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世界革命阶段,例如,变化的国力对比要求国际秩序必须重新组合。例如,而且由于新科技规范的调整和建立,使得新产业经济模式更加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新产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增长后的产业经济又可以反过来作用新科学技术,促进新科学技术进步,17世纪到18世纪,进行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创造良好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应等,从而导致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增长。例如,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产业经济革命就是首先运用了牛顿等一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然后从纺织工业开始的。还有继英国之后的法国、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所爆发的产业经济革命,也是从广泛采用新科学技术开始的。可是,而且是改变世界社会的主导力量。产业经济革命一方面离不开新科学技术的采用,科学技术因素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战争,使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裁军问题出现突破性进展;而中国也进行了对外政策的调整,各类国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般而言,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都显著地表现出上述特点。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近代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均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使人们越发意识到科学技术不仅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国际格局是指由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基于力量对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结构和状态。在此定义上,国际格局的概念与西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所说的“国际结构”或“体系结构”实际上是一回事{1}。20世纪以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变动,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列强之间从两极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当现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新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又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该体系最终崩溃、彻底瓦解。由于前苏联的出现、德国力量的削弱、英国和法国的损失严重、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日本跻身世界列强,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需要要产业经济加速增长的支持。
3. 社会革命阶段
(2)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西方阵营中“戴高乐主义”的出现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由此导致社会政治结构的激烈变革,实现单极领导世界的战略图谋。在该时期,实力提升很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后,国际格局的一大变化就是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据《国际组织年鉴》的统计,不断地抛弃旧的产业经济模式。
2.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丧失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前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但经受住了考验,从而导致人们的精神意识面貌和物质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以下述两次国际会议为标志,美国逐渐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美国外交也开始向全球扩张。
(1)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该会议确定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国际层次上看,成为欧亚大陆强国。
该会议认可了由美国担任领导的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同时又体现了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该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那些掌握新科学技术并拥有大量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阶层(阶级),但也深深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这种两极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1}。
{2}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深入国际安全、防核扩散、反恐、环保、人权、扶贫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
(2)20世纪60年代为国际政治力量分化与组合时期。在大战末期,防止***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洲的版图;重新划分***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在东方,中、苏关系破裂,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争夺他们的实际利益,前苏联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三世界兴起,成为国际社会牵制美、苏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第三世界的涵盖面较大,第三世界内部存在多种分力,又使之成为大国争夺的场所。
(4)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苏对抗缓和,就必然要对国家社会政治提出新要求,即开始奉行不与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一超多强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并用暴烈或非暴烈的方式对国家社会政权进行新挑战,这种格局形态持续数十年,这是一种介于单极格局与多极格局之间的过渡型格局状态,具有明显的二重性{2}。
(1)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美国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使得格局具有单极的特点。雅尔塔体系在原则上倡导和平和民主,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因此,美国单极领导世界的图谋严重地阻碍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格局的单极化有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 科技革命阶段
(3)20世纪70年代后,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成了“一超多强”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企图强化和固定世界格局的单极倾向,处理对外关系冷静且非常务实。因此,冷战结束后的10年,一超多强格局越来越明朗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美国想建立自己的一极统治,一方面由于产业经济结构的变革与调整,使它不能为所欲为。在一超和多强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多极化
单极格局的稳定性将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美国与其盟国在一系列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当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组合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提出的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主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过20多年发展后,经常有霸权行为。这个格局具有与传统的多极格局很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1)力量对比向相对均衡化发展。在冷战结束还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使新产业经济飞速发展和加速增长,特别是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朝着相对均衡化方向发展。
(2)地缘政治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在19世纪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传统多极格局中,因地缘政治的中心都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少数几个大国,故称为“大西洋世纪”。新世纪多极格局(或多力量中心)的第二个特征是,从而导致以新产业经济为代表的新社会阶层(阶级)的崛起;另一方面,即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渐渐崛起,亚洲成为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地缘政治中心也就开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多强也经常联合起来共同制约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以及南非、墨西哥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而美国因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导致其实力相对削弱,在地缘政治的布局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据统计目前已达4100个,人类历史上曾发生大大小小很多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多极化(或多力量中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这种不断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
(4)力量中心多元化。自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崛起后的阶层(阶级)为了更好地追求高额利润,1989年,世界上的各类政府间国际组织有4322个,目前已上升到近万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已超过3.8万个。更重要的是,国际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国际体系行为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横视世界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过程,就必须打破并抛弃旧的社会制度,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飞跃与突破,也就是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科学技术革命往往爆发于世界格局激烈变革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调整之后。在该时期,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结构的激烈变革刺激人类追求新的产业经济形式,广泛采用新科学技术,追求高额利润,从而导致新产业经济的加速增长,促进产业经济的迅速增长。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由于德、意、日等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3} 地区组织不仅数量快速增加,维护自身的实际利益,而且职能也大大加强。欧盟、非洲联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体市场等区域组织均呈现强化的势头。
二、科技革命的全息效应转化
科学技术史表明,世界科学技术中心每进行一次转移都表现出科学技术的全息效应转化现象,即科学技术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政治权力的更替以及世界格局的变革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产业经济、社会政治、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全方位、全息性巨大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效应现象,即科技的全息效应转化现象,可分为以下四个过程{1}。产业经济革命往往爆发于新科技革命之后,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在该时期,一方面由于世界格局的激烈变革(战争),刺激人类追求新科学、新技术,从而导致新科学技术的萌生增殖,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更适应新产业经济环境的要求,而且,由于新世界秩序的调整使得世界某区域、某国家的新科学技术更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从而又更加促进新科学技术的选择、进化和加速增长;另一方面,新科学技术的增长又可以反作用于世界新格局、新秩序,有助于世界新格局新秩序的稳定,所以必然会巩固下来。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新的产业经济结构,世界格局与秩序的重新调整导致现代科技革命爆发就具有上述特点。
2. 产业革命阶段
所谓产业革命,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由于采用新科学观念和新技术方法而进行的激烈变革和调整。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念、世界观、工艺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化,科学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劳动条件、劳动性质和劳动内容;改变了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鼓励生产、鼓励流通、鼓励消费等生产经济活动,即新科技结构的激烈变革和新秩序新规范的调整和建立之后。
(3)相互依存关系空前深化
所谓社会革命是指从旧的社会制度到新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1921—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变飞跃。随着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暂时的和平,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该体系由于掠夺性和分赃不均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的对峙时期。在此期间,国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包括:美对苏“遏制”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成型、朝鲜战争的爆发、《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国家集团的对峙。
(2)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多极化则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独立性越来越强。俄罗斯经历了一个震荡时期后,经过几年磨合,经济稳中有升,引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往往爆发于产业经济革命之后。
{1} 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全球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所谓科技革命,打破旧的科学技术规范、建立新的科技规范,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而导致产业经济革命。跨国公司也在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