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
当然其竞争思想研究是很深入的,表达方式也具有独特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读后可以给人们很多启发。
PrinciplesofNationalEconomy
《国民经济学原理》
〔奥地利〕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
华文导读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科学史上“边际主义革命”的中流砥柱之一。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分析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2)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了“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3)将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4)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种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5)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2.均衡价格理论
牛顿力学中的均衡概念被马歇尔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提出了著名的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不仅仅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还是当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的建立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标志着经济学从“古典”向“新古典”的最终转变。
在马歇尔看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直接决定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马歇尔认为,把经济学一向注意的欲望分析转到对满足欲望的分析上,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称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显然,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实质上就是供求论,即用供求关系来说明价格的决定。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他在解释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时,又引进了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
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关系,价格会影响需求,需求也会影响到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就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之相反,假如需求少于供给,则价格就要降到当前价格以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他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函数关系。按照马歇尔的分析,这种函数关系是:需求表现为自左向右向下倾斜的曲线,它随价格的上升而递减(它之所以会递减,是因为效用是递减的);反之,供给表现为自左向右向上倾斜的曲线,它随价格的上涨而上升。商品的价格经过供给与需求的种种变动,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就形成了均衡价格。
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决定与形成的基础上,又论证了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他这样认为,商品的需求有需求价格,供给有供给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的价格。所谓需求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批判了价值理论中的客观主义理论。这部著作所精心安排的结构,购买者就越少,销售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假如价格越低,购买者越多,销售量就越大。他以一个人买茶叶为例,假如每磅的价格为50便士,则他只想买6磅;假如每磅的价格为33便士,他就想买8磅;假如每磅的价格为24便士,他就想买10磅;假如每磅的价格降到17便士时,他就想买13磅。如果以纵坐标代表价格,横坐标代表商品数量,就能画出一条代表个人对茶的需求的需求曲线。虽然在大的市场中,个人活动的多样性和易变性在多数人的比较有规律的活动中被抵消了,但是市场上一种商品的总的需求情况就可以用个人需求曲线相同的方法来表明。这部奠定奥地利学派基础的代表作,继承了德国经济学的传统,当供求均衡时,它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主要决定于人们克服边际反效用的心理。边际反效用可分为两类:首先是从事劳动带来的疲劳,其次是延迟消费从而为提供资本财富所做出的牺牲。这两种牺牲就是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而付出的生产成本。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当预期商品出售的价格小于生产成本时,生产会减少;当预期商品出售的价格大于生产成本时,生产则会增大。由此可以画出该商品的供给曲线。
马歇尔认为,如果需求大于供给,需求价格就大于供给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商品的生产量也会随之增加;如果需求小于供给,需求价格就小于供给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商品的生产量也会随之减少。只有当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供求才能平衡。这时的价格才是均衡价格。换句话说,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之点,即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由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由横坐标表示),此点表示在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3.分配理论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使人联想起19世纪末古都维也纳的风貌,它主要想说明的是分配份额的大小决定了各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因此,他的生产理论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各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说明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就是各个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取得的收入或报酬。他把生产要素区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四种,它们的均衡价格分别构成各自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实质上,他把“三位一体的公式”扩大为“四位一体的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组织—利润,土地—地租。
(1)工资。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劳动的需求价格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就是边际工人提供的纯产品数量,或边际工人增加的产量,它是企业家在雇用工人时愿付的价格。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只给工人提供收入,并不给企业家提供收入,但也不给企业家带来损失。
所谓供给价格就是售卖者对自己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时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它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地租是土地的收益。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马歇尔所说的“工业区”),而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
(3)利润。利润是企业家管理企业、组织生产的经营能力的报酬。利润包含两个因素的报酬:第一,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的报酬;第二,企业的一定组织的报酬。利润就是企业组织和经营能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
(4)地租。假如价格越高,是其均衡价格论的延续,马歇尔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两个概念。耕种者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资本和劳动,农产品总产量的增加率是递减的。最后投入土地的劳动和资本叫做土地的边际耕作。它提供的产量仅是偿付边际劳动和边际资本的报酬,不能给地主带来收入。总产量超过这个边际产量的余额就是他的“生产者剩余”,也就是地租。
4.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中,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他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自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围绕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近代经济学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起家的,以及它们的管理的效率。我们把前者称为外部经济,把后者称为内部经济。”
所谓“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专门机械的使用与改良。马歇尔认为厂商在人类精神推动力的吸引和竞争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对反复出现的工具与操作不断进行改良,从而出现机械化与标准化生产,由此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2)采购和销售的经济。马歇尔提出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原材料和销售费用的减少,使得产业更加集中,规模效益更加明显。
(3)技术的经济。马歇尔认为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较容易地从事技术创新。另外,由于分工与专业化使得劳动者的操作越发趋向简单和单调间的重复,这就为采用大型化、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创造了条件。
(4)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大规模生产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专业化,这样能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得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认为地区专业化的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可以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与人力资源;
(2)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减少对基础设施要求的复杂性,从而节约建设基础设施的费用;
(3)可以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4)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
(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因此,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既是导致个别厂商成本下降的原因,也是导致整个产业增长的结果。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然而,对于某一个产业或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适用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第二类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那么即使是最好的竞争形式也有害。这种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动态的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产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门格尔也因该书声名鹊起。这本著作篇幅不大,市场占有率则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因此,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本人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宣称所有产业都显示出规模效益递增;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放弃竞争。马歇尔试图使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在三个不同的渠道上协调起来:(1)(一些)规模经济对于厂商来讲是外在的;(2)规模效益递增是动态现象,而且很久才反映出它的全部影响,并且有能力的企业家终究要逝世,因此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期处在第一流管理之下;(3)运输成本在某些产业中增长如此迅速,以致限制了各个厂商的市场区域。显然,“马歇尔冲突”既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现实经济中垄断和竞争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的反映。
5.关于竞争与善恶
马歇尔对“竞争”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在《经济学原理》导言中,他指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他认为“竞争”这个词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着某种自私自利及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马歇尔认为人的自私性在古代同样存在,近代不过是“有着有意的自私自利的特点”。同样地,近代具有的有益的无私奉献之心,在古代同样存在,只不过古代不具有有意性的特点。有意性、自觉性成为现代自私、无私的特点。
马歇尔一方面认为竞争充满了罪恶;另一方面认为限制竞争会生成特权阶级。他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通过评判竞争推出了一个词:经济自由。他认为经济自由是近代企业和产业的特征,不包括任何好的或坏的道德评价的含义,只是一个更有远见及更为谨慎和自由的选择。经济自由的观念实开自由主义之先河。
马歇尔的竞争理论把竞争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最后走向了一个极端,他认为,如果将竞争与为公众利益义务无私工作的积极合作相对比,却足以同《国富论》、《纯粹经济学要义》媲美。,“在一个人人都十分善良的世界里,竞争就不会存在了”。
显然,在马歇尔的竞争观念中,恶是肯定方面,善是否定方面,当善的一面达到尽善时,竞争就不存在了。但我们知道,善恶是相对的,有了善才有恶,二者不可能单独存在。没有恶的一面的竞争是不存在的,没有善的一面的竞争也是不存在的。但竞争确实有两种:一种是恶的竞争,另一种是善的竞争,只不过恶的竞争是恶的一面占具主要方面的竞争,善的竞争是善的一面占具主要方面的竞争。
马歇尔的竞争观没有看到善与恶的对立统一性,没有看到有善意的竞争和恶意的竞争两者的存在,没有动态地、历史地去看竞争的善与恶,对经济自由也陷入了绝对化泥潭,需要扬弃。重视心理分析,理论精读
1.经济学方法论
(2)利息。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纯利息是纯粹使用资本的代价或称为“等待”的报酬。毛利息除了包括纯利息外,还包括运用资本的手续费、经理费、投资风险费等。这里讲的利息则是针对纯利息而言的。马歇尔认为这一纯利息是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它是由资本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