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5300000003

第3章 他来自江湖的最底层(2)

就在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寄居于佛门净地之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如一锅鼎沸的水闹腾开来。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颍州的白鹿庄起义,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十个月之间,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红巾军遍地游走,一副末世狂舞的乱象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当时许多像朱元璋这样走投无路的贫民为了能够保住最后的生存底线,拼死也要杀出一条生路。

这时候白莲教在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已经有所显现,白莲教也称作白莲社。白莲社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实际上就是明教,也就是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所宣传的理念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他们的口号是“明王出世,天下天平”。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三,颍州(今安徽阜阳)的白鹿庄聚集了三千人,他们个个头裹红布,手持刀枪棍棒,聚义造反。领头者是颍州刘福通和颍上人杜遵道、罗文素、韩咬儿等人。

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定远的地方大户郭子兴也于当地举兵。周边数万贫民闻风而动。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带头大哥。一个多月后,起义军就攻克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

因为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让朱元璋身上所有的世俗锁链都被生生扯断。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只剩下他在这个世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地方官府不再管他的生存或者死亡,甲长也不来管他何处来,又何处去,甚至连他栖身的寺庙也不再管他吃斋还是念佛。平生第一次,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人生的定位。

每天睁开眼睛,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无序、混乱、凶险的。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蔽护,他就象是一只断了缆绳的小船,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浪,都有可能将他吞没其中。命运在将一个人逼入绝境的同时,同时也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也就在生无所依的时候,朱元璋收到了一封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写信之人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汤和,汤和这时候已经成为红巾军的一员,在郭子兴部下做了一名千户。汤和非常清楚朱元璋目前生存的处境,就写信相约。与其在乱世中等待机会,不如放手一搏,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一个“死”字。

这封信的内容用七个字概括,那就是“速从军,共成大业”。朱元璋收到这封信的第一反应,用他自己后来回忆的话说就是“既忧且惧”,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当然,促使着朱元璋迈出关键一步的还是形势逼人紧:一是汤和的那封来信被人发觉,而且发现之人要到官府去揭发这件事;另一点是朱元璋出家所居住的皇觉寺已经被元兵烧毁,意味着今后他将无容身之所,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流浪无产者。

也就是说,朱元璋最后走上造反道路的并不是一个英雄对于未知前途的幻想,更多是来自于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求生欲望,为生活所迫。

古代社会,漂泊无根的游民和辗转于天灾人祸中的贫困农民是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也就谈不上具备文化知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很难做出理性的自觉行为。那种文人士大夫似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让他们为了实现某种理念或某种社会理想,义无反顾地投入造反的行列是很难令人想象的。

当汤和向朱元璋发出邀请的时候,朱元璋内心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用自己从外祖父那里学来的卜筮之法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在朱元璋自己写的一篇叫做《纪梦》的文章中就记录了这样一幕:朱元璋使用“珓杯”来为自己算卦,珓杯是用竹或木做成的像杯一样的东西,杯口朝上是阳,杯口朝下是阴。两个杯抛起,落在地下,以阴阳来判别吉凶。他希望神灵能够为自己指引方向,可让人万分失望的是,朱元璋并没有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人性中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当时造反者的中坚人物大部分是漂泊于世道上的游民。

作为那些将生存放在第一位的游民,他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他们与那些老实巴交、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容易上当受骗还不太一样(历来参加秘密宗教造反的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会将自己的投入成本与将来可能得到的收益进行反复的计算。

如何去做才能有利于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集团?如何去做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他们会将其中的利害算得清清楚楚。他们追求的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理想社会,有朝一日能够时来运转。“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最高人生理想。他们的所作所为有自己的一套混世法则,有奶便是娘。他们可以做到一边英雄豪迈,一边鱼肉良善,全不觉得有何矛盾而于心有愧。他们醉心的是无法无天的自由,是“哥不大,弟不小”的平等,然而一旦组织起来,忠义堂上的权力交椅却不容有丝毫的含糊。

在接到汤和的信后,朱元璋反复为自己占卜吉凶,其实每一次占卜都是内心的一次计算过程,为自己付出的行动寻找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心理支撑点。

农民如果不是因为破产,不会成为走投无路的游民,他们便不会轻易加入造反者的行列。连朱元璋这样的无产者走上造反道路都需要再三权衡,犹豫不决,更不用说那些有家有地、生活在宗法网络中的农民了。

在封建君主制社会里,那些居住分散的小农和游民是散漫的无组织力量,他们要想对抗强大的权力集团,或者仅是为了求生而拂逆了权力者的意志都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就算反抗往往也是极其无力的。因此,在他们产生造反要求的同时,必然也要求形成有组织的力量,不然无异于以卵击石。

朱元璋投到郭子兴的军中以后,凭借着年青人敢想敢闯敢干的“三敢”精神,又加上天生的一副好脑子,很快就独挡一面。在其加入义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郭子兴提拔为亲兵九夫长,渐渐地成为郭子兴身边的心腹之人。

郭子兴更是将其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她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部分野史与地方戏曲称之为马秀英。朱元璋和马姑娘结婚以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主帅的女婿。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的生活与他在庙里当和尚的情景大不一样,起义军里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他除了自身之外,并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力量。能够帮助自己立足于此的,只有个人身上所具备的人生智慧和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

郭子兴拉拢朱元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濠州红巾军的统帅来自不同地方,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权力抱团的问题,并不和睦。濠州城中的军队首领除了郭子兴,还有孙德崖等四人,每个人都想成为带头大哥。彼此猜疑,很难相容。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徐州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彭早住和赵君用投奔濠州城。进城不久,赵君用就勾结孙德崖在大街上把元帅郭子兴给绑架了。郭子兴的部下害怕孙德崖,不敢反抗,就连郭子兴的儿子也吓得躲藏起来。

朱元璋此时正在淮北地区与官军作战,元帅郭子兴遭到扣押的消息传来。他连夜赶回濠州,找到关押之所将其救出。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麾下得到了锻炼,耳濡目染,心智大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并不甘心长居人下,内心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利益算计。他想要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乱世求生存,有了枪杆子才会有话语权,才有可能去赢得更大的未来。

第二年(1353年)三月,围困濠州城的元军将领死在军中。两个月后,围困濠州达半年之久的元军只好撤离,濠州解围。

元军虽然退去,可是濠州城内各派系之间的争斗却没有半点消停,反而在失去外力的作用下愈演愈烈。这种没完没了的权力内耗,使得朱元璋渐生厌倦,也萌生了去意。在朱元璋看来,这帮人压根就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要想在这乱世之中捞上一票,就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到哪里去找人?谁能够忠心不二地追随自己?朱元璋很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那里有很多的熟人资源,有自己少年时结交的朋友。

这时候濠州因为被围得太久,城里的军士已经死伤过半,粮草严重缺乏。朱元璋就偷偷返回怀远用盐换了些米,补给郭子兴的部队。几个月后,朱元璋再次返回自己老家招兵买马,“倡农夫以入伍”。

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就在家乡拉起了一支队伍。队伍虽然只有区区七百多人,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意义重大。郭子兴也非常满意,将朱元璋提拔为镇抚。可朱元璋此时的心态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判断郭子兴是难成大事的主。朱元璋觉得该到了自己离开的时候,他把那七百兵丁交给别人带。自己只带领徐达等二十四名亲信离开了濠州,南下定远,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朱元璋带走的这二十四个人是他精心挑选的,大多是他的老乡。这二十四个人都是谁呢?在这里不妨列出他们的名字: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帝国的开国英雄。这些人可以说是朱元璋事业的先驱者,他们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天下,建立了惊天的伟业。

元末乱世一窝蜂出了那么多扯旗造反之人,只有朱元璋摘取了权力王冠上那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个连最低生活保障都无法实现的草根中草根,为什么能够笑到最后?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朱元璋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就当时群雄割据的天下大势而言,朱元璋的根据地是最小的,兵力是最弱的。但是从与元军主力对峙这一点而言,朱元璋并不是元军最为看中的对手。在朱元璋与元军之间至少隔着三个割据政权,东面是张士诚,西面为徐寿辉,北面乃红巾军主力小明王。他们牵扯了元军的主力,拱卫着朱元璋的地盘,这一客观环境与有利条件为朱元璋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

就在小明王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在北方与元军进行着殊死搏斗、两败俱伤的关键时刻,朱元璋却从中大获其利,不断向南面和东南发展,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全数攻下,作为向外发展的坚固堡垒与前哨基地。

打下徽州后,儒士朱升向朱元璋献上了极为要命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三句话是要朱元璋能够暂时巩固后方,发展生产,缩小目标,慢慢谋取天下。朱元璋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一方面将战斗力与生产力合而为一,另一方面又把地方武装与正规部队分开,不但扩大了生产力,还加强了战斗力,这也是朱元璋能在群雄割据的战争中“一枝独秀”,并最终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朱元璋是个极度务实之人,在《太祖实录》里记载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吾平日为事,只要务实,不尚俘伪,……不事虚诞”。朱元璋不是一个只唱高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务实”二字。

郭子兴死后,韩林儿政权只是将朱元璋任命为郭子兴部的第三号人物。朱元璋并不急于为自己争一时之长短,没有实力就算给你一个大哥当,你也罩不住;有了实力,就算是三把手,也有人拿你当大哥供着。

朱元璋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其实他早就有能力从韩林儿政权脱离,可他一直没有这么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兴,皆上察天运,下顺民心,从容待成,曷尝急遽。”

他的所有对手都忙着割据一方,称王称帝,只有朱元璋在那里埋头干活,征讨四方。朱元璋是各路造反者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也是真正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同类推荐
  • 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历史是一个片段,又是一个整体。历史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凝聚着无尽的力量。诗人雪莱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感受。无能者看到的是安慰,聪明人看到的是智慧。本书挑选历史上的关键瞬间,带你去触摸历史的脉动,去感知历史的走向。
  •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从家族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细节,以通俗的笔法对大唐王朝李氏家族进行重新解读。帝王、权臣、英雄、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场。李唐王朝造就的历史,无不显示出它的残酷与不可抗拒。兄弟相残、家族之争、奴才欺主……一幕幕的血腥书写着李氏家族的历史。围绕李氏家族的传承和纷争,再现大唐帝国的兴亡史。大唐王朝是让我们为之自豪的一座历史巅峰,大唐盛世的辉煌始终令我们向往。这个气势磅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遐想与疑问。
  • 大宋王朝2

    大宋王朝2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大唐全才

    大唐全才

    王珂,一个装饰公司的小老板,在去一个新工程工地的途中因车祸来到大唐,他为了在这个时代站住脚跟,用他比别人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在大唐帝国扇动他那蝴蝶翅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人称他为大唐全才。
  • 混在民国

    混在民国

    胆小。怕死,贪财。他,没有宏图大志,更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他,穿越百年,却不知历史,只想吃喝玩乐。他,遇到危险,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逃命,什么国家、民族,远远没有自己小命重要。在这个乱世,种种巧合之下,他竟然飞黄腾达,实现很多英雄志士没有实现的梦想。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总裁一抱好欢喜

    总裁一抱好欢喜

    被老公小三设计扒光衣服丢进酒店,求救无门,她向他拨打了求救电话。“谢谢。”“不用谢……因为我不是白来的……能使得动我的人,除了爸妈你是第一个,说吧,用什么报答对你有求必应的人……”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限之刺客

    无限之刺客

    狂虻之灾、生化变异物种、丧尸、万兽包围、与波斯军队战斗……一个完全由死亡游戏组成的诡异恐怖的空间……他本是一个极品宅男,却无意中进入到这个空间,为了生存、为了回到现实世界,他必须穿梭于各个恐怖游戏或电影中,面对种种险境他和他的同伴将如何应对……最终,他们是命丧游戏还是重见光明……
  • 孽妃

    孽妃

    ★文案★三千宠爱在一身,苏乔恃宠却不骄。温驯动人之下,她素手纤纤,挑起宫战无数。妃嫔,可以侍寝,不可以怀孕,这是她的底线。这个底线无关争宠,只是为了,,,血统!月妃也好、紫妃也罢,无论她们出身多么高贵,都不配为大泽皇家延续血脉。只因,这个帝王亦是贱种!★★精采一现★★★强势的攻占,妩媚的承欢,却换来意外的咆哮:“那个男人是谁?夺了你身子的男人,是谁?”压下心底的怒与恨,浅笑吟咛,吐气如兰:“皇上在乎的,是这个吗?臣妾并未放在心上呢!”★后宫初见,尉蓝惊醒于她的阴狠:“何时,你竟然视人命如草芥,连未曾面世的婴孩也不放过?”抬头浅笑,还是那抹纯真:“怎么?哥哥心疼了吗?可知同样的一条生命,也曾因为哥哥而葬生娘胎。哥,可曾心痛如斯?”★策马疆场,看着箭雨斑波落下,满目血流成河,夜狼亦心惊转身:“这,真是你想要的吗?”红颜一肃,温柔如故:“将军何出此言?野泽王野心勃勃,皇上病重宫中,本宫不过是代驾而征、尽心报国而已。我不杀敌、敌亦杀我,将军,双手满是血腥,却还参不透死生吗?”★★细致行文★★“乔儿。。。”令他痴狂的背影一颤,慢慢转过身来,纤细的身姿不盈一握,红唇轻启微微一笑:“皇上,是,在叫臣妾吗?”不,不是。是,就是。她明明就是苏乔,不是他的灵乔,可为什么两人的身影总在他的面前交织?一个饱满柔韧、一个纤细温馨,明明是那样的不同,可总是扰乱着他的神经。他爱的灵乔,早丧生在大火之中,一场为了他而燃烧了两百零九条人命的大火!!!爱他的苏乔,却在宫中,巧然一笑,依门盼着他的临幸。------每一夜的侍寝,都是她的恶梦。醉生于温柔缱绻之中,赤臂轻揽着他埋首的精壮,红唇中逸出的,究竟是忘情的吟哦,还是,耻辱的噬咬。。。“乔儿。。。”他深情的唤。“皇上,是,在叫臣妾吗?”倩兮一笑,她轻声询问。他脸上刹那一现的,是迷茫。不是,也是。她就是这样的,要让他纠结,时刻在身上演绎着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身影,只为了提醒他,爱的存在,可何况不是在提醒着自己,恨,依然在。。。肚子里的孽种,唯有陨落,是对每一条背负在她身上的血债,偿还的利息。。。★人物★---风灵乔,风族之主。她是泽内的雪莲花,纯洁大气,尊贵而略带调皮。内定的皇家之媳,爱上了那个身份并不尊贵的男人。当爱情敌不过血统、当阴谋噬杀了纯真,她,已不再是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禽难自禁

    禽难自禁

    因为我终会让他成为过去时!醉酒那夜,某只对她说:我不介意你喜欢他,她以为自己和乔二,最后却发现,居然是乔大。这可怎么是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溶情黛韵补红楼

    溶情黛韵补红楼

    寻好梦,梦难成!一场寂寞凭谁诉?当宝黛姻缘成为泡影,满腔愁绪的黛玉默然心碎,缠绵病榻。不幸的是府里竟又传出黛玉即将与人为妾之事,更令身子孱弱的她雪上加霜!黛玉曾在寺里求过一只签:人生何处无知己,苦尽甘来逢贵人。黛玉的贵人又在哪里呢?可是那个在林中偶然一见的白衣男子?还是漫漫途中施以援手的恩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