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尔兹,一个伟大的父亲,撰写了一部传世教育巨著《俗物与天才》,阐述了一种思想: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都是先进教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他用这样的理念教育孩子,让孩子在11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
绪篇:认识塞德尔兹
鲍里斯·塞德尔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师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他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儿子威廉·塞德尔兹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少年天才。
威廉·塞德尔兹,不到两岁开始接受教育,3岁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6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9岁能解答博士级难题,11岁考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15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塞德尔兹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被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塞德尔兹说:“如果没有儿子,恐怕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一些类似《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而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不是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对于小塞德尔兹是小神童的说法,一些富有见识的人士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同古语说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子,过了二十是凡人”,所以他们认为,这些神童们的黄金时代,也只是现在这一个时期,过些时候,大家都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一些俗人罢了。
塞德尔兹写《俗物与天才》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上面的这种普遍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有着超凡成绩的小塞德尔兹,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所偶然创造出的神童,而是人间的某种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培养天才而不是俗物
循规蹈矩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俗物。
1914年,一个年仅15岁的美国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塞德尔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的儿子。关于他12岁时的情况,他的父亲塞德尔兹博士在《天才与俗物》一书中这样写道:
他今年才12岁,却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他还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同时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书籍,并熟悉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小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而不是俗物。那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俗物呢?塞德尔兹博士认为,循规蹈矩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天才,只有接受全面的教育才能成为天才。
小塞德尔兹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格兰特尔·哈塞,他就是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经常与塞德尔兹一起喝茶聊天。对他和他的家庭,塞德尔兹都非常了解,他这样说:
格兰特尔一出生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裹得非常严实,发现自己想踢腿时却不能自由地踢腿;他养成了吮吸拇指的习惯,为了不让他养成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他的手臂塞进袖子里,或者把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立刻便会听到“淘气”、“烦人”之类的指责。
家庭中总是有那么多恼人的琐事,父母时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大声争吵,这些争吵刺痛了格兰特尔的神经,他害怕,并哭泣不止。这样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挨父母的打骂。
他父母最关心的是他不犯错,所以,当亲戚邻居来拜访的时候,格兰特尔必须表现出自己是很有教养:在女士递给他巧克力时,他必须礼貌地说“谢谢,夫人”;在男士命令他离开时,他必须恭敬地说“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不管多么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谈话时,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塞德尔兹博士看来,格兰特尔的智力很正常,应该说很聪明。他学习起来并不费力,成绩却很优秀。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没有乐趣,因为学校一心只想把他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即使再不合理的规矩他也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可以想象,格兰特尔在学校学不到太多的知识和学问,而且就算上了大学,他也不会知道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是的,他也有过少年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难道你想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怎么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他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他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则根本无足轻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目睹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孩子。有个穿着崭新衣服的孩子出来玩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他那身新衣服很快就弄脏了,不过只是稍微弄脏了一点,但他母亲发现时暴跳如雷,打了他一巴掌,一边数落着把他带进屋。一会儿,母亲又送孩子出来,孩子已换了干净的衣服,可还在哭,满脸委屈。10分钟后,那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出现了刚才发生的情景。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将为生活而痛恨他的母亲,更糟的是,他还会痛恨生活。
很多父母认为,应该教会孩子处处为父母着想,让父母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所以,培养孩子服从、礼貌和恭顺十分重要。殊不知,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就把孩子的自由天性扼杀了。孩子在小时候就被弄得没有一点生气,他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因为,他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
对此,塞德尔兹博士感慨地说:“在这种教育下产生出来的难道不是俗物吗?难道我们指望靠这些俗物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幸福与完美吗?不,俗物们只会成为那种狭隘的惟命是从的小人,一生只能低头哈腰,他们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
与格兰特尔相比,小塞德尔兹小时候反应灵敏,行动自由,也很顽皮。当你举起他时,他的身体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把可怜的格兰特尔举起来,他却像一袋笨重的土豆,他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是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尔兹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在婴儿时期,他不受衣服的捆绑,自由地活动身体,他饿了就进食,只有到必须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受到大声指责,也很少挨打,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耍,所以,他只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别的孩子用8年才能学完的课程。
可见,按一定的规格培养起来的、行动受到限制的、循规蹈矩的、内心受到压抑的孩子,他长大成人后一定会成为俗物;与之相反,不受太多束缚与压抑,孩子就能成为天才。今天的父母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
音乐能够造就出天才
对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以说,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
我们可以在大量的文献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非常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道:“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对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以说,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在儿子诞生后不久,塞德尔兹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儿子的成长的过程中,他始终把对孩子的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每当母亲在客厅中弹钢琴时,小塞德尔兹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他哭闹的时候,一听到悦耳的琴声就会立刻停止,甚至有时会流露出愉快的微笑。
当小塞德尔兹哭闹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递上吃的喝的,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他。因为孩子哭闹时给他递上吃喝的东西,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他会在幼小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哭闹就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
因为钢琴的声音过大,母亲便时常弹吉他给小塞德尔兹听。她还说,吉他是一种非常棒的乐器,如果儿子将来打算学音乐的话,她一定首先教他演奏吉他。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的确是这样做的。一直到小塞德尔兹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那把心爱的吉他仍在他身边,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塞德尔兹认为,如果小塞德尔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这种说法千真万确。
通常,人们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而在塞德尔兹看来,学习音乐正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之所以小塞德尔兹那么小就能读书写字,并对词汇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都归功于音乐。塞德尔兹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尔兹学习一系列的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尔兹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妻子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他。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对小塞德尔兹说道。
“哇,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尔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妻子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尔兹说道。
这时,小塞德尔兹的眼中充满兴奋的目光,“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了吉他并用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从那以后,小塞德尔兹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非常轻松。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
消除孩子的恐惧心
父母过分地保护会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外没有任何益处。
塞德尔兹认为,父母过分地保护会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外没有任何益处。为让儿子锻炼良好的身体,也为了让他多一种娱乐活动,塞德尔兹在院子里专门安放了一个秋千。荡秋千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一项运动,但把它安放好后,他才发现小塞德尔兹很害怕。
当塞德尔兹第一次将他抱上秋千的踏板上时,小塞德尔兹吓得哭了起来:“不,不。”小塞德尔兹站在踏板上紧紧地抓住绳子,动作狼狈极了,不停地哀求父亲把他放下来。
“这没什么,很多孩子都会玩,你不用害怕。”塞德尔兹一边说,一边将他稳稳地扶住。“爸爸,我不想玩这个,我会摔下去的。”小塞德尔兹哭着说道。
“你不会摔下来的。只要抓住绳子,这是很安全的。”塞德尔兹鼓励他。“不,我害怕。”儿子仍然坚持。
见到他那副害怕的样子,塞德尔兹知道再劝说也没有用,就把他抱了下来。“这样吧,爸爸先给你作个示范。等你见到爸爸玩得很高兴的时候,你一定会改变主意。”说完,塞德尔兹就上了秋千开始摇荡起来。
“爸爸,你真行!”见爸爸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小塞德尔兹高声欢呼起来。“那么,你也来试试好吗?”他问儿子。“好吧,可是我不要荡得那么高。”儿子终于同意试一下。
这一次,儿子仍然很害怕,但他毕竟有了一个开始。他站在秋千的踏板上扭来扭去,样子非常难看而且,他几乎没有把秋千荡起来。
这时,女佣莱依小姐走了过来。她见到小塞德尔兹的模样顿时大笑起来:“威廉,你是在荡秋千吗?怎么一点也不像呀?”
“不,莱依小姐,你不应该这样说,威廉做得很好。”听见依莱小姐那样说,塞德尔兹担心会由此而打击小塞德尔兹的自信心,连忙出声制止了她。
莱依小姐很机灵,她马上明白了塞德尔兹的意思,连忙说:“哦,我忘了,我第一次荡秋千时还不如你呢!”“是吗?”小塞德尔兹听见莱依小姐这样说,立刻来了精神,用力在秋千上摇荡了几下。
“是这样。据我所知,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时都害怕得要命,爸爸也是这样的,”塞德尔兹趁机鼓励儿子,“我第一次上千秋的踏板上时比你还要害怕,站在那里根本不敢动。你比我好多了,我相信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荡得很高很高。”
“真的?!”小塞德尔兹听见爸爸和莱依小姐都这样说,恐惧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塞德尔兹下班后回家,还没有走近住处便听到了花园中传来的欢笑声。小塞德尔兹和莱依小姐正在高兴地荡着秋千。
这件事足以证明,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他的恐惧心理自然会不复存在。
如果在小塞德尔兹第一次上秋千时表现出恐惧的时候,如果他父亲不鼓励他,而是打击他,说他太笨或者胆子太小,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当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畏惧心理时,父母一定不要打击他,而是给予他鼓励。
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
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小塞德尔兹从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塞德尔兹肯定不会强行要求他学。况且,每学一样知识,小塞德尔兹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
但生活中有些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丝毫没有快乐可言。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使他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很多学习内容。这个孩子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天天都被关在房中,啃那些没有趣味的书本。他的父亲不许他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他到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他唯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父亲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让孩子失去学习的热情才怪呢!
虽然小塞德尔兹同样在学许多不同的知识门类,但对这些知识他都是充满激情和兴趣的。塞德尔兹不但不把儿子关在房间中,还时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