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12

第12章 里仁篇第四(1)

名家注解

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张居正注:“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解读

居住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三次搬家,最终选取了一个具有仁义风俗的地方安定下来。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里仁篇”强调的是兼爱众人的仁德核心。儒家学说对“仁德”的要求很高,一个人修身养性,既要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修养,又要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免受不仁之人的不良影响。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晓的处世哲学。从这点来看,对邻居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邻居是不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偷抢成性,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么能安稳得了呢?反之,邻居是仁义之人,道德修养良好,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选择居住环境讲究“里仁为美”,交朋友也应如此。与品质高尚的人交往,能够远离歪风邪气,见贤思齐。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名家注解

朱熹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张居正注:“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乐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解读

“仁”是孔子最看重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这里指住处,借作动词用。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会行仁。仁义之人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不会计较利益得失,安之若素,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所以,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所在。

个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品德的长期修养。当今时代,人们大多注重知识的学习,择不处仁,越来越少去关注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然而,要想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所以,我们现代人要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4.3子曰:“惟仁者能好①人,能恶人。”

注释

①好:这里作动词用,喜爱的意思。②恶:作动词,憎恶、讨厌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名家注解

朱熹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张居正注:“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己私而后可。”

解读

有仁德修养的人,既能够正确地爱人,也能够正确地厌恶人。言外之意,圣人是要求我们修养“仁”德,客观正确地对待人,克服一己私见。因为正确评价一个人好坏善恶,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依据自己的利益得失,真正能够秉持公道的只有仁德之人。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坏,他不见得一点不好;同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好。所以,焉得知?“惟仁者能好人,评价一个人到底怎样,必须切实研究考察。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谁敢说自己从没说过别人不好,谁又敢说从来没人在自己背后说自己坏话?如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网络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信息的受众面,评价某人某事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褒贬别人之前,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应该先做自我反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言行呢?

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苟:假若,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恶,如字。苟,诚也。

4.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张居正注:“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子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解读

人只有养成了仁爱之德,才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一心向善,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出令人憎恶的坏事,“己欲立而立人,不断积累善行,恶行也便随之消失了。同时,懂得了“仁”的精神,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恶人恶行了。仁者的胸怀极其宽广,对待好人固然要爱,对待坏人也不能过度憎恶鄙弃,而是要尽心尽力地去感化他教育他,也使他做到一心向善。

仁德之心的修养在于中正平和,对人对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执于爱或者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千千万万不同的人,这些人里自然有好有坏、有善有恶。遇见好人,要心怀感恩,向对方学习;遇到坏人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能感化的一定用心去感化,对他多施怜悯多些帮助,使人向善不也是积善行德吗?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不处:指仁者不处,强调推己及人的爱人;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接受的意思。②去:摆脱。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名家注解

朱熹注:“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张居正注:“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译文

解读

从古至今,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鄙弃的。然而,“君子爱财,并且是兼爱天下之人。

孔子说:“里仁为美,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换句话说,发家致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实现,摆脱贫贱也应循序渐进、不能想歪点子走歪路。

仁的修养来自内心,无论富贵与贫贱,哪怕是仓促之间或者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放弃仁的修行。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离不开“仁”。身处人生低谷之时,无论多不顺心多不如意都不感到抑郁愤懑,要靠的也是“仁”的支撑。里仁为美的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可见,修养仁德是多么重要啊!身处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富贵名利就旁门左道,危害社会。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②。”

注释

①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这里是孔子自谦。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美好品德,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

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名家注解

朱熹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解读

果有人做到了喜欢仁义的人而讨厌不仁义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正直,但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仁者。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看到一个不仁之人,不是想着如何厌恶他,而是极力同情他、感化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是讲道德的人,遇见了不讲道德的人就觉得这个人特别讨厌,那么我们就没有用仁者之心对待这个人,从而我们也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了。

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立志向善,注重仁的修养,没有人会因为力量不够而达不到“仁”的境界。所以,仁并不是当权者和圣贤人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也能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只要我们自觉努力,时时刻刻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不断接近仁的最高境界。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小人怀惠。”

仁是君子必备的素质,斯知仁矣②。”

注释

①党:类别。

无论我们身居何处,也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把仁德放在心里,积极追求永不松懈,我们就会离“仁”的境界越来越近,我们的人生也将越来越完善。②斯知仁矣: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否仁德。

译文

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朱熹注:“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比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若过于薄的,便是残忍的小人,而其为不仁,又何疑哉!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只能从内在修持养成。古代读书人将成就仁德作为人生追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

解读

③知:同智,聪明。我们现代人同样不能忽视仁德的重要性。

通过考察一个人以前犯的过错来判断这个人是善是恶,不失为一种观察人的方法。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我们从过失错误中观察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人犯错的原因跟动机,从根源上分析他的人品究竟是仁还是不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跟他的社会关系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我们不可小视了朋友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反省自己,朋友犯过的错误,我们要引以为戒。也就是说,多看看大家的过失,同样可以提升我们自身仁的修养。同时,犯了错误不要过度紧张,既成事实就该勇敢承认及时补救,隐瞒逃避可不是聪明的处世办法。只有我们坦然接受自己犯错的现实,从中找到犯错的原因,才能杜绝日后再犯同类错误。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①。”

注释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是说世之无道。设若朝闻世有道,死而无恨。

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②处:居住。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能恶人。”“君子怀德,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解读

道为仁之体,仁是道之用。如果在早晨悟知了道,就算当天晚上就死去都没什么遗憾了。道,这里理解为事物的客观规律。闻道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内在奥妙,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不惜用生命去换取真理,实际上是一种伟大的探索精神,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摆脱,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这短暂的人生。只要我们在有生之年,积极努力,有所成就,如果早上感知了长期不解的疑惑,即使真的在晚上死去又何妨?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能够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其中未知的真理,在撒手西去的那天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们为真理而献身就是死得伟大,死得其所。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指一种特殊的阶层。总的来说,多指有知识修养,但又并非遥不可及。仁的核心就是爱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此处言人当乐道固穷。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朱熹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张居正注:“大抵衣服饮食,不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而禹之菲饮食,恶衣服,非徒以示俭,盖亦以口腹身体之欲,不足留意于此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者,岂专为为士者警哉!”

解读

一个人想要修身养性,立志在追求真理上,但是却日日担心自己会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这种人便不可能真正得道。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以穿着好坏和饮食水平取人,自己更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就是说,立志于道的人是不应该贪图享乐的

同类推荐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首席的瓷娃娃妻

    首席的瓷娃娃妻

    传说在爱情的世界里,谁先爱上谁,就注定已经输了一半!十年前的一场葬礼让他丢了魂,失了心,十年后的再次相见,他彻底沉沦,他发誓,再也不放手,直到生命的终结。精彩片段:“明轩,下雪了,你陪我出去走走好吗?”脸色苍白的女子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下意识的问了问旁边正埋头处理公事的男人。“你在这边等一下,我去拿伞。”屋檐下,男子手轻拍在女子的手背上,她的手竟然冰入骨髓。女子想也不想握住男子略带温暖的手,“我们不打伞,就这样走下去,是否就能一路到白头?”【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智慧定理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智慧定理

    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穿越你注定是我的

    穿越你注定是我的

    颜冰兮,女,年龄18岁。一个热爱舞蹈的青春美少女,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十岁的时候在小学结识了一位死党季晴。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音乐和舞蹈。终于,两人长大后,在她们的拼命努力下,同时考上了北京舞蹈艺术学院。可是,就在颜冰兮18岁生日那天。因听了死党的话,一时,财迷心窍去求什么姻缘石,结果却从十五层的台阶上像皮球一样滚了下去,搞了个一命呜呼!真可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来人真的是不能贪心啊!他,鸣枫国的一国之君,拥有后宫佳丽无数,却放不下对她的情。他,无忧国的宫主,淡雅的让人以为他是误入凡间的仙人,但遇到她后,一切都改变了。他,香叶国的王子,为了她甘愿争权夺利,只希望她能留在他的身边。他,幻影宫的门主,从不将任何女人放在眼里,却偏偏对她情有独钟。——————————————————————————————————如果大家喜欢的话,麻烦注册个会员,帮佑收藏下,投几票。多提一些意见,佑会尽快更新的。佑的穿越你注定是我的群号:45184941(已满)希望大家喜欢的可以来里边聊一下,提一些意见。。。。。。冰然群:9385607(可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好友靓丽绚彩的文,大家有时间去帮忙踩踩http://m.pgsk.com/推荐老公的淘宝返现网(喜欢购物的亲们不容错过。)前世今生之如果爱昔若梦的舞纤罗怜情惜雪的绝潋玉滟(注,本书即将出版,所以结局什么时候上传不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越你注定是我的视频?pstyle=0大家有时间去顶下。。。。。——————————————————————————————佑在这里声明一下,喜欢佑作品的佑欢迎,提出意见的佑也欢迎,如果是说一些无聊的话,或者骂人的,那么佑请你回去刷了牙再出来。对于不尊重佑的留言,佑会直接删贴,回复你佑都觉得是浪费时间。另外,佑再次谢谢一直支持佑的读者们。
  • 下堂王妃传奇(完结)

    下堂王妃传奇(完结)

    不堪王爷夫婿的冷遇,自请下堂的冷如霜,成为了傲天山庄的大小姐,然而,当再一次遭遇前夫时,会发生什么呢?当前夫知晓面前的云淡风轻的女子、童稚可爱的小儿与自己的关系时,是否深切体会错过的才是最美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网游之诛神屠魔

    网游之诛神屠魔

    (新书《我每天一个神级辅助》求推荐!有兴趣加群:250287047)千古仇恨,万骨成枯。汗赴黄泉,血染红尘。百万年前,仙界覆没,神魔二帝野心勃勃。万年之前,人界被屠,三界六族生灵涂炭。今朝,看风之子如何斩断神魔阴谋,傲视苍穹,上诛天神,下屠妖魔!
  • 我本猖狂:狐妖当道

    我本猖狂:狐妖当道

    她是千年菜鸟小狐妖,为了心上人的宏图伟业,她只身入尘世。为求三餐温饱,她投身‘蠢’王爷。从此王府鸡犬不宁,各路妖怪层出不穷。他是辅政皇叔,为人阴险腹黑,收留她只为得到一枚可利用的棋子。无奈‘妖’从不从人愿,一堆的麻烦,以及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让他措手不及,却又义无反顾。看三流老妖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