对他来说,既是事业,又是一项运动,同时也是娱乐。
桥牌复杂多变的性质让他非常着迷,热衷于吃玉米花,一天喝5瓶可乐。他最爱喝的可乐是百事可乐,有趣的是,他却是可口可乐股票的重要持有者之一。
巴菲特有数不清的朋友。由于他为人慷慨、热情、诚实(这对一个商人来说是多么不可思议),朋友们对他非常信任。不仅信任他挣钱的能力,也信任他做人的能力。巴菲特早年就开始做起了证券生意。他的许多朋友把钱交给他,毫无保留地信任他,让他去经营,结果很多人都赚了钱,成为了富翁,他们是靠巴菲特的智慧发了家的,被人们称之为“巴菲特富翁”。
人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是一个来自奥马哈的乡巴佬,他本人也正如人们所设想的那样。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一个极为复杂难以捉摸的人。”事实是,一个性格极其敏锐的人,在生活中的确会让人感到迷惑。
敏锐的人容易敏感,而敏感的人性情往往很复杂。《新金融大师》的撰稿人约翰·特雷恩说:“从职业的角度上来说,巴菲特选择的是一个鹰派的行业,而他也的确是一只令人生畏的鹰,但同时,他又是一只令人感到愉快的鹰。”
可以这么说,巴菲特在生活中是一个多层面而又可爱的人。他敏感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并没有多少敏锐的倾向。而在他的工作中,他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敏锐,就表现得较为充分明显了。
巴菲特曾说,他对挣钱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很早,他便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坦言不值得做的事情就用不着好好去干。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秘密:只做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
一个性格执着的人,往往是执着于人生的目标,往往是百折不回的人,在他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他认为他的真正的成就,不是他富可敌国的上百亿美金的资产,而是对心灵的目标追求和实现的过程。
而巴菲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敏锐型的执着性格驱使着他穷尽一生追求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财富巅峰。
现代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几乎一切都依赖数字,商场上是这样,金融业是这样。巴菲特作为投资大王,按理说更是如此。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他更多的是依赖直觉,依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现代社会人人都奉为神明的数字。这正是由巴菲特的性格所决定的。巴菲特对数字有着天生的喜爱,但他对于那些过度地把投资建立在似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图表、曲线或公式上的投资者却不以为然。
他极力反对许多投资者盲目地信赖统计数字,信赖电脑。他觉得这是一个误区。他曾讥讽地说,有很多人就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数字上,居然会荒唐到在87还是88之间徘徊上一天一夜,简直不可思议。而他,巴菲特,世界首富,投资大王,华尔街的上帝,则越来越看重那些无形的东西了。
对大学里的经济学教程,巴菲特常常是嗤之以鼻。他以为那些学问实在是太高深了,以至于变得毫无用处。因为简单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显然更为有效。
当然,巴菲特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
他从11岁开始购买股票,几十年下来,他成了一个超级富豪。
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正是这种敏感的和精细,让巴菲特有雄鹰般锐利的眼睛,直透事物的本质,而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这正是他做人做事成功的关键所在。
5.精明灵敏道婉儿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专政时期为人称道的才女,备受武则天的宠爱,然而她命运也充满了危机和坎坷。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不满武则天专权而招致灭族之灾。上官仪是初唐著名诗人,开创了“上官体”。然而这位著名的诗人却死在武则天的屠刀之下。当时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同母亲郑氏一起被贬入宫中为奴。
上官婉儿入宫后,在母亲郑氏的教导下,饱读诗书,擅长诗文。郑氏在指导女儿读书的同时,也将家庭惨祸的真相逐步告诉给上官婉儿。婉儿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上官婉儿在12岁时,被调到太子李贤身边为侍女。
上官婉儿个性聪慧、机敏。她想到祖父、父亲的惨死,不仅悲痛万分,气血上涌,想报大仇,但没有权也没有势力,报仇谈何容易,目前最重要的是保住母女的性命。
由于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上官婉儿谨慎、敏锐、精明的个性。她深知要在宫中立住脚,保住命,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靠山,目前太子李贤就是最佳人选,自己年轻、漂亮、有才,若能打动太子李贤之心,将来结局如何就是说不准的事了。
有了这种想法后,上官婉儿很注意讨好太子李贤,一个秋夜,太子李贤倦读,出来走动,突然一阵颇有些哀怨的琴声萦绕耳畔,太子问何人抚琴,左右回答说是上官婉儿。太子便传婉儿进书房为他弹首曲子。
不一会,婉儿来了,谢过太子贤便坐了下来。婉儿今天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她就是在13年前的今天入宫的,一想到祖父、父亲的冤死,一想到母亲与自己的悲惨处境,心中禁不住波浪翻滚。她想说,但又不能说。想倾诉又不能倾诉,于是,她决定弹奏情绪激烈的《广陵怨》宣泄一下内心的情绪。
上官婉儿闭目凝神了一会,用长指甲在琴弦上只一拨,叮一声,恍惚天地为之收拔,山川为之愁蹙,本来阴晦的天色更抹上一层黑暗。待她开始弹曲调时,那声音,幽杳中夹着悲愤,悠远中混着悲痛,散入空气就像一匹中箭的野马在无边广漠中旋卷飞腾,那奔腾的马蹄踢踏起滚滚灰尘化为一团一团的浓雾,令人闻之心情浩茫,灵魂震颤。这时,鹰隼在高空盘绕而不能下,虎豹在林中低回而不能止,花草霏霏萎谢,虫鱼点点蛰伏。悲哀,这是一种令人恐怖的悲哀,它如同利箭,剪断所有有生之伦的生机与欣意。或许是心中积怨太深了,或许是感情抒发的太强烈了。最后则有如惊雷一声巨响——琴弦断了一根!
太子贤心中暗暗吃惊。对于婉儿的家世,他早就了然于心。而《广陵怨》中的不平之意,他也听得清清楚楚,他由《广陵怨》想到了《广陵散》,想到被司马昭所处死的嵇康,上官婉儿不正是以此事而喻家世吗?如此小小年纪就敢如此行事,真是胆大包天!不过,李贤并没有发作,他猜到婉儿的矛头是指向母亲的,这倒使他产生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对于母亲的专横,他心中早就有所不满,哥哥的死亡之谜,更使他心中疑团不散。由此,他对上官婉儿竟颇有几分同情之心。
躲过这一劫的上官婉儿更成熟更老练了也更加谨慎了。诗作也大有长进。
又是一个秋夜,上官婉儿坐在案前,恍惚中,她好像来到了荒野,她骑着马走到一片水域前听到屈原的歌声,她当时一惊,醒来了。
婉儿为什么梦到屈原?也许在她的意识深处潜藏着对谗害屈原的坏女人——郑袖的憎恨,那武则天不就是当代的郑袖吗?也许在她的意识深处正把祖父上官仪与屈原相比,他们不都是诗人吗?无论如何,该把这梦境写下来,但又不能写得过于直率(那是要招至杀身之祸的),婉儿思忖了许久,最后以极为含蓄的笔调写下了《彩书怨》一诗。诗云: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帐久离居。
不知怎么,《彩书怨》竟传到了太子贤手中,他读后心有所动,便将上官婉儿唤去问道:“上官婉儿,我问你,你这《彩书怨》是写给谁的?”婉儿心头一惊,忙说:“是奴婢写给自己的。”太子贤追问:“你的心有了寄托吗?”上官婉儿此时定过神来,回答说:“奴婢是假托着湘夫人思念大舜皇帝呀。”太子贤笑了笑,说:“这当然不错:‘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这看来是指大舜。大舜南巡不返,死在苍梧之野。不过,诗中用字太尖刻了,非湘夫人的口气,你该是另有寄托吧?”
正在此时,武则天驾到,太子贤准备迎驾,只得让婉儿暂且回避。
武则天到了太子的书房,随手翻阅案头的《孝经》,竟从中翻出上官婉儿的《彩书怨》,读罢大怒:“这是谁人之作?”太子非常惶恐的回答:“禀奏母后,那是上官婉儿所写。”武后更加严厉了:“上官婉儿?她是谁?”“启禀母后,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14年前,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服刑之后,上官婉儿便与其母郑氏入宫为奴。”当武则天把上官婉儿唤至跟前,得知上官婉儿年仅14岁时,大吃一惊,她心潮难以平静,自己也是14岁进宫的。
14岁,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回忆的年纪啊!想到这里,武则天认真地打量面前这位少女:她身材轻盈,面容姣美,眼角眉梢间有一股倔强之气。武则天心中不免有点喜欢她了。她知道,《彩书怨》的内容很微妙,它不仅仅是写湘夫人思念大舜,首句“叶下洞庭初”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屈原吗?上官仪是初唐著名诗人,开创了“上官体”,婉儿是不是在怀念她的祖父呢?或者,其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寄托吧?
武则天决定亲自考一考上官婉儿,便说:“14岁就能写出这样的诗,委实不易。你能当我的面另外做一首吗?”
“请皇后陛下出题。”
武则天在室内环顾一番,看到剪綵花,便决定以此为题:“你就以《剪綵花》为题,做出一首五言律诗,要与《彩书怨》同韵。”
上官婉儿辅好纸,备好笔,凝思片刻,一挥而就: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到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武则天读罢,心中不免暗暗称奇。这首诗写得相当不错。
武则天把《剪綵花》又读了一遍,心中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她反复诵念着最后两句:“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厉声问道:“上官婉儿,你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是说假花可以乱真。”
“你是不是有意在含沙射影?”
“皇后陛下,古人云‘诗无达诂’,要看读诗者心态如何。陛下如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上官婉儿,我杀了你祖父,杀了你父亲,你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否?”
“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回答得好!不卑不亢,柔而有刚,上官婉儿的机警果断彻底征服了武则天,武则天不由得真正喜欢上了这位少女。
人们不禁为上官婉儿感到一种后怕,如果不是机警、精明的上官婉儿抓住了武则天的心态回答得体,那上官婉儿可能也要成刀下鬼,上官婉儿脱离虎口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她那灵敏谨慎的性格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