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 (俄国)屠格涅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中国)孟轲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印度) 泰戈尔
俗语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是想有所作为,必须从小学会吃苦。但是当今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很多父母对孩子是百依百顺,生怕照顾不好孩子,更不用说让孩子吃苦了。
吃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父母却什么也不舍得让孩子干,让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务活从来不沾边,孩子根本就不懂吃苦。不能吃苦的孩子很少会认真的去做好一件事,常常因为怕苦怕累而半途而废。
邻居的女儿嘉子今年刚满5岁,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气质也很好,自小就有舞蹈天赋,喜欢跟着音乐跳舞。于是,她妈妈在幼儿园的舞蹈班给她报了名,每周学习一个小时,但是她学了不到2个月就不肯再去了,因为练跳舞的时候,腿被压得很痛。
在嘉子3岁半的时候,特别喜欢钢琴,总在家里的钢琴上敲来敲去,后来她主动跟妈妈要求去学钢琴。但是学了几次之后,由于钢琴的键盘很硬,在练习的时候手指很痛,无论大人怎么哄,她就不愿意再去了。那时,她妈妈认为孩子小,等长大点再让她学,也就没有强迫嘉子继续学。
而前几天,舞蹈学校来幼儿园挑选跳舞的好苗子,嘉子就是被选中的其中之一。可是无论怎么说,嘉子就是不愿意去,当问原因的时候才知道,因为她嫌跳舞太累了,而且腿疼。
为人父母者,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怎么做?小嘉子是天生的舞蹈好苗子,而且被舞蹈学校选中,这么好的机会确实很难得的,但是她又不愿意去,怎么办呢?强迫她去,还是依然以孩子小、长大会好一点为由,而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小孩子平时被宠惯了,因为怕吃苦,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现在孩子小,长大就真的会变好吗?其实也未必,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娇气,更加不能吃苦。历来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历尽艰辛然后才有所获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试想:如果孩子从小就怕吃苦,逃避困难,那么长大依然也会这样,那还怎么比别人优秀?
今天,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生活太安逸,什么都可以吃,就是不能吃苦。难道孩子天生就怕吃苦?这些又是谁助长孩子养成的呢?
培养建议一: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观念
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做事品质,首先,父母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有的父母是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所以要把最好的给孩子,认为不让孩子吃苦就是最大的成功;还有些父母是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看管孩子,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们总想着“孩子小,长大就会变好”,“过段时间等孩子自己开窍,就好了”,“自己再苦再累没关系,就是不能苦了孩子”……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有两位身患绝症的老人住在同一个病房。一天,两位老人各自说到了自己的儿子。其中一位老人的儿子之前在工厂顶老人的职,后来工厂倒闭,儿子就自己开了个修理自行车铺,收入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当另一位老人说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唉声叹气,他儿子从小就没吃过苦,毕业后老人出钱让儿子开店,刚开始的几年店每年都亏本。后来,老人又出钱给儿子买房子,连孙子的生活费也是老人出的。等店赚钱了,他儿子花钱大手大脚,生活依然靠是靠老人来资助。老人非常担心:“如果我走了,谁还能像这样帮助他,儿子一家以后该怎么生活?”
第一个老人听后,发现自己儿子虽然赚不到大钱,但是他能吃苦,心想:“我这样儿子的未来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父母都是伟大的,总想帮孩子包揽一切,千方百计让孩子少吃苦,殊不知,这样不是帮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我们可以暂时帮助孩子打理好一切,可是日后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呢?真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和不怕吃苦,就象上面的老人想的,一个孩子如果不怕吃苦,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培养建议二:父母自己要不怕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辨别能力,而跟父母在一起待得时间是最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父母自己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我的一个亲戚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所以从小在家非常受重视,长大后会做的家务寥寥无几,所有家务几乎都有妻子一人承担。他也深知妻子辛苦,经常想帮忙,可是往往越帮越忙。于是,他下决心好好教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以后跟自己一样。可是当他训斥自己孩子怕吃苦,连家务都做不好的时候,孩子委屈地说:“爸爸,你自己也不会,为什么还要责怪我?”
孩子当然理解不了做父母的苦心,但是小孩也会思考。确实,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好,凭什么去要求孩子,孩子还会相信吗?我们只有从自己做好,不怕辛苦,才能去要求孩子。当然,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参加一些体育项目,如打球、游泳、跑步等,不仅锻炼身体和意志力,也是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还可以借此机会多和孩子交流,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培养建议三: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尽量少吃苦,体力劳动的范围和强度都大大降低,有很多家庭请了专门的阿姨来帮忙做家务,更不用说让孩子去做了。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不怕吃苦,那么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负责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穿戴等,包括清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在学校,自己一个人去学校,不用接送,学习上,更是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据说,一次高考,天气非常炎热,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进考场。有一位考生挥汗如雨,但是衣服却穿了厚厚的两层,同学让他脱掉一件,可他就是不愿意脱。后来,他脸红着说:“妈妈给穿的,我不会脱。”
看到这样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会摇头,也难以置信。但确实有,如果孩子的一切都被“包大”,还能指望这样的孩子长大有何作为?这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使他们觉得生活如此安逸,养成懒惰的习惯,事事依靠父母,从而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忧患意识。他们也会在日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他们今后该怎样在这个社会生存?
某所学校组织野炊,想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参加野炊的孩子一个个都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离开家,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了。可是,当要求他们自己去做饭菜的时候,看着一大堆买来的食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会做。因为在家这些事,父母从来不让碰的。
虽然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但是实在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而不得不放弃。这次的野炊很失败,根本没有达到学校想要的效果,只是让孩子们饿着肚子回学校。
可见,所以父母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要让他经受不住骄阳和风雨的考验,别再做温室里的花朵。这样,孩子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培养建议四:给孩子的成长设置一些障碍
有句话说,酸甜苦辣都是营养,如果孩子少了吃苦这一条,那么就会营养不良,早晚会出现问题的。有时候,父母可以参考一下外国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的成长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
在一次中日孩子组成的草原探险夏令营中,两国小孩和父母的不同表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年龄在11—16岁之间,按照规定,他们必须负重20千克在草原上至少步行50千米。但是没走多远,中国的孩子就叫苦连天。巧的是,没多久他们背包的带子就断了,于是他们纷纷把包扔进马车,这给他们偷懒制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而日本的孩子却一言不发,坚持往前走。
尽管没有了背包这个沉重的负担,但是没走几千米,其中的一个中国女孩病了,一看到医生泪水就涌出来。后来,她被送到大本营,享受着大草原的美景,不用继续前行。日本也有孩子生病,但是情况却不相同。一个瘦小的日本男孩肚子疼,脸色苍白,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流出来。当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坐到车上休息会,但是他坚决不肯。他说:“我来就是锻炼的,如果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父母和老师交代?我一定可以坚持下去!”后来,在医生的劝说下,他在草地上躺了一会儿又继续前进了。
到达目的地以后,日本孩子将自己带来的食材做成晚餐,先是礼貌地请大人吃,自己再吃。而中国孩子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手上,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任他们怎样叫屈也没用,因为所有的食物都吃饭完了。
当中国父母来探望孩子时,发现前行的道路被洪水冲垮,就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带着孩子一起回家了。而日本的一位父亲来的时候,看到高烧了一天的孩子,中国领队以为这位日本父亲也会把孩子带走。但意外的是,他只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就独自离开了。
当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日本的孩子非常激动,都说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当中国孩子亲眼目睹日本孩子的表现时,自愧不如,因为在家的时候,父母从来不让他们动手做事。中国孩子无论从动手能力,还是意志力方面都与日本孩子相差甚远。当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是父母也难逃其咎。
所以,父母一定要反省自己,多在生活中给孩子吃苦的机会,有意识地去训练他的吃苦能力。当然,有些父母会把孩子送去参加夏令营和素质教育基地,据说,这些地方的劳动强度和力度都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安排的,让孩子吃一点苦,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任务,这些很有教育意义。不过,父母在选择这样的地方时,一定要注意辨别,因为有的夏令营纯粹是商业操作,对锻炼孩子并没有太大帮助。
培养建议五:要对孩子“狠一点”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对孩子“狠一点”,可是当真做的时候却又舍不得。现在,孩子得到的享受一代比一代好,但受的苦也是一代比一代少。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弱点,父母的溺爱只会暂时掩盖了孩子的缺点,阻挡了孩子的进步。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能出现“近视的爱”,要真正做到对孩子“狠一点”。
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罗英讲述了一段在美国的见闻,让人感慨良多。在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一位美国母亲让自己很小的孩子去坐缆车,那缆车非常高,运转的速度也非常快。那孩子很害怕,不敢去坐,哭着往妈妈身上扑,但是这位妈妈却推开了孩子,强迫孩子去坐。最终,那孩子还是坐上了缆车。后来,罗英副主任找机会问了那位母亲:“你这样对待孩子,心里不难过吗?”那位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也很干脆:“如果孩子连这点胆量都没有,那他就不要做人了!”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父母是不是太仁慈了?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磨练,这种爱是不是走进了一个教育误区?如果孩子连最起码的独立都做不到,还怎么成才?国外的父母很小就让孩子独处一室,即使很富足,上学后也让孩子自己打工,18岁后就真正独立,依靠自己生活。虽然我们做不到像国外父母这样“无情”,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稍微对孩子“狠一点”吧!
培养建议六:要向孩子阐述不服输的精神
人只有不服输,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克服心理障碍,这样才可能赢得下一次的成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向孩子阐述不服输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一个方面。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但是今天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很强的意志和毅力,肯定会被社会淘汰。父母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向孩子讲述不服输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传达,这样孩子更爱听,更有认同感。
【教子箴言】
父母都爱孩子,过分呵护式的“爱”会让孩子丧失生存的能力。很多孩子抱怨不是自己不做,而是在家没有机会去锻炼,父母根本就不让做。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做父母又是怎么想的?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当然,父母还要舍得让自己吃苦,这样以身作则的话,孩子自然能够从父母身上学到吃苦的精神,从而不怕吃苦。