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12

第12章 里仁篇第四(1)

名家注解

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张居正注:“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解读

居住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三次搬家,最终选取了一个具有仁义风俗的地方安定下来。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里仁篇”强调的是兼爱众人的仁德核心。儒家学说对“仁德”的要求很高,一个人修身养性,既要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修养,又要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免受不仁之人的不良影响。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晓的处世哲学。从这点来看,对邻居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邻居是不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偷抢成性,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么能安稳得了呢?反之,邻居是仁义之人,道德修养良好,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选择居住环境讲究“里仁为美”,交朋友也应如此。与品质高尚的人交往,能够远离歪风邪气,见贤思齐。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名家注解

朱熹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张居正注:“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乐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解读

“仁”是孔子最看重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这里指住处,借作动词用。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会行仁。仁义之人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不会计较利益得失,安之若素,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所以,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所在。

个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品德的长期修养。当今时代,人们大多注重知识的学习,择不处仁,越来越少去关注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然而,要想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所以,我们现代人要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4.3子曰:“惟仁者能好①人,能恶人。”

注释

①好:这里作动词用,喜爱的意思。②恶:作动词,憎恶、讨厌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名家注解

朱熹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张居正注:“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己私而后可。”

解读

有仁德修养的人,既能够正确地爱人,也能够正确地厌恶人。言外之意,圣人是要求我们修养“仁”德,客观正确地对待人,克服一己私见。因为正确评价一个人好坏善恶,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依据自己的利益得失,真正能够秉持公道的只有仁德之人。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坏,他不见得一点不好;同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好。所以,焉得知?“惟仁者能好人,评价一个人到底怎样,必须切实研究考察。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谁敢说自己从没说过别人不好,谁又敢说从来没人在自己背后说自己坏话?如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网络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信息的受众面,评价某人某事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褒贬别人之前,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应该先做自我反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言行呢?

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苟:假若,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恶,如字。苟,诚也。

4.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张居正注:“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子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解读

人只有养成了仁爱之德,才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一心向善,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出令人憎恶的坏事,“己欲立而立人,不断积累善行,恶行也便随之消失了。同时,懂得了“仁”的精神,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恶人恶行了。仁者的胸怀极其宽广,对待好人固然要爱,对待坏人也不能过度憎恶鄙弃,而是要尽心尽力地去感化他教育他,也使他做到一心向善。

仁德之心的修养在于中正平和,对人对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执于爱或者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千千万万不同的人,这些人里自然有好有坏、有善有恶。遇见好人,要心怀感恩,向对方学习;遇到坏人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能感化的一定用心去感化,对他多施怜悯多些帮助,使人向善不也是积善行德吗?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不处:指仁者不处,强调推己及人的爱人;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接受的意思。②去:摆脱。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名家注解

朱熹注:“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张居正注:“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译文

解读

从古至今,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鄙弃的。然而,“君子爱财,并且是兼爱天下之人。

孔子说:“里仁为美,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换句话说,发家致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实现,摆脱贫贱也应循序渐进、不能想歪点子走歪路。

仁的修养来自内心,无论富贵与贫贱,哪怕是仓促之间或者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放弃仁的修行。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离不开“仁”。身处人生低谷之时,无论多不顺心多不如意都不感到抑郁愤懑,要靠的也是“仁”的支撑。里仁为美的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可见,修养仁德是多么重要啊!身处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富贵名利就旁门左道,危害社会。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②。”

注释

①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这里是孔子自谦。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美好品德,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

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名家注解

朱熹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解读

果有人做到了喜欢仁义的人而讨厌不仁义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正直,但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仁者。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看到一个不仁之人,不是想着如何厌恶他,而是极力同情他、感化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是讲道德的人,遇见了不讲道德的人就觉得这个人特别讨厌,那么我们就没有用仁者之心对待这个人,从而我们也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了。

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立志向善,注重仁的修养,没有人会因为力量不够而达不到“仁”的境界。所以,仁并不是当权者和圣贤人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也能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只要我们自觉努力,时时刻刻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不断接近仁的最高境界。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小人怀惠。”

仁是君子必备的素质,斯知仁矣②。”

注释

①党:类别。

无论我们身居何处,也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把仁德放在心里,积极追求永不松懈,我们就会离“仁”的境界越来越近,我们的人生也将越来越完善。②斯知仁矣: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否仁德。

译文

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朱熹注:“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比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若过于薄的,便是残忍的小人,而其为不仁,又何疑哉!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只能从内在修持养成。古代读书人将成就仁德作为人生追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

解读

③知:同智,聪明。我们现代人同样不能忽视仁德的重要性。

通过考察一个人以前犯的过错来判断这个人是善是恶,不失为一种观察人的方法。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我们从过失错误中观察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人犯错的原因跟动机,从根源上分析他的人品究竟是仁还是不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跟他的社会关系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我们不可小视了朋友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反省自己,朋友犯过的错误,我们要引以为戒。也就是说,多看看大家的过失,同样可以提升我们自身仁的修养。同时,犯了错误不要过度紧张,既成事实就该勇敢承认及时补救,隐瞒逃避可不是聪明的处世办法。只有我们坦然接受自己犯错的现实,从中找到犯错的原因,才能杜绝日后再犯同类错误。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①。”

注释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是说世之无道。设若朝闻世有道,死而无恨。

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②处:居住。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能恶人。”“君子怀德,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解读

道为仁之体,仁是道之用。如果在早晨悟知了道,就算当天晚上就死去都没什么遗憾了。道,这里理解为事物的客观规律。闻道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内在奥妙,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不惜用生命去换取真理,实际上是一种伟大的探索精神,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摆脱,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这短暂的人生。只要我们在有生之年,积极努力,有所成就,如果早上感知了长期不解的疑惑,即使真的在晚上死去又何妨?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能够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其中未知的真理,在撒手西去的那天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们为真理而献身就是死得伟大,死得其所。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指一种特殊的阶层。总的来说,多指有知识修养,但又并非遥不可及。仁的核心就是爱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此处言人当乐道固穷。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朱熹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张居正注:“大抵衣服饮食,不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而禹之菲饮食,恶衣服,非徒以示俭,盖亦以口腹身体之欲,不足留意于此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者,岂专为为士者警哉!”

解读

一个人想要修身养性,立志在追求真理上,但是却日日担心自己会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这种人便不可能真正得道。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以穿着好坏和饮食水平取人,自己更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就是说,立志于道的人是不应该贪图享乐的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绝色阴阳师:相公,帮我捉妖

    绝色阴阳师:相公,帮我捉妖

    荒凉的墓地里,有个人影在缓慢地漂浮前行。他的行动,寂静到一点正常的声音也隐去了。而他行过之处,杂草也全数枯萎掉了。这时,坟墓有了异动。原本密不透风的坚硬黄土,乍然裂开一条缝隙,缝隙深处,有呻吟漫出,沙哑愤怒,而又隐隐兴奋难抑。
  • 尼罗亚帝斯传奇

    尼罗亚帝斯传奇

    尼罗亚帝斯大陆上,千年的时间仿佛手中紧握的沙,握得越紧便流失的越快,于是千年仅仅只是一闪而过,如同消失的影像,什么都看不到了。轰动外域以及大陆的英雄们,都在时光中流逝着,所剩下的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流失更新换代的时间到来了,新鲜的血液要注入这古老的种族,所有的首领似乎都是一种新鲜的面孔,就像生存在阿勒夫的暗夜精灵首领,克莱尔·蕾恩,在一个夜晚消失了身影,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魅影暗香

    魅影暗香

    想她陈然一个18岁的如花少女竟然在成人的当天被拐来了一个陌生的朝代,这也就算了,可她发现自己在这次浩劫后基因变异了。天呐,地啊,我陈然的生命究竟是有多悲催啊!两年洗礼,她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盗。开玩笑,那些个宝贝,可是我人生命途的关键啊!什么骁勇善战的将军,温柔腹黑的王爷,似敌似友大王通通一边去,我要为天下黎明百姓着想,我是多么圣母啊!可偏偏还有不要脸的小屁孩屁颠屁颠地跟着自己,别别别,我可是有夫之妇啊!才不要带个拖油瓶依仗天涯,虽然谁是拖油瓶还不一定。师傅啊师傅,你死前也把话说清楚啊,不明不白的算怎么回事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本宫又死回来了

    本宫又死回来了

    皇后自从嫁给皇上,就没再幻想过自己能够过上夫唱妇随大秀恩爱的美好生活,但她也从来没想过,一直以花天酒地为人生目标的皇上,有朝一日,居然还能用借刀杀人这一招,把自己给生生捅死。当皇后反应过来之后,自己已经……死回来了。
  • 婚后爱上我的总裁老公(大结局)

    婚后爱上我的总裁老公(大结局)

    父母去世已经十年了,只是在她刚满二十岁的时候,发现一个母亲放日记和信件的小盒子,竟然她还有一门娃娃亲,觉得这个是母亲在天堂的安排,所以她毅然去和那家人见面~~~亲们,这个文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一直的支持!第一次写文真的有点生疏,所以很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收服头号花心总裁》http://m.pgsk.com/a/87876/《逃家的精灵公主》http://m.pgsk.com/a/96005/《恋旧总裁俏妈咪》(安雅的故事)http://m.pgsk.com/a/108253/QQ群号:74313257希望大家能给我宝贵的意见!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和最长久的灵感!o(∩_∩)o...o(∩_∩)o...o(∩_∩)o...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像游击队员那样做营销

    像游击队员那样做营销

    游击队员作战的神出鬼没、机智百变,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众多红色经典战例更是为人耳熟能详。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代社会,营销的成败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谋划能力。红色经典战例中,游击队所运用的智谋韬略和现代营销有着微妙联系,善加运用,一定会给现代营销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妖后邪皇

    妖后邪皇

    女强男强,强强联手;女黑男黑,黑的一塌糊涂...入异世,偷神药,她是绝迹的九尾银狐进相府,寻真凶,她是冷情的相府九小姐万魔窟,噬巨蟒,她是嗜血的越级唯一玄者闯沧海,得经卷,她是邪佞的举世无双第一人行鬼府,踏古墓,她是神秘的千面玉狐楼外楼主嫁王府,斗妾嫔,她是娇憨的天真无邪扮猪吃虎妃登后座,上朝堂,她是妖媚的宠惯六宫迷惑君主妖后玄镜大陆,武者为强,玄者为尊!各族各派为追逐万年前留下的绝世经卷争夺不断妲姬,九尾狐族的正统血脉,天赋异禀,举世无双的存在!为替惨死的姑姑报仇,她放弃千年修为来到这片陌生的大陆从头再来又何惧,终有一天她会把触及她逆鳞之人,践踏于脚下!入世为狐,偷神药化人形,再进相府,寻找幕后真凶阴差阳错,嫁给了五王爷——百里扶汐,那个面似谪仙,心如狂魔的腹黑男人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雪衣‘第一战神’?墨裳‘银面邪君’?而他将如何虏获傲视狐女的芳心驯魔兽,闯古墓,入沧海,游古墟,踏平原,渡灵岛,登蛮古,行雪原……北斗诀,六字咒尽敛囊中……静观一代妖后的崛起!且看她如何以玄镜之像,遮天蔽日!“女人,他们说我是昏君邪皇,你是祸水妖后,魅惑君主祸乱朝纲呢!”“红颜不祸水,对不起自己!我就要你宠着我,把历史统统改写,谁耐我何!”◆◇◆◇◆◇◆◇◆◇◆◇◆◇◆◇◆◇◆◇◆◇◆◇雍容华贵的百里卿静看着妲姬那一张似曾相识的容貌,脸色瞬间惨白,双目睁大,汗如雨落。“你、你、你是人是鬼......”“娘你放心,不管她是人是鬼,今天惠儿就让她灰飞烟灭!”千夜惠把其母百里卿静护在身后,不屑地轻瞥着妲姬,高傲道。“哦?灰飞烟灭?好大的口气!”妲姬慵懒邪魅的斜依在软榻之上,本来闭目养神的她缓缓的睁开了那双紫红媚眼,光如利剑,“不管你是神魔鬼怪妖佛仙,还是相府千金小姐,记住一句话!”“宁被恶鬼怨灵缠身,也不要惹到我妲姬!”◆◇◆◇◆◇◆◇◆◇◆◇◆◇◆◇◆◇◆◇◆◇◆◇洞房花烛夜。“娘子可是等心急了?”随着开门声,男子的邪肆一笑也随之传来。妲姬本在洞房内独自享受花烛美酒,盖头早已不知去向,一身艳红更衬的她妖媚惑人,沾着酒水的粉唇发出诱人的晶莹。“怎么是你!”早知道当初与她有‘一见之仇’的男人身份不简单,没想到他就是百里扶汐,当初她可是为了修玄报仇把他王府的宝贝洗劫一空啊!这不是自投罗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