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竞相追求享受,汲汲于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来愈为尖锐,人心愈趋于卑靡,而物质已反客为主,大有统治人类之势。人类如欲免于物质的奴役,惟有返璞归真,有淡泊宁静的胸襟。
鱼得水忘水,识此超物累
原文: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鱼在水中优哉游哉地游着,但是它们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借风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人若能认清这个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诱惑之外,享受人生的乐趣。
解读鱼在水中优哉游哉地游着,但是它们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借风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宏智禅师曾说:“水清澈地鱼行迟,空阔透天鸟飞杳。”道一禅师也说:“鸟虽飞去飞回,但不忘其道路。”人如果能超脱物外不为外物所系累,就能如鸢飞鱼跃享受那天然妙机的乐趣了。
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太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入苦恼。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也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因此,人生最大的快乐,只有在心静自然中获得。
识天地鸣佩,见乾坤妙文
原文: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出,见乾坤最妙文章。
译文:风掠过森林,使苍松发出像海涛般的乐章;泉水溅落在岩石上,使岩石发出阵阵冲击声,静静凝听,便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和谐声音。江边的棵棵芦苇,原野尽头上升起的迷蒙烟雾,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闲看去,便能领略到天地间最美妙的景色。
解读所说的俗人,就是脑中充满物欲,一般所说的雅士,就是胸中充满恬淡,因而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然而在雅士看来,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仅知道琴瑟笙箫的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全是乐章。俗人仅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是文章。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便能看到乾坤中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这些人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出身士族,加上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王羲之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得喧见寂趣,悟有入无机
原文:水流而石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江河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动,但是两岸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而能发现闹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却不妨碍白云的流动,这种景观可使人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中的玄机。
解读汉代大文学家蔡邕不仅在汉赋史传上有很高的成就,音乐的造诣也十分高超,尤其是他对琴的演奏和感悟能力更是超群。乐器史上十分有名的“焦尾琴”,就是在蔡邕手中诞生,这和他超绝的辨音能力密不可分。
有一次,蔡邕在家乡陈留闲居,邻人准备了酒食招待久未还乡的蔡邕,还说要和他一起探讨琴艺。可是蔡邕被事情缠住,等他到了邻居家里,酒宴已经开始,大家喝得十分欢畅,这时还有个喜好弹琴的客人在屏风后面弹起了琴,以助酒兴。蔡邕走到门外,听见琴声,就习惯性地停下来听琴。可是,他越听越觉得这琴音中暗藏着极浓的杀意。于是连门都没进,转身回去了。
门口的仆人看到蔡邕刚到就转身回府,赶快跑进去把这件事告诉主人。主人一听,赶紧亲自来到蔡邕家里,问明缘故。蔡邕就把刚才听琴的事情说了。主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就叫来刚才弹琴的客人,问他怎么会在琴声中藏有杀机,那个人说:“哎呀,这可是蔡先生误会了。只是刚才我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想捕杀一只蝉,那蝉并不知危机四伏,还悠然挥动翅膀,像是要飞走又不飞走的样子。那只螳螂就看着蝉欲飞不飞的状态时进时退。我当时心中很是紧张,唯恐螳螂错失良机捕不到那蝉。这难道也成了杀心,在我弹奏的音乐上表现出来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这已经足可以说明问题了。”
固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原文:衮冕行中,著一个山人藜杖,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来一个朝士华衣,便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在衣着华丽的高官显贵之中,如果出现一位手持拐杖身穿粗布衣衫的隐士,自然能增加无限高雅的风韵;在渔夫樵夫中,如果有一位穿着华丽朝服的达官显贵,反而大煞风景增加很多俗气。所以说,荣华富贵并不如清淡宁静,庸俗比不上高雅。
解读在衣着华丽的高官显贵之中,为什么要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
褚伯玉18岁时,新婚那天,新娘子从前门刚进入褚家,他就从后门逃跑了。他一口气逃到剡县,到瀑布山去寻找一位慕名已久的隐士。经过艰苦的跋涉,他终于打听到了那位隐士的去向:隐士云游泰山去了,何时归来,谁也不知。无奈之中,他只好在瀑布山找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山坡,自己动手搭了草屋住下来。
褚伯玉如回归大自然的小鸟一般,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他在山林间开垦了一片园地,亲手种植了稻米、蔬菜,与山林为友,与松柏、岩石做伴,忍受着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考验,在山林里居住了三十年,几乎与尘世完全隔绝。吴郡太守王僧达听说褚伯玉的大名,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瀑布山褚伯玉的住处,苦苦相劝,劝褚伯玉出世。谁知褚伯玉在太守府只住了两宿,便提出要回瀑布山去。他说道:“我是个山林野人,隐居山林已有多年,出来做官非常不适应,更无心侍奉王侯,请太守放我归隐。”交谈中,王僧达得知他不愿娶妻,只把松柏、岩石当朋友,谈及他在山里吃的香草,穿的藤蔓所制的衣服,山林中的烟霞和流泉时,他都兴奋异常,视隐居之地为仙境宝地。深知苦劝无益,王僧达只好让他回山里去了。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原文: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说起话来却有诗意,这才是真正得到了诗的意趣;一个偈都不参悟的人说起话来却有禅机,这才是真正领悟了禅宗的玄妙佛理。
解读荀子说:认识了道,不仅能明察,而且还能实行,这才是真正体会了道。这就是说,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更重要的在于去实行,并在实行中更深刻地体会事物所隐藏的道理。荀子还讲,行之,明也,也就是说,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行中才能真正表现出来,也只在实行中才能真正弄懂事物的道理。唐代画家戴嵩,以善画牛著名,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即使如此,由于他观察不细致,也不免有疏忽的地方。蜀中有姓杜的隐士,好书画,收藏有许多珍品。他特别喜爱戴嵩一幅《牛》图,锦囊玉轴,随身携带,不时品玩。一天,隐士将收藏品拿出来晾晒,一牧童见到这幅《牛》画,不觉抚掌大笑。隐士问其原因,牧童答道:“此画为斗牛,斗牛时力在角,尾搐入两股之间;而这牛竟翘尾而斗,大错了。”隐士听罢觉得有理,也跟着笑了。
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
原文: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惟随遇而安,斯无入而不自得矣。
译文:佛家讲的凡事都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儒家讲的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要去羡慕自己的身外之事。“随缘”和“素位”这四个字对于人们的作用,就像人们渡海时候使用的浮囊一样重要。因为人生路漫长渺茫,如果凡事都想做得完美,那么会惹起许多烦恼。只有随遇而安,才能处处都体会到怡然自得的乐趣。
解读佛家说万事随缘,不可以强求。儒家讲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对于身外之事不必羡慕不已,也不必过于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佛家的“随缘”与儒家的“素位”,其实都是要人们遇到事情不强求,顺应事物自然变化,尽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对于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听任其自然发展就好。因为生活在人世间,确实有许多事情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求全责备,往往不能如意,只是为自己惹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而已。佛家说的“随缘”和儒家讲的“素位”,如果我们照此为人处世,那么确实可以省却许多烦恼,省去许多迷惘。只是这四个字虽然说起来容易理解,也能使人产生深深赞同之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就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飘然出世,如神仙般自在逍遥虽然好,只是人们却丢不下功名利禄、娇妻幼子。所以佛家说的“随缘”和儒家讲的“素位”,虽然是使人摆脱世俗烦恼的好办法,只不过达到这种境界却不容易,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就可以称为达人了。
任幻形凋谢,识本性真如
原文:发秃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笑,识本性之真如。
译文:头发脱落、牙齿稀疏,这是人到老年后自然的生理现象。人们大可任其自然不必为此伤心。从小鸟的歌声中与盛开的鲜花中,认识人类本性中的永恒真理。
解读人的生命有限,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开的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要从少年变成老年,茂密的头发会变得稀疏,坚固的牙齿会逐渐脱落,精力会渐渐衰弱。认识到衰老是每一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自然过程,也就不必为此过于伤心。身体虽然会渐渐老去,不老的精神却会代代相传。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单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社会却是无限的,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创造不朽价值的人,有崇高精神的人,这些人的生命是无限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会被人们不断继承发展下去。身体可以老化消逝,宝贵的精神却能长存。
人身体的消亡,使人转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也许会转化为花鸟鱼虫,生命重新开始。世界万物处于不断相互转化之中,消亡的同时新的生命产生,想到这些人们畏惧衰老死亡的心情会缓和许多。知道人生有限,会促使人们更珍惜生命,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知道人的身体会衰老消亡,精神却能长存,可以使我们保持积极心态。一个人的真正衰老,其实不是仅仅指身体的老化,而且也指人的心理衰老。与身体相比,心理上的衰老更为严重。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的心变得颓废没有活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也会变得颓废没有活力。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保持年轻心态,人到老年却创造了辉煌成就。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在成功建立几百家连锁店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现代社会中,有许多职业是越老越有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使这些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而更受欢迎。医生、律师、教师、书画家、作家等许多职业都是如此,经验越丰富越受欢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保持年轻的心态,在面对衰老时能够更加从容。
居轩冕之中,有山林之气
原文: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身居显要官位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也应该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壮志和理想。
解读古代文人受儒、道思想影响,一方面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寄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两相矛盾的东西统一为一个整体。这样,在权势上可以保持几分山林雅趣,缓和过分热衷名利的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入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不屑于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能做到隐于山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节,就能体会出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时才能领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哲理。不过,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都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问题。尽管你可以过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他进入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开始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得水。”诸葛亮也依靠刘备施展了自己的才能,成为辅佐蜀国的千古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