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都是越新鲜越好,惟有梅干却是越久越甘醇。梅干起初也是新鲜的果子,经过一番时日的酝酿,才制成后来的美味。朋友自然也是由生而熟,在长时间的交往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经由交流和冲突,而达到融洽。两样不同的东西,要完全融合,需要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考验。
生张熟李的人,关系看似不错,但是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恐怕可依赖的很少。只有面临变故的时候,能够共患难的人,我们才称之为好朋友。
以平常心看待朋友
曾读过一则故事,已记不清出处了,说是有一位侠客,他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虽然我在江湖闯荡几十年,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这让儿子十分惊愕。侠客就贴近儿子的耳朵交代了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照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侠客之子先去找了其父认定的“一个朋友”。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通缉,无奈之下投身你处,希望施以援手!”这人一听,立刻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亲生骨肉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侠客之子领悟到: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侠客之子又去了其父认定的“半个朋友”那里,作了同样的请求。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去吧,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侠客之子领悟到: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何必只交合得来的朋友
一些人只结交合得来的朋友,所谓的“合得来”,并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习惯、趣味等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情感相娱相悦。这种“合得来”是以非功利化为指向的,它不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它只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带有情绪化的特征。在他们眼中,凡是不符合基本道德标准的人就一概拒绝,不相往来,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这种处世方式带有一种浓厚的书呆子气。
大千世界是瑰丽多彩的,人生亦是如此。人活着需要各种各样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样也需要事业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们的人生难以完美。最惨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能在自己处于困难时帮上忙的朋友。
有的人因兴趣、爱好等而结交了很有活动能量的人,并因此而交上好运,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但为数较少。但有的人在交往中是拒绝结交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认为对方的身份比他高,会在感觉上产生不平等,还怕别人说三道四,因此交往的对象多与自己层次相当,而且交往时也是耻于言利。
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指出:“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浓厚,人际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功利为取向的交往分量更重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抱着一副书呆子气,自以为清高有境界,结果只能是离群索居,被人孤立,伸手碰四壁,处处吃亏。在危急的时候,更不会有朋友给予帮忙,以解燃眉之急。
以能否合得来作为交友的唯一标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你融不到别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也不会有人站出来维护你的利益。有的时候,即使你甘于清贫淡泊、一心想做隐士也做不得,因为独善其身者的自我防卫能力都比较差,只要你惹得别人不高兴,麻烦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人们因相互需要而结成的共同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互有利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通过互利互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办成一个人通常难以办成的事。
有的人也明白通过哪些交往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但就是自己放不下身段。与合不来的人交往,他们会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体地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这种不适,结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压抑,远不如独来独往那般轻松自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道德感和主观好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鄙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凡是与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主观好恶不同者,一概以沉默或回避示威。许多人还以清高脱俗自居,自认为有道德品质上的优越感,这更增加了其以主观好恶取人的行为模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孔夫子、朱熹也无法成为道德圣人,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以道德苛求于人,以好恶主观下判断,则天下可交之人少矣。以合得来为结交标准的人是社会良知最忠实的维护者,他们本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不懂从利害关系的角度为自己的人生作规划,不肯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结果削弱了自己,逐渐失去了维护自己权力的战斗力。
所以,以是否“合得来”作为人际交往的唯一标准实在是一种偏误,我们不妨将之作为人际关系的标准之一,既要交合得来的朋友,也要去交合不来的朋友。
莫以表现优越为傲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有人缘的骨干,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他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那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有意无意地跟他疏远。
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为什么冷落自己,他并没有得罪他们呀!后来,经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他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夸耀自己的成就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李先生与同事闲聊的时候,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这一来,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无论上司、同事还是下属,无不乐意与他交往。当他从科长升副局长时,没有一个人说闲话。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
“身边的朋友”更有现实意义
在战国时代,小国林立,争土夺疆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纷乱年代。其中,鲁国国力较弱,却与齐国相邻,众所周知,齐国势力强大,名列五霸之一,专好逞强施横。鲁国却遭了殃,经常无故受到齐国的压迫,弄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胆战心惊,却又无力自卫,好不狼狈。
鲁国国王为此忧心如焚,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便将自己的王儿送到晋、楚两国作人质,以求加强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鲁王以为这样做,在将来齐国进兵侵略或者有其他紧急事态发生时,可以去请晋、楚两国派兵援助。
但是,当大臣黎矩知晓此事之后,急忙赶来进谏,对鲁王说:“大王,臣闻大王要将王子送往晋、楚两国作人质,不知可确有此事?”
鲁王点点头,笑道:“不错,孤王是有这个打算,现已让两个王儿收拾停当,即日便可起程。”
黎矩听完赶紧向鲁王进谏:“大王,臣愚拙,一时不明,觉得大王此事不妥,臣以为两个王子不能去晋、楚当人质,还望大王三思——”
鲁王听完便是一惊,探身问道:“卿何出此言?孤王送两个王儿去晋、楚当人质,并不是为了别的,卿难道不晓得齐国欺我太甚,无奈我们势力不够,难以与之抗衡,只有找些援助。晋、楚两国实力强盛,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以后再有齐国进犯,我们可以请晋、楚两国前来援助。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黎矩听后,微微一笑,轻声问鲁王:“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不幸落水,眼看着就要淹溺丧命,即使是我们去请最擅长游泳的越国人来救他,恐怕也来不及了。再者,设若我们这里不幸发生了火灾,我们却要凿渠挖河去引海水灭火,大王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人常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管晋、楚两国如何强大,但它们距离鲁国路程遥远,一旦我们遭人攻击,想要求助于他们,也是不会有什么大希望的。再退一步说,纵然是晋、楚两国尽心救助,也不可能招而即至,总需费些时日。可等他们赶到时,我们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何谈救助。大王送王子去作人质岂非徒而无功?”
鲁王听完,一时没了主意,问黎道:“那么,依卿之见,孤王只有铁心受欺受辱,任人宰割喽!”
黎矩回答道:“大王也不必着急,以微臣愚见,窃以为大王应努力同邻国联合起来,共抗强齐。去晋、楚求援,倒不如求助于邻边的小国。”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黎矩的话也正是这个道理,犹如我们走进了荒无边际的大沙漠,却不能祈盼用远方湖泊丰富甜美的水来解除焦渴之苦。
朋友之间免不得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都在情理之中。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然而,人处在这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当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无碍,相反,总会沟沟坎坎,磕磕绊绊。有时,跌了跤,受了挫,遇到困难,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个时候,便需要向朋友求助。大家自然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帮得上忙的往往就是身边的朋友。这些朋友便是“近”,应当有意识地趋向他们。
庄子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在一道车辙里的积水中有一条鱼,眼看就要饥渴而死,可怜巴巴地向人求助。其中有人便出于一片诚心,开始挖渠引水,想真正解救这条鱼,但渠刚开始挖,鱼便死掉了。这个比喻恰是说明了这一点,纵然有时远方的朋友可以从根本上解救自己,无奈鞭长莫及,难以及时实现,如此一耽搁倒误了大事,甚至缓解都无法实现。
切记,结交朋友,适当的“趋近”对于自身十分有利!
给朋友分一下等级
有个地方士绅,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