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6200000033

第3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4)

人出生时便具有最基本的确定性,即对存在的确定,这一确定性是所有其他确定性的基础。之后当个体渐渐地可以将自己经验为真实的、鲜活的、完整的、与周围有着明显地区别(界线)拥有身份和意志的自由、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内在价值体验、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及空间扩张性,他就获得了存在性安全的坚固核心。

然而,现实并不是完美的。我们或许能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父母能看透我们的心思。但终于有一天,我们怀着恐惧与战栗撒了第一次慌,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已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孤独,同时也明白我们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的只是足迹。面对现实世界,我们会怀疑自己的真实性、他人的真实性,怀疑区别的确定性——对身份和意志自由的怀疑,怀疑自己是有价值的、美好的;发现世界的不安全性,感到持续的、致命的威胁;展望和发展与他人的联系变成痛苦的事。

继续发展下去,他们的安全感阈限就会降低——一些对常人无特别意义的普通事件对于他们却变得重要,产生了一种非在(non-being)的威胁。个体开始“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然而外部事件对于他的影响并非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他们的经验世界与“正常人”的经验世界出现了裂痕。

他们通常因存在性不安产生焦虑。一般来说,有三种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吞没焦虑、爆聚焦虑、僵化和非人化焦虑。

(1)吞没焦虑:因为感觉生活中任何的人际联系都会使其面临丧失身份及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他们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拯救自己。他们选择孤独,而不是正常的在以独立性为基础的独立和联系之间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平衡。他们害怕被正确理解,他人之爱比他人之恨更令其害怕——因为被爱意味着置身于强制性的承诺之下。

(2)爆聚焦虑:现实必然是爆聚的(指向内部的爆炸),与现实的任何接触都会使其所能设想的所有身份消失。个体感到自己像虚空一样,他们渴望虚空被填充,但最终又仍是害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只能是无人无物。

(3)僵化和非人化:个体恐惧被他人变成“石头”,同时他们感到自己或多或少的已经被非人化,他们又对他人进行非人化进行自我保护。“他人之血”虽然是自己生存的前提,但也是自身存在的威胁。

2.“健全”与“疯狂”的界线

健全与疯狂的判定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判断者与被判断者。而人与人总是存在普遍性、绝对性的冲突和误会的。所以当对于某个人的身份认可存在的分裂过于显著且无法调和时,某一方就会注定被解释为:精神错乱。

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人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这时他们就成为精神分裂性个体。分裂的方式有两种:与环境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自身之间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同”体验,也无法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体验。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等等。

精神分裂性个体在他人面前会觉得比我们更暴露,比我们更脆弱,比我们更孤独。他们认为自己透明而空虚,苍白而脆弱。他们无力承受别人的眼光,好似会将他们看穿,将他们粉碎。这种极度的脆弱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满足于自我隐瞒。他们是绝望的——彻底的绝望。他们常认为自己从未得到过其他人的爱——所以他们要么是上帝,要么是魔鬼,要么是冤魂——远离被爱。他们不需要我们以自身世界之内的经验去理解,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彻底承认他的独特、差异、独立、孤独及绝望。

3.对抗自我的崩溃——精神分裂性个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被封闭在某种具有威胁性的经验之内,而从生理上又没有逃避的可能,就出现了心理上的逃避:“脱离”身体,“进入”自我,表现为“心-身”分离,通过非身体化的存在来超越这个世界。“心-身”的分离可以是压力作用下暂时的逃避,也可能是永久的。

在非身体化状态下,身体像一个客体:不是真实自我的核心,而是某个假自我的核心。而真自我进入了一种“封闭”状态。真自我带着或温柔、或体贴、或有趣、或厌恶的心情,观望着假自我。它只在观察、控制和批评着身体的经验行为。

非身体化的人一方面有精神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任何身体的伤害都无法真正伤害他,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一般人没有的焦虑。而身体化的人完全被身体的各种欲望、需要和行为及由此而生的罪感、焦虑、挫折和满足所纠缠。所以,“心-身”分离的个体较之“正常人”并非更容易导致精神病——区别只在于起点的不同:完整与分裂,而两者之后的经历可能也由此不同。

但是自我意识的实现依赖于:自己作为自己眼中的客体或自己作为他人眼中的客体。所以精神分裂性个体身上又存在一组矛盾:通过他人实现对自己及他人的确定;暴露于他人意味着暴露于危险。他们即渴望他人的认可又企图逃避他人的注视,所以他们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二元体:一个在镜外(真自我),一个在境内(假自我)。真自我利用假自我获得了一种纯“精神性的”存在。

(1)分裂状态下的真自我。封闭一方面强化了自我与一切假想敌的恐惧;另一方面回到现实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成为自我的最大渴望,最大的渴望表现为最大的软弱,而屈服于这一软弱又成为自我最大的恐惧。

自我希望控制,控制需要导致了自我的孤独。他们喜欢偷取,因为偷取意味着从他人那里为所欲求,同时又保持对获取过程的控制。而偷取幻想必然引出被抢的幻想,所以他们宁可偷取也不愿他人的给予;宁可给予也不愿被他人偷取。

处于孤立和分离状态下的自我幻想着无所不能和绝对的自由,而这只能在封闭中得以维持。和现实的微弱接触都会使得一切碎裂、消失,故而个体的真自我与他人始终保持一个僵持不变的距离。知觉的大门和行动的大门都交给了假自我,因为行动使自我置身于现实,自我只有在“客观成分”知觉和行动中都退回,才能保持幻想中无条件的自由、力量和创造性。

幻想与现实之间没有开放性的回路,幻想失去了限制,个体经验也在消耗中枯竭。他感到空虚、无意义、冷漠、荒凉和枯燥,而对于别人拥有的丰富、有意义、温暖和友谊,他可能疯狂地忌妒、仇恨,也可能表现出不屑、反感或默然。

为了弥补空虚,他们用自身与自身假想物的关系取代了自我与现实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导致了最终的自我分裂——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自我。

(2)假自我系统。假自我系统是自我中被精心设计的部分,是某一块被非人化(物化)的自我。脱离了内在真自我的心智,假自我对外界真实性的感觉和对现实作出的检验都无法进行。以假自我代替真自我直接接触外界,导致了知觉的不真实性、行动的虚假性和无意义性。这一系统注定是僵死、虚谬与机械的。

精神分裂性个体的假自我有别于“正常人”的人格面具。“正常人”不会因痛苦的驱使,去攻击或摧毁自身内这种“异己的现实”,企图将自身与现实割离。精神分裂性的假自我并不作为实现和满足自我的工具,不是第二手的防御机制,而是个体存在的基本动力结构的直接结果。

假自我产生于对他人(特别是想象的他人)意愿或期望的顺从。而分裂就产生于对外部的顺从与内部对这种假自我顺从的抑制。假自我会从袭取顺从者的性格,进行人格扮演——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人格扮演成就假自我小规模的暂时性自居认同。内自我害怕被自居认同的扩张所吞没,“他”不断挑剔这些异己的碎片,感到恶心和恐惧,导致了憎恶和攻击,而攻击最终只能以伤害自己实现。

如果假自我的膨胀不能得到遏制,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变成强迫性行为,那么个体最终也许完全“放弃”自己投入对他人的扮演。

4.分裂的自我——精神病个体

在正常的精神分裂性个体和精神病病人之间,并不是始终存在一条清楚的界线。我们只是模糊地说:“当精神分裂性生存状态出现了特殊的分离形式时,就会发生由正常向疯狂的过渡。”

当自我只有通过假我系统才能与外界产生联系时,最初自我为避免外界冲击而设的防线反而成为囚禁自己的牢狱。假我系统的症结——知觉的非真性和目的的错误性——扩展成为个体对整个外界的感觉,甚至侵袭真自我。

内自我在封闭的幻想中自我消耗,越来越退缩。即不能从外界吸取营养,因而变得贫乏、空洞。即未生活在与他人的辩证关系中,那么也就无力维系现有的已经岌岌可危的身份和存在。即不能与别人一样幸福的存在,所以也就充满了厌恶、嫉妒、仇恨和破坏性。而与此相对,假我系统越来越扩张、越来越自主——被各种强迫性行为所“折磨”。它蚕食整个个体,直至一切都归于这个注定僵死、虚谬、机械的系统。

面对这种种,似乎只有两条路:

(1)有意或无意的谋杀自己的真自我。个体会因为焦虑的压力或沉重的罪恶感(没有诚实的表现自我),企图干掉自己。常常意味着某种意义上一个生命的结束。

(2)不顾一切的成为自己。当自我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决定坦诚地、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那么严重的精神病也就发生了。

精神症出现所谓的“混乱的非在”——内自我的分裂与混乱。为了存在,自我发生分裂,形成一种结构不稳定的存在状态。分裂后的一部分自我通常保留了“我”的感觉,而余下的则被称为“他”。每一保有“我”感的自我内核都可能形成一个自我片断。这一切都来自内心幻象的冲突和相互攻击。

他们害怕为整合而斗争。他们缺少完整的自我,而自我的混乱又导致他们缺乏完整的存在性边界,将我与非我混淆。

趣味扩展

与莱恩的后期著作相比,《分裂的自我》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对于所引用的神秘主义作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蒂利希、布莱克等),莱恩十分注意非神秘化;对非神秘主义作家(如萨特)则注意非道德化,而不像后来走向神秘主义和道德化。

(2)莱恩出于生存论心理学的人道主义背景,不愿使用“病患”、“病症”等词,同时却仍以理性的态度正视患者精神混乱的客观现实,而不像后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视为“超现实世界”的先驱。

(3)作者将精神混乱状态看做患者自身的属性,而不像后来视为家庭(乃至社会、文明)的属性。

以后,莱恩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批判“唯智论”和“唯理论”,质疑科学的本质,认为正是它们从根本上使自我和世界变得虚假,从而异化了西方文明;它们界定的“正常”概念限制和扭曲了人性,而关于反常和疯狂的定义则是社会性的压迫手段;相反,疯狂高于正常,是对病态社会的反抗与突破,是现代人的福音。

此外,在艺术心理学与创造心理学上,莱恩将反常视为创造性的源泉。在为疯狂和神秘主义辩护的同时,他自己的创作也走向神秘主义,其离经叛道之远,使得有人认为他自己已经疯了。概而言之,莱恩变成了一个社会激进主义者和个人神秘主义者,远离各种心理学派(包括一般的生存论心理学立场),成为一个极为独特的人物。

《分裂的自我》使得莱恩进入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西方激进的、批判的、反叛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青年的行列,在这个行列中有萨特、马尔库塞、布朗、赖希、金斯伯格、梅勒和迪伦等。这些人关注和研究“异化”问题,呼吁对西方现有文明、制度、道德伦理乃至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批判或反叛,呼唤“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60年代后期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激进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如法国的校园动乱,美国的人权、反越战、嬉皮士和性解放运动)。

通过这场运动,莱恩确立了自己基本的思想地位和形象:他不仅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神病学家,不仅是卓越的生存论心理学家,更是激进的文化批判家,西方文明的批评者、预言家、反文化英雄。他的读者并不主要是精神病专家(甚至几乎不是),而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艺术家、宗教实践家,以及其他关注思想史与当代文化现象的人们。他的著述多被收入企鹅丛书。他的《分裂的自我》从1965年到1971年再版重印共8次。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本书以轻松实在的语言风格,巧妙性地运用创意引发出心理学中一个又一个好玩的点,将心理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创意心理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生活智慧,让与众不同的多样生活与趣味人生呈现在了你我他的面前。
  • 笑话中的心理学

    笑话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往往布满了偏僻的专业术语,导致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们被拒之门外,无法享受其中的奥妙。本书则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一本以笑话之名,化繁为简地讲述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希望它可以实现的使命——有助于读者离开懵懂之门,进入自我体察与社会认知的大门——哪怕它只是提供了微小的帮助。
  • 觉察力

    觉察力

    对事物的精准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觉察力。觉察力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觉察力是自身体验、内心关注的结果。觉察力是超前思维的具体体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没有无因果的事物,更没有毫无联系的事物,觉察者善于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解开这些因果关系、相关环节,从细节看到整体,从琐碎看到简明,从表象看到本性,抽丝剥茧地将事物铺垫展开,明晰事物的脉络,从而或取精去糙,或去伪存真,或未雨绸缪,或相机而动……
  •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乐嘉把人分成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每种性格,然后进一步进行剖析。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分则。总论部分主要从一个作者潜心研究的测试题入手,快速的让自己判断属于哪种颜色。同时解答了性格色彩与人们常见的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的区别。分则部分则从情感、生活、工作、处事、以及自我提升方面说明红、蓝、黄、绿的优势与过当。同时对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给出了背后的性格分析。第三部分作者首次解答性格色彩的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个案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我自己。
热门推荐
  • 盛世锦瑟:庶女不可欺

    盛世锦瑟:庶女不可欺

    姚家庶女五小姐姚锦瑟自缢身亡,重生回到了六岁时期。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万念生,风起云涌。万念空,世事平静。尽管祖母不喜,爹爹厌恶,嫡姐欺负,兄弟离心,这一世的她万念皆空,不恋盛世繁华,只求偏安一隅。
  • 青帝

    青帝

    天地大劫将临,曾经强者叶青重回大劫之前,奇遇得儒家宝典,修炼真法,结山神,闯龙宫,大战诸方势力,抢先天机缘,成就赫赫威名,踏万仙,开世界,三界唯吾独尊,成就青帝证道!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恶魔小组(第1部)

    恶魔小组(第1部)

    俊锋、月玄、鹿川和西贡是四个性格迥异又各有所长的帅哥,自称“恶魔小组”。几个人,除了妹妹俊冰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叼着根烟,狂傲不羁地走在校园里。哥哥俊锋走在最前面,一头金黄的头发像是整个组织的旗帜一样高高后甩着,昂首走在前面引领着众人。妹妹俊冰就在他的右手边,眨着一双芭比娃娃的大眼睛。在横焰高中校园里,四人既是众多女生追逐的对象,又是众人所恐怖对象……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红颜乱:蛇蝎妃子帝王心

    红颜乱:蛇蝎妃子帝王心

    一入宫门深似海,好不容易出了宫门,才发现将门水更深。与人斗,与天斗,最终与他斗,母亡父弃,夫去儿殁,亲情、爱情、友情,从来一无所有,从来无所畏惧。抢夫婿、夺江山,乱世情仇,孰胜孰灭?她不择手段,蓦然回首,却撞上他温柔的眼眸。午夜梦回,他眉目含情,谆谆嘱咐:“世间有我,再不孤单。”一朝城破,他居高临下,决绝无限:“蛇蝎妇人,怎可为妻!”她低眸浅笑,恣肆欢愉:“除了我,你的妻子莫想活过三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不堪折,青梅染血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情痴情种补情天,梦幻梦影难梦回。这是一个爱恨情仇、相爱相杀的故事,繁华落尽,唯有一片叹息……
  • 蔷薇如雪

    蔷薇如雪

    菩萨我不是故意的,真的不是故意的。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她心中的一句戏言竟然成真,一觉醒来她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朝代,成为有夫之妇。他,睿智深沉,野心勃勃,他娶了一个世人皆知的荡妇,谁知新婚过后,她聪慧灵动的美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她?他,清朗如玉,儒雅温润,一次意外让他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她的真诚关怀让他寂寥的心重新获得新生,谁知她竟已是别人的妻。在这乱世中,她苦苦追寻着回家的方向,谁知竟然爱上了一个她不该爱的人,她到底该何去何从?权势,阴谋,国家,天下猜忌,疑惑,彷徨,计谋成就了多少人,命丧了多少人温暖,柔情,相偎,爱情亲吻,心动,相伴,一生你我心中的爱,你我心中的情远离尘嚣,远离权贵,远离尔虞我诈共赴幽梦,共赴田园,共赴海角天涯一段前尘异梦,一段风花雪月曾经的辉煌化云烟,暖的微风撩拨了弦是否应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否应问,专情终得你苦尽甘来相伴,相拥,相锲,梦幻念你,念我,念来,芳华前尘异梦皆远去,徜徉今生化永恒温暖,柔情,相偎,爱情亲吻,心动,相伴,一生你我心中的爱,你我心中的情远离尘嚣,远离权贵,远离尔虞我诈共赴幽梦,共赴田园,共赴海角天涯共赴海角天涯此歌词为读者玉残烟为此文所做,漾漾在此衷心地感谢她,也谢谢大家的支持!
  • 美白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美白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皮肤保养的第一课就是认识皮肤的类型,针对不同肤质做好每日的护理工作。一般而言,皮肤可以分为4种类型:中性、干性、油性及混合性。 中性皮肤,也称为普通皮肤或标准皮肤。皮肤红润光滑,组织紧密,纹理细腻,触手稚嫩,富有弹性,厚薄适中。但是,这类皮肤易随季节变化,天冷趋干,天热趋油。
  • 契约情人试试爱

    契约情人试试爱

    楚风铃是一个失去异能的异能行者,慕容轩是一个因家族被诅咒而失去爱人能力的异能行者,晓霜因为有精灵的保护,而失去了童年的记忆,友沈若晨是一个手提琴王子。在樱花飞舞的美丽的学院里,当爱已变得不再单纯,当痴情被当成陌路,当与魔界的战争再度拉开帷幕,他们又将如何面对……
  • 寒界

    寒界

    被父母抛弃的冰清迷失在迷雾树林里,彷徨无措的时候遇到了神秘的少年上官皓。上官皓似乎无所不知,对迷雾树林了如指掌,却挡不住一波波的袭击。神秘的少年究竟是什么身份?她们有要如何突出重围,安全离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