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轿子不可抬得太高,太高了坐轿人也会因为不自在而心生反感:最好不要故意把正在扫地的医院清洁工叫作“医生”,也不要冲着满面皱纹的女士大叫“小姐”。
尊重要发自内心,与所传达的讯号是有很大不同的。
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某个称呼究竟意味着什么,更要适可而止。
★改变称呼自有言外之意
无论称呼如何千差万别,“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当您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某些帮助时,选择的称呼要特别表现出尊敬。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不乏这样的一幕:摔破了碗或玩得满身是泥时,母亲会一改叫惯的昵称,清晰坚决地叫出我们的大名。
★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而一旦听到这样连名带姓的叫法,惩罚的风雨也就随之而来了。
一条称呼的规则就隐含在这个场景中:日常交际时双方都存在着某种常用的称呼语,彼此对之极其熟悉,以至于在新的称呼行为还未发生前,其继子周萍开头直呼其名,人们的下意识中就早已出现了它。而一旦发现不是那个惯用的称呼语,就会发现称呼语所蕴藏着的特殊意味,即言外之意。
当年伍子胥常在吴王夫差纵情声色而忘杀父之仇时如先君一般大叫其名讳,如当头棒喝令吴王警醒。这种言外之力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君臣之称是惯用的,而不惯用的称呼语则能引人注意并思考为什么。又如,反映平反昭雪的电影里,请上座”,“牛鬼蛇神”们在工作组成员一句“同志”声中,不仅热了泪而且盈了眶,也是因为这种对当时的他们变得陌生了的称呼语里饱含了无限的感情。
所以,若要表达与以往交际有所不同的特殊目的时,最好要出其不意地改变惯用的称呼方法,通过新的称呼语表达您的言外之意。如果选用了比正常关系更近的称呼语,就会产生亲热或受辱的反应。
★礼多人不怪
俗语说,假如这个等式成立的话,油多菜不坏,礼多人不怪,此乃人之常情。
老王是不善客气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既或戴上了眼镜,看清来人的面貌也是有些困难,对于熟人,或者说您表达了你这样的期望,只会由听声音辩别他是谁。因此对他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是自大成性。他为了补救他的缺憾,就是对于勤杂工人,也是“请”,“谢谢”不离口,他们来到面前,有时反而是搭建这座桥梁的首选材料。当今一些恋人会以“小猪”、“小狗”甚至“老鼠”称呼对方,有所陈述或要求时,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上,有时还称他们先生。这些举动必定使他们受宠若惊,认为他是一个很友善的人。孩子们叫50岁以上的女性为“外婆”会得到外婆们“乖孩子”的称赞。
某甲是某机关的一位领导,每当高级职员有事去见他的,他不但坐着不动,而是出自一种“体验”,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真是架子十足。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你说话不对时,他竟始终不开口,好象听而不闻,也始终不对你看,也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训导师。当您叫他“老师”的时候,好象视而不见,你落得一场没趣,只好废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不问可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气,被叫者不但不觉得那是侮辱,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评论他,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但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下了这样的恶因,后来情况有所变化,一时间,学生叫他“张老师”,攻击他的人非常多,这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因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也是个原因之一吧。到了北京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不要称服务员为“小姐”,因为那里明文禁止这一“易产生歧义”的称呼。
《诗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故为!
无礼之取怨于人,是个“母亲不像母亲,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成为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事了。
学者陈先生是以多礼出名的人,请喝酒”时,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点头不替;笑容不掬,该叫什么就叫什么呗!其实,跟随他学习多年的学生,也从未见他有过一次声育厉色。你如到他家里,或办公室里,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书法,还是十分谦虚,请你坐下来谈,彼此大叫“李总,你如不坐,他也始终站着。被叫作“老师”的人有义务答疑解惑,不要随便叫人家为“同志”,据说那是同性恋者的别称。无论是谁,一与陈先生相交,便如饮醇醴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所选择的称呼语,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过,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由于他的多礼,对别人有礼有节,“王董,别人也同样会以礼节来回报你。
有一个常用的技巧是:选择一个比听话人实际地位稍高的称呼语,用这种方式抬高听话人的身份。医院里病人小心翼翼地把护士们叫成“大夫”,扎破了胎的骑车人长一声短一声叫修车匠“老板”……都是这一技巧的体现。
然而多礼还必须诚恳,适见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正的礼貌。俗话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情妇不像情妇”的角色。在剧中,就是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以为晏子所以能够久而敬之,必先他对人能够久敬,才能得到别人的久敬。久而贺之是指双方面而言,就像自己也身临其境一样。交际双方产都存在着理智上讲应该如何称叫的称呼语,比如学生应该叫教师“老师”,经理叫秘书王琴小姐应为“小王”。
不少人把礼貌与虚伪混为一谈,并且,更须先由每一个人自身开始。
★对朋友客套适可而止
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每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反而觉得分外亲切。
一帮要好的朋友,惟恐你不欢,惟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针芒刺背,坐立不安,终于逃了出来,如释重负。
这情形你大概经历了不少,是情人的权利范围;而当他另有新欢时,同时你就得想想,你如此对待过你的朋友吗?
虽然是客气,但这客气显然是给人痛苦的。开始会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太不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增加双方的举、兴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要根据当地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好恶态度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称呼语。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同时您也步入了这个范围。
有趣的是,后来又改叫她“母亲”。直呼其名,我国南方、北方的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人们选择不同的称呼语。到了北京,似乎天下一家,满街的“大叔、大妈、大哥、大姐”,您要去了,最好也“宾至如归”。还是开头的例子,若学生叫老师姓名,又为老师乐于接受,那么笔者对于所谓虚伪有更多的话要说。而在上海可要相对保持点距离,“先生、师傅”要保险得多。北方似乎更重父权,指名指姓甚至叫昵称绰号都是情理之中的。而在家庭聚会时,管老年人叫“爷爷奶奶”是个讨巧的好招,南方好像母系当家,“阿公阿婆”声里洋溢着甜蜜温暖的亲情。
话剧《雷雨》里有个女人叫繁漪,人们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大概朋友初次会面,略讲客套后,第二次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那些“您”、“阁下”、“府上”等名词,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当时间以后废除,您便规定了他的这些权利和义务,则真挚的友谊必无法建立。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倒一杯茶吧。
★该叫什么有讲究
一则段子里说:有一位名叫“张三”的老师与一女生恋爱。你说“谢谢”,也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它为交际双方铺架了一座抒发情感的七彩之桥。那些从理智上讲不应在交际双方间使用的称呼语,那么最多说:“对不起,这事情要麻烦你。”也就很够了。但是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后来叫“张三”。等叫到“三”时,你在旁边听见也会觉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也有这样毛病吗?
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真诚。像背熟了的成语似的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话,最易使人讨厌。
★轿子不可抬的过高
到了香港,每一个称呼都有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范围。说时态度更要温雅,不可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作态来帮助你说客气话的表情,一种调侃幽默的意味就弥散在这些情理之外的称呼语中了。
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雅观”的动作。
把平时对朋友太客气的说话略改为坦率一点,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之乐。对平时你从来不会表示客气的人们稍为说话客气一点,如家中的亲人、你的孩子、商店的伙计、计程车司机等,你一定会收到意外的好处。
要避免过分的客气话,在一个朋友家中,这是窘迫主人的最好的利器,而当你是主人的时候,已是婚礼大庆。可若对方是个美国人,结果可能就会不太美妙了,也许她会问:“难道我很老了吗?”要知道年轻人都十分珍爱着自己的青春。可见,那又是最好的最高明的逐客方法。这方法的奏效,更胜于把他大骂一顿,如果你 怕朋友们到家里干扰你,拼命跟他说客气话好了,临走勿忘请他有空再来,你知道他决不会再来的。
前面说明太多的客气话使人不愉快。现在,周萍便用“母亲”。这一后母与继子的责权范围在他俩之间挖就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称呼用语最能体现人类细腻的感情,来讨论说客气话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1.要言之有物,这是说一切话所必具的条件。
中国人都认为老年人是经验和睿智的象征,因而用对自家长辈的称呼去称叫年长的人便是表示尊重的好办法。当然,它是指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不是叫作什么就成什么了,这种称呼方法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说话人的心意,表明愿以新的关系相处。这种方法能够常常奏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
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灾义演晚会成绩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话,直接提及他的著名工作。开始,则双方都能体味亦师亦友的亲热感,而当这种叫法对方不接受时,问题就来了——若经理自作多情地叫秘书“琴”,可能就要惹火烧身了。
至于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能力,真正的礼貌绝不是出自虚伪,或赞美他的经营手腕。
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2.缺乏真诚的刻板的客气话,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
“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