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还设计了漂亮的餐厅,餐厅的菜肴包罗万象,。有小孩爱吃的牛肉饼到大人吃的牛排,应有尽有,而且价格适中。此外每个房间里还装有电话。到处有冰淇淋机,要吃自己动手,十分方便。还有自动饮料售货机,随时都可以为旅客服务。
威尔逊还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游泳池,安排了照顾孩子的服务,甚至还设计了为旅客的小狗居住的免费狗舍等等。
最后,他给自己的旅馆取了一个别出心裁、很有吸引力的店名——“假日客栈”。
由于“假日客栈”迎合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的需求,一开业便生意兴隆,不久便在美国各州办起了连锁店,然后延伸到其他许多国家。
“假日客栈”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它的优良设施,还有它出色的服务。随着连锁店的增多,管理的难度加大了。为了不让任何一家分店来毁掉整个企业的美名,为了使世界各地的每一家“假日客栈”的服务都符合要求,公司设立了“客栈管理人才学校”,传授服务理念和服务技巧。学校提供三周的课堂教育,然后,学员再去客栈实地训练两周。
公司还设立视听教材部门,专门拍摄各种训练影片,内容从正确的倒酒法,到如何管理游泳池,应有尽有。
公司经常派出巡视员检查各地“假日客栈”的经营情况,看到什么地方不符合要求,便提出警告,限期30天内改进。到第二个巡视员来复查时,如果情况仍未改善,就收回“假日客栈”的招牌。“假日客栈”不喜欢“没有空房间”这个标志,因为这好像不亲切,不欢迎客人来。只要客人肯来,“假日客栈”一定热情接待。真的没有房间,也要帮助他们另外安排一个好住处。
“假日客栈”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分店也越开越多,遍布美国50个州和45个国家。威尔逊也成为全世界闻名的旅馆业企业家。
服务能力等于赢利能力,让顾客满意才是生意经。只有像威尔逊经营“假日客栈”一样,把顾客装在心底,还愁不成功吗?
◆顾客就是上帝
在现代企业中,将“顾客就是上帝”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就属沃尔玛了。
沃尔玛连锁公司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于美国的商业企业。成立于1955年的沃尔玛,在起初的十几年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79年,全年销售额才首次达到10亿美元。之后又过了十多年,沃尔玛才进入国际市场。这个看似默默无闻的企业突然在1993年爆发了,在那一年的一周内,沃尔玛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美元,2001年时,更是在一天内达到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现在的沃尔玛在全世界拥有3000多家商店,其中400多家山姆会员店。
不管你走进哪里的沃尔玛,“天天平价”是最为醒目的标志。为了实现低价,沃尔玛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沃尔玛的节俭。在产品供应上,它都会尽量避免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统一订购的商品运送到配送中心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对商品就地筛选、重新打包。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实现了薄利多销。由于沃尔玛自身设有配送中心,所以在商品配送中也节省了大量资金。沃尔玛的节俭为顾客在产品价格上带来了实惠。
除了“天天平价”之外,沃尔玛良好的服务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从1962年到1992年退休,沃尔顿引领公司飞速发展的30年中,格外强调要提供“可能的最佳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点,沃尔顿编制了一套又一套的管理规则。他曾要求职员做出保证:“当顾客走到距离你十英尺的范围内时,你要温和地看着顾客的眼睛,向他打招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著名的“十英尺态度”至今仍是沃尔玛职员的工作守则。
与沃尔玛类似的另一家美国零售公司克罗格公司也在吸引顾客方面做到了极致。克罗格的总裁詹姆斯·赫林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要想生存得更好,就只有像满足情人的要求那样来满足顾客。”如此重视顾客,克罗格公司自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它也成为了美国著名的零售公司。
由此看来,并不是只有乔布斯善打顾客牌,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很看重顾客这个砝码。实际上,在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时代,要在市场上分一杯羹,CEO就不能不把顾客放在第一位,毕竟顾客才是企业生存之本。
★巧设计谋,善搞“饥饿”营销术
对于一个制造公司来说,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产品销售出去。营销就像企业发展中的一盏灯,如果灯不亮,即使公司的产品再好,隐藏在黑暗中,消费者也看不到。所以说做好营销是公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既然营销如此重要,乔布斯自然也会重视营销工作。据权威分析人士分析,苹果iPhone诞生后,之所以能够受到那么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乔布斯创造了他自己的营销学——“饥饿”营销。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未卖先火”的iPhone
在iPhone正式推出之前,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年度Macworld上展示了这款手机,并声称这款手机是“革命性的移动计算机”,并激情洋溢地对听众说道:“iPhone是一款革命性的、不可思议的产品,比市场上的其他任何移动电话整整领先五年。手指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终极定点设备,而iPhone利用它们创造了自鼠标以来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用户接口。”这样富有煽动性的语言立即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再加上苹果公司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对苹果产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乔布斯对iPhone的成功推介,使得iPhone成为了业内最值得期待的手机。
虽然iPhone已经成为期望值最高的一款手机,但是乔布斯还是不满意,他又利用商标争议来引发人们的关注。iPhone刚发布,接着就传出思科要起诉苹果的消息。因为思科的一家子公司在2000年收购了Infogear公司,从而获得了iPhone的商标权,而且思科之前已经推出了iPhone手机。虽然思科并未起诉苹果,只是跟苹果公司就商标问题进行了几次谈判,但是起诉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又为iPhone吸引了一大批人的目光。
在乔布斯吊足了媒体及消费者的胃口之后,iPhone终于闪亮上市了。尽管iPhone仍保持着苹果产品的“贵族”价格,但在人们的追捧下,还是引发了市场上少见的购买狂潮。在上市的前一天晚上,纽约苹果专卖店门外的盛况令人惊讶——许多人都拿着睡袋和椅子在那里排队,宁肯露宿街头也要买到期盼已久的iPhone。iPhone正式开始出售之后,专卖店多次出现了断货的现象,这更引发了消费者们的购买热情。据统计,一个星期的时间,苹果公司已经销售100万部iPhone手机。iPhone销售的火爆场面以及空前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乔布斯“饥饿”营销战略的成功。
要采用乔布斯这种“饥饿”营销战术就必须学会吊人胃口,因为吊人胃口是“饥饿”营销的前提。乔布斯的这种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之后也并不彻底满足人们的购买欲望。这种营销手段利用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或是得不到全部的东西,往往有更大的想要得到的欲望。乔布斯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这种天性。
◆吊人胃口的奥斯卡
除了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在营销方面采用了吊人胃口的做法之外,也有很多企业在采用这种手法。奥斯卡是其中最奢华的一个。
谈到吊人胃口,就不能不提一下奥斯卡。虽然也有很多其他企业在采用这种营销手段,但没有一个在奢华方面能超过奥斯卡的。奥斯卡除了众多明星吸引人眼球外,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犹如天价的投资金额了。奥斯卡可以说是典型的眼球效应,而在制造这种眼球效应之前,它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每年一度的奥斯卡奖得主是在2月底3月初举行的晚会上宣布的,然而它却是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报名了。先是众多明星前来报名,然后等到第二年的1月份公布入选名单,之后再到颁奖晚会公布奖项得主。在这段时间里,谁是奥斯卡得主的悬念一直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每当奥斯卡奖项开始报名时,全球的电视台、报纸、电影评论家就开始对提名的影片、影星大肆评论,并对最后得主做种种猜测。经过几个月的热捧,奥斯卡奖知名度大大提升,提名影片的制片商腰包鼓鼓。
奖项得主之所以可以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除了奥斯卡是明星的最佳荣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奥斯卡连续得奖的人极其罕见,这也是主办方善于制造眼球效应的结果。例如朱莉·安德路丝在1964年初因为主演《玛丽·波宾丝》,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在这一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比朱莉演得还要好,但这时因为赫本已经拿过奥斯卡奖了,评委们就把最佳女主角的奖项给了朱莉。紧接着,1965年朱莉·安德路丝主演的《音乐之声》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但因为她刚刚得奖,奥斯卡的殊荣就给了新人朱莉·克丽斯蒂。“假如今年李安得了奖,下一年想得奖,没门!”这是人们对奥斯卡的评论。
另外在奥斯卡的评奖活动中,入围者的奢华打扮也成了吊人胃口的一种手段。按照近年来形成的惯例,应邀出席奥斯卡典礼的明星们不能收取酬劳,但他们可以得到由不同商家赞助的礼包,女明星们往往还会被邀请到化妆品和服饰公司免费购物,所以奥斯卡奖项的晚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秀”场。明星们在这个“秀”场上的奢华打扮往往能挑战人们的想象空间。
单是上面两点就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但是显然奥斯卡还不满足,它又在美国设立了一个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80多个记者组成评奖团的金球奖。虽然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评奖标准不一样,但是人们还是喜欢把得了金球奖的影片放到奥斯卡奖中衡量一番,这正是奥斯卡想要的。“美国人摆了一个擂台,光是奥斯卡奖打擂,孤掌难鸣,再添一个金球奖,就热闹起来了。”类似这样的说法在各大媒体中屡见不鲜。这两个奖项的角逐战,把众多影迷都卷入了拉拉队,让他们为这两个奖项尖叫呐喊。金球奖“恰好”设在奥斯卡之前,也难怪业内人士对此有所猜测:“金球奖是奥斯卡奖的前奏,到奥斯卡颁奖的时候,戏就推向了高潮。”
奥斯卡用人们难以想象的奢华和热闹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是它的高明之处,也是其“饥饿”营销的手段。如今,奥斯卡已经成为标准的“注意力经济学”典范,由此可见,奥斯卡的“饥饿”营销做的是多么成功了。从苹果iPhone的成功到奥斯卡的轰动,都昭示着“饥饿”营销的胜利。要知道,优秀的战役总是由优秀的战略和战术掌控。未来,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将造就胡润和福布斯的财富新时代,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饥饿”营销。
◆越限越涨的茅台
2010年“涨”字一直保持着高出镜率刺激着消费者们的心,尤其是白酒行业,即将迎来消费旺季,各大白酒企业再次拉开了“提价战”的序幕。
贵州茅台在此次白酒“提价战”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人们愁的不是高价格,而是如此高涨价的同时,茅台连买都买不到。不少经销商反映,“从国庆节过后根本拿不到货”,同时,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茅台也在预期中涨价,“囤茅台”也成了不少经销商的共识。茅台涨价之前,普通53度茅台出厂价为499元,一级批发价在970元左右,终端价北京地区达到1500元,而广东地区则达到1500元以上。市场调查发现,北京市场茅台烟酒店零售价在1400多元,超市甚至1500元以上,而且没有货。而华南地区价格更高。但各地都面临一个共同点:有钱买不到货。2010年12月15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将从2011年1月1日起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20%左右。其后,在广受舆论质疑的情况下,茅台掌门袁仁国又抛出了“涨价兼顾论”,并声称厂方将实行严格的“限价令”,也就是那个“不得超过959元”的规定。
尽管茅台的“限价令”与涨价同步出台,但显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就在53度飞天茅台出厂价为499元时,其一级批发价已经高达970元左右,终端价北京地区达到1500元,而广东地区则达到1500元以上。这样的话,959元怎么限得住?
涨价的背后,有哪些原因和值得深思之处呢?茅台利用消费群体追求品牌和品味的消费心理,配合“饥饿营销”,一次次高明地变相推动涨价。涨价固然与茅台欲打造高端品牌的定位以及供求关系有关,但是此次涨价脱不开人为因素。尤其在茅台供不应求的同时,五粮液也加入“脱销”行列。在茅台提价前,茅台集团下属茅台销售公司手里还有大量存货。
2010年12月23日,平安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茅台“销售公司存酒充足,根据我们的测算,至2010三季度末,销售公司存酒相当于27亿市值(出厂价不含税),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时,兑现很容易”。而五粮液并没有茅台那么畅销,而是用“饥饿营销”炒高价格,经销商也在其中得利。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曾表示,茅台要打造成为“奢侈品”,毕竟国外XO、路易十三可以卖到上万元,弱化产品功能属性,主要突出社会属性和身份标志功能,此次“饥饿营销”也只是其中一步棋而已。
◆微软Windows7初上市
2009年10月24日,微软Windows7在中国上市。在这之前,微软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地扑向中国的媒体。为了让人们了解Windows7,同时也是为了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微软公司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宣传短片,另外还在《天天向上》节目上做了宣传,对新系统大肆吹嘘了一番。由于声势做得很大,Windows7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所以在该系统刚刚上市两天之后,就出现了一货难求的情况。据了解,当时在北京市场上,Windows7基本处于全面缺货状态,处于“有价无货”的状态,这导致消费者只能采取预定的方式等待商家发货。
Windows7是微软有史以来在华销售售价最低的操作系统,而且这款系统要比之前的Vista好用,这也就难怪购买的消费者多了。但是造成这种一货难求状况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消费者过多,而且微软采取的“饥饿”营销。对于媒体的如此猜测,微软方面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