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5400000006

第6章 来自民间的总动员(3) 

在《大诰续编》里,朱元璋第一次提出了让老百姓“互相知丁”。从章程颁布之日起,市井村镇中的老百姓要对自己的左邻右舍做到知根知底。也就是知道他们平日里从事何种职业;还要做到知道邻居家里几口人,几个人从事农业,几个人读书,几个人从事手工业或者商业;对于读书的邻居,一定要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在哪里上学;给别人做老师的,也必须知道他所教的学生都是谁。不能像今天,我们住在一栋楼里,门对门都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朱元璋对老百姓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性干涉,不可能得出什么正面的结论。因为这么发展下去,只可能得到一个互相监视、遍地特务的破坏性社会环境。社会生态极其缺乏活力,每个人都被牢牢地捆绑在了各自的身份和职业当中,想动一动都不可能。

这种弊端,朱元璋不可能想不到。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延伸自己的“权力触角”。朱元璋设立了巡检司和锦衣卫,让巡检司专门负责盘查全国各地的过往行人,人们被限制在方圆一百里的活动范围之内,如有超出,须事先弄到"路引",这是防止人民串连造反的重要措施。锦衣卫则是专门负责监视百官的动静,就连街衢之上,也满布锦衣卫,这样,吏民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皇帝的耳目。

一次,博士钱宰罢朝回家,在路上信口吟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对钱宰说:"昨天做得好诗!不过我并未"嫌"你啊,改做"忧"字怎么样?"钱宰一听,连忙跪下叩头,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好在朱元璋并不是要追究他的罪责,只是要显示自己的无所不知,钱宰才算没有倒霉。

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已是无所作为,但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常派锦衣卫去监视他。

一天,一个特务向田间插秧的一个老农夫问讯道:"这里可有个退了休的吴尚书?"那老人措手答道:"我吴琳便是。"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知道吴琳并无异志,十分高兴,奖赏了吴琳。

大学士宋濂是著名的学者,对朱元璋可谓赤胆忠心。一天,宋濂在家请客,特务竟把赴宴人等乃至菜肴全都列单汇报给了朱元璋。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宋濂请客及菜肴的情况,宋濂把所请客人和菜肴情况一一据实回答,朱元璋听后十分满意地说:"宋学士所说皆实,没有骗我!"

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生闷气,监视他的人认为有可能是对皇上不满,就偷偷地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何故生气,宋讷作了解释,朱元璋知道他生闷气与朝事无关,才不追究。宋讷非常奇怪地问太祖怎么知道他的家事,太祖就把那张画像拿出来给他看,结果宋讷几被惊倒。就这样,朱元璋掌握了臣下的一言一行,臣下深恐动辄得咎,真正做到了前人所谓的"慎独",哪里还敢有不臣之心?

在《大诰续编》中,朱元璋反复强调他在注释《道德经》中的话:“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从这样一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严刑峻法也是有些悔意的。重刑并不能完全把官吏吓得不敢去做错事,他敏锐地意识到权力再大也有其局限性。

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按照古圣贤的分类,老百姓可以从事士、农、工、商四种生计。而在圣人们的教导下,老百姓应该在这四个领域,各守其道,各尽其职。唯有如此,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而那些不在“四业”范围内的谋生者,大多数走的都是犯罪道路。“知丁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抓出那些不务四业的害群之马,他们大多是游手好闲的“逸夫”。那时候谁要想当个自由职业者,就要做好被官府抓捕的准备。在朱元璋看来,这些自由职业者只懂得罗织词讼,勾结胥吏,弄权官府,实在是官家社会的毒瘤。“知丁法”推广开来之后,老百姓们把自己了解的邻里情况上报里甲(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里甲再把情况向县衙报告,一级级地向上申报。这种天罗地网似的人口摸排,使得潘富那样的在逃犯无所遁形。

为了杜绝类似潘富千里大逃亡,先后历经八县,涉及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受到株连的案件再度发生。朱元璋又做出了最为严酷的补充:如果《大诰》颁布下去,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还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抓,任凭这些“逸夫”游荡在公门、市井之中,为非作歹,被官府抓住的话,“逸夫”处死,里甲和四邻全家流放边疆。

不可否认的是,陈寿六是个特例。和陈寿六这样幸运的成功者比起来,那些积极响应朱元璋号召,动不动就闯入那道“旁入公门”的门教训一通胥吏,最后因为这个被砍了脑袋的农民,在数量上也很可观。在《大诰三编》里,朱元璋也例举出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朱元璋在这件事上表现得也非常纠结,他一边在大肆宣扬陈寿六的榜样示范作用;一边又在提醒乡民们,想当陈寿六这样的明星是需要运气的,也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很可能是生命的代价。当然如果让老百姓用自己的一条命来换另一条命,这里就涉及到利益的交换边界。在封建官家制度里,官吏们手中握有对老百姓的伤害权,平民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要通过自己的劳役或者交纳赋税来寻求生存权的赎买,这样就形成了交易关系。官吏的伤害权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对官家制度形成了一种约束。如果官吏越过这个边界,一味地榨取赎金,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的程度越深,老百姓的反作用力就会越大。等到被套在自己脖子上的赎金勒得无法活命,反正总归一死,反抗就成为唯一的路径。

安吉县佃户金方租种了本县地主潘俊二的一亩二分地,连续两年没有交一分钱田租。潘俊二见对方想要赖账,于是就上门索讨。欠账还钱,天经地义。谁知道金方倒打一耙,将潘俊二当作祸害百姓的豪强给绑了起来。潘俊二又被勒索了黄牛一头、肥猪一口。在逼着潘俊二写完已经收取田租、不曾被勒索等三张文书之后。这还不算完,做事做绝。金方又突发奇想,继续诬陷潘俊二是祸害百姓的豪强,然后学习陈寿六也将其捆绑解送至京城。

这种现象在当时很具有普遍性,既然有“旁入公门”的门,那索性就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有人索性干起了趁火打劫的勾当。

乌程县百姓余仁三,是本县富户游茂玉家的佃户。水灾期间,游茂玉同情余仁三生活困顿,就借给他许多米粮。事后,余仁三非但不想着还粮,反而勾结刁民一百余人,跑到游茂玉家里打砸抢。在搜出所有的借米凭据之后,余仁三等人将游茂玉当作“豪民”捆绑起来押送到了京城。

金方和余仁三也是咎由自取,他们将朱元璋打开的这扇应急状态下启用的“公门”,当做了可以滥用的“私门”。他们的伎俩还是被识破了,朱元璋作为斗争经验丰富的老手,这一切又怎能逃过他的眼睛。金方和余仁三两人都落了个枭首示众、全家流放的下场。

也同样是在《大诰三编》里,下面这个案例显然更让人有嚼头。

嘉定县百姓沈显二,和自己的邻居周官二一起,把祸害本地百姓的里长顾匡捆绑起来,准备送往京城。走到苏州阊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曹贵五出来给他们讲和,沈显二收下15贯银钞,一匹绸缎和一些银钗银镯后,当场就把顾匡给放了回去。

顾匡回家之后,就开始精神抑郁了,因为他担心事情早晚会败露。顾匡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去京城自首。曹贵五听说后,也担心自己是劝和人,有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于是他找到顾匡,要求和他一同去自首。就在二人准备上路之际,周官二得到消息,也表示愿意同行。

在这四个人当中,沈显二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的。听说其他三人已经上路了,沈显二日夜兼程,终于在淳化镇赶上三人。沈显二也主动提出一同去自首,对不起名额已满。顾、周、曹三人设计将沈显二捆绑起来,决定把他当作祸害老百姓的地方豪绅押往京城。

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就在四个人进了京城,押解害民豪绅的报告刚刚递送上去的时候,沈显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逃跑了。主管上访事务的通政司让他们把“害民豪强”押到衙门里去受审,周、曹二人私下计议,无奈之下,只得又将真正的“害民豪强”顾匡给绑了起来。

通政司在前面接到的上访报告里,顾匡的身份还是一个良民,现在却要跪在堂下,变成“害民豪强”。所以官员们在审讯周、曹二人时质问:“顾匡是和你们一起抓沈显二的人,你们怎么又把他抓起来了?”周官二回答说:“顾匡本来是我们最早捉拿的人,沈显二受贿把他放了。我等害怕事情败露,一同赴京自首。没想到沈显二随后也追了上来,我等就将他当作骗人财物的奸民捆绑了来,而把之前的事情隐瞒掉了。如今沈显二跑掉了,我们只好又把顾匡给绑了来,算是向你们交差吧。”

审讯的卷宗递交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卷宗里的白纸黑字破绽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朱元璋实在忍耐不下去了,连皇帝都敢忽悠,真是活腻歪了。他下令,这几个人太不靠谱了,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奸诈之极,谁也捉摸不透他们心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阴谋,干脆全部枭首示众。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步履的繁艰。后人看历史,鲁迅看到了吃人;柏杨看到了酱缸;有人看到了一种毒素的沉淀;也有人看到了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满心荣辱与欢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上的说法都因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难免有失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绝不应该有任何亵读的举动。然而沉淀的历史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成王败寇,命也运也。但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了,看准时机,你就能成就霸业。正所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是王道,把命运交给别人只能任人宰割。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则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一路坚强地走过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息,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就。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时供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对年轻的一代来说,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感悟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明乱

    明乱

    江山代有神棍出,各自妖孽数百年!且看,泱泱大明,数路妖孽,为我独风骚!江山如画,美人倾城,一步两步三步敢笑红尘!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热门推荐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卓有成效地工作者

    卓有成效地工作者

    你还在背着蜗牛工作吗,还在为低效率心烦吗?本书提出卓有成效地工作分四大步骤:有始有终、把握重点、确立架、构积极行动,教你轻轻松松做高效人士。
  • 恶魔首席的弃妻

    恶魔首席的弃妻

    从小到大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人物方以桐,为人非常胆小,连进夜店的胆量都没有。可却在她结婚前一晚上被她准老公…抓奸在床?天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告诉她?为什么她会遇到这么狗血又不可思议的事情?“你让我觉得恶心。”黑白两道都称为魔王的封彦辰被自己将要娶进门的心爱女子扣上了一顶如此讽刺又大顶的绿帽。恨不得抽她筋,扒她皮,可是…“别再让我看到你,否则我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这句话说给她听,同时也是给他自己一个警告。既然对她下不了杀手,那就慢慢折磨她。如果再次见到她,他一定把他受过的痛苦加倍奉还在她身上,让她生不如死……一瞬间她从将要迈进豪门的美好灰姑娘变为一个被人人唾弃的弃妻,灾难也是从那一刻开始。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 无限宠妻万万岁

    无限宠妻万万岁

    “如果我以后娶的不是她,你们都别来参加我的婚礼。”一年前,他拥着她,当着所有人的面高调宣布。一年后,他和她最好的朋友订婚,她在他的婚礼上出尽洋相。多年后,她对压在自己身上的他淡漠地说:“抱歉,严先生,我从不回收别的女人用过的破烂货。”这个女人居然胆敢将他看成破烂货?他捏紧了拳头发誓,一定要让她付出代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不可多得的诗人。王维的诗歌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读来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他们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了下来,深得大众喜爱。
  • 大决战:淮海战役

    大决战:淮海战役

    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情况。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强大优势兵力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镇对黄百韬兵团实施包围,切断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等国民党军队的联系,实施重点打击,各个歼灭。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为标志。自古以来,中原大地就是中国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中,中原地区也成为国共双方志在必得的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打的第一仗,就是围攻我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从此以后,中原大地上两军作战一直是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战场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共双方都有在调兵遣将,都有在筹划这场大战,最终以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 婚然天成,首席的VIP恋人

    婚然天成,首席的VIP恋人

    在凉莫相亲第N次后,她状似开玩笑地说:“和我结婚吧。”结果,对面的男子,狭长的黑眸一眯,淡淡回应:“可有成年?”“二十。”“好,带上户口本民政局门口见。”于是,两个只见过一次面的人,就这样领证了……*顾少泽,家世显赫还帅的一塌糊涂,万千女人追捧的梦中情人,比灰姑娘还灰的凉莫做梦也没想到会嫁给这么一个富翁。*凉莫在一次公司聚餐上,喝得断片。醒来后,她一脸无辜地望着他,“老公,我错了。”他的眼角抽了抽,“还有呢?”“不该酒后乱来。”她吞了吞口水。顾大少的眼角抽的更为厉害,薄唇邪肆地一勾……奇怪的是,这个平淡无味的女人,让他越爱越上瘾。*女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顾少泽,这个大她十五岁的沉稳男人,用浓情将她一点点融化,直到爱上他。凉莫说:爱是一种遇见,却无法预见。顾少泽说:亲爱的老婆,谁都可以说爱你,却唯独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